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八年級語文上冊的《阿西莫夫短文》教案(通用8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的《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發(fā)布時間:2023-07-25

八年級語文上冊的《阿西莫夫短文》教案(通用8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的《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理解并積累“流逝、攜帶、劫難、致密、天衣無縫”等詞語。

  2.了解作家作品,感知課文內容,明確說明對象和說明順序。

  3.揣摩文章語言,體會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1.安排學生課前查找資料,了解作者的相關情況,了解大陸漂移學說。

  2.安排學生課前查找資料,了解恐龍及其滅絕的情況。提出問題,激發(fā)思考: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意味著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

  3.安排對比閱讀,比較分析每篇文章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從而培養(yǎng)學生善于多角度、多側面看問題的科學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培養(yǎng)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培養(yǎng)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詞,理解兩篇短文的內容。

  2.明確說明對象,能正確辨析文中使用的各種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1.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但選用的材料不同,所說明的主要問題也不同,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做具體分析。

  2.兩篇短文都是從某一現(xiàn)象出發(fā),通過分析事物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得出規(guī)律性的認識,要引導學生分析其行文思路。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課件出示恐龍圖片,談話導入:2.5億年前,地球上的霸主是恐龍。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上億年的恐龍突然滅絕了。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謎團。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么呢?從恐龍留下的遺跡中,我們能發(fā)現(xiàn)些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阿西莫夫的科普世界,去一探究竟吧。

  二、自主預習

  1.作者介紹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國科幻小說家、科普作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儒勒凡爾納、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并稱為科幻史上的三巨頭,同時還與羅伯特海因萊因、亞瑟克拉克并列為科幻小說三巨頭。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題材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2.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骨骼(gé)鳥臀目(tún)

  島嶼鏈(yǔ)深淵(yuān)褶皺(zhě)

  攜帶(xié)覆蓋(fù)

  (2)詞語釋義

  不解之謎:解不開的謎,比喻還沒有弄明白的或難以理解的事物。

  跡象:指表露出來的不很顯著的情況,可借以推斷事物的過去或將來。

  天衣無縫:形容事物(多指詩文、話語等)嚴密,沒有一點兒破綻。

  褶皺:文中指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連續(xù)彎曲的構造形式。

  攜帶:隨身帶著。

  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蓋地,非常寒冷。

  覆蓋:遮蓋。

  (3)詞語辨析

  “天衣無縫”和“完美無缺”兩個詞都有“十分完美”的意思。“天衣無縫”比喻事物沒有一點兒破綻,側重指事物的細致周到,嚴密完備,找不出什么缺漏或弱點。“完美無缺”只形容極其完美,可用于人,而“天衣無縫”則不能。

  三、合作探究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恐龍無處不有》說明的內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依據(jù)在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的事實,證明了大陸漂移假說。

  2.文章可以劃分為幾個部分?分別講了什么?

  答案示例: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說明不同科學領域是緊密相連的,點明中心,總領全文。

  第二部分(2~14):舉例說明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佐證大陸漂移假說,印證主旨。

  第三部分(15):總結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為大陸漂移說提供新的證據(jù),結束全文,突出主旨。

  3.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結構文章的?

  答案示例: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提出問題: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恐龍并不適應南極的氣候——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去的?尋找答案: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提出大陸板塊構造理論——泛大陸形成時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huán)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不同地區(qū)舒適地生活——后來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塊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得出結論:恐龍無處不有是支持板塊構造理論的新的有力證據(jù)。

  (二)精讀課文,內容探究

  1.第1自然段的兩句話起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開篇突發(fā)議論,是全篇行文的邏輯基礎。用“緊密相連”“產生影響”揭示了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暗示了文章所要說明的中心內容。

  2.第2自然段說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舉例子,介紹南極發(fā)現(xiàn)了恐龍化石骨骼,從而說明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3.第5自然段在結構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這是一個過渡段,前一部分承接上文在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這一事實,后一部分用設問引出大陸漂移假說。

  4.第11自然段括號里的內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括號里面的文字是舉例子補充說明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jù),更令人信服。從中也表現(xiàn)了作者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5.第15自然段中的這句話說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總結了南極洲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的重大意義,突出了主旨,照應文章開頭提出的觀點。這表明每一個科學新發(fā)現(xiàn)都會引起新的思考,成為新的科學研究的基礎,或者由此開辟出科學研究的新領域,或者為已有的研究、假說提供新的證據(jù),從而推動科學研究向前發(fā)展。

  (三)品讀課文,句段賞析

  1.第3自然段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答案示例:舉例子,說明在南極及地球的其他大陸都發(fā)現(xiàn)了恐龍化石。“也都”“遍布”說明恐龍無處不在,呼應文題。

  2.第4自然段中“如果把這個發(fā)現(xiàn)與南極大陸聯(lián)系起來,這比僅考慮恐龍來說要重要得多”這句話表明了作者怎樣的思維方法?

  答案示例:世上許多事物都存在互相聯(lián)系,應當用聯(lián)系的觀點來看問題、想問題。

  3.第6自然段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說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說明“板塊構造”理論為人類的好多未解之謎提供了答案,從而證明了這種理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4.第6自然段中“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一句,“漂移”與“遷移”能否互換?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互換。因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體朝某個方向移動;“遷移”是指離開原來的所在地而另換地點。雖然都有“移動”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處。“漂移”強調在水中移動,而“板塊構造”理論中認為,大陸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體一樣隨著板塊運動而一起運動。如果換成“遷移”,就不恰當了。

  5.第7自然段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分別有何效果?

