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三 志第十五
象州,(下。)唐改為象郡,又改象州。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撫司。十五年,改象州路總管府。戶一萬九千五百五十八,口九萬二千一百二十六。領縣三:
陽壽,(下。)來賓,(下。)武仙。(下。)
賓州,(下。)唐以嶺方縣地置南方州,又為賓州,又改安城郡,又改嶺方郡,又仍為賓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下路總管府。戶六千一百四十八,口三萬八千八百七十九。領縣三:
嶺方,(下。倚郭。)上林,(下。)遷江。(下。)
橫州,(下。)唐初為簡州,又改南簡州,又改橫州,又為寧浦郡。元至元十四年,立安撫司。十六年,改總管府。戶四千九十八,口三萬一千四百七十六。領縣二:
寧浦,(下。倚郭。)永淳。(下。)
融州,(下。)唐初為融州,又改融水郡,后仍為融州。宋為清遠軍。元至元十四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融州路總管府。二十二年,改散州。戶二萬一千三百九十三,口三萬九千三百三十四。領縣二:
融水,(下。)懷遠。(下。)
藤州,(下。)唐改感義郡,后仍為藤州。宋徙州治于大江西岸。元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戶四千二百九十五,口一萬一千二百一十八。領縣二:
鐔津,(下。)岑溪。(下。)
賀州,(下。)唐改臨賀郡,后仍為賀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戶八千六百七十六,口三萬九千二百三十五。領縣四:
臨賀,(下。倚郭。)富川,(下。)桂嶺,(下。)懷集,(下。宋屬廣州,至元十五年,以隸本州。)
貴州,(下。)唐改懷澤郡,后仍為貴州。元至元十四年,領郁林縣。大德九年,省縣,止行州事。戶八千八百九十一,口二萬八百一十一。(貴州地接八番,與播州相去二百余里,乃湖廣、四川、云南喉衿之地。大德六年,云南行省右丞劉深征八百媳婦,至貴州科夫,致宋隆濟等糾合諸蠻為亂,水東、水西、羅鬼諸蠻皆叛,劉深伏誅。)
左江。(左江出源州界,至合江鎮與右江水合為一,流入橫州號郁江。)
思明路,戶四千二百二十九,口一萬八千五百一十。
太平路,戶五千三百一十九,口二萬二千一百八十六。
右江。(右江源出峨利州,與大理大盤水通。大盤在大理之威楚州。)
田州路軍民總管府,戶二千九百九十一,口一萬六千九百一。
來安路軍民總管府。
鎮安路。(以上并闕。)
海北海南道宣慰司
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司(至元三十年立。)
雷州路,(下。)唐初為南合州,又更名東合州,又為海康郡,又改雷州。元至元十五年,平章政事阿里海牙南征海外四州,雷州歸附,初置安撫司。十七年,即此州為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治所,改安撫司為總管府,隸宣慰司。戶八萬九千五百三十五,口一十二萬五千三百一十。(本路屯田一百六十五頃有奇。)領縣三:
海康,(中。)徐聞,(下。)遂溪。(下。)
化州路,(下。)唐置羅州、辯州。宋廢羅州入辯州。復改辯州曰化州。元至元十五年,立安撫司。十七年,改總管府。戶一萬九千七百四十九,口五萬二千三百一十七。(本路屯田五十五頃有奇。)領縣三:
石龍,(下。)吳川,(下。)石城。(下。)
高州路,(下。)唐為高涼郡,又為高州。宋廢高州入竇州,后復置。元至元十五年,置安撫司。十七年,改總管府。戶一萬四千六百七十五,口四萬三千四百九十三。(本路屯田四十五頃。)領縣三:
電白,(下。)茂名,(下。)信宜。(下。)
欽州路,(下。)唐為寧越郡,又為欽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五年,置安撫司。十七年,改總管府。戶一萬三千五百五十九,口六萬一千三百九十三。領縣二:
安遠,(下。)靈山。(下。)
廉州路,(下。)唐為合浦郡,又改廉州。元至元十七年,設總管府。戶五千九百九十八,口一萬一千六百八十六。(本路屯田四頃有奇。)領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