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二 志第十四
縣五
上饒,(上。倚郭。)玉山,(中。)弋陽,(中。)貴溪,(中。)永豐。(中。)
廣德路,(下。)唐初,以綏安縣置桃州,后廢州,改綏安為廣德縣。宋為廣德軍。元至元十四年,升為路。戶五萬六千五百一十三,口三十三萬九千七百八十。領(lǐng)司一、縣二。
錄事司。
縣二
廣德,(中。倚郭。)建平。(中。)
鉛山州,(中。)本建、撫二州之地,山產(chǎn)銅鉛。后唐析上饒、弋陽五鄉(xiāng)為銅場,繼升為縣,屬信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九年,割上饒之乾元、永樂二鄉(xiāng),弋陽之新政、善政二鄉(xiāng)來屬,升為鉛山州,直隸行省。戶二萬六千三十五。(至順錢糧數(shù)。)
福建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大德元年立。)
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司
福州路,(上。)唐為閩州,后改福州,又為長樂郡,又為威武軍。宋為福建路。元至元十五年,為福州路。十八年,遷泉州行省于本州。十九年,復(fù)還泉州。二十年,仍遷本州。二十二年,并入杭州。戶七十九萬九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八十七萬五千一百二十七。領(lǐng)司一、縣九、州二。州領(lǐng)二縣。
錄事司。(至元十五年,行中書省于在城十二廂分四隅,置錄事司。十六年,并其二,置東西二司。二十年,復(fù)并為一。)
縣九
閩縣,(中。倚郭。)侯官,(中。倚郭。)懷安,(中。)古田,(上。)閩清,(中。)長樂,(中。)連江,(中。)羅源,(中。)永福。(中。)
州二
福清州,(下。)唐析長樂八鄉(xiāng)置萬安縣,又改福唐,又改福清。元元貞元年升為州。
福寧州,(上。)唐長溪縣,元升為福寧州。領(lǐng)二縣:
寧德,(中。)福安。(中。)
建寧路,(下。)唐初為建州,又改建安郡。宋升建寧軍。元至元二十六年,升為路。戶一十二萬七千二百五十四,口五十萬六千九百二十六。領(lǐng)司一、縣七。
錄事司。
縣七
建安,(中。)甌寧,(中。與建安俱倚郭。)浦城,(中。)建陽,(中。)崇安,(中。)松溪,(下。)政和。(下。)
泉州路,(上。)唐置武榮州,又改泉州。宋為平海軍。元至元十四年,立行宣慰司,兼行征南元帥府事。十五年,改宣慰司為行中書省,升泉州路總管府。十八年,遷行省于福州路。十九年,復(fù)還泉州。二十年,仍遷福州路。戶八萬九千六十,口四十五萬五千五百四十五。領(lǐng)司一、縣七。
錄事司。(至元十五年,立南北二司。十六年,并為一。)
縣七
晉江,(中。倚郭。)南安,(中。)惠安,(下。)同安,(下。)永春,(下。)安溪,(下。)德化。(下。)
興化路,(下。)宋置太平軍,又改興化軍,先治興化,后遷莆田。元至元十四年,升興化路。戶六萬七千七百三十九,口三十五萬二千五百三十四。領(lǐng)司一、縣三。
錄事司。
縣三
莆田,(中。宋置興化軍,遷治莆田。元至元十三年,割左右二廂屬錄事司,縣如故。)仙游,(下。)興化。(下。軍治元在此,后移于莆田,此縣為屬邑。)
邵武路,(下。)唐邵武縣,屬建州。宋置邵武軍。元至元十三年,為邵武路。戶六萬四千一百二十七,口二十四萬八千七百六十一。領(lǐng)司一、縣四。
錄事司。
縣四
邵武,(中。倚郭。)光澤,(中。)泰寧,(中。)建寧。(中。)
延平路,(下。)五代為延平鎮(zhèn),王延政始以鎮(zhèn)為鐔州。南唐置劍州。宋以利州路亦有劍州,乃稱此為南劍州。元至元十五年,升南劍路,后改延平路。戶八萬九千八百二十五,口四十三萬五千八百六十九。領(lǐng)司一、縣五。
錄事司。
縣五
南平,(中。倚郭。)尤溪,(中。)沙縣,(中。)順昌,(中。)將樂。(中。)
汀州路,(下。)唐開福、撫二州山洞置州,治新羅,后改臨汀郡,又仍為汀州。宋隸福建路。元至元十五年,升為汀州路。戶四萬一千四百二十三,口二十三萬八千一百二十七。領(lǐng)司一、縣六。(本路屯田二百二十五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