  答案示例:第一句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一個“馱”字形象地說明板塊運動的情況及對大陸的影響,使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易懂。后兩句用下定義、作詮釋的說明方法,介紹了泛大陸及其形成和分裂的過程。本段形象地說明了大陸板塊“分—聚—分”的周而復始的運動過程。

  6.第8自然段中“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fā)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一句主要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語言有何特點?試作簡析。

  答案示例:列數(shù)字,“四十多億”“2。25億”等具體說明了泛大陸形成和分裂的次數(shù)之多。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給人以科學依據(jù)的充分印象,準確而具體,令人信服。句中的“大約”一詞表示推測,因為年代久遠所以不能用準確的數(shù)字,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7.第13自然段中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有何效果?

  答案示例:“這些生物的命運比其他同類要悲慘得多,因為板塊把它們向南攜帶到了極地”運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強調南極的寒冷和南極動物命運的悲慘。

  8.如何理解第14自然段中“如果南極的冰雪層再薄一些的話,我們就可以找到它們”這句話?

  答案示例:“如果……就……”表示假設關系,說明南極有豐富的化石,只是被冰雪層覆蓋。這是作者的推測,表現(xiàn)了他不斷探究的科學精神。

  (四)熟讀課文,主旨探究

  簡要概括《恐龍無處不有》這篇文章的主旨。

  答案示例:文章依據(jù)在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陸漂移學說,說明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發(fā)現(xiàn)新的論據(jù)或得出新的結論。

  (五)賞讀課文,鑒賞評價

  試分析第6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幾乎”與第9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似乎”是如何體現(xiàn)說明文語言特點的。

  答案示例:“幾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說明“板塊構造”理論解決了地質界的大部分問題,但仍然有些疑難問題無從解決。由此可以體會到說明文語言的嚴謹與準確。“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這里表推側,因為這里所涉及的問題本身就是一種假想。如果沒有“似乎”一詞,就表示十分確定當時恐龍所生活的環(huán)境,與事實不符,違背了說明文語言準確嚴謹?shù)奶攸c。

  四、課堂小結

  這篇科普文章重在說明事理,采用邏輯順序,層層解剖,作者正是把化石和南極聯(lián)系起來思考,才會進一步追問恐龍如何生存,如何越過大洋的。由此可見,善于聯(lián)系是研究發(fā)現(xiàn)的必要前提,是思維創(chuàng)新的重要特征。只有具備了這種思維品質,我們才能在不經(jīng)意的地方獲得獨到發(fā)現(xiàn)。

  五、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六、板書設計

  恐龍無處不有科學發(fā)現(xiàn):南極發(fā)現(xiàn)了恐龍化石61480;生物學61481;產生疑問:南極的恐龍來自哪里追溯原因:泛大陸分裂帶走恐龍61480;地質學61481;研究價值:證明了地殼運動理論聯(lián)系緊密相互啟發(fā)

  第二課時

  一、課前復習

  《恐龍無處不有》一文用什么說明順序?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邏輯順序。主要內容是:依據(jù)在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的事實,為“板塊構造”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jù)。

  二、新課導入

  恐龍滅絕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科學界歷來說法不一。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看看阿西莫夫的解釋。通過預習可知,課文為我們提供了兩種假說。是哪兩種假說呢?它們存在哪些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呢?讓我們走進課文去看看吧。

  三、自主預習

  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銥(yī)彗星(huì)塵埃(āi)

  抵達(dǐ)劫難(jié)二氧化硅(guī)

  趨勢(qū)膨脹(péngzhàng)追溯(sù)

  衍射(yǎn)

  (2)詞語釋義

  劫難:災難;災禍。

  趨勢:事物發(fā)展的動向。

  致密:細而密;細致精密。

  膨脹:由于溫度升高或其他因素,物體的長度增加或體積增大。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發(fā)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3)詞語辨析

  “趨勢”和“趨向”兩個詞都指“事情的發(fā)展方向”。“趨勢”除了指事情發(fā)展的方向外,還可指歷史發(fā)展的動向和江河水流的動向。“趨向”也指事物發(fā)展的動向,但有動詞用法,指“朝著某個方面發(fā)展”。

  四、合作探究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通讀《被壓扁的沙子》,思考問題:對于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科學界存在著哪兩種對立的說法?各自的依據(jù)是什么?

  答案示例:“撞擊說”和“火山說”。“撞擊說”的依據(jù):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fā)現(xiàn)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異常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由于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了地殼內部,引起火山噴發(fā)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火山說”的依據(jù):如果地球突然經(jīng)歷了一個火山爆發(fā)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fā),那么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

  2.作者在本文中說明恐龍是怎樣滅絕的?

  答案示例:作者意在說明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星球撞擊。

  (二)精讀課文,內容探究

  1.第1~6自然段介紹了什么?

  答案示例:提出關于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問題,介紹了兩種不同的解釋:“撞擊說”和“火山說”。科學家為驗證這兩種理論一直在尋找證據(jù)。

  2.簡析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示例:作者在首段提出了一個與題目似乎毫不相干的問題,讀完這段文字,讀者感到仿佛是在討論前一篇未了的話題。的確,它與前文的論證方法異曲同工。作者正是通過“被壓扁的沙子”來探討恐龍的滅絕原因,再次證明“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3.第7~17自然段講了什么內容?

  答案示例:對“被壓扁的沙子”的特征進行分析,得出恐龍滅絕是由于撞擊,而不是火山活動的結論。

  4.第7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答案示例:這一段寫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紹夫的蘇聯(lián)科學家發(fā)現(xiàn)的“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從而照應題目。

  5.第17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作者以雄辯的事實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推出結論: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應該是撞擊。從中可以看出作者講究實證的科學態(tài)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6.在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中,作者為什么肯定“撞擊說”而否定“火山說”?

