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教案
哪位同學知道蜜蜂、蒼蠅、蚊子在飛舞時如何發出“嗡嗡”聲?
它們是靠翅膀振動發聲的.
蟋蟀發聲時復翅舉起與背部成45度角,左復翅上有它銼,右復翅上有刮器(發音鏡),左右復翅迅速左右開會使復翅振動.蝗蟲也是靠音銼和刮器發聲,但蝗蟲的音銼、刮器長的部位與蟋蟀不同.蟬靠腹部第一節兩側的兩片彈性薄膜即聲鼓振動發聲.請同學們再舉一些發聲作振動的實例.
敲擊鑼、鼓靠鑼、鼓面振動發聲;彈奏樂器:胡琴、吉它靠琴弦振動發聲.
大家思考哪些是物體發聲體而不振動的實例。
沒有只發生不振動的實例。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得出結論: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聲音不一定消失)學生舉例,并說出是什么在振動發聲。
我們能聽到很多種聲音,那么聲音產生后是怎樣傳到我們的耳朵引起聽覺呢?
2.聲音的傳播
聲音在空氣里是怎樣傳播的?
聲音在其他物質中能傳播嗎?
學生實驗:兩人一組,一位同學把耳朵貼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學在另一邊輕敲桌子,然后兩人互換。
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固體也能傳聲。
問:液體能不能傳聲呢?
舉例:你潛入水中,可以聽到岸上傳來的聲音;你家魚缸里的魚,當你猛拍掌時,魚會怎樣?學生回答
這說明液體也能傳聲。
再觀看一個現象,看錄像
結論:真空不能傳聲。
總結上面的現象及結論我們可知:
聲音靠物質傳播,氣體、液體、固體都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看圖3-13人耳的結構。
觀看錄像,觀察并注意說明。
原來,振動在空氣中形成了疏密相間的波動向遠處傳播。我們把這種波動叫做聲波。聲波由聲源向四周傳播開來,傳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內鼓膜的振動,人們便聽到了聲音。
3.聲音傳播的快慢
有一種現象,要打雷時,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發生的,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呢?
這是因為聲音傳播速度比光的傳播速度要小得多的緣故。
不知大家注意了沒有,空氣傳聲與固體傳聲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回答
在古代,戰士休息時,常枕著箭筒睡覺,這有什么好處呢?原來他隨時可以聽到敵軍有無動靜。為什么呢?大地、箭筒是固體,固體傳聲快的緣故。
原來聲音在不同的物質中的傳播聲音快慢是不同的。聲音的傳播速度還與壓強和溫度等因素有關。
聲音在每秒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
空氣(15℃)中聲速是340m/s;
25℃的水中,大約是1500m/s;
鋼鐵中,大約是5200m/s;
通過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知道,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得快,液體中次之,在氣體傳播得慢。
4、介紹回聲
講述:回聲是由于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例如在野外活動時,對著大山喊一聲,你可能聽到好幾次回聲。
如果回聲比原聲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聲和原聲區分開來。
回聲是由于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發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區分回聲和原聲的時間間隔為0.1秒。
計算:能聽到回聲的最短距離是多少?
已知:v = 340 m / s, t = 0.1 s
求: s
解: s = v t / 2 = 340 m / s × 0.1 s / 2 s = 17 m
答: 能聽到回聲的最短距離是17 m。
利用回聲可以測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離、敵方潛水艇的遠近等。
【課堂小結】請根據板書,簡要地回顧對本節學到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