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范卷中
【評析】袁采雖然是封建社會的士大夫,但他這則語錄卻包含有一定的辯證思想。我們每個人都希望社會上都是好人,沒有壞人為非作歹。那樣社會就會安定團結(jié),老百姓生活就會祥和幸福了。但是壞人是不可能被消滅的,社會是復雜的,有好人也有壞人,大家都厭惡壞人,卻忽視了壞人的存在還有它另一方面的價值。袁采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說覺人不善知自警,也就是要人從不善的人身上引起警覺,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是否也有不善的行為,從而加以改正。平常人并沒有高度的自知之明,不可能每件事都做得公允得當,盡善盡美。很多時候無法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正確的,甚至是不善良的。而不善人的行為恰好可以引起我們的警覺。讓我們參考對照他的行為反思自己。一個有良知的人無疑能從這種反思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糾正自己的錯誤行為,這也可以算作不善人的一點"價值"吧!
袁采這條語錄還告訴我們,有比較才能區(qū)別。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是惡人,那么我們也就不知道什么是惡人了,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是好人,那么我們也就不知道什么是好人了。從惡人的行徑中,我們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正直善良的可貴。徐宏剛在一輛客車上勇斗歹徒置生死于不顧,面對歹徒的兇殘,他挺身而出,毫無畏懼。徐宏剛被樹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楷模,說明社會上需要這種英勇的、為維護正義而獻身的精神。如果當時車上每位乘客都有徐宏剛的英勇,那么也就沒必要樹他為楷模了。從與不善人的比較中可以見出善人的可貴,袁采說得對!
正人先正己
【原文】勉人為善,諫人為惡,固是美事,先須自省。若我之平昔自不能為,豈惟人不見聽,亦反為人所薄。且如己之立朝可稱,乃可誨人以立朝之方:己之臨政有效,乃可誨人以臨政之術(shù);己之才學為人所尊,乃可誨人以進修之要;己之性行為人所重,乃可誨人以操履之詳;己能身致富厚,乃可誨人以治家之法;己能處父母之側(cè)而諧和無間,乃可誨人以至孝之行。茍為不然,豈不反為所笑!
【譯述】別人做了好事,對他進行勉勵贊揚,別人做了壞事,對他進行規(guī)諫勸告,這當然是好事。但是必須事先自己反省自己。如果是自己平時也做不到的事,卻要去規(guī)諫別人,非但不會被別人聽取,反倒要被別人鄙薄。這就好比是自己在朝為官,有被人稱頌的地方,才可以用自己在朝為官的方法教誨別人;自己處理政事卓有成效,才可以用自己處理政事的方法來教誨別人;自己的才學被人所尊崇,才可以用自己進德修業(yè)的要領(lǐng)來教誨別人;自己的品性德行被人尊重,才可以用自己的操行來教誨別人,自己能發(fā)家致富,才可以用治家之法教誨別人;自己能住在父母旁邊而能與父母和睦相處,才能用自己的孝順行為來教誨別人。如果說自己尚且做不到這些,卻要去教誨別人,豈不反倒被別人恥笑嗎?
【評析】中國古代的儒家講究修身正己,認為自己做到行為端正,品德高潔才可以去治理民眾,或教誨他人。《論語》里有很多話講得就是這個意思。例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儒家思想是中國二千余年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其中有一些是糟粕性的東西,如封建的愚忠愚孝等,但有許多東西是合理的,有價值的,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民族性格中,儒家思想的因素很多。一些好的東西,比如注重品德修養(yǎng),正己才可以正人,已經(jīng)成為我們民族的優(yōu)秀品德,在許多杰出人物身上都折射出這種品德的光輝。
李廣是漢代名將,抗擊匈奴,打了很多勝仗,與士卒同甘共苦,因此深受士卒愛戴。據(jù)史書上記載,李廣將兵打仗,到了糧草匱絕,缺少飲水的時候,看到了水源,士卒不喝飽了水,李廣就不喝水,士卒不吃飽了飯,李廣就不吃飯。而且與敵人交戰(zhàn)時,總是沖鋒在前,憑借其高超的射技射殺敵人。兵士們對他的勇敢都極為佩服。司馬遷對李廣極為敬重,他為李廣作傳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