  答案示例:從在作者看來,有論據(jù)驗證的理論才能成立。作者對蘇聯(lián)科學家的實驗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①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斯石英。②斯石英的原子之間結合地極為致密,在通常條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數(shù)百萬年。③在一些地方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斯石英,而且有證據(jù)顯示這些地區(qū)曾經(jīng)受到過巨大隕石的撞擊。④在進行過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地也發(fā)現(xiàn)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脹火球的巨大壓力形成的。作者由此認為斯石英也應該出現(xiàn)在壓力極高的地殼深處。⑤火山活動地區(qū)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過斯石英。作者認為,地殼深處的斯石英可以通過火山噴發(fā)被攜帶到地表。然而,噴發(fā)溫度極高,巖石會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攜帶而來的斯石英都被轉化為普通的二氧化硅。由此作者斷定:斯石英出現(xiàn)的地方肯定發(fā)生過撞擊。⑥加上科學家又有新的發(fā)現(xiàn):在巖層年齡為6500萬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qū)的巖層中,檢驗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種原子排列。就這樣,作者最后確認,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三)品讀課文,句段賞析

  1.第3自然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主要是為了說明什么?

  答案示例:舉例子。說明并不是所有科學家都認為恐龍的滅絕是由巨大撞擊引起的。

  2.第7自然段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采用舉例子、作詮釋、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引出“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的話題,并解釋了其形成原因。

  3.第8自然段“斯石英并不十分穩(wěn)定,原子之間靠得太近以至于它們又出現(xiàn)相互排斥的趨勢,最后又變?yōu)槠胀ㄉ匙印币痪渲屑狱c詞語有何表達效果?

  答案示例:“并不”“以至于”“最后”等詞語的使用,增強了句子間的邏輯關系,使作者表述的意思層層推進。

  4.怎樣理解第10自然段的介紹說明?

  答案示例:采用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說明了斯石英只存在于沙子被強烈擠壓的地方,準確直觀,令人信服。括號中的句子是對上文的補充,進一步證明上文所講的道理。從這個句子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和思維的活躍。

  5.第12自然段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具體而科學地說明了斯石英的形成必須具備巨大的壓力。

  6.第13自然段第一句話中連用“似乎”與“肯定”,是否矛盾?應如何理解?

  答案示例:“似乎”與“肯定”連用,看似矛盾,實則不然。“似乎”表猜測的語氣,“肯定”表不容置疑的語氣。之所以用“似乎”,是因為作者并沒有親眼目睹斯石英出現(xiàn)在地殼深處,只好用猜測的語氣。之所以用“肯定”,是因為根據(jù)科學理論,斯石英的形成必須具備巨大的壓力,而地殼深處就存在著巨大的壓力。

  7.第16自然段“他們確實檢測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種原子排列”一句中的“確實”有何表達效果?

  答案示例:“確實”充分肯定了科學家們檢測的結果,語言準確、嚴謹。

  (四)熟讀課文,主旨探究

  簡要概括《被壓扁的沙子》這篇文章的主旨。

  答案示例:文章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產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紹,證明了恐龍滅絕是由于撞擊造成的,表明不同的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

  (五)賞讀課文,鑒賞評價

  《恐龍無處不有》和《被壓扁的沙子》比較閱讀:兩文有什么異同之處?

  答案示例:(1)說明內容:《恐龍無處不有》是從恐龍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來談大陸板塊的移動;《被壓扁的沙子》是從探尋恐龍滅絕的原因推斷地球可能曾受到撞擊。

  (2)說明順序:兩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科學發(fā)現(xiàn)→觀點產生→科學研究→印證觀點。這是一種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邏輯說明順序。

  (3)說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舉例子:《恐龍無處不在》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fā)現(xiàn)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舉“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說明南極不只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被壓扁的沙子》中舉“斯石英與金剛石”和“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qū)的巖石”,證明斯石英是由撞擊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的,從而得出“恐龍的滅絕是撞擊造成的”。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較:《恐龍無處不在》中將南極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行比較;而《被壓扁的沙子》則運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較來說明斯石英與普通沙子區(qū)別。除此以外,還有打比方、列數(shù)字、作詮釋等說明方法的運用。

  (4)說明語言:準確簡練,淺顯易懂,幽默風趣。

  (六)課外拓展,對比延伸

  關于恐龍滅絕原因的假說有很多,其中小行星撞擊理論獲得了許多科學家的支持。但也有許多人對這一理論持懷疑態(tài)度,因為蛙類、鱷魚以及其他許多對氣溫很敏感的動物都熬過了白堊紀而生存下來,為什么只有恐龍死光了。除了“隕星碰撞說”以外,關于恐龍滅絕的主要觀點還有以下幾種:

  1.氣候變遷說。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也有人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或保暖器官,無法適應地球氣溫的下降,都被凍死了。

  2.物種斗爭說。恐兔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xiàn)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于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3.大陸漂移說。地質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泛大陸”。由于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fā)生了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xiàn)象,最終導致環(huán)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

  4.地磁變化說。現(xiàn)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

  5.被子植物中毒說。恐兔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沒有的毒素,形體巨大的恐龍食量奇大,大量攝入被子植物導致體內毒素積累過多,終于被毒死了。

  6.酸雨說。白堊紀末期可能下過強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鍶在內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龍通過飲水和食物直接或間接地攝入鍶,出現(xiàn)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五、課堂小結

  作者以科學發(fā)現(xiàn)和科學實驗的成果為依據(jù),層次清楚地說明了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令人信服。地球的秘密還有很多,期待同學們用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去一一發(fā)現(xiàn)。

  六、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七、板書設計

  被壓扁的沙子提出問題:恐龍滅絕的原因分析問題肯定“撞擊說”否定“火山說”麥克霍恩研究證明得出結論: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而不是火山活動思維嚴謹結論求實

八年級語文上冊的《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學問和力量目標:

