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發問的精神》教案(精選13篇)

《發問的精神》教案

發布時間:2023-08-13

《發問的精神》教案(精選13篇)

《發問的精神》教案 篇1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提倡“發問”精神對學習的指導意義和重要作用。

  (2)學習理解運用正面論證和反面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論述中心。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同學們平時提倡并實踐“勤學好問”的精神。這好問就是善于動腦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就是“善學者必好問”的道理了。今天我們學習《發問的精神》這篇課文(板書課題),正是闡明這個道理的。

  (2)預習新課

  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來思考、討論或完成下列問題,以便對全文進行整體把握(可以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給學生)。

  ①這是一篇提倡發問的議論文。課文的論證思路是什么?根據課文內容的安排,文章可以分為哪幾部分?

  ②本文層次清晰,首尾呼應,前后照應,試舉例說明。

  ③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找出來說說它們的作用。

  ④本文多處運用反問的修辭方式,有什么特色?找出來說說它的作用。

  ⑤這篇文章,作者是寫給誰讀的?從哪些文句中看得出來?

  (3)研習新課,閱讀全文

  請若干學生依次閱讀全文,同時檢查同學們對本課詞語的預習情況。

  (4)解答問題

  ①本文論證的思路是什么?根據論證的思路,給課文劃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明確:課文首先提出論題,接著展開正面論證,提出有關發問重要的論點,用牛頓、瓦特、釋加牟尼、孔子由于好問終于取得了偉大成就的事例進行論證;其次,從反面論證,假設“何必多問”的反面論點,用逐層深入講道理的方法論證這論點的不正確。這樣,正反結合,有力地論證了中心論點。

  分析并歸納段意如下:

  第一部分:(1—3段)引出話題“發問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從正面論證發問精神的可貴(以事例論證為主)。

  第三部分:(10—14段)從反面論證“何必多問”說法的不正確(以道理論證為主)。

  ②本文層次清晰,首尾呼應,前后照應,試舉例說明。

  (5)作業(略)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反問句來加強語言的表現力。

  (2)能夠獨立分析梳理課文的議論層次。

  教學過程

  (1)檢查作業情況

  讓學生回答作業題解,教師指導并修正

  (2)講讀課文,研習要點。

  首先,在學生各自結合問題閱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經過小組討論、補充、完善,最后在回答問題時,經過老師的指導與修正。

  ① 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找出來并說明其作用。

  明確:課文先用正面論證的方法,提出正面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是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然后加以論證,從而直接論述了中心論點:發問的精神是可貴的(以事例論證為主)。

  課文再用反面論證的方法,假設了反面論點“何必多問”,然后加以論述,論證反面論點的不成立(以道理論據為主),強調了發問精神的重要性。

  可見,課文用正、反兩方面論證的方法,有力地論證了中心論點。

  ②本文運用反問的修辭方式,有什么特色?找出來說說它的作用。

  明確:課文運用反問的修辭方式,強調了語氣,造成文章的波瀾。歸納起來有兩個特色:一是變化著使用標志反問的詞語。如:“豈不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的、真的……?”“何必多問?”“他能夠成為萬世景仰的圣人,難道真是天生的?”“壺水滾沸,誰不常常見到?”二是幾個反問句并列使用。如:“你忍心讓你的智慧之門永閉嗎? 你愿意永遠盲目地讓別人帶著你走嗎?你愿意永遠只做兩腳書柜嗎?”這樣,關聯上文,增強語勢。

  ③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看的`?從哪些文句可以看出?

  明確:這篇文章是寫給學生讀的。如“事物的道理,不比課本的文字,老師的講解,看了聽了就懂。”“書本的記載,老師的講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結果。”從這些文句中可以看出。

  (3)歸納小結

  在老師引導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談論體會,發表見解,最后,經過老師修正、明確、打投影片如下:

  這篇課文議論的問題是關于發問的精神。作者倡導發問,認為發問十分重要,發問的精神可貴。舉例子從正面論述,講道理從反面論述。這樣正、反結合,突出論證了中心,使文章的說服力、針對性更強。

  (4)作業(略)

《發問的精神》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懂得發問的意義,學會做一個樂于發問,勤于發問,于發問的人

  (2)學習理解運用正面論證和反面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論述中心。

  [學習方法]讀讀、議議、說說、講講、寫寫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現場導入,同學們,此時此刻,你想對老師說什么話嗎,你們想知道老師心里想什么嗎?

  [分析]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感,同時放松師生緊張的情緒。

  開頭配一個短FLASH,配宇宙,登上月球,深藍色的背景,球體,神奇,海底,森林,整個世界奧秘的一種探求,恐龍,人類對此有疑問,有探求,才有了現代人類的文明,導入課題。

  [分析]從廣闊的背景導入,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拓展思維。動畫效果,色彩明麗,畫面形象,易和身邊的事物聯系起來,與科技相聯,激發學生“問”的欲望。為整節課創立一個情境。在這個導語中,強調有發問就有收獲。

  二、分析課文:

  設計思路:老師在充分熟悉,挖掘教材的前提下,靈活駕馭課堂。處理突發問題。留給學生充分思考,閱讀,展示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對于學生沒有領悟到的地方,教師給予及時,適當的點拔。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討論等方法理清文章思路。重點掌握議論文中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老師設計精美板書,輔助學生理解。

  [分析]此設計可以體現新教學理念,一改往常滿堂灌,滿堂問的形式,而是讓學生自已問,自己解答,老師只是課堂的一個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的一個角色。

  三、聯系現實生活,要求學生在為課文補充一些論據。(發生在自已身上的也可以。)

  [分析]更一層理解論點和論據的關系。

  四、口頭作文:中學生應該不應該帶手機(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分析]此設計是為了加深對本課的教學重點―――正反對比論證方法的理解和運用。同時加強對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

  五、一句話訓練:“以發問是——————,所以它可貴“說一句話。要求運用比喻的修辭。

  [分析]此設計意在訓練學生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自已的思想。

  六、總結:用左拉的名言

  七、結尾設計:一系列人類還沒有探索清楚的宇宙,人自身,海洋等奧秘來結尾,意在激發學生發問,探索,求知的欲望和激情。

  八、板書設計:

  用樹形,意在發問可以使知識開花結果。

  用扇形,意在發問可以使知識收擾。

  用鑰匙,意在發問是開啟智慧的鑰匙,形象,生動。

《發問的精神》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能把讀書時遇到的問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大膽地提出來和大家交流。

