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其潔齋之法,有黃箓、玉箓、金箓、涂炭等齋。為壇三成,每成皆置綿蕝嶠,以為限域。傍各開門,皆有法象。齋者亦有人數之限,以次入于綿蕝之中,魚貫面縛,陳說愆咎,告白神祇,晝夜不息,或一二七日而止。其齋數之外有人者,并在綿蕝之外,謂之齋客,但拜謝而已,不面縛焉。而又有諸消災度厄之法,依陰陽五行數術,推人年命書之,如章表之儀,并具贄幣,燒香陳讀。云奏上天曹,請為除厄,謂之上章。夜中于星辰之下,陳設酒脯餅餌幣物,歷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為醮。又以木為印,刻星辰日月于其上,吸氣執之,以印疾病,多有愈者。又能登刀入火而焚敕之,使刃不能割,火不能熱。而又有諸服餌、辟谷、金丹、玉漿、云英,蠲除滓穢之法,不可殫記。云自上古黃帝、帝嚳、夏禹之儔,并遇神人,咸受道箓,年代既遠,經史無聞焉。
推尋事跡,漢時諸子,道書之流有三十七家,大旨皆去健羨,處沖虛而已,無上天官符箓之事。其《黃帝》四篇,《老子》二篇,最得深旨。故言陶弘景者,隱于句容,好陰陽五行,風角星算,修辟谷導引之法,受道經符箓,武帝素與之游。及禪代之際,弘景取圖讖之文,合成"景梁"字以獻之,由是恩遇甚厚。又撰《登真隱訣》,以證古有神仙之事;又言神丹可成,服之則能長生,與天地永畢。帝令弘景試合神丹,竟不能就,乃言中原隔絕,藥物不精故也。帝以為然,敬之尤甚。然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猶自上章,朝士受道者眾。三吳及邊海之際,信之逾甚。陳武世居吳興,故亦奉焉。后魏之世,嵩山道士寇謙之,自云嘗遇真人成公興,后遇太上老君,授謙之為天師,而又賜之《云中音誦科誡》二十卷。又使玉女授其服氣導引之法,遂得辟谷,氣盛體輕,顏色鮮麗。弟子十余人,皆得其術。其后又遇神人李譜,云是老君玄孫,授其圖箓真經,劾召百神,六十余卷,及銷煉金丹云英八石玉漿之法。太武始光之初,奉其書而獻之。帝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祀嵩岳,迎致其余弟子,于代都東南起壇宇,給道士百二十余人,顯揚其法,宣布天下。太武親備法駕而受符箓焉。自是道業大行,每帝即位,必受符箓,以為故事,刻天尊及諸仙之象而供養焉。遷洛已后,置道場于南郊之傍,方二百步。正月、十月之十五日,并有道士哥人百六人,拜而祠焉。后齊神武帝遷鄴,遂罷之。文襄之世,更置館宇,選其精至者使居焉。后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箓,如魏之舊,尋與佛法俱滅,開皇初又興,高祖雅信佛法,于道士蔑如也。大業中,道士以術進者甚眾。其所以講經,由以《老子》為本,次講《莊子》及《靈寶》、《升玄》之屬。其余眾經,或言傳之神人,篇卷非一。自云天尊姓樂名靜信,例皆淺俗,故世甚疑之。其術業優者,行諸符禁,往往神驗。而金丹玉液長生之事,歷代糜費,不可勝紀,竟無效焉。今考其經目之數,附之于此。
大乘經六百一十七部,二千七十六卷。(五百五十八部,一千六百九十七卷,經。五十九部,三百七十九卷,疏。)小乘經四百八十七部,八百五十二卷。雜經三百八十部,七百一十六卷。(雜經目殘缺,其見數如此。)雜疑經一百七十二部,三百三十六卷。大乘律五十二部,九十一卷。小乘律八十部,四百七十二卷。(七十七部,四百九十卷,律。二部,二十三卷,講疏。)雜律二十七部,四十六卷。大乘論三十五部,一百四十一卷。(三十部,九十四卷,論。十五部,四十七卷,疏。)小乘論四十一部,五百六十七卷。(二十一部,四百九十一卷,論。十部,七十六卷,講疏。)雜論五十一部,四百三十七卷。(三十二部,二百九十九卷,論。九部,一百三十八卷,講疏。)記二十部,四百六十四卷。
右一千九百五十部,六千一百九十八卷。
佛經者,西域天竺之迦維衛國凈飯王太子釋迦牟尼所說。釋迦當周莊王之九年四月八日,自母右脅而生,姿貌奇異,有三十二相,八十二好。舍太子位,出家學道,勤行精進,覺悟一切種智,而謂之佛,亦曰佛陀,亦曰浮屠,皆胡言也。華言譯之為凈覺。其所說云,人身雖有生死之異,至于精神則恒不滅。此身之前,則經無量身矣。積而修習,精神清凈,則成佛道。天地之外,四維上下,更有天地,亦無終極,然皆有成有敗。一成一敗,謂之一劫。自此天地已前,則有無量劫矣。每劫必有諸佛得道,出世教化,其數不同。今此劫中,當有千佛。自初至于釋迦,已七佛矣。其次當有彌勒出世,必經三會,演說法藏,開度眾生。由其道者,有四等之果。一曰須陀洹,二曰斯陀含,三曰阿那含,四曰阿羅漢。至羅漢者,則出入生死,去來隱顯,而不為累。阿羅漢已上,至菩薩者,深見佛性,以至成道。每佛滅度,遺法相傳,有正、象、末三等淳樗之異。年歲遠近,亦各不同。末法已后,眾生愚鈍,無復佛教,而業行轉惡,年壽漸短,經數百千載間,乃至朝生夕死。然后有大水、大火、大風之災,一切除去之,而更立生人,又歸淳樸,謂之小劫。每一小劫,則一佛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