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戰國策序跋
曾鞏重校戰國策序
劉向所定著《戰國策》三十三篇,《崇之總目》稱十一篇者闕。臣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正其誤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戰國策》三十三篇復完。
敘曰:向敘此書,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詐謀用而仁義之路塞,所以大亂。其說既美矣。率以為此書,戰國之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則可謂惑于泥俗而不篤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時,去周之初,已數百歲,其舊法已亡,其舊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獨明先王之道,以為不可改者,豈將強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為哉?亦將因其所遇之時,所遭之變,而為當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也。二帝三王之治,其變國殊,其法固異,而其為國家天下之意,本來先后來嘗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益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豈好為異論哉?能勿茍而己矣。可謂不惑于流俗而篤于自信者也。
戰國之游士則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樂于說之易會。其設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已。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卒至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亦滅其國。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悟也。惟先王之道,因時適變,法不同而考之無疵,用之無敝,故古之圣賢,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說之害正也,宜放而絕之。則此書之不泯,不泯其可乎?對曰,君子之禁邪說出,固將明其說于天下。使當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從,然后以禁則齊;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為,然后以戒則明。豈必滅其籍哉?放而絕之,莫善于是。故孟子之書,有為神農之言者,有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書之作,則上繼春秋,下至秦、漢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間,載其行事,固不得而廢也。
此書有高誘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總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編校史館書籍臣曾鞏序。
李格非書戰國策后
《戰國策》所裁,大抵皆從橫捭闔、譎誑相輕、傾奪之說也。其事淺陋不足道,然而人讀之,則必鄉其說之工而忘共事之陋者,文辭之勝移之而已。且壽考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便利得意者,天下之所欲也,然激而射之,或將以致人之憂。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者,天下之所惡也,然動而竭之,或將以導人之樂。至于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縱之以陽,閉之以陰,無非微妙難知之情,雖辯土抵掌而論之,猶恐不白,今寓之文字,不過一二,言語未必及,而意已隱然見乎其中矣,由是言之,則為是說者非難,而載是說者為不易得也。嗚呼!使秦、漢而后復有為是說者,必無能載之者矣!雖然,此豈獨人力哉!蓋自堯、舜、夏、商,積制作,以至于周,而文物大備。當其盛時,朝廷宗廟之上,蠻貊窮服之外,其禮樂制度,條施目設,而威儀文章可著之簡冊音,至三千數,此圣人文章之實也。及周道衰,浸淫陵遲,幽、厲承之,于是大壞;然其文章所從來既遠,故根本雖伐,而氣焰未易遽熄也。于是浮而散之,鐘于談舌,而著子言語。此莊周、屈原、孫武、韓非、商鞅與夫儀、秦之徒,所以雖不深祖吾圣人之道,而所著書文辭,骎骎乎上薄六經,而下絕來世者,豈數人之力也哉!
今《戰國策》宜有善本傳于世,而舛錯不可疾讀,意天之于至寶,常不欲使人易得,故余不復竄定,而其完篇,皆以丹圜其上云。
王覺題戰國策
《戰國策》三十三篇,劉向為之序,世久不傳。治平初,始得錢塘顏氏印本該之,愛其文辭之辯博,而字句脫誤,尤失其真。丁未歲,予在京師,因借館閣諸公家藏數本參校之,蓋十正其六七;凡諸本之不裁者,雖雜見于《史記》他書,然不敢輒為改易,仍從其舊,蓋慎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