  2、能積極參加討論,并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發表意見。

  3、學會合作,學會傾聽,學會表達。

  教學重點

  能積極參加討論,并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發表意見。

  教學難點

  學會合作,學會傾聽,學會表達。

  教學準備

  準備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或感興趣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師做一個小驗,點一根蠟燭,然后用一個杯子把它蓋住,蠟燭漸漸滅了。

  2、同學們,看完這個小實驗,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3、我們討論討論吧。

  4、學生們暢所欲言,師:是因為燃燒是需要氧氣的,氧氣越來越少,慢慢沒了,蠟燭也就滅了。

  二、聯系生活,提出問題。

  1、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你留心觀察,就會提出很多很多有意思的問題。請你想一想,和同學們交流一下

  2.小組內流。共同討論問題。

  讀書時遇到的問題

  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3、把你們沒辦法解決的問題提出來。

  4、全班同學討論解決問題。把沒辦法解決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三、課后延伸。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共同解決了很多問題,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怎么辦呢?

  對了,生活才是我們的大課堂,讓我們到生活中去觀察,到書中去了解它們吧。

《發問的精神》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根據給出的圖片內容來提出數學問題,并知道用算式來表示所提的數學問題。

  2、提高幼兒邏輯思維和發散思維的能力以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重難點: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提出盡可能多的數學問題。

  活動準備:教師:《小火車》大游戲圖一張,紅氣球5個,藍氣球2個,綠氣球3個,黃氣球7個,加號、減號、等號、數字0—9卡片兩套。

  幼兒:同教師。

  活動過程:

  一、教師創設情景,幼兒理解什么是“數學問題”。

  1、教師創設情景:數字猴要帶小朋友去數學王國旅游。

  ①教師以數字猴的口吻,引導幼兒提問:

  “小朋友們好。我是數學王國的導游,數字猴。今天由我帶著小朋友們去數學王國參觀。”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你最喜歡什么?”(請兩三名幼兒回答)

  “小朋友有什么問題想問數字猴的么?”(請兩三名幼兒向數字猴提問)

  教師小結。

  ②幼兒理解什么是“數學問題”,并嘗試提出數學問題。

  “小朋友剛才提了很多問題,真棒。不過,數學王國里的居民們最喜歡小朋友提數學問題了。什么是數學問題呢?”(鼓勵一兩名幼兒說說。)

  教師小結:所有跟數字相關的問題都是數學問題。比如:“你今年幾歲啦?”“你家里有幾輛玩具小車?”

  2、參觀數學王國:根據大圖,提出數學問題。

  ①引導幼兒觀察大圖,請幼兒說說,他們看到了什么。(強調幼兒語言的完整性)

  ②請幼兒根據大圖提供的信息,向數字猴提出數學問題。

  教師示范(以數字猴口吻提問):“小朋友,這幅圖里有幾樣東西?”

  師幼一起檢驗:這幅圖上有氣球、火車、山、樹、天空、草地,一共有6樣東西。

  教師小結:小朋友們觀察得真仔細,這幅圖里有6樣東西。剛才數字猴問的問題是:這幅圖里有幾樣東西?這就是一個數學問題。那誰來說一說,圖里還有哪些數學問題?(鼓勵幼兒大膽提問,并且每個幼兒提出的問題都不一樣)

  比如:與數量有關的數學問題

  1、氣球的顏色有幾種?——紅、黃、藍、綠4種。

  2、紅色的氣球有幾個?——5個。

  3、黃色的氣球有幾個?——7個。

  4、綠色的氣球有幾個?——2個。

  5、藍色的氣球有幾個?——2個。

  6、小火車有幾節車廂?——3節。

  7、火車的輪子一共有多少個?——16個。

  8、一共有多少個氣球?——16個。

  與差比相關的問題

  9、哪種顏色的氣球最多?——黃色氣球。

  10、哪種顏色的氣球最少?——藍色和綠色。

  11、紅色氣球比綠色氣球多多少個?——多3個。

  12、綠色氣球比紅色氣球少多少個?——少3個。

  13、黃色氣球比紅色氣球多多少個?——多2個。

  14、紅色氣球比黃色氣球少多少個?——少2個。

  與總和相關的.數學問題

  15、綠色氣球和藍色氣球一共有多少個?——4個。

  16、黃色氣球和綠色氣球一共有多少個?——9個。

  (有些問題可以求答案,有些問題不需要求答案,加快節奏)

  教師小結:小朋友們都能從各種角度提出各種數學問題,數字猴可開心啦。

  二、親子互動:提問比賽,獲取“數學問題小博士”稱號。

  將幼兒和家長分成兩組,根據教室環境提出數學問題。在規定時間內,哪組提出的數學問題多,哪組獲勝。

  三、操作

  1、示范列式。

  ①教師抽取一個數學問題,請兩至三名幼兒嘗試列式。

  ②師生共同檢驗,教師小結列式。

  2、幼兒操作學具,家長協助檢驗。

  ①請小朋友去拿學具盒——打開學具盒——找出一袋數字卡片和氣球卡片。

  ②請家長協助幼兒一起來解決這些數學問題吧!(幼兒跟家長一起操作)

  ③教師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怎么提出數學問題,我們的身邊也有很多很多的數學問題,比如說:你們家里一共有幾個人?你今年幾歲了?媽媽今年幾歲了,媽媽比你大多少歲?你每天幾點鐘來幼兒園?你坐幾路的公交車?….這些都是數學問題,你們回去后好好想想,還可以提出什么數學問題,下次回來告訴老師,好嗎?

  (這個活動的重點是提出數學問題,怎么樣解決可放在下個活動來進行的。)

《發問的精神》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實驗教材數學教科書二年級上冊p59頁

  教學目的:

  1、讓學生掌握簡單的乘法應用題,會用乘法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

  2、培養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教學重難點:

  會提出乘法計算的問題,能用乘法解決簡單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對口訣

  教師與全班學生進行對口訣的練習。

  2.口算:

  3×45×32×22×4

  3×42×34×24×4

  5×55×52×12×1

  二、新授

  1.教學例6

  出示第59頁主題圖

  師: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自由說。

  師:誰能用簡單的話把圖上的'意思表達出來呢?

  生:有三只小象搬木頭,每只小象搬2根。

  讓學生完成填空:

  每只搬根,有只,這里有個

  師:你能列什么算式?

  學生口答:2+2+2=62×3=6

  師:真能干。誰可以根據圖上的意思的提出一個用乘法計算的問題?

