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講述的活動教案(精選7篇)
語言講述的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能仔細觀察圖片中角色的表情、動作,根據圖片提供的線索展開合理的想象。
2.在符號標記的提示下嘗試完整講述故事內容。
3.能大方地在集體面前表達自己的感受,并愉快地與同伴分享。
活動準備
1.三張大圖,第一張:老虎躲在大樹后,露出兇惡的腦袋和鋒利的爪子,三只奔跑的兔子;第二張:大象在河面上架起一座橋,三只兔子分別在大象的鼻尖上、背上和尾巴上;第三張:大象用鼻子噴老虎,三只兔子拍手笑。
2.對話框、云朵和放大鏡標記若干。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引發幼兒對故事情節進行合理的推測 教師:今天我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不過這個故事要請你們和我一起講,聽聽誰講得完整、講得生動、講得有趣。這是故事的開頭,這是故事的結尾。(出示第一和第三張圖)故事發生在什么地方?三只兔子在干什么?猜猜看可能發生了什么事情?
教師(揭去遮擋老虎的小圖):原來有一只兇惡的老虎在追小兔子,結果怎樣?猜猜看,兔子是怎樣逃離虎口的?到底是誰救了小兔子?怎樣救的?(出示第二幅圖)請幼兒講述大象救小兔的事情。 教師:老虎追到河邊,大象會怎樣對付老虎?(幼兒猜測后,教師揭去遮擋“大象用水噴老虎”畫面的小圖,引導幼兒完整講述。)
二、嘗試完整講述故事 教師:現在請你們把大象救小兔的事情講清楚,每幅圖都要講到,看誰講得完整。(幼兒自由講述,教師到幼兒中間傾聽,并請1名幼兒講述。)
教師:你們覺得他把大象救小兔子的事情說清楚了嗎?
教師總結:三幅圖都講到了,大象救兔子的事情講清楚了,這個故事就講完整了。
三、出示對話框的符號,引導幼兒再次講述 教師(在第一幅圖小兔子旁邊放一個對話框):老虎在追趕兔子的時候,兔子會喊什么?都要被老虎吃掉了,慢慢地說行不行?應該怎樣說?(著急、有力、快快地說)我們來試一試、學一學,大象在聽到小兔子的求救聲后會說什么。(幼兒分角色練習幾次)
教師(在第三幅圖上的小動物旁邊分別放對話框):這時候,老虎會說什么?大象會說什么?小兔子又會說什么? 教師:現在你們再來講講這個故事,這一次要把小動物說的話全部講到故事里去,試一試吧。(幼兒自由講述,教師到幼兒中間傾聽,并請1名幼兒講述。)
教師:故事講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教師總結:原來講故事時加入角色之間的對話,故事就會變得更加生動。
四、出示放大鏡和心里想的符號,引導幼兒再次講述 教師(在第一幅圖老虎旁邊出示放大鏡標記):你們剛才都講到了這只老虎,讓我們仔細看看這只兇惡的老虎,它的眼睛怎么樣?嘴巴和牙齒是怎樣的?老虎看到兔子,心里會怎么想呢?(出示云朵符號標記)(啊!這三只兔子真肥呀,正好讓我填填肚子!)
教師(在第三幅圖老虎旁邊出示放大鏡標記):剛才還很得意的老虎,現在是怎樣的?(嚇得用爪子擋住了臉)心里又會怎么想呢?(出示云朵標記)(今天真倒霉,兔子沒吃到反而被大象噴得滿臉是水。) 教師:現在你們再來講講這個故事,這一次要把放大鏡看到的地方和老虎心里想的都要講到故事里去,看誰講得生動,你們試試看。(幼兒自由講述,教師到幼兒中間傾聽,并請1名幼兒講述。)
教師:他講得好嗎?哪里好?
