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識記基本文體常識 1、 常見的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 2、 常見的文章體裁:一般有小說、散文、詩歌、戲劇、說明文四大類;按表達方式可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 3、 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象征、對比、襯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運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揚、寄情于事。 一、識記、理解記敘文體常識 1、概念 作者主要運用記敘、描寫兩種表達方式進行敘事、寫人、寫景狀物,表現(xiàn)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風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會本質、反映自然規(guī)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 3、人稱 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4、角度 直接(正面)、間接(側面)。 5、順序 順敘、倒敘、插敘、平敘。 6、段落層次。 7、中心思想。 8、描寫對象 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場面描寫、細節(jié)描寫。 9、描寫方法 外貌(肖像)、語言(對話、獨白)、神態(tài)(神情)、動作(行動)、心理。 10、記敘線索 敘事線索、抒情線索。 11、剪裁 詳寫、略寫。 二、閱讀方法與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達方式 主要運用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滲透其中。 記敘 體現(xiàn)在事件的敘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寫 體現(xiàn)在人物或環(huán)境的描摹中,表現(xiàn)人物形象、渲染氣氛、襯托情感、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 抒情 體現(xiàn)在敘事過程中,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感悟、體驗而表達出的喜、怒、哀、愁等愛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間接抒情之別。 說明 體現(xiàn)在敘事過程中,對個別事物進行具體形象的說明,使記敘內容更詳盡充實。 議論 體現(xiàn)在敘事過程中,對人物形象、事件所內含的意義進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題。 2、記敘范圍 主要是敘述事件、刻畫人物形象、描寫自然景物和社會面貌。 3、記敘主題 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風尚、自然規(guī)律、人生哲理、社會本質意義。 (二)辨析要素、人稱、角度、順序、線索。 1、要素 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從文中找出關鍵字詞歸納概括。 時間、地點 文中表示具體時空的詞句。 人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點及次要人物的襯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礎上以“為什么發(fā)生這件事”示問解答。 事件的經(jīng)過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體化,以“發(fā)生了什么事”示問解答。 事件的結果 事件的結束,以“這件事最后怎么樣”示問解答。 2、角度 站在作者或文章內容中出現(xiàn)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 直入正題,以當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間接(側面) 以第三者的身份對人物或事件進行描述。 3、順序 按照敘事的先后過程,予以確定。 順敘 以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一一直敘,先始后終的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 倒敘 以回憶的形式,先敘述發(fā)生過的時間或事件的結果,然后承接上文,再敘述正在發(fā) 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敘 在順敘事件的過程中,中間插入與正文事件密切相關的內容,對正文內容作出必要的補充。 4、線索 行文中,串聯(lián)起各個事件或貫穿全文始終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線 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復出現(xiàn)的事物。 情線 作者在敘事過程中所表達的真摯情感及其變化。 (三)掌握方法,靈活運用。 1、 快速閱讀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內容。 2、 審清文題,明確所問。 3、 回顧所學,正確解答。 4、 辨清題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可找答案的題型有:記敘要素中的時間、地點、人物要素;照應內容;指代內容。只要對照題目從文中找出相應詞句即可。 例:魯迅《社戲》“夏夜看戲”。 時間:夏夜。 地點:去趙莊的航船上。 人物:我和小伙伴們。 照應的內容:“似乎聽到歌吹了”照應“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婉轉、悠揚”等。 指代的內容:“因為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yōu)待”中的“這里”指代“魯鎮(zhèn)的平橋村”。 5、 緊扣中心,深入理解,歸納概括。 ① 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個性化的語言、外貌、動作、神態(tài)、心理特征。 例:魯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貧困潦倒、好逸惡勞。 語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態(tài)——死要面子、掩飾不安。 動作——窮酸、顯示是個規(guī)矩人。 理解具體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我的老師》“排除小糾紛”。 反映了蔡老師公正、善良、熱愛學生的精神品質,也表現(xiàn)了“我”熱愛、贊頌老師的思想感情。 