  生:一共搬幾根?

  讓學生把算式寫在草稿本上,指名板書。

  2.做一做

  讓學生看主題圖

  師:你看到了什么?請你和四人小組的伙伴們說一說。

  四人小組合作提出問題:小組間交流自己提出的問題,并一起列式解答。

  派代表匯報,一起評改。

  問:你們覺得有那些問題你們覺得比較難的,我們一起來解決。

  學生說,教師板書。

  A、小猴比小鹿少多少只?

  解:5×2=104×2=8

  10—8=2

  B、一共有多少只動物?

  3×3=95×2=104×2=8

  9+10+8=27

  三、鞏固練習

  1.練習十二第1、2題。

  學生根據圖意找出有幾個幾,在列式解答。

  獨立完成,指名板書,集體訂正。

  2.練習十二第3題。

  學生完成書上的填空后,集體講評。

  問:你還能提出用乘法計算的問題嗎?

  讓學生把問題和算式寫在草稿本上,教師巡視指導,若有時間則集體講評。

  四、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

《發問的精神》教案 篇6

  一、活動目標

  1、了解故事情節,知道養成上課專心致志的重要性。

  2、通過課件,理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這一部分內容。

  二、活動準備

  1、ppt課件、字卡

  2、小故事

  三、活動過程

  活動導入;

  1、看課件,聽故事,回答問題。

  從前有一個叫吳同的人,從小跟著泥水匠當學徒。他很想有師傅那樣的好手藝,但他很懶,每次做事都拖泥帶水,草草了事。還不肯從基本學起。一天,師傅考驗吳同,要他在一星期內蓋好一座房子,不到三天,吳同就把房子蓋好了。可是,第四天下了一場暴雨,房子被沖塌了。吳同見自己的房子這么不結實,心里很是懊惱和慚愧。從此,他便踏踏實實的把手藝學好。

  2、討論:我們能不能向吳同學學習呢?我們應該怎么做?

  3、課件:觀察幼兒“學習、游戲、繪畫”等等的狀態。

  提問:他們做的對嗎?你們要不要向他們學習呢?以后我們應該怎么做?

  4、教師總結:做事情要專心致志、不要想東想西、這樣才能認真的`做完一件事情。

  5、引出《弟子規》—“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6、學習兒歌:

  小手小手擺擺好,

  遵守紀律不吵鬧。

  老師講話聽明白,

  開動腦筋勤思考。

  回答問題聲音亮,

  人人爭做好寶寶。

  7、活動延伸:

  (1)與家長達成共識共同培養幼兒學習要專心致志。

  (2)發放《學習評價表》

《發問的精神》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懂得發問的意義,學會做一個樂于發問、善于發問、勤于發問的人。

  2.學習正面論證與反面論證相結合來論證論點的寫法。

  3.學習本文在正反論證過程中采用舉例和講道理論證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學會正面論證與反面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2.難點:如何緊扣論點選擇典型論據。

  學法引導

  1.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文章中心論點,與上一課《懷疑與學問》嘗試比較體會異同。

  2.細讀課文,理清結構層次,找出正面論證、反面論證的部分,并具體分析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論說道理的。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解釋下列詞語。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無奇:平平淡淡,沒有什么特點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尋根究底:尋求根由,追究底細。弄清事物的來龍去脈。

  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確,不接受別人的意見。是:對,正確。

  潛修靜想:形容專心研究,認真思考。

  典籍:記載古代法制的圖書。也泛指古代圖書。

  2.閱讀課文,編寫閱讀提綱。

  二、導入  

  所謂學問,一是學,一是問,虛心求教才是應有的態度。這篇文章的意圖是提倡發問。讀后想想,我們從中受到了些什么啟發。

  三、正課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思考:為什么要提倡發問的精神?不問不行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講述:

  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發問、勤發問的人。牛頓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而不問則不能求得真知,因為不問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進步;不問就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的、真的;發現的問題越多,才能對實際事物看得越清楚,對所學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發問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發問、勤發問,就擁有了開啟密庫里的珍奇的鑰匙,何不多問呢?

  (2)從下面四句話中選出文章的論點:

  A.我們日常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發問的精神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C.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

  D.能發問,勤發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銳。

  討論后明確:

  選C。A只是引出論題的引子;B運用了一個比喻,只是形象地說理;D是作為證明論點的理論論據使用的。

  2.仔細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怎么提出來的?

  明確:

  課文第1-3段,講通俗的道理,設生動的比喻,引出論題“發問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論點,即中心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

  (2)課文前半部分從正面證明論點,舉了哪些事例?列舉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樣同上下文緊密聯系的?

  明確:

  依次列舉了牛頓(第5段)、瓦特(第6段)、釋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來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

  列舉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發問、勤發問的人……他偏會看出不平常的道理”這兩句,分析“能發問、勤發問的人”的共同特點,然后用“這樣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舉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夠了,夠了,不必多舉了”過渡,用“舉出這幾個人物,無非要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一句歸結到論點。這樣寫,文章上下文之間過渡自然,論點論據配合緊密。

  (3)第9段“我們雖然不一定人人能成為大科學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學家”或別的稱謂呢?

  討論并歸納:

  不能。因為這關系到上文列舉的四位名人的順序,前兩位是“大科學家”,后兩位是“大思想家”,所以這里在歸納時按上文順序寫成“大科學家大思想家”。這體現了文章語言表達非常嚴謹周密。

  (4)你覺得課文選用的四個事例是否很妥貼?為什么?

  你能為課文補充今人好問的事例嗎?

  四、總結

  本文通過講道理,設比喻,引出“發問的精神”的論題,接著提出中心論點,并列舉了四位名人的事例,從正面論證論點。

  五、板書設計 

  引出論題——發問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4段)

  牛頓發問的事例(5段)

  正面論證 舉例論證 瓦特發問的事例(6段)

  (5-9段) (5-8段) 釋迦牟尼發問的事例(7段)

  孔子發問的事例(8段)

  歸納小結(9段)

  六、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閱讀課文,思考課后練習二。

  二、導入  

  這節課我們分析課文的后半部分,這一部分和前半部分不同,先提出一個錯誤觀點,然后證明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這應該怎么寫呢?

  三、正課

  1.仔細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1)課文后半部分提出了什么反面論點?分哪幾個層次對反面論點作分析論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詞語把幾個層次串聯在一起的?

  明確:

  課文第10段用假設“也許有人會說”引出了反面論點:“知識和道理,可以從書上讀到,老師也會給我們講解,只要努力學習,牢牢記住就成了,何必多問?”