語言講述的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指導幼兒用描述性的語言,完整、連貫地講述“娃娃”。
2.啟發幼兒通過有趣的“猜猜誰不見了”“改錯”游戲,對“娃娃”進行由特殊到一般的有序感知、講述。
3.幫助幼兒形成“聽清楚了再回答”的傾聽表述習慣。
(引導幼兒用描述性、陳述性、議論性及交往的語言進行表達,是培養幼兒表述能力的具體行為內容,而描述性語言在實物講述中運用得更為普遍。本次活動就運用了智力游戲“猜猜誰不見了,“改錯”,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自然、生動、有趣地夸贊自己喜愛的娃娃,可以達到從娃娃的特征到一般形態的有序表述的目的。)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個神態、性別、衣飾不同的玩具娃娃。
2.玩具娃娃已放在“娃娃家”游戲角中讓幼兒玩了幾天。
活動過程
1.運用游戲“猜猜誰不見了”,引導幼兒感知和理解“娃娃”。
教師將六個娃娃(每組一個)展示在幼兒面前。請幼兒閉上眼睛拿走一個娃娃。教師提問:哪個娃娃不見了?讓幼兒集體,
答。幼兒回答后,教師也可以進一步啟發幼兒從某娃娃的特征一般形態進行描述。可以這樣提問:第幾個娃娃長得什么樣?戲可以進行多次,由教師藏娃娃大家猜,然后可以請幾位幼兒來藏娃娃大家猜“誰不見了”。、
(這一活動重點敘述了游戲“猜猜誰不見了”的玩法。游戲的規則即是啟發幼兒有序地運用描述性語言講述娃娃的語言過程。)
2.運用“抱一抱,親一親”,讓幼兒結伴講述。
(1)幼兒分組輪流抱娃娃、說娃娃。當抱著娃娃時,可以親一親、摟一摟娃娃,并說“我最喜歡娃娃(特征部分.因為娃娃穿著(長著)。”或“我的小寶寶,你的嘴長得像一朵小花,你的長得像(抓住“特殊到一般”進行插述)。
(2)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加入到幼兒的講述中去,以平行示范的方式引導幼兒用合適的形容詞來形容娃娃。
(幼兒自由結伴講述也是運用游戲的方法進行的,很像民間游戲“擊鼓傳花”。可愛的娃娃在每個幼兒的手中傳來傳去,誰見了都忍不住抱一抱、親一親,說句夸獎的話。如果哪位幼兒不愿說或說得不舍適不要緊,教師可以以參加者的身份抱抱、親親夸夸娃娃,同時示意幼兒也來夸夸自己的娃娃。這種以游戲的方式進行的結伴講述,可以消除幼兒表述時的緊張,有利于幼兒調動自己已有的經驗,為下面的講述作好準備。)
3.運用“改錯”游戲,提供講述思路。
(1)教師抱起娃娃:我的娃娃真快,你聽,他長著像蘋果一樣的鼻子,綠綠的嘴唇,兩條大大的耳朵,我真喜歡我的娃娃。
(2)幼兒運用集中講述的方式,糾正老師不正確的講述,同時說出正確的表述方式和思路。教師可以這樣啟發幼兒:哪里說得不合適?為什么?如果要你說,你會怎樣說?怎樣說才能讓別人一下找到你的娃娃?
(提供新的講述思路也是以游戲的方式組織起來的,教師故意說幾句錯話,讓幼兒去糾錯,因為中班幼兒已具備了初步識別字、詞、句錯誤與否的能力。因此,在歡快的糾錯活動中,他們又一次在自然、生動、有趣的玩耍中學習了新的講述思路,在糾錯游戲中一遍遍地練習了新的講述思路的表述方式。)
4.從說“娃娃”到“夸”同伴。
請出一位幼兒。請幼兒一起“夸夸小朋友”。教師注意引導幼兒運用“先特點再其他”的講述思路夸同伴。
(最后的層次,教師設計了“夸自己同伴”的活動,幫助幼兒遷移新的講述經驗。從玩具娃娃遷移到活生生的同伴。雖然人物變了,但是講述的思路可以是相同的。于是,通過教師的指點,幼兒以與“娃娃”相同的思路,進行了有序的講述,達到了遷移的目的。)
語言講述的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能仔細觀察圖片、角色的動作,理解故事內容。
2、愉快地參與活動,大方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動腦筋、想辦法。
4、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5、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活動準備:
大圖片,故事錄音。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引出幼兒講述的興趣。
今天,趙老師有個很好聽的故事,我們一起來講。誰來了?(大老虎)還有哪些小動物?(小兔、小狗、小松鼠等)他們會發生什么事呢?
