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紀二十一 起昭陽作噩,盡閼逢閹茂,凡二年
以湘州刺史王琳為衡州刺史。
九月,庚午,詔王僧辯還鎮建康,陳霸先復還京口。丙子,以護軍將軍陸法和為郢州刺史。法和為政,不用刑獄,專以沙門法及西域幻術教化,部曲數千人,通謂之弟子。
契丹寇齊邊。壬午,齊主北巡冀、定、幽、安,遂伐契丹。齊主使郭元建治水軍二萬馀人于合肥,將襲建康,納湘潭侯退,又遣將軍邢景遠、步大汗薩帥眾繼之。陳霸先在建康聞之,白上;上詔王僧辯鎮姑孰以御之。
冬,十月,丁酉,齊主至平州,從西道趣長塹,使司徒潘相樂帥精騎五千自東道趣青山。辛丑,至白狼城。壬寅,至昌黎城,使安德王韓軌帥精騎四千東斷契丹走路。癸卯,至陽師水,倍道兼行,掩襲契丹。齊主露髻肉袒,晝夜不息,行千馀里,逾越山嶺,為士卒先,唯食肉飲水,壯氣彌厲。甲辰,與契丹遇,奮擊,大破之,虜獲十萬馀口,雜畜數百萬頭。潘相樂又于青山破契丹別部。丁未,齊主還至營州。
己酉,王僧辯至姑孰,遣婺州刺史侯瑱、吳郡太守張彪、吳興太守裴之橫筑壘東關,以待齊師。
丁巳,齊主登碣石山,臨滄海,遂如晉陽。以肆州刺史斛律金為太師,乃還晉陽,拜其子豐樂為武衛大將軍,命其孫武都尚義寧公主,寵待之厚,群臣莫及。
閏月,丁丑,南豫州刺史侯瑱與郭元建戰于東關,齊師大敗,溺死者萬計。湘潭侯退復歸于鄴,王僧辯還建康。
吳州刺史開建侯蕃,恃其兵強,貢獻不入,上密令其將徐佛受圖之。佛受使其徒詐為訟者,詣蕃,遂執之。上以佛受為建安太守,以侍中王質為吳州刺史。質至鄱陽,佛受置之金城,自據羅城,掌門管,繕治舟艦甲兵,質不敢與爭。故開建侯部曲數千人攻佛受,佛受奔南豫州,侯瑱殺之,質始得行州事。
十一月,戊戌,以尚書右仆射王褒為左仆射,湘東太守張綰為右仆射。
己未,突厥復攻柔然,柔然舉國奔齊。
癸亥,齊主自晉陽北擊突厥,迎納柔然,廢其可汗庫提,立阿那瑰子庵羅辰為可汗,置之馬邑川,給其廩餼繒帛;親追突厥于朔州,突厥請降,許之而還。自是貢獻相繼。
魏尚書元烈謀殺宇文泰,事泄,泰殺之。
丙寅,上使侍中王琛使于魏。太師泰陰有圖江陵之志,梁王詧聞之,益重其貢獻。
十二月,齊宿預民東方白額以城降,江西州郡皆起兵應之。
承圣三年甲戌,公元五五四年
春,正月,癸巳,齊主自離石道討山胡,遣斛律金從顯州道,常山王演從晉州道夾攻,大破之,男子十三以上皆斬,女子及幼弱以賞軍,遂平石樓。石樓絕險,自魏世所不能至,于是遠近山胡莫不懾服。有都督戰傷,其什長路暉禮不能救,帝命刳其五藏,令九人食之,肉及穢惡皆盡。自是始為威虐。陳霸先自丹徒濟江,圍齊廣陵,秦州刺史嚴超達自秦郡進圍涇州,南豫州刺史侯瑱、吳郡太守張彪皆出石梁,為之聲援。辛丑,使晉陵太守杜僧明帥三千人助東方白額。
魏太師泰始作九命之典,以敘內外官爵,改流外品為九秩。
魏主自元烈之死,有怨言,密謀誅太師泰;臨淮王育、廣平王贊垂涕切諫,不聽。泰諸子皆幼,兄子章武公導、中山公護皆出鎮,唯以諸婿為心膂,大都督清河公李基、義城公李暉、常山公于翼俱為武衛將軍,分掌禁兵。基,遠之子;暉,弼之子;翼,謹之子也。由是魏主謀泄,泰廢魏主,置之雍州,立其弟齊王廓。去年號,稱元年,復姓拓跋氏。九十九姓改為單者,皆復其舊。魏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滅絕。泰乃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次者為九十九姓,所將士卒亦改從其姓。
三月,丁亥,長沙王韶取巴郡。
甲辰,以王僧辯為太尉、車騎大將軍。
丁未,齊將王球攻宿預,杜僧明出擊,大破之,球歸彭城。
郢州刺史陸法和上啟自稱司徒,上怪之。王褒曰:"法和既有道術,容或先知。"戊申,上就拜法和為司徒。
己酉,魏侍中宇文仁恕來聘。會齊使者亦至江陵,帝接仁恕不及齊使,仁恕歸,以告太師泰。帝又請據舊圖定疆境,辭頗不遜,泰曰:"古人有言,'天之所棄,誰能興之',其蕭繹之謂乎!"荊州刺史長孫儉屢陳攻取之策,泰征儉入朝,問以經略,復命還鎮,密為之備。馬伯符密使告帝,帝弗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