  分三個層次對反面論點作分析論述:

  A.墨守舊說,不能發問,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進步。

  B.一味吸取,不去審問,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的、真的。

  C.發現的問題越多,才能對實際事物看得越清楚,對所學才更有把握。

  提出反面論點后,先用兩句作總的否定:“說這話,大概自以為是。可是仔細想想,就會看出漏洞。”然后用“第一”“其次”“更進一步說”等詞語關聯,銜接緊密,層次清楚。

  (2)篇末“那么,你萬不可忘記那把鑰匙,你得能發問,勤發問。”句中的“那把鑰匙” 指什么?它與前文哪些語句相呼應?

  明確:

  “那把鑰匙”指發問的精神,與前文第2段“我們要用一把鑰匙去開啟”,第3段“這把鑰匙就是發問的精神”相呼應。

  (3)本文的論點與《懷疑與學問》一文的論點有何異同?

  明確:

  兩文的論點從精神本質上是一致的,都強調了懷疑、發問對于做學問的重要作用。不同在于《懷疑與學問》直接從兩者的相互關系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且采用先提出中心論點再運用兩個分論點支撐的方法闡明道理。本文則是先講通俗的道理,設生動的比喻,引出論題后,提出正面論點,舉事例證明,然后提出反面論點,分三個層次對反面論點作分析論述,批駁其錯誤。

  (4)本文多次運用反問的修辭手法,請從課文中找出來,談談反問句的使用有什么好處?

  明確:反問句的使用,強化了語氣,強調了觀點,強調了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瀾。

  2.請根據以上分析,編擬出課文段落層次提綱。(見板書)

  3.鞏固練習。

  讀下面的語句,答題:

  (1)這種道理猶如封鎖在密庫石室里的珍奇,我們要用一把鑰匙去開啟。這把鑰匙就是發問的精神。

  指出這兩個比喻句的本體和喻體。

  答案:A本體-事物的道理 喻體-封鎖在密庫石室里的珍奇

  B本體-發問的精神 喻體-鑰匙

  (2)你忍心讓你的智慧之門永閉嗎?你愿意永遠盲目地讓別人帶著你走嗎?你愿意永遠只做兩腳書柜嗎?

  這段話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加點字的含義是什么?

  答案: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兩腳書柜”是比喻只擁有知識而不會運用知識的人。

  四、總結

  文章從如何做學問的高度,明確提出了“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的論點,并運用確鑿的例證和透辟的分析進行正反論證。有直接的闡述,也有反面的駁斥,破立結合,增強了說理的說服力。

  五、板書設計 

  引出論題——發問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4段)

  牛頓發問的事例(5段)

  正面論證 舉例論證 瓦特發問的事例(6段)

  (4-9段) (5-8段) 釋迦牟尼發問的事例(7段)

  孔子發問的事例(8段)

  歸納小結(9段)

  提出反面論點——知識和道理,可以從書上讀到,老師也會給

  我們講解,只要牢牢記住就成了,何必多問?(10段)

  墨守舊說,不能發問,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進

  反面論證 分析反面 步(11段)

  (10-14段) 論點的錯誤 一味吸取,不去審問,就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

  (11-13段) 的、真的。(12段)

  發現的問題越多,才能對實際事物看得越清楚,對所學才更有把握。(13段)

  歸納小結(14段)

  六、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一、二題。

《發問的精神》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提倡“發問”精神對自己學習的指導意義;

  (2)學習運用反問句來加強語言的表現力的方法;

  (3)領會作者怎樣既從正面論證了自己的觀點正確,又從反面論證了相反的觀點不正確,這一正面和反面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教學建議

  反問的修辭手法

  文中多次運用反問的修辭手法。反問是通過語氣的強化,來強調觀點,強調感情,并造成文章的波瀾。

  課文中的反問句運用有兩個特點:

  一是變化著使用標志反問的詞語。例如:①我們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審問,豈不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的、真的,使那些對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見?②也許有人會說,知識和道理,可以從書上讀到,老師也會給我們講解,只要努力學習,牢牢記住就成了,何必多問?

  二是幾個反問句并列使用,關聯上下文,增強氣勢。例如:你忍心讓你的智慧之門永閉嗎? 你愿意永遠盲目地讓別人帶著你走嗎?你愿意永遠只做兩腳書柜嗎?

  連用了三個反問句,語勢強烈,有力地強調了所要表達的意思。

  過渡

  文中在舉例前,先指出名人的共同特點,并用“這樣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來開啟下文。

  在列舉事例之后,文中第九段用“夠了,夠了,不必多舉了”作為過渡,緊接著用“舉出這幾個人物,無非是要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這一句話歸結到中心論點上。這樣,上下文過渡自然,論點與論據配合緊密,事例論證層次清晰。

  論證方法

  本文的論證方法是對比論證。作者認為,發問就是善于動腦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是求知識、明道理的途徑,也是新發明、新創造的開端。為了證明這個正確的論點,作者列舉了外國的牛頓創立了“萬有引力”說,瓦特發明蒸汽機,釋加牟尼創立佛教;中國的孔子每事問的事例,從正面加以論證。接著,作者針對“也許有人會說,知識和道理,可以從書上讀到,老師也會給我們講解,只要努力學習,牢牢記住就成了,何必多問?”的糊涂見解,又舉了幾個例子,從反面加以論證。這樣,通過一反一正的對比論證,論點鮮明突出,大大增加了說服力。

  寫作特點

  本文是寫給青年學生的,寫的平易通俗。文章一起筆就從日常生活談起,引出議論的中心:。然后用了六個段落來正面論證,有道理論證,也有舉例論證。四個事例都具有啟發性,是學生所熟悉的。論證結束,用了一個段落進行小結。然后引出反面的認識,指出其“漏洞”,接著用三個段落逐層分析三個“漏洞”,最后做總結。全文脈絡清晰,且環環相扣,思路縝密,論述嚴謹。

  正反論證

  本課采用正反論證相結合的方法,正面舉例論證發問精神的可貴,又從反面講道理逐層深入地闡述“何必多問”說法的錯誤,從而證明了“發問”是求知、明道理的途徑,又是新發明、新創造的開端的問題。

《發問的精神》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了解正面論證和反面論證點的有關常識。

  (二)能力訓練點:

  學會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論點的寫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勤于發問精神。

  (四)、教學重點:

  學會正面誰與反面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五)、教學難點:

  如何緊扣論點選擇典型論據。

  二、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啟發、點撥法

  (二)、學生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導入:堅持并善于學習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民族素質的體現,中國人自古就有勤學好問的傳統美德。“吾生也有涯,吾知也無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活到老,學到老”“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對勤學不輟精神的贊美和褒揚。但我們往往“勤學”,卻忽視了“好問”。針對這種情況,啟凡先生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寫了一篇文章《發問的精神》。我們今天來讀一讀,看看是否仍然對我們具有啟迪的作用。(放圖片展示課題)

  2,簡介作者:

  (展示圖片)

  啟凡(1913-1986),原名賈必陶。湖南人,長期擔任編輯工作。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學生》雜志等刊物上發表。《發問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從課文有關語句可知本文是作者當年專門為中學生寫的。

  (二)、學習活動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說說本文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想告訴我們什么)。(展示圖片)

  A我們日常所見所聞接觸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發問的精神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C。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

  D能發問,勤發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銳。

  討論后明確:選C,“A”只是引出論題的“引子”;“B”運用了一個比喻,只是形象地說理;“D”是作為證明論點的理論論據使用的。

  2、研讀課文(展示圖片)

  A、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概括大意。

  B、本文的論題是什么,是怎樣引出的?

  C、默讀第二部分,思考這部分的論點是什么?課文舉了古今中外哪些事例來論證?列舉的事例是怎樣與上下文緊密聯系的?

  D、課文第三部分提出怎樣的反面論點?從幾個方面論證的?使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論證的內容是什么?

  E、本文是作者當年寫給誰的?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

  方法:默讀思考----生生交流----師生交流

  (問題一、學法:列閱讀提綱。本文層次清晰、表達周密,段與段、句與句之間都注意順著次序前后照應。學生可邊讀課文,邊列出段落層次提綱,理清作者論證的思路,把握觀點。問題2、3、4學生討論后,選代表發言,師點撥。(展示圖片))

  討論并歸納:分成三個部分。(展示課件圖片)

  第一部分(1~3段):講道理,設比喻,引出論題“發問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從正面論證發問精神的可貴。

  第一層(4段):提出正面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

  第二層(5~8段):列舉四位名人的事例,論證了發問的精神的可貴。

  第三層(9段):小結,強調人要求知識、明道理,不能不勤于發問。

  第三部分(10~14段):從反面論證“何必多問”說法的不正確。

  第一層(l0段):提出“何必多問”的反面論點。

  第二層(11~13

  段):從三個方面講道理,逐層深入闡明了反面論點的不正確。

  第三層(14段):小結,再次強調要能發問,勤發問。

  3、質疑:

  (1)、質疑閱讀課文時沒有解決的問題。

  (2)、質疑教師引導的問題:A、本文的論點與《懷疑與學問》一文的論點有何異同。

  B、課本第一段“其實這是一種損失”中“這”指什么?為什么說它是一種損失?

  C、所舉四個事例有何共同點?

  文中的反問句,第14段:一系列的問句,都用陳述句表達出來,效果有什么不好?(朗讀法。本文多處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方式,通過語氣的強化來強調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瀾。反復朗讀,細細體會它的作用。)

  4、拓展延伸:(二選一)

  A、為什么同樣有發問精神的人,會取得不同結果?

  B、[實踐]以“我嘗到了發問的甜頭”為題,進行三分鐘演講。要求“列舉出自己學習、生活中由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獲得新知識、懂得新道理的事例,證明發問精神的重要,培養學生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作口頭議論的能力。

  四、總結

  本文議論了關于發問的精神。作者提倡發問,認為發問精神非常可貴。闡述這些看法,主要采用了提出正面論點和提出反面論點相結合的方法。在提出論題后,先提出正面論點,列舉事例從正面論述,然后提出反面論點,用講道理逐層深入論證,正反結合,強調發問的重要,發問精神的可貴,提高人們對“發問精神的認識。”

  五、作業:

  在前一階段抗擊“非典”的戰役中,我們的白衣天使們無私奉獻,把愛留在了人間。我們才得以有今天的相聚、今天的溫暖。那么,我們是否應該發揚無私奉獻的精神呢?

  1、觀點明確。

  2、要恰當的運用事實或道理來論證。

  3、語言要流暢,吐字要清晰。

《發問的精神》教案 篇10

  知識掌握

  1.本文是一篇立論與駁論相結合的議論文,立論就是________自己的觀點正確,駁論就是反面論證________。

  2.這篇文章的意圖是________,它把________比作封鎖在秘庫石室里的珍奇,把________比作開啟這石室的鑰匙。

  能力提高

  閱讀《發問的精神》(節選),完成1-4題。

  ①我們日常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為時常見到聽到接觸到,都覺得那些事物平淡無奇,不足介意。其實這是一種損失。

  ②事物的道理不比課本的文字、教師的講解,看了聽了就懂。這種道理猶如封鎖在秘庫石室里的珍奇,我們要用一把鑰匙去開啟。

  ③這把鑰匙就是發問的精神。

  ④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能發問、勤奮發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銳。別人不肯動腦筋的地方,他偏會想出驚人的見解;別人以為平常的事物,他偏會看出不平常的道理。這樣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⑤蘋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頓看見了,卻要問出個所以然來,結果創立了“萬有引力”說,支配了人類思想。

  ⑥壺水滾沸,誰不常常見到?只有瓦特把它當作問題研究,因而發明了蒸汽機,使人類至今蒙受其利。

  ⑦生、老、病、死,都是極普遍的人生現象,釋迦牟尼偏偏要尋根究底,求個解答。他因此拋棄尊位和家庭,獨自去潛修靜想,終于創立了佛教。

  ⑧我們中國的孔子,也是個好問的人。他到太廟里去,看見每樣事物都要問。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問禮。他能夠成為萬世景仰的圣人,難道真是天生的?

  1.畫線句中的“這”指什么?為什么說“這是一種損失”?

  ________

  2.選文所舉的四個例子有什么共同點?