二、出示圖二、三、四、五,引導幼兒觀察講述。
1、小動物都怕大老虎,而小狐貍卻不怕,你們從哪里看出來的?(引導幼兒觀察小狐貍的動作、神態、語言等方面。)
2、小狐貍為什么不怕大老虎?(小結:小狐貍已經想好了對付大老虎的辦法,并且相信自己一定能戰勝大老虎。)
3、小狐貍想了什么好辦法?(幼兒自由講述,原來是送糖給大老虎吃呢。用了一個好聽的詞—花花綠綠)
4、大老虎看見小狐貍給他送來了糖,他喜歡吃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過渡:對呀,大老虎看見糖后,白天吃,晚上吃,結果牙全壞了。他只好去找大夫瞧瞧。
三、出示圖六、七、八、九,了解故事內容,豐富詞匯。
1、大夫們為什么不愿意給大老虎看病呢?(是呀,給大老虎拔牙,誰也不敢。)
這時候,誰來了?
2、小狐貍是怎么走來的?(大搖大擺)我們來表演。
他為什么大搖大擺地走來呢?(小狐貍想,我終于可以拔掉大老虎的牙齒了。)
3、小狐貍是怎么給大老虎拔牙的呢?
4、你認為這是一只怎么樣的大老虎?(讒、貪、笨)
5、我們一起給故事取個好聽的名字。
四、設計討論,拓展講述經驗。
1、如果你是小狐貍,你有沒有別的辦法來對付大老虎?(幼兒小組討論交流。)
2、老師簡單講故事,幼兒自主講評。
3、幼兒講述故事內容。
活動延伸:
區域中讓幼兒想象大老虎沒有牙齒后,故事的發展或結局。
活動反思:
沒有牙齒的大老虎是一個很有趣的童話故事,孩子對這個故事很感興趣,而且故事也蘊含了很多的道理。通過本節活動,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表達及傾聽能力的同時,明白要保護牙齒、遇事多動腦筋等道理。
語言講述的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能細致地觀察人物動作、神態、表情特征,大膽想象講述畫面內容。
2、體驗作品中父親對兒子默默的愛。
活動準備:
1、讓家長幫助幼兒回憶與父親在一起的趣事。
2、父親、兒子的圖片各一副
3、教學掛圖、幼兒用書第3冊的第29頁。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分別出示圖片“父親”與“兒子”,鼓勵幼兒大膽猜想父與子之間發生的事情。
二、基本部分:
教師分別出示掛圖或幼兒用書,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根據需要進行提問:
(1)圖1假日的第一天早晨,兒子在做什么?爸爸和叔叔在干嘛?你從哪看出來的?
(2)圖2爸爸和叔叔在做什么?他們為什么這樣做?
(3)圖3畫面上都有誰?兒子、爸爸、警察的表情、動作時什么樣的?代表什么意思?爸爸究竟要把兒子抬到哪兒呢?
(4)圖4設置懸念
a、出示沒有背景的第四幅畫,請幼兒說說;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兒子,醒來后會有什么感覺?鼓勵幼兒將自己“驚奇、大膽、浪漫”的情景講給同伴聽。
b、出示有背景的掛圖,請幼兒講述:這是什么地方,景色怎么樣?兒子心里怎么想?爸爸為什么躲到樹后面?
c、教師看圖完整講述故事,幫助幼兒理解“輕手輕腳”,并用動作模仿。知道假期到森林里玩正是兒子的心愿,這幅漫畫體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深地愛,可以鼓勵幼兒做個相親相愛的動作。
三、結束部分:
結合自己生活經驗,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與爸爸之間的趣事,感受父親對自己的關愛。
活動延伸:
怎樣對父親表達自己的愛?
活動反思:
本次主題活動是自編“我國少數民族”之《祖國大家庭》的第一階段——主題確定。重在通過參加本次活動讓學生關注到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們,是以一種“中華大家庭”的概念在這個大家庭中共同生活,共同推進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讓孩子體會到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是我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就這堂課的教學談談個人的得失:
1.本節課我根據社會實際情況和學生興趣愛好進行設計的,由于學生對民族知識有一些淺顯的了解與認識,在生活中有所接觸,所以在本節課教學當中我主要采用了學生自主交流,教師啟發引導的方法,讓學生通過看、說、唱、猜、學等多種多樣的形式感受我國多姿多彩民族文化。
2.由于我們居住的地區環境所限制了對少數民族知識了解的很少,為了拉近少數民族知識和學生的距離,我利用信息技術,收集了視頻、圖片等教學資源并自制了多媒體課件,使用多媒體課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集聲、光、色一體,絢爛多彩,容易點燃學生的興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比如:宋祖英的“愛我中華”、傣族的潑水節、各民族的服飾等,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直觀的展示出來使學生掌握了枯燥陌生的知識,激發了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語言講述的活動教案 篇5
一活動目標:
1、學習禮貌用語“請”“謝謝”“對不起”
2、喜歡聽故事,學說簡單句。
3、初步學習良好的生活禮儀。
二、活動準備:
1、準備紙偶(小豬、小豬媽媽、小豬爸爸、小豬哥哥、小豬姐姐等)、夾心面包模型一個
2、準備教育掛圖《語言.文學活動.小豬媽媽的夾心面包》、學習包《語言.講述活動.小豬媽媽的夾心面包》
三、活動過程:
1、出示夾心面包,以談話的形式導入課題
“星期天,小豬媽媽做了個又香又軟的夾心面包……”引導幼兒觀察夾心面包的結構
2、結合教育掛圖,教師有表情的講述故事,引導幼兒認真傾聽,以提問的形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問:“故事中有誰?”“小豬媽媽在分什么?”“它們分別說了什么?”
