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一十五 朱子十二
先生謂徐容父曰:"為學,須是裂破藩籬,痛底做去,所謂'一杖一條痕!一摑一掌血'!使之歷歷落落,分明開去,莫要含糊。"〔道夫〕(訓容父。)
問學問之端緒。曰:"且讀書依本分做去。"以下訓節。
問:"何以驗得性中有仁義禮智信?"先生怒曰:"觀公狀貌不離乎嬰孩,高談每及於性命!"與眾人曰:"他只管來這里摸這性,性若是去捕捉他,則愈遠。理本實有條理。五常之體,不可得而測度,其用則為五教,孝於親,忠於君。"又曰:"必有本,如惻隱之類,知其自仁中發;事得其宜,知其自義中出;恭敬,知其自禮中出;是是非非,知其自智中出;信者,實有此四者。眼前無非性,且於分明處作工夫。"又曰:"體不可得而見,且於用上著工夫,則體在其中。"次夜曰:"吉甫昨晚問要見性中有仁義禮智。無故不解發惻隱之類出來,有仁義禮智,故有惻隱之類。"
問:"事有合理而有意為之,如何?"曰:"事雖義而心則私。如路,好人行之亦是路,賊行之亦是路。合如此者是天理,起計較便不是。"
"只是揮扇底,只是不得背著他。"節問曰:"只順他?"曰:"只是循理。"
問:"應事心便去了。"曰:"心在此應事,不可謂之出在外。"
問:"欲求大本以總括天下萬事。"曰:"江西便有這個議論。須是窮得理多,然后有貫通處。今理會得一分,便得一分受用;理會得二分,便得二分受用。若'一以貫之',侭未在。陸子靜要盡掃去,從簡易。某嘗說,且如做飯:也須趁柴理會米,無道理合下便要簡易。"
以某觀之,做個圣賢,千難萬難。如釋氏則今夜痛說一頓,有利根者當下便悟,只是個無星之稱耳!
將與人看不得。公要討個無聲無臭底道,雖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然卻開眼便看見,開口便說著。雖"無極而太極",然只是眼前道理。若有個高妙底道理而圣人隱之,便是圣人大無狀!不忠不信,圣人首先犯著!
問:"節嘗見張無垢解'雍徹'一章,言夫子氣象雍容。節又見明道先生為人亦和。節自后處事亦習寬緩,然卻至於廢事。"曰:"曾子剛毅,立得墻壁在,而后可傳之子思孟子。伊川橫渠甚嚴,游楊之門倒塌了。若天資大段高,則學明道;若不及明道,則且學伊川橫渠。"
問:"篤行允蹈,皆是作為。畢竟道自道,人自人,不能為一。"曰:"為一,則圣人矣,'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又問:"顏子'不遠復','擇乎中庸',顏子亦未到此地。"曰:"固是。只為后人把做易了,后遂流為異端。"
問:"事事當理則必不能容,能容則必不能事事當理。"曰:"容只是寬平不狹。如這個人當殺則殺之,是理合當殺,非是自家不容他。"
不曾說教胡亂思,說"慎思"。
問:"節昔以觀書為致知之方,今又見得是養心之法。"曰:"較寬,不急迫。"又曰:"一舉兩得,這邊又存得心,這邊理又到。"節復問:"心在文字,則非僻之心自入不得?"先生應。
問:"觀書或曉其意,而不曉字義。如'從容'字,或曰'橫出為從,寬容為容',如何?"曰:"這個見不得。莫要管他橫出、包容,只理會言意。"
節初到一二日,問"君子義以為質"一章。曰:"不思量后,只管去問人,有甚了期?向來某人自欽夫處來,錄得一冊,將來看。問他時,他說道那時陳君舉將伊川易傳在看,檢兩版又問一段,檢兩版又問一段。欽夫他又率略,只管為他說。據某看來,自當不答。大抵問人,必說道古人之說如此,某看來是如此,未知是與不是。不然,便說道據某看來不如此,古人又如此說,是如何?不去思量,只管問人,恰如到人家見著椅子,去問他道:'你安頓這椅子是如何?'"
問:"精神收斂便昏,是如何?"曰:"也不妨。"又曰:"昏,畢竟是慢。如臨君父、淵崖,必不如此。"又曰:"若倦,且瞌睡些時,無害。"問:"非是讀書過當倦后如此。是才收斂來,稍久便困。"曰:"便是精神短后如此。"
《朱子語類》 宋·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