  ________

  3.請從下面四句話中選出本文的論點

  [    ]

  a.我們日常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發問的精神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c.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

  d.能發問、勤發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銳。

  4.請劃分段落并歸納段落大意。

  ________

  延伸拓展

  (一)

  ①學問學問,要有所學,必先有問,要有所問,必先有疑。疑是發現問題,問是提出疑問,疑問解決了,就獲得了學問。

  ②古今許多大學問家,都是學中有疑,善于發問的人。清朝乾隆年間,有一個學者,名叫戴震。他幼年讀書時,就曾接二連三地向老師提出疑問,由于他讀書總是打破沙鍋問到底,勤于思考,敢于提問,在學業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最后成了一個著名的思想家。

  ③在人們求知的道路上,懷疑猶如一粒學問的種子,沒有它就決不會開出知識的花,結出智慧的果。________;沒有對“地心說”的懷疑,就不會有哥白尼“日心說”的產生。法國偉大的作家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地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都在逢事問個為什么。”

  ④但是應當指出的是,任何有效的懷疑,都必須以大量的實際材料為基礎。比如達爾文對“物種不變論”所進行的挑戰,決不是一時的發現,而是他作了歷時5年的環球旅行,收集了大量的動植物標本,潛心觀察的結果。沒有大量豐富的資料,達爾文決不會提出有價值的懷疑。

  ⑤疑之所以貴,就貴在敢于思索,敢于設想,敢于創新,敢于發現真理。讓我們舉著問號這把鑰匙,去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吧!

  1.根據上下文,填入③段橫線處恰當的一句是

  [    ]

  a.由于“物種不變論”被達爾文懷疑,因而創立了“進化論”。

  b.由于達爾文對“物種不變論”懷疑,因而創立了“進化論”。

  c.沒有對“物種不變論”的懷疑,哪會有達爾文“進化論”的創立。

  d.沒有對“物種不變論”的懷疑,就不會有達爾文“進化論”的創立。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    ]

  a.學要先問,問要先疑。

  b.學貴有疑。

  c.古今許多大學問家,都是學中有疑,善于發問的人。

  d.學中有疑,善于學問。

  3.③段運用的論證方法有

  [    ]

  a.例證法  b.引證法

  c.對比論證    d.比喻論證

  4.③④段都有達爾文創立“進化論”的事例,作者為什么要分開來寫?

  ________

  5.②段畫橫線詞語“接二連三”和“總是”各有什么含義?如果刪掉這兩個詞,表達效果會有什么不同?

  ________

  6.寫出②③④段的分論點。

  ________

  (二)

  ①“蒙鳩溪巢“說的是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自己的毛發編織羽毛來筑巢,很精美。但它卻把巢系在葦苕上,結果,風一吹,卵破子死,多么可悲的結局!這一切都是因為它系者不當啊!

  ②蒙鳩如果懂點常識的話就該知道,嫩蘆葦是*不住的,只有在堅實的基礎上,才能巢無恙、卵不破,可見堅實的基礎是那么重要。

  ③干任何事都要有基礎,基礎越厚實,越鞏固,事情就越有做好的可能,俗話說多高的基礎多高的墻,就是這個道理。法國著名的小說家福樓拜就很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他在教導他的學生莫泊桑時就采用這個辦法。他不許莫泊桑發表作品,而是讓他做一篇篇習作,修改一篇篇文章,逐字逐句推敲,就這樣過了十幾年。有一天福樓拜對莫泊桑說:“你可以發表作品了。”結果,莫泊桑發表的第一篇作品《羊脂球》就使他一舉成名,這是偶然的嗎?是機遇嗎?都不是,而是莫泊桑在這十幾年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多少篇習作凝聚出了《羊脂球》。人們往往只看到莫泊桑的一連串成就,在驚嘆之余為什么不追溯一下他那十幾年艱辛呢?這十幾年的生涯才是值得大書而特書的呢。

  ④不腳踏實地,而輕舉妄動;不扎根原野,就飄飄然,這是注定要失敗的。在古希臘傳說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是天神宙斯和大地女神的兒子,在作戰時,他只要站在堅實的陸地上就能戰無不勝,這是因為大地母親給了他無窮的力量,他的敵人正是看中這一點,在一次作戰中把他舉到空中扼死了,這是多么有力的證明啊!

  ⑤王安石的《傷仲永》不也說的這類事嗎?方仲永無師自通,幼能作詩賦詞,他父親天天帶他到富紳家去作詩,而荒廢了學業,幾年后,仲永的詩作便平平了。按理說,仲永有比別人得天獨厚的一面,他聰明過人,但是由于他沒有充分利用它,沒有為它添磚加瓦,使這薄薄的基礎很快就崩潰了。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⑥沒有了堅實的基礎,就像水中浮萍,隨風飄蕩;沒有了堅實的基礎,就像在懸崖峭壁,岌岌可危;沒有了堅實的基礎,無異于空中樓閣,隨時有崩塌的可能。

  ⑦牛頓曾說過: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巨人的肩膀,多么厚實的基礎。只有這樣的基礎才造就了像牛頓、愛因斯坦、莫泊桑、居里夫人這樣的偉人。

  ⑧我們青年現在正風華正茂、意氣風發,這是打好基礎的好時光,要實現自己的理想,要以身報國,那么現在就打好基礎吧,只有這樣,才能在這以后“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1.分析文章的結構,填空回答。

  (1)引論是第________段;(2)本論是第________段;(3)結論是第________段。

  2.比較③段和⑤段所用的論證方法,填空回答。

  (1)這兩段共同使用的論證方法有________。

  (2)除此而外,③段還用了________法,⑤段還用了________法。

  3.④段用的是什么表達方式?簡要說明這一段的作用。

  ________

  ________

  參考答案

  【知識掌握】

  1.正面論證  相反的論點不正確

  2.提倡發問  事物的道理  發問的精神

  【能力提高】

  1.大家覺得日常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物平淡無奇不足介意。因為這些日常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物中有很多的道理。

  2.在平常的事物中發現不平常的道理從而有了偉大的創造。

  3.c

  4.選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用人們對日常事物的態度引出“發問的精神”。第二部分(4)點明論點。第三部分(5—8)舉例說話只有善于發問才能有所創造。

  【延伸拓展】

  (一)1.d

  2.b

  3.abd

  4.兩處使用是為了分別論證三、四兩段中的分論點。

  5.“接二連三”說明提問次數多,不厭其煩;“總是”說明他一向如此,這兩個詞充分體現了戴震勤學好問精神,如果刪去,就不能有力地論證開頭的分論點。

  6.②古今許多大學問家,都是學中有疑,善于發問的人。

  ③在人們的求知的道路上,懷疑猶如一粒學問的種子,沒有它就決不會開出知識的花,結出智慧的果。

  ④任何有效的懷疑,必須以大量的實際材料為基礎。

  (二)1.(1)①②  (2)③—⑦  (3)⑧

  2.(1)舉例論證、比喻論證(2)道理論證  對比論證

  3.記敘和議論,作用:講述古希臘傳說中的一個故事既用以證明“腳踏實地”、打好基礎的重要性,又給文章增添了情趣。

《發問的精神》教案 篇11

  [學習目標]

