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如何傳播,激發興趣,突破難點)。
問題四: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
提出問題:平時我們說話時,一張口,馬上就聽到聲音了。那么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你怎么知道的?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點撥)
教師預備:1.百米比賽時,計時員是怎樣計時的呢?為什么?
2.對著高墻或山崖喊話,能馬上聽到回聲嗎?
3.雷電時,為什么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呢?
共同歸納: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也就是聲音是以一定的速度傳播的。
介紹資料、指導讀表:《一些介質中的聲速》
學生討論:在讀表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特點?(教師指導)
1.150c時,v聲=340米/秒 250c時,v聲=346米/秒
2.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3.一般情況下:v固>v液> v氣
三、課堂小結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4.聲速: 150c時,340米/秒(空氣)
板書設計:
一、聲音的發生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3.聲速:
(1)150c時,v聲=340米/秒
(2)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四、知識應用
例1 以下幾個實驗現象,能說明聲音產生的原因的是(d)
a.放在玻璃鐘罩內的電鈴正在發聲,把玻璃鐘罩內的空氣抽出一些后,鈴聲明顯減弱
b.把正在發聲的收音機密封在塑料袋內,然后放入水中,人們仍能聽到收音機發出的聲音
c.拉小提琴時,琴弦的松緊程度不同,發出的聲音不相同
d.撥動吉他的琴弦發出聲音時,放在弦上的小紙片會被琴弦彈開
拓展:本題可以在學生識別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查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如:請設計一個實驗,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例2 請你想象一下,如果聲音的速度變為0.1m/s,我們的世界會有什么變化?請寫出3個合理場景.
分析: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在假設條件下,對生活中常見的聲現象進行聯想,從而得出一些新情景。許多同學看到這道題時會產生無從下手的感覺,由于對身邊的聲現象熟視無睹,缺乏感性材料而無法進行聯想。其實,本題重點考查了兩個知識:我們周圍充滿空氣,聲音要靠空氣傳播;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當聲速變慢,會出現聲音滯后現象。
答案:(1)過馬路的行人聽到汽車喇叭聲后再躲避車輛已經來不及了;(2)在教室里上課時,后排的同學要過一段時間才能聽到老師講課的聲音;(3)發令槍響后,好長時間運動員才能起跑.(4)看表演時,會發現,演員的動作出現了很長時間,才聽到發出的聲音。
五、作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