  1.積累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

  2.了解板塊結構大滅亡撞擊說等科學概念。

  3.了解兩篇文章的思維方式。

  4.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把握兩文所介紹的科學學問,體會思維的開放性與周密性。

  過程和方法目標:

  培育同學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想問題的思維方法。

  情感看法和價值觀目標:

  學習運用豐富的科學學問,敏銳的`科學眼完深化探究未知的精神,激勵同學努力學習,不囿于成說,敢于創(chuàng)新,向科學的未知領域進軍。

  教學重點:

  1.把握兩篇短文的內容,明確說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

  2.學習擅長聯(lián)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意。

  教學方法:

  1.比較閱讀法。

  2.涵泳品嘗法。

  3.延長拓展法。

  教具預備:

  多媒體。

  課時支配: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5億年的恐龍突然滅亡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謎。不同地域恐龍化石的發(fā)覺意味著什么?導致恐龍滅亡的緣由是什么?阿西莫夫的兩篇短文對此分別做了回答。今日我們一起學習《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同學朗讀課文。

  老師檢查預習狀況。(多媒體顯示)

  (1)辨音

  遺骸褶皺劫難追溯

  (2)釋義

  遺骸褶皺劫難致密完美無缺

  2.從課文注解得知,這兩篇短文在原書中編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學.域》章節(jié)里,請問這兩篇短文在內容上有什么聯(lián)系?

  三、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深化理解文章內容。

  多媒體顯示:

  篇目

  項目說明對象說明角度說明挨次(寫作思路)

  《恐龍無處不在》

  《被壓扁的沙子》

  要求同學精讀課文,填寫上表。

  老師總結:兩文都體現(xiàn)了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學發(fā)覺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討論,打開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戶,我們不禁為道好稱奇,科學需要.,需要創(chuàng)新!

  四、揣摩語言,感受獨特的語言風格。

  多媒體顯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xiàn)代兩棲動物。

  2.假如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地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完美無缺。

  3.萬一哪一天某個星球要撞擊地球,我們或許會知道如何來避開這種撞擊。

  4.即特別純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復原到原始炭的狀態(tài),但誰情愿這樣做呢?

  五、聯(lián)系實際,延長拓展

  學習的思維方法,請留心生活,思索自然和.,多角度、多側面,重聯(lián)系、重溝通,力求觀石激三層浪而舉一反三。

  六、布置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學習了本文,同學們懂得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

八年級語文上冊的《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說明的內容,理清說明的順序。

  2、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科普文章的準確、生動的語言。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平臺。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恐龍無處不在》

  激趣導入

  (放映《侏羅紀公園》片段)

  整體感知

  學生閱讀,檢查預習。

  討論:課文標題是《恐龍無處不在》,那么它的說明對象是否就是恐龍呢?

  明確:作者談恐龍的滅絕,談到恐龍化石無處不在,是為了證明另一項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

  研讀探究

  請同學快速閱讀一遍課文。(小組討論)

  1、這篇短文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按什么順序說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結論的?

  3、課文的說明內容涉及到哪兩個學科?主要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4、阿西莫夫素以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強著稱。你能找出語言表達平實而又生動的句子嗎?

  5、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補充說明文字有什么作用?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xiàn)代兩棲動物”,用人們常見的青蛙和蟾蜍來舉例,體現(xiàn)了科普作品語言淺顯易懂的特點。

  “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通過看地圖證明南美與非洲的相離,更使人信服,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jù)。

  6、課文中多處使用了設問句。這樣既將中心內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讀者感到非常親切,

  如面對面交流。

  “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qū)生存呢?”引出恐龍如何到另一個大陸的問題。

  “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

  拓展延伸

  說說學了之后的啟示。

  明確: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結合具體的實例說說對“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的理解。

  第二課時

  教學《被壓扁的沙子》

  舊課導入

  《恐龍無處不在》通過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的例子,提出恐龍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的問題,引出了板塊構造理論,從而證明了“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觀點。那《被壓扁的沙子》是否也與恐龍的謎案有關系呢?讓我們先來閱讀一遍這篇短文。質疑討論,出示問題:

  1、在《被壓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龍滅絕的兩種理論,你能找出來嗎?你贊成哪一種,為什么?

  2、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據(jù)又是什么?

  明確:“撞擊說”和“火山說”。(可將自己查找的資料整理成論據(jù)加以證明。

  “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證據(jù)一:因為在恐龍滅絕的那個年代的巖層中,發(fā)現(xiàn)了斯石英——壓扁的沙子。證據(jù)二:斯石英只在被撞擊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發(fā)吞沒了恐龍,就不會有“斯石英”存在。結論:無疑是撞擊毀滅了恐龍。

  對比閱讀:與前一篇文章有什么異同之處?(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角度、說明語言方面比較)

  a、說明順序:兩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內,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剖析,既嚴謹又深入淺出地解釋清楚。

  b、說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舉例子:《恐龍無處不在》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fā)現(xiàn)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舉“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說明南極不只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被壓扁的沙子》中舉“斯石英與金剛石”,“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qū)的巖石”證明斯石英是由撞擊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的,從而得出“恐龍的滅絕是撞擊造成的”。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較:《恐龍無處不在》中將南極的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行比較。而《被壓扁的沙子》則是運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較方法來說明斯石英與普通沙子區(qū)別。除此以外,還有“打比方”列數(shù)字”“作詮釋”等說明方法。

  c、說明的角度:《恐龍無處不在》是從恐龍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來談大陸板塊的移動;《被壓扁的沙子》是從探尋恐龍滅絕的原因推斷地球可能曾受到撞擊。

  d、說明語言:準確簡練,淺顯易懂。

  拓展練習

  分組自由討論:

  由的學習,科學家的哪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對你有所啟發(fā)?

  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需要哪些思維能力?

