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的數學教案范文(精選8篇)
幼兒園大班的數學教案范文 篇1
設計思路:
在區角活動和游戲中,孩子很喜歡用積木經行建構,在活動中,經常會聽到孩子有這樣的討論:“我的房子比你造的高!”“我的房子造的比你大!”“為什么你的房子比我小但是用的積木比我多呢?”“你用的積木比我多”。在數積木的過程中孩子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中間的積木看不見,不知道有多少。
于是針對孩子空間邏輯的發展,設計了這節以培養孩子有條理推測數量和挑戰空間邏輯的活動。我覺得這個題材對發展幼兒空間方面的計算能力還是非常有幫助的,因此想針對我部目前還不配備白板的情況下,對教案作進一步的調整和梳理,繼續設計出符合大班幼兒的教學活動。
活動過程:
目標:
1、在數積木的過程中,學習有序地觀察和統計數量的方法。
2、能清晰地表達觀察的內容,喜歡挑戰空間邏輯游戲。
準備:正方體小積木;“積木房”圖片若干;記錄用紙和筆
流程:
一、話建筑,贏積木
激趣:想不想造一幢喜歡的房子?
過渡:今天我們就用積木來造房子!每組的桌上有幾塊積木呀?夠不夠造一幢房子?
那就請你們就分成4組在數積木游戲中贏取更多的積木。
二、爭回答,數積木
(一)數數相同數量的積木房
出題:我用積木造了4幢房子,請你們用好方法數一數,每幢房子各由幾塊積木建成的?
形式:將答案記錄在記錄紙上,呈現在每幢房子的下方,答對的為本組加上一塊積木。
驗證:移去屋頂,拆層演示
重點提問:房子有幾層?每層有幾塊?一共有幾塊?
小結:數量相同的積木能造出不同的房子,只是有的積木被其他積木擋住了,我們不容易發現,點數的時候我們可以一層一層的數清楚,不多數,也不漏數看不見的那些積木。
(二)找找躲起來的積木塊
出題:準備好了嗎?請問這幢房子有幾層?每一層有幾塊?共有幾塊積木建成?
重點:移去屋頂,拆層演示,幫助幼兒學會數隱藏起來的積木塊。
小結:房子一層層往上造,如果上層有幾塊積木,那這些積木下一定也有幾塊積木
三、造房子,數“磚塊”
(一)造幢房子把分數
重點:鼓勵各組建造出點數上有難度(有多層、有重疊)的房屋
集體點數時一層一層數清楚
(二)學做小小建筑師
要求:每隊派一個代表挑選喜歡的圖紙,用積木搭出與圖中相同的房子,要造的又快又好!
重點觀察:每組搭的房子是否與圖紙上的一樣,各組搭建、點數的方法。
驗證:他們搭的房子與圖紙上的一樣嗎?記錄的對不對呢?
小結:雖然各隊拿到的圖紙看起來不一樣,其實是同一幢房子從不同的角度拍出的照片,所以搭出的房子是相同的。
四、延伸:
教學反思:
今天的活動較為順利的開展了,也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還成為了我園計算專題組的“一課多研”研討的課例,反思一路走來獲得成功的的原因,我覺得有:
a)關注細節的設計
計算活動教具多,對環節間的小結語要求也高,在這一次組織活動前教案在我的腦海中一次次的“過電影”,把握了每一個環節的細節要點(孩子合作中可能的狀況、每一次小結重點提煉和梳理的內容、重難點落實的方式)!凹毠潧Q定成敗”,活動前我讓一個個環節都順溜了,我想這也是活動活動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b)注重互動的有效性
我的教學對象是一群大班的孩子,所以在今天的活動中我不僅關注師生間的有效互動,也為孩子們創造了很多合作互動和思考的機會,無形中提高了生生互動的有效性。
幼兒園大班的數學教案范文 篇2
活動設計意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數學教育必須要讓幼兒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教師要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的某些問題。"由此可見,生活化、游戲化已經成為構建幼兒數學課程的最基本原則。認識人民幣并學習使用人民幣進行購買的活動,是非常貼近幼兒生活的活動,本活動為了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本著直觀性、參與性的原則,從動手操作、情感需要和快樂學習三個方面進行了設計。以"智力闖關"引入,以"買玩具"為活動情境主線,讓幼兒從一開始就進入活動情境,在緊張、有趣的游戲情境中感知10元以內貨幣的換算,進一步加深幼兒對數概念的認識,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在游戲中,也培養了幼兒的責任心,能夠認真負責的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務。
活動目標:
1.認識人民幣,在游戲中進一步感知10元以內的貨幣換算。2.能夠在游戲中學會遵守規則。
3.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活動準備:
人民幣樣板每人一套、錢包每人一個、點鈔劵若干,貼有價簽的玩具若干。
幼兒原有水平:幼兒認識人民幣,了解人民幣的面值大小及種類,有過與父母共同購物或獨自購物的經驗。
活動重點:在游戲中感知10元以內貨幣的換算。
活動難點:能夠將換算關系運用到游戲當中。
活動過程:
一、智力闖關師:今天我們要玩開"玩具商店"的游戲,首先我要招聘收銀員,收銀員要認識人民幣、會使用人民幣,并能正確點數人民幣。孩子們,你們敢挑戰嗎?