  1.學習“發問的精神”。

  2.學習本文引出論題后,先從正面論證自己論點正確,又從反面闡述相反觀點不正確的寫法。

  3.學習本文在正反論證過程中采用舉例和講道理論證的方法。

  [學習重點]   學習本文在正面論證過程中列舉事例,歸納出論點的方法。

  [學習難點]   學習本文在反面論證過程中講述道理,逐層遞進的方法。

  [學習活動]   “讀讀、問問、議議、說說、講講”

  [學習時數]   二課時

  [導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自習時完成)

  1.閱讀課文,查工具書,解釋課文詞語。

  2.思考閱讀提綱的編寫。

  二.新課導入  

  l.總結前課“所學”,引入新課學習。

  2.板書課題,簡介作者:

  啟凡(1913-1986),原名賈必陶。湖南人,長期擔任編輯工作。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學生》雜志等刊物上發表。《發問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從課文有關語句可知本文是作者當年專門為中學生寫的。

  3.學習提示:

  學習本文引出論題后,先從正面論證自己論點正確,又從反面闡述相反的觀點不正確的寫法;學習本文在正面論證過程中列舉事例,歸納出論點,反面論證過程中講述道理,逐層遞進的方法

  三.學習活動(一)

  1.說說本文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想告訴我們什么)。

  2.默讀課文,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默讀思考----生生交流----師生交流)

  討論并歸納: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3段):講道理,設比喻,引出論題“發問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從正面論證發問精神的可貴。

  第一層(4段):提出正面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

  第二層(5~8段):列舉四位名人的事例,論證了發問的精神的可貴。

  第三層(9段):小結,強調人要求知識、明道理,不能不勤于發問。

  第三部分(10~14段):從反面論證“何必多問”說法的不正確。

  第一層(l0段):提出“何必多問”的反面論點。

  第二層(11~13 段):從三個方面講道理,逐層深入闡明了反面論點的不正確。

  第三層(14段):小結,再次強調要能發問,勤發問。

  四.學習活動(二)

  請同學們從第一部分中提出一個“問題”并請一同學作答。如:

  1.第2段用了一個比喻,把什么比作封鎖在秘庫石室里的珍奇,把什么比作鑰匙?

  2.運用比喻來說理有什么好處?

  五.學習活動(三)

  依次討論下列問題

  1.課文第二部分舉了哪些事例論證正面論點的?事例是怎樣與上下文緊密聯系的?

  2.請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事例。

  3.第9段“我們雖然不一定人人能成為大科學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學家”或別的稱謂呢?

  *深層探討

  第二部分似乎在論證和用詞上有不妥這處,你敢“懷疑”和“發問”嗎?如:

  1.你覺得課文第2部分選用這四個例子是否很妥貼?為什么?

  (如果不能,你能為課文補充今人好問的例子嗎?)

  2.文中用了“蒙受”一詞,你認為妥帖嗎?

  六.小結

  本文的第一部分通過講道理,設比喻,引出“發問的精神”的論題,接著第二部分列舉了四位名人的事例,論證了正面論點:“發問精神的可貴”。既然如此,我們每個同學都應該敢于懷疑,大膽發問。

  (板書設計 略)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課文第一、二部分,這節課我們一齊學習課文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寫法與第二部分不同,第二部分是先提出論點,然后列舉事例,最后歸納論點。第二部分的論點是正面的。但是第三部分的論點卻是反面的,是錯誤的,需要你去證明這個論點是不正確的,作者是什么寫的呢?

  二.學習活動(一)

  1.課后練習二:第三部分怎么提出了什么反面論點的?分幾個層次對反面論點作分析論述,指出其“漏洞”的? 又用哪些詞語把幾個層次串聯在一起的?

  三.學習活動(二)

  師生研讀下列問題

  1.第11段是怎樣論證反面的論點不正確的?

  2.第12段是怎樣論證反面的論點不正確的?

  3.第13段是怎樣論證反面論點的不正確的?

  4.提問:第14段的三個問句是什么問句?它們分別承接哪些段落?

  5.提問:本文多處運用反問的修辭方式,請從課文中找出,談談反問句的使用有什么好處?

  6.提問:篇末“那么,你萬不可忘記帶那把鑰匙”句中的“那把鑰匙”指什么?它與前文哪些語句相呼應?

  三.小結

  本文議論了關于發問的精神。作者提倡發問,認為發問精神非常可貴。闡述這些看法,主要采用了提出正面論點和提出反面論點相結合的方法。在提出論題后,先提出正面論點,列舉事例從正面論述,然后提出反面論點,用講道理逐層深入論證,正反結合,強調發問的重要,發問精神的可貴,提高人們對“發問精神的認識。”

《發問的精神》教案 篇12

  一  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粗的詞選擇正確的解釋。

  ①尋根究底

  [    ]

  a.到底                   b.結果

  c.推求                   d.畢竟

  ②自以為是

  [    ]

  a.這                     b.對的

  c.判斷                   d.答應

  ③平淡無奇

  [    ]

  a.特殊                   b.奇跡

  c.奇異                   d.驚奇

  ④不足介意

  [    ]

  a.足以                   b.足跡

  c.足夠                   d.腳

  2.選詞填空。

  ①別人不肯動腦筋的地方,他(a.就  b.偏  c.總  d.卻)會想出驚人的見解。

  ②假如你的答復是否定的,那么,你(a.決  b.就  c.便d.萬)不可忘記帶把鑰匙,你得能發問,勤發問。

  3.對下列句子的修辭手法依次作出正確判斷的是

  ①這把鑰匙就是發問精神。

  ②他能夠成為萬世景仰的圣人,難道真是天生的?