  明確:(2)多角度看問題,聯(lián)想與想像能力,邏輯推理能力。

  八年級語文同步檢測題: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一、根據(jù)拼音寫出漢字

  1、鳥tún目2、chánchú

  3、xié帶4、潮xī

  5、領yù6、yǎn射

  7、二氧化guī8、排chì

  二、找出每組字形有誤的一項,將序號寫入括號

  1、

  A、塵埃B、至密C、繁盛D、熔化

  2、

  A、膨脹B、隕石C、流逝D、砥達

  三、給加粗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1、天衣無縫________________

  2、褶皺____________________

  3、追溯____________________

  4、劫難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說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極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羅斯島發(fā)現(xiàn)了一些化石骨骼。

  3、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極冰蓋。

  4、因此,目前存在兩種對立的理論,即“撞擊說”和“火山說”。

八年級語文上冊的《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發(fā)現(xiàn)新的論據(jù)或得出新的結論。

  2.短文兩篇所說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順序及說明方法、語言特色。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1.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2.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xiàn)象進行思考。

  3.廣泛閱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了解兩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說明的順序、方法。

  難點: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發(fā)現(xiàn)新的論據(jù)或得出新的結論。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介紹“大陸漂移假說”產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因病躺在床上。當他把目光移到墻上那張已看過千百遍的世界地圖上時,突然產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為什么地圖上南美洲巴西亞馬孫河口突出的一塊大陸,同非洲喀麥隆海岸凹陷進去的部分,形狀竟會如此相似?為什么沿北美洲的東海岸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帶,與歐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陸,竟會如此吻合呢?難道這幾塊大陸原來曾連在一起,后來才分離開來的嗎?

  魏格納被這個奇妙的想法激動得幾天沒有睡好覺。他把地圖上所有的陸塊都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它們的海岸線都能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來,他經(jīng)過多方面的研究、求證,大膽地提出了轟動世界科學的著名學說——大陸漂移假說。那么“恐龍無處不有”與大陸漂移假說有什么關系呢?

  (一)明確目標

  (二)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研討以下問題:

  1.“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陸漂移”使恐龍遍布世界的說法由何而來?

  3.你怎么看待科學家們的推斷?

  討論明確:

  1.1986年在南極發(fā)現(xiàn)鳥臀目恐龍。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fā)現(xiàn)有恐龍化石。因而“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說成立。

  2.科學家并不滿足于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最直接的結論,即“恐龍無處不在”。他們就此產生了更多的疑問,如“恐龍何以在南極生存?”“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進到另一個陸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是大陸漂移把恐龍帶到了南極”。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學生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說明的層次順序及說明方法。

  討論明確:

  全文共15個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個科學觀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引出說明內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闡述說明內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fā)現(xiàn)說明“恐龍無處不在”,再由“恐龍無處不在”這一發(fā)現(xiàn)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極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jù)”總結說明內容,結束全文。

  本文在說明“大陸漂移”:是恐龍無處不在的原因這一主體內容時,詮釋了“板塊構造”理論,還用一個生動的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將“板塊構造”形象化地說明出來,板塊聚散的科學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主體說明部分。列數(shù)字是一個重要說明方法,如“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fā)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shù)百萬年后,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大約在2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動,并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

  “到6500萬年以前,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

  “大約經(jīng)歷了1億年,(南極)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種類和數(shù)量也大量減少。”

  “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極。那里的冰有數(shù)英里厚,覆蓋著豐富的化石。”

  ——運用大量的數(shù)據(jù)進行說明,給人以科學依據(jù)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說服力。

  此外,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對于第一部分,又是在舉例說明,說明“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科學論斷。

  (四)總結、擴展

  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中產生聯(lián)想,經(jīng)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后有新的發(fā)現(xiàn)。同學們要從中受到啟發(fā),善于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

  為學生提供一篇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龍的足跡嗎》,進行比較閱讀,使大家加深對《恐龍無處不有》所說明內容的理解,進而從兩篇寫法各異說明內容卻一樣的文章中,去找尋自己的發(fā)現(xiàn)。

  (五)布置作業(yè)

  借閱有關資料,或參觀自然博物館,或看有關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龍的世界。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恐龍原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曾以900~1200屬之眾“統(tǒng)治”地球達一億七千萬年之久,后來一起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滅絕的,至今仍然是科學的一個謎。

  (一)明確目標

  1.本文有關恐龍滅絕的觀點要把握。

  2.本文說明其觀點的依據(jù)、順序及方法。

  (二)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問題:

  1.對于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科學界存在著哪兩種對立的`理論?各自的依據(jù)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說明恐龍是怎樣滅絕的?

  討論明確:

  1.科學界對于恐龍在6500萬年遭遇滅頂之災,存在著的兩種對立的理論是:“撞擊說”和“火山說”。

  “撞擊說”的依據(jù):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fā)現(xiàn)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特別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由于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了地殼內部,引起火山噴發(fā)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火山說”的依據(jù):如果地球突然經(jīng)歷了一個火山爆發(fā)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fā),那么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

  2.作者意在說明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問題:

  在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中,作者為什么選擇“撞擊說”而否認“火山說”?

  討論明確:

  在作者看來,有論據(jù)驗證的理論才能成立。

  作者對前蘇聯(lián)科學家的實驗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

  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斯石英。

  斯石英的原子之間結合的極為致密,在通常條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數(shù)百萬年。

  在一些地方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斯石英。

八年級語文上冊的《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把握兩篇短文的內容,明確說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

  2、體會課文中的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義。

  3、理解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可以發(fā)現(xiàn)新的論據(jù)或得出新的結論。

  【學習重點】

  體會課文中的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義。

  【知識鏈接】

  本文選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國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他發(fā)表的科幻小說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認的當今美國科幻小說家的泰斗。

  【學法指導】

  1、要充分預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勾畫文中重要的字詞和語句,自主進行解釋。

  2、認真研究導學案,獨立思考,限時完成;規(guī)范書寫,運用好雙色筆;小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自主學習】

  1、給加橫線的字注音或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遺hái骨gézhě皺追sù

  劫難蟾蜍隕石攜帶

  2、解釋詞語

  劫難:追溯

  天衣無縫:致密:

  3《恐龍無處不在》這篇文章主要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4、《恐龍無處不在》一文說明的對象涉及哪兩個學科?從中我們可以明白一個什么問題?