第一關:給人民幣排序(引導幼兒把仿真人民幣按面值大小排序。)第二關:"點鈔大賽"。
收銀員還要學會清點人民幣,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張紙幣。
。ㄒ龑в變河米约旱姆椒〝狄粩迭c鈔劵,最快最準確完成的點鈔的兩位幼兒可以贏得收銀員的角色。)第三關:我是計算小能手(引導幼兒根據教師提出問題,進行10以內人民幣的換算。如:5元里面有幾張1元?10元里面有幾個1元?10元錢可以用哪兩張人們幣來表示?6元可以用幾張人民幣表示?……)分析: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的關鍵,招聘收銀員進行闖關活動,極大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樂于、敢于嘗試參與闖關活動,從而認識人民幣,并在游戲中進一步感知10元以內的貨幣換算。
二、角色游戲"買玩具"師:我們買玩具怎樣能知道各種玩具的價格?怎樣知道自己的錢夠不夠買這種玩具?
。ㄒ龑в變赫f出出"看價格標簽,可以問服務員等。)師: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價格標簽。
(引導幼兒認識各個玩具的價格標簽。)師:請小朋友拿上你的人民幣去買你喜歡的玩具吧。
請2名幼兒做收銀員,其他幼兒當顧客。"顧客"挑選自己喜歡的玩具,然后到收銀臺繳費,收銀員詢問價格,顧客報價格付錢,收銀員找零錢,進行買賣活動,可以調換角色,游戲反復進行。
分析:鼓勵幼兒嘗試自己解決游戲中的數學問題,購少量物品時,有意識地鼓勵幼兒參與計算和付款的過程。
三、延伸活動
在區角設計小商店,滿足孩子購物活動的需求。
幼兒園大班的數學教案范文 篇3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測量我們的身高
一、活動目標:
了解測量的概念、條件和方法,形成比較的概念。
大班上學期數學教案《測量我們的身高》
二、活動準備:
塑料繩、卡紙、紙繩、皮尺等。
三、活動過程:
1、情景引入:小朋友都上大班了,大家都長大了一歲了,今年我還發現小朋友都長高了。
2、設置疑問:但是你們知道哪位小朋友最高呢?有的小朋友說他最高,有的小朋友卻說他最高,你用什么方法能準確的知道它是最高的呢?
3、幼兒猜想及記錄:請幼兒以玩游戲的方式猜想哪位小朋友最高,在他的名字后面貼上他猜想的最高的小朋友,并填上他選擇的工具。
4、驗證:請每位幼兒找一位好朋友進行測量,并把測量結果貼到記錄紙上進行比較。
5、活動延伸:我們想比較某件事物的長短光靠目測是不準確的,要用比較的方法才能準確的知道。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
6、引發新問題:我們的高度通過小朋友的聰明才智現在知道了誰最高,你們猜猜他的腿是不是也是最長的呢?
幼兒園大班的數學教案范文 篇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實踐學習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使幼兒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測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測的次數越多。
3、初步培養幼兒互相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筆、積木、筷子、布條、紙條等)
2、記錄測量次數的紙、筆。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活動。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我們教室里的每一樣物品有多長嗎?