3、讓幼兒說出故事中有哪些禮貌用語(請、謝謝、對不起),并重點練習
4、重述故事,提醒幼兒注意與禮貌用語有關的句子,引導幼兒說好與禮貌用語有關的句子
5、利用指偶進行故事表演:教師扮演豬媽媽,分發夾心面包。鼓勵幼兒大膽選擇自己喜歡的其他角色,說出故事中有關禮貌的句子。感受使用和接受禮貌用語帶來的快樂
6、教師小結,引導幼兒懂得在要求別人幫助,接受禮物或不小心傷害別人的.時候應正確使用禮貌哪些用語
7、活動結束:組織幼兒到小豬家做客
四、各領域滲透:
語言區:引導幼兒閱讀學習包《語言.講述活動.小豬媽媽的夾心面包》
表演區:提供指偶、夾心面包模型讓幼兒在區域活動時間進修故事表演
生活中滲透: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啟發幼兒使用禮貌用語
反思:故事《小豬媽媽的夾心面包》
對于小班幼兒來講,語言講述活動不是容易就可以上好的,那么《小豬媽媽的夾心面包》這個活動挺有趣的,幼兒喜歡小豬這個形象,因為小豬很可愛又好玩,所以孩子們在學習這個講述活動的時候充滿好奇,他們會想說小豬會發生什么好玩的事情呢?因此學習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那么我將針對所組織的活動進行自我反思。
不足之處:
1. 普通話發音不夠標準。
2. 沒有事先給幼兒完整的講述一遍故事,讓幼兒熟悉一下故事情節。
3. 設計課程時,沒有仔細考慮課堂上會出現的問題。
4. 肢體語言不是很豐富。
5. 課堂紀律較好,幼兒幼兒較活躍。
6. 課堂上說話速度太快,應慢慢對幼兒講述故事,表達語言,便于幼兒學習語言。
優秀之處:
1. 教育準備準備比較充分。
2. 課件做的比較好。
3. 有調動到孩子一定的積極性。
4. 與幼兒互動較好。
在接下去的語言講述活動中中,我將針對某些方面的不足之處進行改進,努力讓講述活動成為孩子喜歡的一種活動。
語言講述的活動教案 篇6
一、活動目標:
1、讀懂圖意,知道故事中的角色和簡單情節,愿意在故事情境中大膽表達。
2、明白撿到失物要主動歸還和不能拿別人的東西的道理。
二、活動準備:
1、幻燈片,教學掛圖、黑色的圓形紐扣一顆。
2、小羊、小貓、小兔、小豬角色圖片各一,紐扣若干。(小草形狀、小魚形狀、蘿卜形狀、黑色圓形)
三、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讀懂圖意,知道故事中的角色和簡單情節,愿意在故事情境中大膽表達。
2、活動難點:運用固定問答句型“這是你的紐扣嗎?不,我的紐扣是……”講述圖片中的角色對話。
3、指導要點:從觀察紐扣的顏色、形狀、大小入手,通過對比的方法和排比句型的運用加深故事內容的理解,明白見到失物要主動歸還和不能拿別人的東西的道理。
四、活動過程:
1、情境談話:這是誰的紐扣?
提問:小老鼠剛剛在地上見到了一顆紐扣,這是一顆怎樣的紐扣呢?(這是一顆黑色的圓形紐扣)
提問:這是你的紐扣嗎?(看一看,你紐扣是怎樣的?)
