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示例
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
1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氣中的聲速是340 m/s。
(二)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與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探究物理規律的能力。
(三)情感體驗目標
1 豐富多彩的聲現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探索物理學原理。
2 通過討論交流、實驗探究,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二、教學設想
1 重點、難點、疑點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振動發出聲音。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的傳播實際是聲波的傳播,聲音要靠氣體、液體、固體物質作為介質傳播出去。
2 課型及基本教學思路
課型:新授課。
基本教學思路:本節課實驗較多,采用以直觀為主的綜合啟發式教學,初步滲透探究式學習方法。
三、教具
真空罩實驗儀、鋼尺、吉他、鼓和槌、玻璃缸、音*、白色泡沫塑料球、蠟燭、火柴、錄音機。
四、教學設計
(一)引入新課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在聆聽歌聲中讓學生進入聲音世界,今天我們研究關于聲音的問題。
(二)進行新課
1.整體感知
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而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聲音消失,氣體、液體、固體都能振動發聲,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一切氣體、液體、固體均能作傳聲物質。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向外傳播的,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空氣傳來的,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同種介質當溫度發生變化時,聲速也會改變。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 m/s。
2.教學互動
互動1:觀察物體發聲的特征。
明確 在同學討論基礎上動手做一些活動(如撥動鋼尺,敲擊桌面等),觀察、總結物體發聲的共同特征: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互動2:體驗哪些物體能發聲。
明確 通過拍打水面、吹口哨等活動,體會除了固體能振動發聲,液體、氣體也能振動發聲。開頭歌詞中“空氣、馬的聲帶和黃河水”都是發聲體。
互動3:聲音是怎佯從發聲體傳播出去的。
明確 先讓同學們大膽猜想,進而設計實驗研究(如做土電話,把鬧鐘密封好放入水中)聲音的傳播條件是需要介質。一切氣體、液體和固體都能傳播聲音。
互動4:聲音是以什么方式傳播的。
明確 用槌擊鼓,觀察旁邊的燭焰在擺動,引導學生推論空氣傳聲時形成了波動,也就是聲波。
互動5:你知道聲速嗎?為什么打雷時先看到閃電而后聽見雷聲?
明確 打雷時總是先看到閃電而后聽到雷聲,說明聲音傳播需要時間,聲音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由其他知識過渡感知聲速,了解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溫度有關。15℃時空氣中聲速為340 m/s。
3.達標反饋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通常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到人耳的,空氣中聲音是不能傳播的。
(2)在生活中常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說明:①氣體、液體、固體都能發聲;②空氣能傳播聲音。
(3)某人在一根裝滿水的鋼管的一端敲擊一下后,在另一端的人能聽到 3 次響聲,第一次是由鋼管傳來的。
(4)打雷時一人看到閃電后5 s 聽到雷聲,則此人到雷擊處的距離為170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