2、學習自然測量。
。1)幼兒嘗試自由測量,記錄結果。
。2)交流,教師請個別幼兒測量從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導幼兒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測量工具要和起點對齊,在測量工具的另一頭用筆做個記號,第二次測量時,要從記號開始接下去量。
。3)教師與一位幼兒合作,再次進行測量,并做好測量次數的記錄,最后說出測量結果。
。3)幼兒自由結伴,選擇測量工具和測量線路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適時進行輔導。
(4)請部分幼兒說一說測量的結果。
3、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師:“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條線路,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
。2)請兩位幼兒進行實踐操作,引導幼兒比較測量結果的數目為什么不同,說出用長的工具量出來的次數少,用短的工具量出來的次數多。
4、活動延伸:鼓勵幼兒在區角活動中使用各種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比較各種不同的結果。
幼兒園大班的數學教案范文 篇5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學習將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四份。
2、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激發幼兒對等分的興趣。
3、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
活動準備:
1、材料紙:圓形、正方形、長方形。
2、實物:餅干
3、數學練習冊
活動過程:
一、集體活動
1、用變魔術的形式引入課題。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魔術師,現在請魔術師為我們表演變魔術,好嗎?
2、教師出示一根繩子。
師:小朋友看,這是什么?(繩子)多少根繩子?(一根)小朋友想學魔術師變魔術嗎?
師:魔術師可以將一根繩子變成四根,你們信嗎?
(1)請個別幼兒表演變魔術,先將一根繩子變為兩根一樣長的繩子。
(2)再請個別幼兒表演變魔術,由兩根繩子變為四根一樣長的繩子。并說說你是怎樣變來的?你是怎么知道它們是一樣長?
3、教師示范圓形的四等分。
教師繼續以變魔術的形式出示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的材料紙,請幼兒示范。
師:請小朋友比一比:等分后的部分是否一樣大,以及原來的'圖形和分后的每一部分哪個大?哪個小?
4、幼兒操作,請幼兒探索各種圖形的四等分的多種不同方法。
5、教師在黑板上示范用筆將圖形四等分。
二、個別活動
師:請小朋友把練習冊打開到43、44頁。
師講述操作要求:
1、下列每組圖中的物品是四等分嗎?把正確的圈起來。
2、將下列圖形四等分,有幾種方法?用筆畫線。
三、活動評價
師:請做好的小朋友和好朋友說說你是怎么做的?(幼兒交流)
師:真會動腦筋,講得真不錯。
四、延伸活動
師:請小朋友課后區域活動的時候可以玩一玩《賣餅干》的游戲。
幼兒園大班的數學教案范文 篇6
“石頭剪刀布”是孩子們熟悉和喜愛的游戲。在這個活動中,我們把原本由兩個幼兒玩的游戲變為由一群幼兒兩兩結對輪流玩的游戲,并以雪花片為游戲“籌碼”,提高活動的挑戰性。隨著游戲輸贏結果的產生,幼兒手上的雪花片的數量在不斷變化,于是,這個活動就自然而然地與“數運算”核心經驗的學習結合起來了。
該活動的重點是每輪游戲后的推理過程,即讓幼兒推理“輸完了”和“贏得最多”兩種極端情況形成的過程,并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推理過程。這個推理過程涉及對三個方面關系的思考:即游戲前的雪花片數量、游戲輸贏規則、游戲后的雪花片數量。例如,幼兒原本擁有3片雪花片,每輸一次失去一片,每贏一次得到一片。如果某幼兒三次游戲后所剩雪花片數量為0,那么他應該是連輸了三次。如果某幼兒三次游戲后雪花片數量為6片,那么就要先去掉他原先擁有的3片雪花片,其余的3片雪花片就是他贏得的,根據每次贏1片的游戲規則就能推斷出他贏了3次。
該活動分為三個環節。首先是介紹玩法和規則,并試玩一次,以幫助幼兒理解規則;其次是開展兩輪游戲,每輪游戲后引導幼兒進行判斷推理和表述,并用磁性黑板上的磁鐵塊表征雪花片數量的變化過程,幫助幼兒直接感知和驗證。對大班幼兒來說,他們在推理過程中會自然運用“分解與組合”這一數學核心經驗,但對“三個方面關系”的思考需要幼兒先在頭腦中表征出這三個方面的關系,再用語言加以表述,這對大班幼兒的判斷推理能力提出了挑戰,有利于促進幼兒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目標:
1.在游戲中感知雪花片數量變化的過程,嘗試根據雪花片數量結果,推導出雪花片數量與游戲輸贏結果以及游戲規則之間的關系。
2.提高判斷推理能力,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準備:
雪花片三筐(數量多于幼兒人手6片),磁性黑板一塊,磁鐵塊12~15個,粘紙若干(數量為幼兒人數的數倍)。
過程:
一、回憶熟悉的游戲,了解新的游戲規則
1.回憶熟悉的游戲。
(1)回憶游戲“石頭剪刀布”的玩法和規則。
提問:“石頭剪刀布”的游戲是怎么玩的?有什么規則?