  5、《被壓扁的沙子》所探討的主題是什么?“被壓扁的沙子”在全文中能說明什么問題?

  6、《被壓扁的沙子》一文對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提出了哪兩種科學假設?

  【合作探究】

  1、《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兩篇短文比較,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2、兩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奧秘的過程中,思考問題的方式有哪些相同之處?

  3、“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一句中的“漂移”和“遷移”能不能互換,為什么?

  4、試分析下列各句中黑體詞如何讓體現(xiàn)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1)“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huán)境內。

八年級語文上冊的《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遺骸、褶皺、劫難、追溯”等詞的讀音,理解“劫難、致密、追溯、天衣無縫”等詞的詞義,并學會運用。

  2.了解“板塊構造”“大滅絕”“撞擊說”“火山說”“斯石英”等科學概念。

  3.了解兩篇文章作者的思維方式。

  能力目標

  1.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把握兩文所介紹的科學知識,體會作者思維的開放性與周密性。

  2.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3.培養(yǎng)學生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想問題的思維方法。

  德育目標

  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發(fā)學生努力學習,不囿于成說,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向科學的未知領域進軍。

  教學重點

  1.把握兩篇短文的內容,明確說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

  2.學習作者善于聯(lián)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中的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義。

  教學方法

  1.比較閱讀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揣摩語言,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會,多角度看問題,獲得新知、真知。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在距今約2.3億年前——650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xiàn)了一種奇異的爬行動物。它們與現(xiàn)代的蜥蜴有許多相似之處,如身體表面覆蓋著有鱗片的皮膚。它們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來的等等。在這漫長的1.65億年間,它們成為了整個地球的主宰。它們經(jīng)歷了氣候較為溫暖的三迭紀,食物豐富的侏羅紀,充滿了生存恐懼的白堊紀,它們作為過去的生物,人們給了它們一個名字——恐龍。

  6500萬年前,白堊紀的一個早晨,草食性恐龍正在吃著美味的早餐,“轟”的一聲巨響,一場天翻地覆的大爆炸發(fā)生了,從此恐龍便慢慢地減少,直至最后滅絕。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么呢?讓我們帶著問題走進阿西莫夫筆下的科普世界去尋求答案吧。

  設計(二)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突然滅絕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謎。不同地域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意味著什么?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兩篇短文對此分別做了回答。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朗讀課文。

  教師檢查預習情況,多媒體顯示:

  (1)辨音。

  (2)釋義。

  明確:

  (1)hái、zhě、nàn、sù

  (2)遺骸:遺骨(遺留的殘骨)。

  褶皺: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的彎曲。

  劫難:災難、災禍。

  致密:細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發(fā)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天衣無縫:比喻事物沒有一點破綻。

  2.從課文注解得知,這兩篇短文在原書中編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學新疆域》章節(jié)里,請問這兩篇短文在內容上有什么聯(lián)系?

  學生談自己閱讀的.初步印象。

  明確: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兩文都證明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觀點,兩文都運用科學發(fā)現(xiàn)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研究。

  三、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多媒體顯示:

  教師要求學生精讀課文,填寫上表。

  學生自讀課文,然后小組內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fā)言,個個參與。教師巡視各組,掌握討論情況,隨時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然后選交流成功的兩個小組介紹閱讀成果。

  明確:

  1.《恐龍無處不在》,說明對象為“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或“板塊構造”理論。說明角度為:通過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來證明“板塊構造”理論。文章的思路簡述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段,這兩句話是全篇行文的邏輯基礎。第二部分為2~7段,介紹恐龍無處不在是大陸在漂移。2、3段介紹南極和地球其他大陸上都發(fā)現(xiàn)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寫這一發(fā)現(xiàn)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沒有把思維定格在恐龍本身研究上,而是把“這個發(fā)現(xiàn)與南極大陸聯(lián)系起來”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獲,“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第三部分為8~12段,簡明介紹板塊學說,并說明每個大陸都有恐龍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為13~15段,再次聚焦南極恐龍和其他生物,確證這一推斷的正確性。總之,全文從現(xiàn)象到本質,逐層推進,表現(xiàn)了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

  2.《被壓扁的沙子》,說明對象為“恐龍的滅絕”,說明角度為通過“被壓扁的沙子”來探討恐龍滅絕的原因。文章的寫作思路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段,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為2~6段,探討恐龍大滅絕,介紹兩種學說“撞擊說”和“火山說”,揭示研究這一問題的重要意義。第三部分為7~11段,解釋斯石英的成因,重點說明其性質,為排除“火山說”提供科學依據(jù)。第四部分為12~17段,依據(jù)科學理論,進一步斷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發(fā)生過撞擊,而且肯定沒有發(fā)生過火山運動,從而得出結論,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

  教師總結:兩文都體現(xiàn)了作者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學發(fā)現(xiàn)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研究,打開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戶,我們不禁為作者道好稱奇,科學需要激情,需要創(chuàng)新!

  四、揣摩語言,感受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

  多媒體顯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xiàn)代兩棲動物。

  2.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

  3.萬一哪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4.即非常純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tài),但誰愿意這樣做呢?

