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二 志第十四
州一
黃巖州,(下。)唐為縣,宋因之。元元貞元年升州。
處州路,(上。)唐初為括州,又改縉云郡,又為處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立處州路總管府。戶一十三萬二千七百五十四,口四十九萬三千六百九十二。領司一、縣七。
錄事司。
縣七
麗水,(中。倚郭。)龍泉,(中。)松陽,(中。)遂昌,(中。)青田,(中。)縉云,(中。)慶元。(中。)
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
寧國路,(上。)唐為宣州,又為宣城郡,又升寧國軍。宋升寧國府。元至元十四年,升寧國路總管府。戶二十三萬二千五百三十八,口一百一十六萬二千六百九十。領司一、縣六。
錄事司。(舊立四廂,元至元十四年,廢四廂創立。)
縣六
宣城,(上。倚郭。)南陵,(中。)涇縣,(中。)寧國,(中。)旌德,(中。)太平。(中。)
徽州路,(上。)唐歙州。宋改徽州。元至元十四年,升徽州路。戶一十五萬七千四百七十一,口八十二萬四千三百四。領司一、縣五、州一。
錄事司。(舊設四廂,至元十四年改置。)
縣五
歙縣,(上。倚郭。)休寧,(中。)祈門,(中。)黟縣,(下。)績溪。(中。)
州一
婺源州,(下。)本休寧縣之回玉鄉,唐析之置婺源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饒州路,(上。)唐改鄱陽郡,仍改饒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升饒州路總管府。戶六十八萬二百三十五,口四百三萬六千五百七十。領司一、縣三、州三。
錄事司。(舊設三廂,至元十四年改立。)
縣三
鄱陽,(上。倚郭。)德興,(上。)安仁。(中。)
州三
余干州,(中。)唐以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浮梁州,(中。)唐以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樂平州,(中。)唐以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江南諸道行御史臺
集慶路,(上。)唐武德初,置揚州東南道行臺尚書省。后復為蔣州,罷行臺,移揚州江都,改金陵曰白下,以其地隸潤州。貞觀中,更白下曰江寧。至德中,置江寧郡。乾元中,改升州。其后楊氏有其地,改為金陵府。南唐李氏又改為江寧府。宋平南唐,復為升州。仁宗以升王建國,升建康軍。高宗改建康府,建行都,又為沿江制置司治所。元至元十二年歸附。十四年,升建康路。初立行御史臺于揚州,既而徙杭州,又徙江州,又還杭州;二十三年,自杭州徙治建康。天歷二年,以文宗潛邸,改建康路為集慶路。戶二十一萬四千五百四十八,口一百七萬二千六百九十。領司一、縣三、州二。
錄事司。
縣三
上元,(中。倚郭。)江寧,(中。倚郭。)句容。(中。)
州二
溧水州,(中。)唐以來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溧陽州,(中。)唐以來并為縣,元至元十六年,升為溧陽路。二十七年,復降為縣,后復升為州。
太平路,(下。)唐置南豫州。宋為太平州。至元十四年,升為太平路。戶七萬六千二百二,口四十四萬六千三百七十一。領司一、縣三。
錄事司。(舊設四廂,至元十四年改立。)
縣三
當涂,(中。倚郭。)蕪湖,(中。)繁昌。(下。)
池州路,(下。)唐于秋浦縣置池州,后廢,以縣隸宣州,未幾復置。宋仍為池州。元至元十四年,升為路。戶六萬八千五百四十七,口三十六萬六千五百六十七。領司一、縣六。
錄事司。
縣六
貴池,(下。倚郭。即秋浦縣,吳改為貴池。)青陽,(下。)建德,(下。)銅陵,(下。)石埭,(中。)東流。(下。)
信州路,(上。)唐乾元以前,為衢、饒、撫、建四州之地。乾元元年,始割衢之玉山、常山,饒之弋陽及撫、建二州之地置信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升為路。戶一十三萬二千二百九十,口六十六萬二千二百五十八。領司一、縣五。
錄事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