(說明: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回答梳理“玩法”,強調“規則”,比如,要同時出手勢,一旦出了手勢就不能更換,如果出了同樣的手勢要重新來一次,等等。)
(2)介紹新的游戲玩法。
提出要求:下面我們要把原來的兩人游戲變為集體游戲。每個小朋友邊念兒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邊拍手,念完后迅速找到一個朋友和他面對面,一起念“石頭剪刀布”的指令后同時出手勢,比出勝負。每一對朋友只能玩一次游戲、比出一次輸贏,然后更換一個朋友再游戲。
2.試玩新的集體游戲。
(1)請幼兒在活動室中間空地上兩兩找朋友輪流玩游戲,引導幼兒一起念兒歌、一起說“石頭剪刀布”的指令。
(2)提問:誰贏了?誰輸了?出了一樣的手勢該怎么辦?比出一次輸贏后就要怎么樣了?
(3)待游戲比出輸贏后,請幼兒回座位坐下。
(4)幫助幼兒理解新規則:一輪游戲中,每個人要換3次朋友,也就是每人要玩3次“石頭剪刀布”。
(說明:教師通過引導幼兒念兒歌、說指令以及提問等,吸引了幼兒的注意。游戲中,教師重點關注的是幼兒能否理解和遵守新的游戲規則,是否已做到一對朋友在一次游戲中只有一次輸贏,從而為幼兒在之后的推理中思考輸贏關系做好鋪墊。)
3.了解增加雪花片后的新玩法。
(1)講解新的玩法和規則:游戲前每個小朋友只能拿取3片雪花片,游戲中每一次輸的小朋友要給贏的小朋友一片雪花片。游戲中每人要想辦法保管好自己的雪花片,不要掉落和丟失。
(2)在活動室中間空地上放三筐雪花片,請每位幼兒上來拿取3片雪花片后回到座位上坐好,然后與旁邊的同伴互相驗證有否拿對。
二、第一輪游戲,體驗3片雪花片的變化過程并進行推理
1.嘗試游戲,體驗3片雪花片的變化過程。
(1)請幼兒進行第一次游戲。游戲中教師提問:現在有小朋友手上只剩下兩(一)片雪花片了,他還能玩幾次游戲?
(2)游戲結束后教師提問:你贏了嗎?你現在手上有幾片雪花片了?你輸了嗎?你現在手上剩幾片雪花片了?
(3)請幼兒進行第二次游戲。游戲結束后教師提問:你贏了嗎?你現在手上有幾片雪花片了?你輸了嗎?你現在手上剩幾片雪花片了?
(說明:一輪游戲進行三次,一般三次后就會有幼兒輸完3片雪花片。教師要重點關注幼兒是否遵守游戲規則,即每次輸贏后能否正確拿出一片雪花片,以引導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關注自己手上雪花片數量的變化及其與輸贏結果之間的關系。)
2.游戲后分享交流,展示推理過程。
(1)請輸完雪花片的幼兒上來,肯定其能“遵守規則”。
(說明:游戲有輸贏是正常的,幼兒將自己手里的雪花片都輸完時,可能會有挫敗感,教師要注意幼兒的情緒,及時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游戲心態。)
(2)請大家一起來嘗試推理。
提問:大家來猜猜,他的3片雪花片怎么會一片都沒有了呢?如果是因為他輸了,那么他一共輸了幾次?為什么是輸了3次?
(說明:對于“3片雪花片怎么會一片都沒有了”的推理,基本上所有幼兒都會說“因為他輸了”,而后的教師追問“那么他一共輸了幾次”,目的是幫助幼兒思考輸贏結果與雪花片數量之間的關系,接著教師可以再追問“為什么是輸了3次”,以幫助幼兒在雪花片數量與“每次輸贏1片”的游戲規則之間建立起聯系。)
(3)提問:誰認為自己手上的雪花片最多?有幾片?
