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教案
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需要介質傳播,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3、知道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過程與方法:1、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教學中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2、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3、聲速與介質種類以及介質溫度有關。
【教學難點】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教具準備】音叉、乒乓球、水杯、廣口瓶、聲音芯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生活中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樂聲,路上吵雜的汽車聲,孩子們的玩耍聲等,很難想象,如果沒有聲音,人類將怎樣生存。(邊放錄像邊說明)
問:那么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又是怎樣傳播開來的?聲音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呢?這些都是本章將要研究的問題。
(二)進行新課
1.聲音的產生
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 學生活動1:請大家用手摸著自己的喉頭部分,輕喊一聲“啊”,有什么感覺?(聲帶在振動)
(2) 學生活動2:兩人一組,一人將橡皮筋拉長張緊,另一人用手撥動橡皮筋,觀察橡皮筋振動發聲。
(3) 演示實驗二:將用力敲響的音叉插入水中,觀察,音叉濺起水花
(4) 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紙片,敲擊鼓面,紙片會被彈起。
問:上面的這些實驗與活動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2) 學生活動2:兩人一組,一人將橡皮筋拉長張緊,另一人用手撥動橡皮筋,觀察橡皮筋振動發聲。
我們把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
人說話、發聲是靠聲帶的振動,婉轉的鳥鳴聲靠的是氣管和支氣管交界處鳴膜的振動,蟋蟀叫聲靠的是左右翅摩擦發出的振動。
問:吉他發聲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動)鼓發聲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動)笛子發聲靠的是什么?(空氣振動)所以樂隊里弦樂、管樂、打擊樂器等的發聲是不同的。
用收音機播放一小段音樂.并問,這美妙的樂聲也是有發聲體在振動嗎?從收音機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讓學生想一下,用什么辦法可以驗證發聲的喇叭在振動?
在喇叭的紙盆上放一些輕小物體觀察它們在喇叭發聲時是否跳動.
實驗驗證:用碎紙揉成紙團放在喇叭紙盆上,打開收音機音量旋鈕,請幾位同學到講臺上來觀察共敘述觀察到的現象是:小級團在喇叭紙盆上跳動,并閉音量旋鈕,紙團停止跳動.
發聲的喇叭在振動。
大家一起唱音階“1-3-5-1,l-5-3-l”邊唱邊用手摸頸部喉頭部分,發聲時喉頭是否在振動?喉頭振動停止,發聲是否也停止?
發聲時喉頭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發聲時喉頭在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