從敘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松骨峰戰(zhàn)斗”。 直接描寫了志愿軍戰(zhàn)士在松骨峰與敵人激戰(zhàn)的情景,反映了志愿軍戰(zhàn)士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并通過營長述說戰(zhàn)后的情景間接表現(xiàn)了志愿軍戰(zhàn)士對敵人的刻骨仇恨。 ②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記敘文的中心思想一般由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和事件意義組成,所以可按照“本文通過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義(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規(guī)律、社會本質等)”的模式予以概括。 例:《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過敘述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tài)度變化表現(xiàn)了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惟利是圖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③ 怎樣確定剪裁的詳略? 聯(lián)系記敘中心,與中心關系密切的事件需詳寫;與中心關系不大的事件略寫。 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西路軍的渡江情況最能表現(xiàn)中心,所以詳寫;中、東路軍的渡江情況與中心關系不大,因此略寫。 ④ 怎樣劃分文章的段落和歸納其大意? 段落劃分 從敘述內容的時間順序或邏輯順序著手解決,每敘述一個完整事件即為一個段落。 大意歸納 從本章節(jié)內容中,挑揀最能表現(xiàn)主要事件的詞句,精練簡潔地予以組合。
第12課 欣欣向榮的科教文體事業(yè)
課程標準:
1、知道“秈型雜交水稻”的培育推廣等標志性成果,以及“八六三計劃”。
2、以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的應用為例,說明信息技術在促進我國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
3、列舉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發(fā)展的史實,認識教育發(fā)展在“科技興國”戰(zhàn)略中的地位。
4、了解我國文化藝術和體育事業(yè)的主要成就。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能夠列舉出“秈型雜交水稻”的培育推廣等科技發(fā)展的標志性成果,能夠說出什么是“八六三計劃”。
2、了解信息技術在促進我國社會發(fā)展和日常生活變化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夠根據(jù)“材料閱讀”中的表格說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得到了基本普及的史實,增強分析圖表的能力。
4、根據(jù)課本列舉出文學、藝術、體育事業(yè)的主要成就,培養(yǎng)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收集、展示一定的資料,通過分析資料認識到,改革開放以來科教文體事業(yè)百花齊放、欣欣向榮。
2、采用分組學習、學生備課講課的方法,提高主動收集、分析資料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習熱情,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竟爭意識以及一定的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大量的史實認識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教文體事業(yè)繁榮發(fā)展,成果卓著,增強對黨、對國家的熱愛和民族自豪感。
2、通過一定的資料分析,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是“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基礎和保障,今天的勤奮學習就是為將來報效祖國、造福人類打下良好的基礎。
3、學習科學家刻苦鉆研、嚴謹治學的優(yōu)秀品質,學習體育鍵兒為國爭光、英勇頑強拼搏精神。
開放作文,就是不要文體了?
高考對話題作文的要求是文體不限。這有利于學生“力求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根據(jù)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開放式作文教學也應該這樣要求,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然而,具體到某一篇文章,絕大多數(shù)應該是有文體的。從話題作文開始的第一年高考到現(xiàn)在,五年間出現(xiàn)的真正標新立異、打破常規(guī)文體形式的優(yōu)秀作文能有多少呢?在學生作文中,更多的是記敘文不象記敘文、議論文不象議論文、散文不象散文、小說不象小說這樣的“四不象”文章,還有的學生基本的文體都寫不好,就急于創(chuàng)新,結果寫出了戲劇不象戲劇、訪談不象訪談、實驗報告不象實驗報告的“怪胎”。這不能不說與老師過于開放文體、不講文體特點有關。有老師說,死守文體形式上的特點,讓學生做文體和格式的奴隸,就會把他們在作文中表現(xiàn)出的真情實感削刮殆盡,挫傷他們的寫作熱情。文體與真情實感有這種必然的聯(lián)系嗎?難道學生的喜怒哀樂是由文體決定而不是由外界的事物所引起?古人說:“定體然后可以言工拙。”可見文體是作文的首要問題,加強文體指導和訓練不可缺少。
恪守文體教學順序施教要反思
初中教材在文體安排上,一般是初一記敘文為主,初二說明文為主,初三議論文為主。這樣安排總體上較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但倘若一定要恪守這一順序則值得反思。且不說對于記敘、說明、議論這幾種表達方式的實踐,學生在孩提時代并不是分先后來學的。對當代初中學生來說,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已實踐著各種表達,又有小學六年語文學習的基礎。二是當今各種傳媒的普及,使學生知識面更加開闊,思維發(fā)展快,參與感強,喜歡對身邊的人和事乃至國內外大事道長論短。初中語文教學中議論,議論文教學的滯后,是否在有意無意之中制約了學生議論文讀寫能力的發(fā)展呢?茅盾在少年時代就能寫出高水平的針砭時弊、評古論今的妙文,美國學生到小學四五年級就要寫論文,學習自己查資料、找依據(jù),而我們的學生課外對社會、對家長、對教師評頭論足,談天說地而被大人們斥為“沒大沒小”“不知天高地厚”,而在課堂上學到高三還寫不成像樣的議論文,感嘆之余,難道不能引起我們的深思嗎?