(4)請手上有6片雪花片的幼兒上來,與其他幼兒一起來推論他們的雪花片變為6片的過程。
提問:大家來猜猜,這幾位小朋友手上的雪花片怎么會變成6片的呢?如果是因為他們贏了,那他們每人贏了幾次?為什么?
(說明:對于“每人贏了幾次”這個問題,幼兒可能會給出兩種答案,即“贏了3次”和“贏了6次”。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在于:前者既記住了自己原先就有3片雪花片,又知道每次贏了會得到1片,而后者只記得自己每次贏了會得到1片,忘記了自己原先手上就有3片。當教師追問幼兒為什么說自己“贏了6次”時,幼兒可能會用“3+3=6”來作答,教師可以視情況再深入追問幼兒:“這里有兩個3,這兩個3有區別嗎?”以幫助幼兒了解自己原先手上的3片雪花片加上游戲中贏得的3片雪花片才是6片雪花片。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盡可能讓幼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解釋自己的推理過程。)
(5)幼兒作出推理后,教師呈現磁性黑板,請手上有6片雪花片的幼兒上來在集體面前描述自己在游戲中的輸贏過程,請沒有推理出結果或推理出錯的幼兒上來根據同伴的描述,在磁性黑板上擺放磁鐵塊,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數量變化過程。
(說明:教師在這個環節中可先向幼兒A提問:“你原先手上有幾片雪花片?”然后讓幼兒A在磁性黑板上正確擺放出磁鐵塊加以表征。隨后,幼兒A每描述自己贏了一次,就讓沒有推理出結果或推理出錯的幼兒B在3塊磁鐵塊的后面加上1塊磁鐵塊。這個擺放過程既是驗證的過程,又是操作的過程,可讓全體幼兒直觀地看到由磁鐵塊所表征的雪花片變化過程。教師在這個環節要重點關注幼兒對雪花片變化過程的描述和表征,以及推理結果的差異,以了解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反映出來的不同思維水平。)
三、第二輪游戲,體驗6片雪花片的變化過程并進行推理
1.嘗試游戲,體驗6片雪花片的變化過程。
(1)調整規則:游戲玩法不變,每人改為拿6片雪花片游戲,共玩3次,每次輸的人給贏的人2片雪花片。
(2)請幼兒游戲一次。游戲結束后教師提問:你贏了嗎?你現在手上有幾片雪花片了?‘你輸了嗎?你現在手上剩幾片雪花片了?
2.游戲后分享交流,展示推理過程。
(1)請輸完雪花片的幼兒上來,肯定其能“遵守規則”。
(2)請大家一起來嘗試推理。
提問:大家來猜猜,這幾位小朋友手上的6片雪花片怎么會一片都沒有了呢?如果是因為他們輸了,那么他們每人輸了幾次?為什么?
(說明:對于這個問題,幼兒可能會給出兩種答案,即“輸了3次”和“輸了6次”。當教師追問幼兒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答案時,有幼兒可能會用“2+2+2=6”來作答,即每次都輸掉2片雪花片,輸了3次2片,就輸完了6片;有幼兒則可能忘記了游戲規則,會說因為輸了6片雪花片,所以輸了6次。)
(3)請輸完了雪花片的幼兒描述自己在游戲中的輸贏過程,請沒有推理出結果或推理出錯的幼兒上來根據同伴的描述,在磁性黑板上擺放磁鐵塊,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數量變化過程。
(說明:教師可請沒有推理出結果或推理出錯的幼兒A上來,根據輸完6片雪花片的幼兒B的描述,來擺放磁鐵塊。教師可先向幼兒B提問:“你原先手上有幾片雪花片?”并讓幼兒B在磁性黑板上正確擺放出6塊磁鐵塊加以表征;幼兒B每描述自己輸了一次,幼兒A就去掉磁性黑板上的2塊磁鐵塊……這個擺放過程既是驗證的過程,又是操作的過程,可讓幼兒直觀地看到由磁鐵塊所表征的雪花片的變化過程。)
(4)請手上有12片雪花片的幼兒上來,與其他幼兒一起來推論他們的雪花片變為12片的過程。
提問:大家來猜猜,這幾位小朋友手上的雪花片怎么會變成12片的呢?如果是因為他們贏了,那么他們每人贏了幾次?為什么?
