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又請改《十二和樂》云:
昔周朝奏六代之樂,即今二舞之類是也。其賓祭常用,別有《九夏之樂》,即《肆夏》、《皇夏》等是也,梁武帝善音樂,改《九夏》為《十二雅》,前朝祖孝孫改雅為和,示不相沿也。臣今改和為成,取《韶》樂九成之義也。《十二成樂曲》名:祭天神奏《豫和之樂》,請改為《禋成》;祭地祇奏《順和》,請改為《順成》;祭宗廟奏《永和》,請改為《裕成》;祭天地、宗廟,登歌奏《肅和》,請改為《肅成》;皇帝臨軒奏《太和》,請改為《政成》;王公出入奏《舒和》,請改為《弼成》;皇帝食舉及飲宴奏《休和》,請改為《德成》;皇帝受朝、皇后入宮奏《正和》,請改為《骍成》;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請改為《允成》;元日、冬至皇帝禮會,登歌奏《昭和》,請改為《慶成》;郊廟俎入奏《雍和》,請改為《骍成》;皇帝祭享、酌獻、讀祝文及飲福、受胙奏《壽和》,請改為《壽成》。
祖孝孫元定《十二和曲》,開元朝又奏三和,遂有《十五和》之名。凡制作禮法,動依典故,梁置《十二雅》,蓋取十二天之成數(shù),契八音十二律之變,輒益三和,有乖稽古。又緣祠祭所用,不可盡去,臣取其一焉。祭孔宣父、齊太公廟降神奏《宣和》,請改為《師雅之樂》;三公升殿、會訖下階履行奏《祴和》,請廢,同用《弼成》;享先農、耕籍田奏《豐和》,請廢,同用《順成》。
已上四舞、《十二成》、《雅樂》等曲,今具錄合用處所及樂章首數(shù),一一條例在下。
其歌詞文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