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伯牙鼓琴教案(精選2篇)
六年級伯牙鼓琴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品味、比較、聯(lián)想等多種方式學習課文,在學懂的基礎上背誦《伯牙鼓琴》。
2.初步運用借助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詞匯,增加文言文的閱讀體驗。
3.緊扣單元教學目標,感受文化藝術之美。
教學重難點
正確朗讀課文,理解詩句大意,感受藝術之美。
教學過程
一、縱情吟誦識知音
1.讀題解題
(1)讀好課題,強調“鼓”的讀音。
(2)齊讀課題。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導質疑。
2、初讀感知。
(1)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課文讀正確。
(2)聚焦難讀的句子,扎扎實實讀好課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讀好語氣詞“哉”“乎”,初步體驗古文朗讀的節(jié)奏和韻味。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理解“復”“足”的意思,以詞句的理解提升朗讀質量。
(3)齊讀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內容。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
1、感受語言。
課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寫出了“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呢?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滲透借助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語言補充的古文閱讀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義”的語言現(xiàn)象。
(3)運用詞語、詩句聯(lián)想的方式豐富語言,豐滿形象,指導朗讀。在此過程中滲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這兩個中國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讀著這個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詞語?把這樣的感覺讀出來。
②流水在古文里邊特指江河。我們會想到長江與黃河,你的腦中又跳出了哪些詞或者詩句?
2、體驗“知音”。
(1)理解“善”和“志”,體味古今異義的語言現(xiàn)象。
(2)聚焦“善哉”,循序漸進地感受體味“知音”的內涵。
①理解鍾子期與俞伯牙不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靈上的溝通,志向、情懷的悅納。
②補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內心的寂寞與孤獨。
③練筆感受伯牙得遇子期,會有怎樣的感慨。
④拓展閱讀《列子湯問》中伯牙的原話,理解后借助成語體會“知音”的境界。(3)師生配合朗讀、同桌互讀,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與快樂。在相互配合朗讀的過程中直觀感知文本前四句語言“對仗工整、瑯瑯上口、情感扶搖直上”的特點,為熟讀成誦打下基礎。
三、破琴絕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從“子期死”這一文本留白處入手,體驗文本語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補充。
出示:“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想象補充,感受人物形象:這時候,你又仿佛看見了一個怎樣的伯牙?
3、縱情朗讀。
指導讀出情感,讀出形象。
四、朗朗誦歌懷知音
1、正是這破琴絕弦,正是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卻又痛失知音,使得這個故事更加的蕩氣回腸。從此,人們不斷地在傳說和吟誦它!
2、熟讀成誦。
借助資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傳,并誦讀全文。
五、板書設計
伯牙絕弦
巍巍乎若太山
湯湯乎若流水
六年級伯牙鼓琴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文言文的獨特魅力。
2、理解文言文、并結合課后資料袋體會最后一句話的意思,背誦課文。
3、感悟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感受藝術的獨特魅力。
(教學重點):理解文言文、并結合課后資料袋體會最后一句話的意思,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感悟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感受藝術的獨特魅力。
圖片
一、音樂導入,激趣揭題
播放《高山流水》的樂曲,這首樂曲背后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伯牙鼓琴》,齊讀課題,理解“鼓”字。
二、初讀文章,整體感知
1.指名讀文章
2.認識“哉”,讀好語氣詞“乎”,師范讀句子,生練讀。
3.齊讀課文
三、依法自學,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的意思
2.交流反饋,師點撥指導關鍵字詞的意思
3.帶著理解再讀課文
四、感悟知音,體會情感
(一)感遇知音之喜
1.師:我們知道伯牙和子期,一個會彈,一個會聽,具體從文中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2.生反饋。
3.當我們讀到“巍巍乎”的時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當讀到“湯湯乎”又讓你想到了怎樣的畫面?
4.琴聲是無形的,而子期卻可以從無形的琴聲感受到巍巍太山和湯湯流水,你又有什么話想說。
5.我來做伯牙,你們來做子期。師生合作讀文
6.你們覺得伯牙的琴聲里除了這高山和流水,還會念些什么呢?仿照句式,補充說話。
伯牙鼓琴志在_____,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乎若______。
7.大自然的萬事萬物皆在伯牙的琴聲中,為什么我們的課文卻只寫了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補充資料: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
先生②之風,山高水長③。
——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
(注釋)①泱泱:形容水深無邊的樣子。
②先生:指嚴子陵。
③山高水長:指能夠世代相傳,與山水共存。比喻志向遠大,胸懷寬廣。
學生自讀自悟,理解高山流水的深意。
(二)痛失知音之悲
1.傳說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讓他們二人相見恨晚,他們約定第二年秋天再來相會,誰料第二年秋,伯牙滿懷欣喜地趕來與子期相會,迎接他的卻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
2.師生合作讀詩,感悟伯牙的悲痛。
3.結合課后資料袋,理解最后一句話的意思。
4.配樂吟誦全詩,背誦全詩。
五、關注編者,拓展閱讀
1.伯牙和子期,一位是琴仙,一位是樵夫,究竟是什么令兩個身份懸殊的人結下深厚的情誼?(音樂的魅力,藝術的魅力)
2.閱讀《余音繞梁》,思考:從哪看出韓娥的歌聲具有獨特的魅力?
六、課后作業(yè)
自主閱讀語文主題叢書《藝術百花園》,領略藝術之美。
七、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