2、觀察圖片,理解題意。
(1)出示圖一,教師講述。(撿到一顆黑色的紐扣。但不知道是誰的,于是它去尋找紐扣的主人)
提問:小老鼠撿到的紐扣是怎樣的?
提問:這顆紐扣到底是誰的呢?
(2)出示圖二、教師講述。(小老鼠走走走,遇見小羊。它舉起紐扣問:“這是你的紐扣嗎?”)
提問:這是小羊的紐扣嗎?
提問: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引導幼兒觀察小羊衣服上的紐扣,病學說對話:“不是不是,我的紐扣是小草形狀的”)
(3)出示圖三,教師講述。(小老鼠走走走,來到一片蘿卜地,遇見了小兔。他舉起紐扣問:這是你的紐扣嗎?)
提問:這是小兔的紐扣嗎?
提問: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引導幼兒觀察小兔衣服上的紐扣,病學說對話:“不是不是,我的紐扣是蘿卜形狀的”)
(4)出示圖四,教師講述。(小老鼠走走走,遇見小貓,他舉起紐扣問:這是你的紐扣嗎?)
提問:這是小貓的紐扣嗎?
提問: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引導幼兒觀察小貓衣服上的紐扣,并學說對話:“不是不是,我的紐扣是小魚形狀的。”)
(5)出示圖五,教師講述。(最后,小老鼠碰見小豬)
提問:這是小豬的紐扣嗎?
提問: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引導幼兒觀察小豬衣服上的紐扣。)
教師小結:“原來,這顆黑色的紐扣是小豬的呀!”
五、游戲:“送紐扣”
1、歸納整理,穩固孩子對于小動物與紐扣的對應。
提問:“為什么小動物喜歡使用不一樣的紐扣呢?”
小結:
小羊愛吃草,它的紐扣是綠色的,小草形狀的。
小兔愛吃胡蘿卜,它的紐扣是紅色的,胡蘿卜形狀的。
小貓愛吃魚,它的紐扣是藍色的、小魚形狀的。
小豬的紐扣是黑色的圓形紐扣,像個巧克力餅干。
2、師:“小動物們定制了一批小紐扣,咱們給他們送去吧”
3、游戲“送紐扣”。
規則:幼兒人手一到兩顆紐扣,把他們黏貼到相應的動物衣服上。
六、完整地講述和表演故事。
(1)教師出示掛圖完整地講述故事。
(2)幼兒跟著教師完整地講述圖片的內容。
(3)幼兒戴頭飾表演故事,重點指導幼兒的對話。
語言講述的活動教案 篇7
教案目的:
1.在活動中,幼兒知道玩一玩、看一看、找一找認識相應的漢字,培養幼兒對識記漢字的興趣及參與活動的熱情。
2.認識漢字:蟲,復習漢字:貓、羊、兔
活動創設:
木偶(貓、羊、兔)頭飾(小雞)字卡(蟲5個,貼與教室各墻面,幼兒用小字卡若干,貓、羊兔各2個),籮筐若干,食物若干。
活動展開:
一、引入活動:母雞與小雞
今天和媽媽一起做好嗎?
小小雞,小小雞,尖尖嘴巴嘰嘰嘰。
跟著媽媽走啊走,跟著媽媽做。(吃蟲動作)
二、出現漢字:蟲,形成初步印象
今天是你們的生日,媽媽給你準備了你們最愛吃的東西,猜猜是什么?(出示圖及字卡,認讀)
三、木偶表演,重復出現“蟲”,鞏固記憶
1、小貓
(1)(敲門)誰來了?
小貓說“小雞你好,祝你生日快樂!
小雞該怎么回答?(引導幼兒禮貌回答)
(2)請進(將字卡貼在黑板上)
(3)客人來了,我們請客人吃蟲(齊說:小貓,我請你吃蟲)
(4)小貓喜歡吃小蟲嗎?它是怎么說的?
用同樣的方法引出小羊、小兔
有幾位好朋友來為我們慶祝生日?(復習貓、羊、兔)好朋友都有自己愛吃的東西,我們愛吃什么?(蟲)
四、找一找我們周圍躲著好幾條蟲,找一找他們在哪里?媽媽去捉。
五、剛才媽媽捉到了幾條蟲,現在請你們也去捉
(1)捉好之后來吃蟲
(2)媽媽示范吃蟲過程(先看字卡念幾遍,然后象征吃蟲塞進口袋)
六、我們吃飽了,給好朋友送食物,送食物時候要說一句話
七、和好朋友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