《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設計思想】
初二學生由于剛剛進入物理學科的學習,會感到物理與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離。因此拉近物理與生活的關系,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非常關鍵的。而《聲音的產生和傳播》這節課的內容特點決定了它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因此,本節課的設計就從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出發,在教師引導下,使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和對實驗現象及收集的信息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在探究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鍛煉,同時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3.學會用物理知識來描述生活中聲現象。
【教學重點】
1.發聲的物體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教師準備】
音叉、小錘、鐵架臺、帶有細線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氣機、燒杯。
【學生準備】
橡皮筋、細線、鉛筆、白紙、細砂、小鬧鐘(或小收音機)、小石頭、塑料袋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媒體播放:海濤聲、砂輪與工件的摩擦聲、優美的歌聲、琴聲、鑼鼓聲、神奇的超聲波等。
引導提問: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為什么會有各種各樣、千差萬別的聲音呢?
導入課題:我們聽到的如此優美的樂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怎樣傳播的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二、進行新課
問題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討論: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
引導比較:1.讓學生感知比較說話與不說話時喉嚨部位的情況。
2.觀察比較按緊的直尺不發聲與撥動發聲時的情況。
3.觀察比較燒杯中的靜水與向燒杯中倒水發聲時水的情況。
4.讓觀察比較拉緊的橡皮筋發聲與不發聲時的情況。
師生總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師演示:發聲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彈開──說明發聲的音叉在振動。(物理研究方法指導:轉化法)
乘勢提問:還有什么辦法可以驗證發聲的音叉在振動?是否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呢?怎樣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