(說明:對于這個問題,幼兒也可能會給出兩種答案,即“贏了3次”和“贏了6次”,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在于:前者既記住了每人原先手上就有6片雪花片,又知道每次贏了會得到2片,而后者只記得每次贏了會得到2片雪花片,忘記了每人原先手上有6片雪花片,或者是把游戲規則記成了每贏一次得到1片。當教師追問幼兒為什么有這樣的答案時,有幼兒可能會用“6+6=12”來作答,即原先手里有的6片雪花片加上贏得的6片雪花片就是12片雪花片,所以贏了6次。有幼兒則可能會用“6+2+2+2=12”來作答,他的解釋是,因為除了原先有的6片雪花片,后來每贏一次得到2片,一共贏了3次,得到6片。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盡可能讓幼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解釋自己的推理過程。)
(5)請手上有12片雪花片的幼兒描述自己在游戲中的輸贏過程,請沒有推理出結果或推理出錯的幼兒上來根據同伴的描述,在磁陛黑板上擺放磁鐵塊,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數量變化過程。
(說明:教師的具體引導方法同前。教師在這個環節中要關注幼兒對雪花片變化過程的描述和表征,以及推理結果的差異,重點引導幼兒思考游戲前的雪花片數量、游戲輸贏規則、游戲后的雪花片數量這三方面的關系。)
(6)根據本班幼兒的推理水平,選擇開展以下環節的活動。
提問:誰的雪花片不是最多也不是最少?他到底有幾片?
為什么只剩下了這幾片?你在游戲中的輸贏情況如何?
你能不能用磁鐵塊擺放出你的雪花片輸贏過程?
如果兩個小朋友手里剩下的雪花片數量是一樣的,他們的輸贏過程也會是一樣的嗎?
(說明:以上問題是針對個別幼兒的,可根據本班幼兒的推理水平,選擇性地開展該環節活動,目的是引導他們嘗試回憶或推論自己雪花片的輸贏過程,并用語言加以表述,同時嘗試用磁鐵塊加以表征。最后一個問題意在引導幼兒基于擺放磁鐵塊的過程,嘗試思考和理解“輸贏的不同順序”與“相同答案”之間的關系。)
幼兒園大班的數學教案范文 篇7
活動準備:
1、7只蜜蜂,5只蝴蝶的圖片。
2、4朵紅花、六朵黃花的圖片。
3、數字卡片“7”、“5”、“4”、“6”以及“>”、“<”、“=”卡片若干。
4、數字頭飾兩套,小猴子頭飾若干。
5、數字小兔圖一張,有關數字卡若干。
6、數字卡10張(裝入貓頭包內),鈴鼓一個,磁帶、錄音機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課題:認識“>”和“<”
1、問:“小朋友,現在是什么季節?”(春季)“春天來了,蜜蜂蝴蝶飛呀飛呀,飛到我們幼兒園里來了,大家看一下,飛來了幾只蜜蜂?幾只蝴蝶?”教師展示蜜蜂和蝴蝶的圖片,幼兒說出數量,教師貼上相應的數字卡。
問:“蜜蜂和蝴蝶比,誰多?誰少?”“那么,7和5相比,哪個數字大?哪個數字。俊
師:“我們可以在7和5之間放一個符號,讓人一看就知道哪邊的數字大,哪邊的數字小。我們以前學過‘=’號,能放‘=’號嗎?”啟發引導幼兒,引出 “>”,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大于號像張著嘴巴對著大數笑,大于號表示前邊的數比后邊的數大,初步理解大于號的含義,說出“7”大于“5”。
2、問:“蜜蜂和蝴蝶的家在哪里?”(花園里),展示紅花和黃花的圖片,讓幼兒感知其數量的不同,引出“<”,重點觀察小于號像是在向左彎腰,撅著屁股的樣子,屁股撅給小數瞧,小于號表示前邊的數比后邊的數小,說出“4小于6!
3、師:“大于號和小于號一個開口向左,一個開口向右,很不好玩,我們得找規律記住它們!眴l幼兒找出內在規律:“小朋友可以看一下,無論是大于號還是小于號,它們開口得方向都對著哪一個數(大數),尖尖的小屁股對著哪一個數(小數)!