  教師提示: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這五句話,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明確: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號里。

  教師點撥: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補充說明文字。請同學們結合具體語境,說說它們各自的作用。

  學生明確:

  1.如果抽象地說現(xiàn)代兩棲動物,不加以舉例,讀者可能一時想不起是指哪些動物。現(xiàn)代兩棲動物很多,舉“青蛙”和“蟾蜍”,是因為它們“人人皆知”。“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極生存,猶如當年恐龍不能適應南極的生態(tài)氣候一樣,因為它們同屬兩棲動物。

  2.這一句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jù),即南美洲與非洲海岸線驚人的吻合。

  3.這一句看起來有調侃的意味,但并非無稽之談。星體撞擊地球雖然極為罕見,但在地球的歷史上確實發(fā)生過。作者作這樣的假設,意在強調天文學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

  4.這是對“二氧化硅”的解釋,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學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強調只有非常純的沙子才能稱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雜質。

  5.這一句話是以金剛石經(jīng)過高溫加熱可以變?yōu)槠胀ǖ奶碱惐人故⒔?jīng)過高溫加熱可以變?yōu)槠胀ǖ纳匙印R苍S沒有人會在意斯石英的還原問題,但沒有人會愿意把金剛石變?yōu)樘迹驗榻饎偸F了。作者隨筆幽默了一下,表現(xiàn)了作者思維的活躍。

  教師總結:這些補充說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學概念為平易的介紹,化嚴密的科學論證為幽默詼諧的類比說明,表現(xiàn)了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同學們應在今后的說明文寫作中學習借鑒。

  五、聯(lián)系實際,延伸拓展

  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請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會,多角度、多側面、重聯(lián)系、重溝通,力求觀石擊千浪而舉一反三。

  教師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和閱讀積累談談感悟或體會。

  生1: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謝皮羅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渦總呈逆時針方向,他大膽地推斷這一定與地球自轉有關,并且推斷北半球呈逆時針,赤道不會有漩渦,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他就此發(fā)表的論文震驚科壇。

  生2:生物學家密卡爾遜調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況,他指出美國東海岸有一種正蚯蚓,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qū)也有,而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蚯蚓,但他無法回答這是為什么。他的論文引起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的注意。魏格納認為,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有限,無法跨越、橫渡大洋,它的這種分布正好說明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后來裂開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為例證之一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與海洋的起源》一書。

  生3:有人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概括為“兩個蘋果”理論。一個蘋果是砸向牛頓的那一個,它促使牛頓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帶來了科學的飛速發(fā)展。另一個蘋果是亞當夏娃偷吃的那一個,它帶來了人類社會的文明。

  生4:大自然是人類的良師益友,大自然中許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啟發(fā)科學家的靈感。飛機、潛水艇、蒸汽機的發(fā)明眾所周知。現(xiàn)在科學家模仿蒼蠅的構造發(fā)明了微型飛行器,模仿蟑螂的構造發(fā)明了太空探測器。甚至仿造人體視網(wǎng)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內,可以帶來視力的恢復……

  六、布置作業(yè)

  課余利用圖書館或網(wǎng)絡查詢有關“板塊構造”“恐龍滅絕”的資料介紹,進一步了解這一方面的科學知識和科研動態(tài)。

八年級語文上冊的《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遺骸、褶皺、劫難、追溯”等詞的讀音,理解“劫難、致密、追溯、天衣無縫”等詞的詞義,并學會運用。

  2。了解“板塊構造”“大滅絕”“撞擊說”“火山說”“斯石英”等科學概念。

  3。了解兩篇文章作者的思維方式。

  二、能力目標

  1。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把握兩文所介紹的科學知識,體會作者思維的開放性與周密性。

  2。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3。培養(yǎng)學生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想問題的思維方法。

  三、德育目標

  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發(fā)學生努力學習,不囿于成說,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向科學的未知領域進軍。

  教學重點

  1。把握兩篇短文的內容,明確說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

  2。學習作者善于聯(lián)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中的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義。

  教學方法

  1。比較閱讀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揣摩語言,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會,多角度看問題,獲得新知、真知。

八年級語文上冊的《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詞語,掌握“遺骸、褶皺、劫難、追溯”等詞的讀音,理解“劫難、致密、追溯、天衣無縫”等詞的詞義,并學會運用。

  ⑵了解“板塊構造”“大滅絕”“撞擊說”“火山說”“斯石英”等科學概念。

  ⑶了解兩篇文章作者的思維方式。

  2、能力目標:

  ⑴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把握兩文所介紹的科學知識,體會作者思維的開放性與周密性。

  ⑵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⑶培養(yǎng)學生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想問題的思維方法。

  3、德育目標:

  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發(fā)學生努力學習,不囿于成說,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向科學的未知領域進軍。

  【教學重點】

  1、把握兩篇短文的內容,明確說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

  2、學習作者善于聯(lián)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中的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義。

  【教學方法】

  1、比較閱讀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揣摩語言,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會,多角度看問題,獲得新知、真知。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在距今約2、3億年前~650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xiàn)了一種奇異的爬行動物。它們與現(xiàn)代的蜥蜴有許多相似之處,如身體表面覆蓋著有鱗片的皮膚。它們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來的等等。在這漫長的1、65億年間,它們成為了整個地球的主宰。它們經(jīng)歷了氣候較為溫暖的三迭紀,食物豐富的侏羅紀,充滿了生存恐懼的白堊紀,它們作為過去的生物,人們給了它們一個名字──恐龍。

  6500萬年前,白堊紀的一個早晨,草食性恐龍正在吃著美味的早餐,“轟”的一聲巨響, 一場天翻地覆的大爆炸發(fā)生了,從此恐龍便慢慢地減少,直至最后滅絕。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么呢?讓我們帶著問題走進阿西莫夫筆下的科普世界去尋求答案吧。

  設計(二):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突然滅絕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謎。不同地域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意味著什么?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兩篇短文對此分別做了回答。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朗讀課文。

  教師檢查預習情況,多媒體顯示:

  1、辨音:

  遺骸褶皺劫難追溯

  2、釋義:

  遺骸褶皺劫難

  致密追溯天衣無縫

  選四名同學回答,

  明確:

  ⑴hái zhě nànsù

  ⑵遺骸:遺骨(遺留的殘骨)。

  褶皺: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的彎曲。

  劫難:災難、災禍。

  致密:細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發(fā)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天衣無縫:比喻事物沒有一點破綻。

  2、從課文注解得知,這兩篇短文在原書中編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學新疆域》章節(jié)里,請問這兩篇短文在內容上有什么聯(lián)系?

