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三 志第十五
秭歸,(下。倚郭。)巴東,(下。)興山。
靖州路,(下。)唐為夷、播、敘三州之境。宋為誠州,復改靖州。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撫司,明年,改靖州路總管府。戶二萬六千五百九十四,口六萬五千九百五十五。領縣三:
永平,(下。)會同,(下。)通道。(下。)
湖南道宣慰司
△嶺北湖南道肅政廉訪司
天臨路,(上。)唐為潭州長沙郡。宋為湖南安撫司。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撫司。十四年,立行省,改潭州路總管府。十八年,遷行省于鄂州,徙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天歷二年,以潛邸所幸,改天臨路。戶六十萬三千五百一,口一百八萬一千一十。領司一、縣五、州七。
錄事司。(宋有兵馬司,都監領之。元至元十四年改置。)
縣五
長沙,(上。倚郭。)善化,(倚郭。)衡山,(上。南岳衡山在焉。)寧鄉,(上。)安化。(下。)
州七
醴陵州,(中。)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瀏陽州,(中。)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攸州,(中。)唐為縣,屬南云州。宋屬潭州。元元貞元年升州。
湘鄉州,(下。)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湘潭州,(中。)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益陽州,(中。)唐新康縣。宋安化縣。元元貞元年,升為益陽州。
湘陰州,(下。)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衡州路,(上。)唐初為衡州,又改衡陽郡,又仍為衡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衡州路總管府。十五年,置湖南宣慰司,以衡州為治所。十八年,移司于潭,衡州隸焉。戶一十一萬三千三百七十三,口二十萬七千五百二十三。領司一、縣三。(本路屯田一百二十頃。)
錄事司。(宋立兵馬司,分在城民戶為五廂。元至元十三年改立。)
縣三
衡陽,(上。倚郭。)安仁,(下。)酃縣。(下。)
道州路,(下。)唐為南營州,復改道州,復為江華郡。宋仍為道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道州路總管府。戶七萬八千一十八,口一十萬九百八十九。領司一、縣四。
錄事司。
縣四
營道,(中。倚郭。)寧遠,(中。)江華,(中。)永明。(下。)
永州路,(下。)唐改零陵郡為永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永州路總管府。戶五萬五千六百六十六,口一十萬五千八百六十四。領司一、縣三。(本路屯田一百三頃。)
錄事司。
縣三
零陵,(上。倚郭。)東安,(上。)祁陽。(中。)
郴州路,(下。)唐改桂陽郡為郴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郴州路總管府。戶六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口九萬五千一百一十九。領司一、縣六。
錄事司。(舊有兵馬司,至元十四年改立。)
縣六
郴陽,(中。倚郭。舊為敦化縣,至元十三年,改今名。)宜章,(中。)永興,(中。)興寧,(下。)桂陽,(下。)桂東。(下。)
全州路,(下。)石晉于清湘縣置全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全州路總管府。戶四萬一千六百四十五,口二十四萬五百一十九。領司一、縣二。
錄事司。(舊有兵馬司,至元十五年改立。)
縣二
清湘,(上。倚郭。)灌陽。(下。)
寶慶路,(下。)唐邵州,又為邵陽郡。宋仍為邵州,又升寶慶府。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撫司。十四年,改寶慶路總管府。戶七萬二千三百九,口一十二萬六千一百五。領司一、縣二。
錄事司。
縣二
邵陽,(上。倚郭。)新化。(中。)
武岡路,(下。)唐武岡縣。宋升為軍。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升武岡路總管府。戶七萬七千二百七,口三十五萬六千八百六十三。領司一、縣三。(本路屯田八十六頃。)
錄事司。(舊有兵馬司,領四廂,至元十五年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