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獻皇帝紀卷第三十
冬十月癸未〔一〕日有蝕之。
〔一〕 疑“癸未”下脫“朔”字。
十二月壬午,征前將軍馬騰為衛尉。
是月,曹操與周瑜戰于赤壁,操師大敗。
十四年(己丑、二0九)
劉備以孫權行車騎將軍,備自領荊州,屯公安。
七月,曹操征孫權。
冬十月晦,日有蝕之〔一〕
〔一〕 冬十月,荊州有地震,見范書。諸書是月皆不言有地震,恐系前文“冬十月癸未,日有蝕之”之重出而致誤。
十五年(庚寅、二一0)
春二月乙巳,日有蝕之〔一〕。
〔一〕 “乙巳”下當有“朔”字。
十六年(辛卯、二一一)
春正月辛巳,以曹操世子丕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一〕。
〔一〕 副丞相,乃丞相副手之意,非正式官名。胡三省曰:“漢五官中郎將,主五官郎而已,未嘗置官屬也。領屬光祿勛,未嘗為丞相副也。” 以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僅此一例。
三月,馬超、韓遂反。
秋七月,操征超、遂,大破之。
是歲,劉備入益州。
十七年(壬辰、二一二)
春正月,加曹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贊拜不名〔一〕。
〔一〕 如漢初蕭何故事。
夏五月癸未〔一〕,誅衛尉馬騰,超之父也〔二〕。
〔一〕 五月壬辰朔,無癸未,疑有訛。
〔二〕 初學記卷十引袁紀曰:“長樂衛尉馬騰,其長八尺,身體洪大,面鼻雄異,而性賢厚,人多敬之。”亦見御覽卷三七七。今本脫之。
六月庚寅晦,日有蝕之。
秋七月庚戌,立皇子臨為濟陰王〔一〕懿為山陽王,邈為濟北王,敦為東海王〔二〕。
〔一〕 范書獻帝紀作“秋九月”,又“臨”作“熙”。
〔二〕 廿二史考異曰:“按:東海王祇以建安五年薨,子羨嗣。魏受禪始除。不應別封皇子,當是北海之訛。”錢說是。
冬十月,曹操征孫權。侍中、尚書令荀彧勞軍于譙。
初,董昭等謂曹操宜進爵郡公〔一〕,九錫備物,以彰殊勛,密以語彧。彧曰:“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之愛人以〔德〕(禮)〔二〕,不宜如此。”操由是心不平之。是行也,操請彧勞軍,因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監丞相軍事。次壽春,彧以憂死〔三〕。
〔一〕 “昭”原誤作“紹”,逕改之。又“郡公”,三國志、范書均作“國公”,即以郡為國,乃殊禮也。
〔二〕 禮記檀弓載曾子語曰:“君子之愛人也以德。”三國志及范書“禮”均作“德”,故據以改。
〔三〕 通鑒考異曰:“陳志彧傳曰:‘以憂薨。’范書彧傳曰:‘
操饋之食,發視,乃空器也,于是飲藥而卒。’孫盛魏氏春秋亦同。按彧之死,操隱其誅。陳壽云以憂卒,蓋闕疑也。”
袁宏曰:夫默語者,賢人之略也〔一〕。政卷舒廢興之間,非所謂以智屈伸,貴其多算,權其輕重,而揣難易。君子之行已也,必推其心而達其道,信其誠而行其義。義不違心,故百姓知其無私;道不失順,則天下以為至當。其出也,忠著于時君,仁及于天下。匹夫匹婦,莫不咨嗟者,以其致功之本義和也。若時不我與,中道而廢,內不負心,外不媿物,千載之下,觀其跡而悲其事,以為功雖不就,道將可成也。及其默也,非義而后退,讓謀而后止。蓋取舍不同,故宛龍蟠以求其志,雖仁者之心大存兼愛,授手而陷于不義,君子不為也。茍違斯道,四體且猶致患,而況萬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