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五 樂五
大唐貞觀中,有尚書侯貴和,妾名麗音,特善唱行天,清暢舒雅,含嚼恣態,有喉牙吐納之異。后改號方等。女亦傳其母伎。方等卒后,有郝三寶亦善歌行天。有人引三寶歌之,諸女隔簾聽之,發聲便笑。三寶初不知,怒曰:"亦堪女郎終身仿效,何忽嗤笑。"女曰:"上客所為,殊有乖越,請一聽之。"始發一聲,三寶便拜伏曰:"真方等聲也,誠遠所不及也。"
雜歌曲
白雪,周曲也。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之遺聲也。漢代謂之三調。大唐顯慶二年,上以琴中雅樂,古人歌之,近代以來,此聲頓絕,令所司脩習舊曲。至三年十月,太常寺奏:"按張華博物志云:'白雪,是天帝使素女鼓五弦琴曲名。'以其調高,人和遂寡。自宋玉以來,迄今千祀,未有能歌白雪者。臣今準敕,依琴中舊曲,定其宮商,然后教習,并合於歌。輒以御制雪詩,為白雪歌辭。又,樂府奏正曲之后,皆有送聲,君唱臣和,事彰前史。輒取侍中許敬宗等奏和雪詩十六首,以為送聲,各十六節。"上善之,仍付太常,編於樂府。
明君,漢曲也。漢元帝時,匈奴單于入朝,詔以待詔王嬙配之,即昭君也。及將去,入辭,光彩射人,悚動左右,天子悔焉。漢人憐其遠嫁,為作此歌。晉石崇妓綠珠善舞,以此曲教之,而制新歌曰:"我本漢家子,將適單于庭。昔為匣中玉,今為糞土英。"晉文王諱昭,故晉人謂之明君。
相和,漢舊曲歌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為二,更遞相夜宿。本十七曲,朱生、宋識、列和等復合之為十三曲。
吳歌雜曲,并出江東,晉、宋以來,稍有增廣。凡此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弦管。又有因弦管金石,造歌以被之,魏世三調歌辭之類是也。(魏晉之代,有孫氏善弘舊曲,宋識善擊節唱和,陳左善清歌,列和善吹笛,郝素善彈箏,朱生善琵琶,尤發新聲。故傅玄著書曰:"人苦欽所聞而忽所見,不亦惑乎。設此六人生於上代,越古今而無儷,何但夔牙同契哉。"按此說,則自茲以后,皆孫、朱等之遺則。)
鳳將雛,漢代舊歌曲也。應璩百一詩云:"為作陌上桑,反言鳳將雛。"然則鳳將雛其來久矣。特由聲曲訛變,以至於此矣。
碧玉歌者,晉汝南王妾名。寵好,故作歌之。
懊壟歌,石崇綠珠所作"絲布澀難縫"一曲而已。東晉隆安初,人間訛謠之曲云:"春草可攬結,女兒可攬擷。"齊高帝謂之中朝歌。
子夜歌者,有女子曰子夜,造此聲。晉孝武帝太元中,瑯琊王軻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為章郡,僑人庾僧虔家亦有鬼歌子夜。殷允為章郡,亦是太元中,則子夜此時以前人也。
長史變者,晉司徒左長史王廞臨敗所制。
阿子歌、歡聞歌者,晉穆帝升平初,童子輩或歌於道,歌畢輒呼"阿子,汝聞否",又呼"歡聞否",以為送聲。后人演其聲,以為此二曲。宋、齊時用"莎乙子"之語,稍訛異也。
桃葉歌者,是晉王子敬妾名,緣於篤愛,所以作歌。
前溪歌者,晉車騎將軍沈玩所制也。
團扇歌者,晉中書令王珉與嫂婢有情,愛好甚篤。嫂鞭撻婢過苦,婢素善歌,而珉好持白團扇,故云:"團扇復團扇,持許自遮面。憔悴無復理,羞與郎相見。"
督護歌者,彭城內史徐逵之為魯軌所殺,宋武帝使內直督護丁旿(音五)收殯殮之。逵之妻,帝長女也,呼旿至閤下,自問殮送之事,每問輒嘆息曰:"丁督護。"其聲哀切,后人因其聲廣其曲焉。歌是宋武帝所制,云:"督護上征去,儂亦惡聞許。愿作石尤風,四面斷行旅。"
讀曲歌者,人為宋彭城王義康所制也。其歌云:"死罪劉領軍,誤殺劉第四。"
烏夜啼,宋臨川王義慶所作也。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義康於章郡,義慶時為江州,至鎮,相見而哭,為文帝所怪,徵還。義慶大懼,伎妾聞烏夜啼聲,叩齋閤云:"明日應有赦。"其年更為兗州刺史,因作此歌。故其和云:"籠窗窗不開,烏夜啼,夜夜憶郎來。"今所傳歌似非義慶本旨,辭曰:"歌舞諸年少,娉婷無種則。昌蒲花可憐,聞名不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