學習兒歌:大于號,開口朝著大數笑,小于號屁股撅給小數瞧。
二、表演游戲:學做“>”“<”
找出4名幼兒做數字娃娃,戴上數字頭飾,找兩名幼兒分別站在兩個數字中間,用身體姿勢表演>”“<”,幼兒讀出“9大于7”“7小于9!
三、猜謎語,(紅眼睛,白皮襖,長耳朵真靈巧,愛吃蘿卜愛吃草,走起路來蹦蹦跳。)引出數字小兔。
讓幼兒觀察小兔子是由哪些數字組成的,找出后,比較大小,填上“>”或“<”。
四、游戲:擊鼓傳包
玩法:教師搖動鈴鼓,幼兒傳貓頭包,鼓聲停止,包在誰的'手里,就和他的同桌各從包里抽出一張卡片,比較大小,如“8”和“6&
活動目標:
1、認識“>”和“<”,理解不等式的含義,理解大小的相對性。。
2、學習把不等式轉變為等式。
3、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和可逆性,鍛煉幼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重點認識“>”和“<”,理解不等式的含義,掌握相等與不相等的轉化;難點是掌握“>”和“<”的方向。
幼兒園大班的數學教案范文 篇8
一、題目
7的分解。
(二)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合作交流學習7的分解與組成,感知數的分和的有序性。
2、讓幼兒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共同學習、發展,充分體驗小組互助、合作學習的快樂。
三、活動準備
1、不同大小、顏色、形狀的西瓜、桃子的圖片若干,不同種類的拼插玩具和廢舊材料。
2、音樂磁帶:《我的朋友在哪里》。
3、顏色或圖案不同的數字1—6的卡片。
4、7的分和式記錄表。
四、活動過程
(一)情境創設
1、拍手游戲:教師采用問答的方式與幼兒一起復習6的組成。
師:嗨嗨,我的1球碰幾球?
幼兒:嗨嗨,你的1球碰5球。
2、每組組長自報家門,教師為每組貼上相應的羊羊貼畫。
3、師:我們每只羊羊隊的小朋友都很好,今天老師還特別為你們請來了一個朋友(出示數字7),讓數字7作裁判,評判出究竟是哪只羊羊隊取得最后的勝利。
(二)羊羊大戰
1、數字7裁判為我們每只羊羊隊的小朋友都準備了7件物品。(出示西瓜、桃子、拼插玩具和一些廢舊材料),但是數字7可給你們提要求了:
。1)請每組幼兒拿到7件物品后不要亂動,先觀察這些物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再把這些物品分成倆份,并說出你分的依據是什么?轉動腦筋,看看哪組分得方法多?
(2)分完后要把你分的結果填寫到記錄表上。
2、幼兒分組合作進行分解、記錄,教師巡視并作個別指導。
喜羊羊隊材料:桃子圖片;美羊羊隊材料:西瓜圖片;沸羊羊隊材料:金魚圖片;懶羊羊隊材料:拼插玩具;暖羊羊隊材料:奶盒和奶瓶;慢羊羊隊材料:各種紙盒(牙膏盒、藥盒、煙盒)。等等3、幼兒匯報美羊羊隊:老師,我們組按西瓜的大小把7分成了1和6。
喜羊羊隊:我們組按桃子的種類把7分成了2和5。
暖羊羊隊:我門組的材料都是關于奶的飲料,按盒子的和瓶子的把7分成了3和4。
3、教師小結
引導幼兒歸納7的分解方法有多少種。
4、數字7裁判評出優勝獎,給予鼓勵。
(三)游戲:我的朋友在哪里
1、教師發給每位幼兒一張數字卡片。
2、找朋友。
(四)音樂:《我的朋友在哪里》
幼兒手拿數字卡片邊唱邊找自己的好朋友。
1、幼兒互相檢查,找到的朋友對不對。
2、匯報。
例:我是草莓3,我是草莓4,我們合起來是數字7,我們倆是好朋友。(倆個好朋友互相抱抱)
四、延伸
我們學習了數字2至7的分解,也知道他們的分解方法有多種,請幼兒回家自己探索8的分解方法有多少種,你能找到怎樣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