  學生談自己閱讀的初步印象。

  明確: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兩文都證明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觀點,兩文都運用科學發(fā)現(xiàn)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研究。

  三、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多媒體顯示:

  教師要求學生精讀課文,填寫上表。

  學生自讀課文,然后小組內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fā)言,個個參與。教師巡視各組,掌握討論情況,隨時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然后選交流成功的兩個小組介紹閱讀成果。

  明確:

  1、《恐龍無處不在》,說明對象為“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或“板塊構造”理論。說明角度為:通過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來證明“板塊構造”理論。文章的思路簡述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段,這兩句話是全篇行文的邏輯基礎。第二部分為2~7段,介紹恐龍無處不在是大陸在漂移。2、3段介紹南極和地球其他大陸上都發(fā)現(xiàn)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寫這一發(fā)現(xiàn)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沒有把思維定格在恐龍本身研究上,而是把“這個發(fā)現(xiàn)與南極大陸聯(lián)系起來”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獲,“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第三部分為8~12段,簡明介紹板塊學說,并說明每個大陸都有恐龍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為13~15段,再次聚焦南極恐龍和其他生物,確證這一推斷的正確性。總之,全文從現(xiàn)象到本質,逐層推進,表現(xiàn)了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

  2、《被壓扁的沙子》,說明對象為“恐龍的滅絕”,說明角度為通過“被壓扁的沙子”來探討恐龍滅絕的原因。文章的寫作思路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段,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為2~6段,探討恐龍大滅絕,介紹兩種學說“撞擊說”和“火山說”,揭示研究這一問題的重要意義。第三部分為7~11段,解釋斯石英的成因,重點說明其性質,為排除“火山說”提供科學依據(jù)。第四部分為12~17段,依據(jù)科學理論,進一步斷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發(fā)生過撞擊,而且肯定沒有發(fā)生過火山運動,從而得出結論,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

  教師總結:兩文都體現(xiàn)了作者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學發(fā)現(xiàn)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研究,打開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戶,我們不禁為作者道好稱奇,科學需要激,需要創(chuàng)新!

  四、揣摩語言,感受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

  多媒體顯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xiàn)代兩棲動物。

  2、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

  3、萬一哪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4、即非常純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tài),但誰愿意這樣做呢?

  教師提示: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這五句話,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明確: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號里。

  教師點撥: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補充說明文字。請同學們結合具體語境,說說它們各自的作用。

  學生明確:

  1、如果抽象地說現(xiàn)代兩棲動物,不加以舉例,讀者可能一時想不起是指哪些動物。現(xiàn)代兩棲動物很多,舉“青蛙”和“蟾蜍”,是因為它們“人人皆知”。“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極生存,猶如當年恐龍不能適應南極的生態(tài)氣候一樣,因為它們同屬兩棲動物。

  2、這一句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jù),即南美洲與非洲海岸線驚人的吻合。

  3、這一句看起來有調侃的意味,但并非無稽之談。星體撞擊地球雖然極為罕見,但在地球的歷史上確實發(fā)生過。作者作這樣的假設,意在強調天文學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

  4、這是對“二氧化硅”的解釋,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學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強調只有非常純的沙子才能稱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雜質。

  5、這一句話是以金剛石經(jīng)過高溫加熱可以變?yōu)槠胀ǖ奶碱惐人故⒔?jīng)過高溫加熱可以變?yōu)槠胀ǖ纳匙印R苍S沒有人會在意斯石英的還原問題,但沒有人會愿意把金剛石變?yōu)樘迹驗榻饎偸F了。作者隨筆幽默了一下,表現(xiàn)了作者思維的活躍。

  教師總結:這些補充說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學概念為平易的介紹,化嚴密的科學論證為幽默詼諧的類比說明,表現(xiàn)了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同學們應在今后的說明文寫作中學習借鑒。

八年級語文上冊的《阿西莫夫短文》教案(通用8篇) 相關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十路熟妇强烈无码 | 日本成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日本中文字幕中出在线 | 欧美日韩免费做爰大片人 | 抖音奶片无罩子52秒回放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第99页 | 日韩免费看视频 |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午夜内射中出视频 | 又大又爽又黄无码A片在线观看 | 91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 嗯啊在线观看 |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 免费性片 | 中文久久乱码一区二区 | 色偷偷2019免费视频观看 | www.射| 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老熟妇 | 欧美在线综合 | 精品一卡二卡三卡 |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757 | 久久69国产一区二区蜜臀 | 丝袜一区二区视频 | 永久免费av在线 | 99久热精品免费观看四虎 | 欧美日韩乱一区二区三区 | 四色激情网 | 欧美日免费 | 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色呦呦网站入口 | 三人一起玩弄娇妻高潮 | 欧美疯狂xxxxbbbb牲交 | 苍井苍空A免费井线在线观看 | 色视频在线 | 四虎精品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六区 | 91网站在线免费?看 麻豆传媒免费观看 | 亚洲tv久久爽久久爽 | 内射合集对白在线 | 国产高潮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