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
〔一〕 范書劉虞傳與袁紀同。而南匈奴傳、烏桓傳皆作“前中山太守”。按靈帝紀熹平二年三月,中山王暢薨,無子國除。然據光武十王傳,暢薨,子節王稚嗣,無子國除。則暢之后尚有節王在,其在位年數雖不詳,但節為上謚,在位必不甚短。熹平二年至中平四年,不過十余載,純又系故相,則當以袁紀為是。通鑒亦作“故中山相”。
〔二〕 范書劉虞傳作“眾至十余萬 ”,袁紀必有脫誤。
五年(戊辰、一八八)
春正月丁酉,大赦天下。太尉曹嵩罷〔一〕。
〔一〕 范書作“夏四月”。
二月,有星孛于紫宮。
三月,少府樊陵為太尉〔一〕。
〔一〕 范書靈帝紀作“五月,永樂少府樊陵為太尉”。
夏五月,敘州刺史耿鄙擊王國,敗績〔一〕。
〔一〕 范書系此事于四年。
初,鄙合六郡兵,將欲討國。漢陽太守傅燮諫之曰:“使君統政日淺,民未知化。孔子曰:‘不教民戰,是謂棄之。’〔一〕今率不教之民,越大隴之危,賊聞大軍將至,必萬人同心,其鋒難當也。萬一內變,悔何及也。不若息軍養德,明賞罰以教民戰。賊得寬容,必謂我怯,群惡爭勢,其離可必。然后率已教之民,討離□之賊,其功可立。今不為萬全之福,而就危敗之禍,不為使君取也。”鄙不從。臨陣,前鋒果敗,鄙為別駕所害。
〔一〕 出論語子路。
國遂圍漢陽太守傅燮。時北〔地〕胡騎數千在城外〔一〕,皆叩頭流涕,欲令燮棄郡歸鄉里。燮子干進曰:“國家昏亂,賢人斥逐,大人以正不容于朝。今天下以叛,兵不足守,鄉里羌胡被大人恩者,欲令棄郡而歸。愿大人計之,徐歸鄉里,率賢士大夫子弟而輔之。 ”言未終,燮嘆曰:“汝知吾必死邪!蓋圣達節。次守節〔二〕。且殷紂之暴,伯夷不食周粟而死,仲尼以為賢〔三〕。今朝廷不甚殷紂,吾德不及伯夷,吾行何之乎?”王國使故酒泉太守黃衍說燮曰:“天下事已可知矣。先起者,上有霸王之業,下成伊呂之勛。天下非復漢有,府君寧有意為吾屬師乎?”燮按劍叱之曰:“若非國家剖符之臣邪!求利焉逃其難。且諸侯死社稷者,正也。”遂麾左右出戰,臨陣而死。上甚悼惜之,策謚曰壯節侯〔四〕。
〔一〕 據范書補。
〔二〕 成公十五年左傳曰:諸侯欲立曹公子子臧。子臧辭曰:“前志有之曰:圣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為君非吾節也。雖不能圣,敢失守乎! ”遂逃奔宋。子臧,乃公子欣時之字。李賢、胡三省注均作“曹公子臧”,誤。
〔三〕 論語述而曰:子貢入曰:“ 伯夷、叔齊何人也:”子曰:“
古之賢人也。”
〔四〕 周壽昌曰:“案燮未封侯,豈死后贈爵邪!”
燮字南容,北地靈州人。身長八尺,嚴恪有志操,威容,性剛直履正,不為權貴改節。
六月丙寅,風大起折木。太尉樊陵策罷。射聲校尉馬日磾為太尉〔一〕。
〔一〕 范書靈帝紀以馬日磾為太尉事系于秋七月。
秋八月,置西園三軍及典軍、助軍。以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為中軍校尉,屯騎校尉鮑〔鴻〕(洪)為下軍校尉,〔一〕議郎曹操為典軍校尉〔二〕。初黃巾起,上留心戎事,碩壯健,有武略,故親任之,使為元師,典護諸將,大將軍已下皆令屬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