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版《3.1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必須要有介質。
2、從生活、自然現象的實例中引出物理問題,使學生覺得物理就中身邊,對物理有親近感。
3、培養使用手邊的學習或生活用具進行簡單物理實驗的習慣和探究物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教學難點:
通過生活、自然現象的觀察,會提出問題。
教學過程:
一、聲音的世界
學生閱讀圖3-1~3-4,(或播放此類聲音),讓學生感覺聲音的世界。補充一例:大家知道嗎,有一種笑樹,風一吹,笑樹就能發出聲音?
原來笑樹果實的外殼上面有許多小孔,經風一吹,殼里的籽撞擊殼壁發出聲音,就像人的笑聲。
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大家先來做個實驗:請每位同學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發聲的喉頭有什么感覺?(正在發聲的喉頭在振動)
引導學生舉例:蜜蜂快速扇動翅膀引起空氣振動發出嗡嗡的響聲。
鳥鳴叫靠的是氣管和支氣管交界處鳴膜的振動。
青蛙鳴叫中靠氣囊的振動發聲的。
雄蟬鳴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層薄薄的發音膜,當發音肌收縮時,引起發音膜振動,這些振動通過共鳴室的放大,最后發出非常響亮的聲音來。
總結:由觀察和實驗證明: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各種樂器在演奏時都是通過相應部位振動而發聲的。
三、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提問:發聲體并不是直接貼著耳朵,為什么我們能聽到聲音?
演示實驗“聲音的傳播”,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聲音逐漸減小,最后消失)。說明:空氣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學生觀察圖3-11,另外,同學們在游泳時,潛入水中,也能聽到許多的聲音。說明:水可以傳聲。
學生小實驗3-12:說明:木頭可以傳聲。
總結:空氣、水、木頭都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可見傳播聲音需要介質,傳聲介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學生閱讀圖3-13(人耳的結構):振動物體產生的聲音在氣體、液體、固體中以波的形式傳播。聲波引起鼓膜的振動,然后通過聽覺神經傳到大腦,這樣我們便聽見的聲音。
對照表(聲音在常見物質里的傳播速度),分析:聲音在不同物質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速度是
v固>v液>v氣
在1標準大氣壓下,15oc的空氣中聲音的傳播速度v=340m/s。
四、回聲
學生閱讀信息窗——“天壇回音壁”,介紹,如果要聽到回聲,時間間隔至少要0.1秒。
回聲可加強原聲,或測量距離。
五、本節小結,作業:1,2題。
六、板書設計
第三章 聲的世界
第一節 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成傳播
1、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 聲音的傳播。
七、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