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作文,就是不要文體了?
高考對話題作文的要求是文體不限。這有利于學生“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開放式作文教學也應該這樣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然而,具體到某一篇文章,絕大多數應該是有文體的。從話題作文開始的第一年高考到現在,五年間出現的真正標新立異、打破常規文體形式的優秀作文能有多少呢?在學生作文中,更多的是記敘文不象記敘文、議論文不象議論文、散文不象散文、小說不象小說這樣的“四不象”文章,還有的學生基本的文體都寫不好,就急于創新,結果寫出了戲劇不象戲劇、訪談不象訪談、實驗報告不象實驗報告的“怪胎”。這不能不說與老師過于開放文體、不講文體特點有關。有老師說,死守文體形式上的特點,讓學生做文體和格式的奴隸,就會把他們在作文中表現出的真情實感削刮殆盡,挫傷他們的寫作熱情。文體與真情實感有這種必然的聯系嗎?難道學生的喜怒哀樂是由文體決定而不是由外界的事物所引起?古人說:“定體然后可以言工拙。”可見文體是作文的首要問題,加強文體指導和訓練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