作為文體研究,對三種主要文體分門別類,失條理;作為已掌握一定語文水平的教師,分類鉆研教材以掌握各種文體特點,便于施教,也不無道理,但倘要對求知欲極強的正在學習中的初中學生來說,在一個學期中一種文體一種文體學以突出重點,似還有些道理,在三年中一定要分階段來學,則不符合語言學習規(guī)律。其實,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語文教學,無非是讓學生去讀、去寫、去實踐;至于讀什么、寫什么并非有明顯的文體先后,歷代的各種文選本也是兼收并蓄。讓一個剛上學的七、八童子去啃“四書五經(jīng)”,已遭現(xiàn)代教育摒棄,但從它曾培養(yǎng)了一代代文化人的角度看,不無合理的成份,因為它在文體安排、教學過程中似不強調什么“序”,如果說有“序”的話,它遵循了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那就是學生實踐——教師解惑——學生習得。劉國正先生在講到自己讀書心得時,強調書要看得雜一些。語文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老師引導學生在學好課文的同時,每學期留出大量時間補充各種體裁的文章讓學生去學習,很有成效。
可見,初中階段學習各類體裁的文章,可有一個大致的序,卻不必墨水、守。在學期教學的某一階段可以有所側重,但在初中三年中,以記敘、議論、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各類文體教學,宜同步進行,并行展開,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
抓住文體特點,答好閱讀試題
主持人語“閱讀剃都是結合文章來出的,必然凸現(xiàn)文體特點。我們在答題時如能”量體裁衣“,就會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需要提請同學們注意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要努力把相關知識聯(lián)系到一起。我們在62期3版曾經(jīng)刊登過余映潮老師有關“文體辨識”的專題文章。本文可以說是對“文體辨識”能力一種拓展,同學們最好將兩者結合起來閱讀,這樣可以使你知識掌握得更系統(tǒng)條理,運用起來也會更得心應手。
任何文章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如議論文重說理,要注意論證的過程、論證的方法和語言的嚴密;說明文重介紹,要注意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手法和語言的準確明了;記敘文重敘述的條理、描寫的生動形象。只要我們善于總結規(guī)律,抓住其文體特征,既注重閱讀讀體裁的求同,又注重閱讀材料的求異,是不難做好閱讀題的。
一、根據(jù)文體特點分析句子的作用。
量體裁衣,量文答題。同一號碼的衣服不會適合所有的人,因為,人有高矮胖瘦;同樣的道理:文章不同,回答問題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試看下面的例句:
①“春風撫摸大地,像柳絲的飄拂;體貼萬物,像細雨的滋潤。”這一句子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寫出了江南春風的什么特點?(2003年天津市中考試題)
②“雪花生長的‘搖籃’是云層的微小塵粒,這些塵粒為水蒸氣凝結成水滴并凍結提供了一個基礎。”使用了說明方法。(2003年河南省中考試題)
③“‘孝’是稍縱即逝的眷念,‘孝’是無法重現(xiàn)的幸福。‘孝’是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遠無法連接。”所用的論證方法是_____________。(2003年廣西桂林市中考試題)
文 體 與 文 風
文 體 與 文 風
一 培養(yǎng)文體意識
二 樹立良好文風
【寫作指導】
【寫作練習】
【借鑒實例】
【課外練筆】【寫作指導】
要使文章在不同場合發(fā)揮不同的作用,文章的內容和形式就需要有所不同,日久天長,便逐漸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文體,如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消息、通訊、傳記、評論、雜文、書信等等。我們常說的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是為了便于教學對文體所做的分類,而不是具體的文體。
作文練習有時不限文體。例如話題作文,圍繞著一個話題,可以確立不同的中心,選用不同的材料,也可以運用不同的文體。不限文體,不等于不要文體規(guī)范。正像穿衣服,在有些場合,可以穿西裝,也可以穿中山服,但是不能穿得不倫不類,弄成四不像。因此,在不限文體的情況下,更要自覺樹立文體意識。
不同文體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內容、結構、表達方式、語體等方面。初學寫作,常犯的毛病主要是結構不當,表達方式雜糅。其根源則是寫作目的不夠明確。例如,記敘文和文學作品是供人欣賞的,要靠生動的形象感染讀者。其中的蘊涵,須讓讀者借助自己的修養(yǎng)去體味。因此,它們的結構大都曲折多變,常常設置懸念,安排波瀾,以便引人入勝;在表達方式上則多用生動形象的描寫,讓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可是有的同學,卻把結構安排得平平直直,開頭點題,結尾呼應,中間詳細敘述,這樣就較難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有的還在文中大發(fā)議論,把主旨說得明明白白,這樣就很容易破壞掉作品的情味。寫議論文,其目的是為了說服讀者,要靠充足的論據(jù)去進行嚴密的論證。在用到事實論據(jù)時,有的同學不是概括敘述事實,而是作詳細描寫。這樣就顯得嗦,甚至會喧賓奪主,影響論證。說明文是為了給讀者以知識,應用文是為了處理日常事務,一般來說,結構都比較平直,表達都實實在在。可是有的同學總喜歡追求點藝術性,不是直奔主題,而是亂兜圈子,結果弄得不倫不類。要糾正這些毛病,除了熟悉各種文體的特點外,在寫作時要牢記寫作目的,設身處地地替讀者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