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七 論語十九
恭父問"可與立,未可與權"。曰:"'可與立'者,能處置得常事;'可與權'者,即能處置得變事。雖是處變事,而所謂處置常事,意思只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此說義與權自不同。漢儒有反經之說,只緣將論語下文'偏其反而'誤作一章解,故其說相承曼衍。且看集義中諸儒之說,莫不連下文。獨是范純夫不如此說,蘇氏亦不如此說,自以'唐棣之華'為下截。程子所說漢儒之誤,固是如此。要之,'反經合道'一句,細思之亦通。緣'權'字與'經'字對說。才說權,便是變卻那個,須謂之反可也。然雖是反那經,卻不悖於道;雖與經不同,而其道一也。因知道伊川之說,斷然經自是經,權亦是經,漢儒反經之說不是。此說不可不知。然細與推考,其言亦無害,此說亦不可不知。'義'字大,自包得經與權,自在經與權過接處。如事合當如此區處,是常法如此,固是經;若合當如此,亦是義當守其常。事合當如此區處,卻變了常法恁地區處,固是權;若合當恁地,亦是義當通其變。文中子云:'權義舉而皇極立。'若云'經、權舉',則無害。今云'權、義舉',則'義'字下不得。何故?卻是將義來當權。不知經自是義,權亦是義,'義'字兼經、權而用之。若以義對經,恰似將一個包兩物之物,對著包一物之物。"行夫云:"經便是權。"曰:"不是說經便是權。經自是經,權自是權。但是雖反經而能合道,卻無背於經。如人兩腳相似,左腳自是左腳,右腳自是右腳,行時須一腳先,一腳后,相待而行,方始行得。不可將左腳便喚做右腳,右腳便喚做左腳。系辭既說'井以辨義',又說'井居其所而遷'。井是不可動底物事,水卻可隨所汲而往。如道之正體卻一定於此,而隨事制宜,自莫不當。所以說'井以辨義',又云:'井居其所而遷。'"〔賀孫〕
唐棣之華章
問"唐棣之華,偏其反而"。曰:"此自是一篇詩,與今常棣之詩別。常,音裳。爾雅:'棣,栘,似白楊,江東呼夫栘。常棣,棣,子如櫻桃可食。'自是兩般物。此逸詩,不知當時詩人思個甚底。東坡謂'思賢而不得之詩',看來未必是思賢。但夫子大概止是取下面兩句云:'人但不思,思則何遠之有!'初不與上面說權處是一段。'唐棣之華'而下,自是一段。緣漢儒合上文為一章,故誤認'偏其反而'為'反經合道',所以錯了。晉書於一處引'偏'字作'翩','反'作平聲,言其花有翩反飛動之意。今無此詩,不可考據,故不可立為定說。"去偽。
或問"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一章。時舉因云:"人心放之甚易,然反之亦甚易。"曰:"反之固易,但恐不能得他久存爾。"〔時舉〕
《朱子語類》 宋·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