  ③基本可行,基本有效,基本同意,基本夠用,基本吃素,基本不出門,……這些都是有意義的。反之,像基本必要,基本困難,基本嚴重,基本發燒,……就不大好理解。

  ④這種道理猶如封鎖在秘庫石室里的珍奇。

  [    ]

  a.暗喻  反問  對比  夸張

  b.借喻  設問  排比  夸張

  c.暗喻  反問  排比  比喻

  d.借喻  設問  對比  比喻

  4.下列成語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

  a.尋根究底  撥亂反正  步調一致  不計其數

  b.偃旗熄鼓  不足介意  兵貴神速  失之交臂

  c.閉門造車  敝帚自珍  鼠目寸光  墨守成規

  d.平淡無奇  所見所聞  耳聞目睹  光明磊落

  5.本文是寫給誰看的,閱讀后判斷是

  [    ]

  a.中學生                 b.所有讀者

  c.研究學問的人           d.少年兒童

  二  閱讀理解

  ①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②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③能發問、勤發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銳。④別人不肯動腦筋的地方,他偏會想出驚人的見解;別人以為平常的事物,他偏會看出不平常的道理。⑤這樣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1.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__句。

  2.對中心句的具體含義作闡述的是第________句。

  3.對中心句展開論述的句子是第________和第________句。

  4.既聯系這段文字,又引出下文舉例的句子是第________句。

  5.文中加粗詞“動機”的含義是

  [    ]

  a.起始環節

  b.動態出現的契機

  c.人做某種事情的主觀愿望

  d.發動研究興趣的機會

  6.下面對文段層次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參考答案

  (一) 1.①c  ②b  ③a  ④a  2.①b  ②d  3.c  4.b  5.c

  (二) 1.①  2.②  3.③  ④  4.⑤  5.a  6.c

《發問的精神》教案 篇13

  教學目的

  1.懂得發問的意義,學會做一個樂于發問、善于發問、勤于發問的人。

  2.學習正面論證與反面論證相結合來論證論點的寫法。

  3.學習本文在正反論證過程中采用舉例和講道理論證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學會正面論證與反面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2.難點:如何緊扣論點選擇典型論據。

  學法引導

  1.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文章中心論點,與上一課《懷疑與學問》嘗試比較體會異同。

  2.細讀課文,理清結構層次,找出正面論證、反面論證的部分,并具體分析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論說道理的。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解釋下列詞語。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無奇:平平淡淡,沒有什么特點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尋根究底:尋求根由,追究底細。弄清事物的來龍去脈。

  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確,不接受別人的意見。是:對,正確。

  潛修靜想:形容專心研究,認真思考。

  典籍:記載古代法制的圖書。也泛指古代圖書。

  2.閱讀課文,編寫閱讀提綱。

  二、導入

  所謂學問,一是學,一是問,虛心求教才是應有的態度。這篇文章的意圖是提倡發問。讀后想想,我們從中受到了些什么啟發。

  三、正課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思考:為什么要提倡發問的精神?不問不行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講述:

  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發問、勤發問的人。牛頓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而不問則不能求得真知,因為不問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進步;不問就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的、真的;發現的問題越多,才能對實際事物看得越清楚,對所學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發問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發問、勤發問,就擁有了開啟密庫里的珍奇的'鑰匙,何不多問呢?

  (2)從下面四句話中選出文章的論點:

  A.我們日常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發問的精神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C.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

  D.能發問,勤發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銳。

  討論后明確:

  選C。A只是引出論題的引子;B運用了一個比喻,只是形象地說理;D是作為證明論點的理論論據使用的。

  2.仔細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怎么提出來的?

  明確:

  課文第1-3段,講通俗的道理,設生動的比喻,引出論題“發問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論點,即中心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

  (2)課文前半部分從正面證明論點,舉了哪些事例?列舉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樣同上下文緊密聯系的?

  明確:

  依次列舉了牛頓(第5段)、瓦特(第6段)、釋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來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

  列舉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發問、勤發問的人……他偏會看出不平常的道理”這兩句,分析“能發問、勤發問的人”的共同特點,然后用“這樣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舉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夠了,夠了,不必多舉了”過渡,用“舉出這幾個人物,無非要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一句歸結到論點。這樣寫,文章上下文之間過渡自然,論點論據配合緊密。

  (3)第9段“我們雖然不一定人人能成為大科學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學家”或別的稱謂呢?

  討論并歸納:

  不能。因為這關系到上文列舉的四位名人的順序,前兩位是“大科學家”,后兩位是“大思想家”,所以這里在歸納時按上文順序寫成“大科學家大思想家”。這體現了文章語言表達非常嚴謹周密。

  (4)你覺得課文選用的四個事例是否很妥貼?為什么?

  你能為課文補充今人好問的事例嗎?

  四、總結

  本文通過講道理,設比喻,引出“發問的精神”的論題,接著提出中心論點,并列舉了四位名人的事例,從正面論證論點。

  五、板書設計

  引出論題——發問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4段)

  牛頓發問的事例(5段)

  正面論證 舉例論證 瓦特發問的事例(6段)

  (5-9段) (5-8段) 釋迦牟尼發問的事例(7段)

  孔子發問的事例(8段)

  歸納小結(9段)

  六、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三。

《發問的精神》教案(精選13篇) 相關內容:
  • 發問的精神(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認識提倡“發問”精神對自己學習的指導意義;(2)學習運用反問句來加強語言的表現力的方法;(3)領會作者怎樣既從正面論證了自己的觀點正確,又從反面論證了相反的觀點不正確,這一正面和反面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 《發問的精神》綜合能力訓練

    一、閱讀下文,回答1—7題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人們總是很尊敬發現真理的人,以為只有天才才能發現真理。...

  • 《發問的精神》練習測試

    一 基礎知識1.給下面加粗的詞選擇正確的解釋。①尋根究底[ ]a.到底 b.結果c.推求 d.畢竟②自以為是[ ]a.這 b.對的c.判斷 d.答應③平淡無奇[ ]a.特殊 b.奇跡c.奇異 d.驚奇④不足介意[ ]a.足以 b.足跡c.足夠 d.腳2.選詞填空。...

  • 《發問的精神》自學階梯評估測試題

    知識掌握 1.本文是一篇立論與駁論相結合的議論文,立論就是________自己的觀點正確,駁論就是反面論證________。2.這篇文章的意圖是________,它把________比作封鎖在秘庫石室里的珍奇,把________比作開啟這石室的鑰匙。...

  • 7 發問的精神

    7 發問的精神啟凡預習提示 正文 練習預習提示這篇文章的意圖是提倡發問。熟讀課文,看作者怎樣既從正面論證了自己的論點正確,又從反面論證了相反的論點不正確。兩者的適當的結合,增強了說服力。...

  • 發問的精神

    教學目標 (1)認識提倡“發問”精神對自己學習的指導意義; (2)學習運用反問句來加強語言的表現力的方法; (3)領會作者怎樣既從正面論證了自己的觀點正確,又從反面論證了相反的觀點不正確,這一正面和反面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 語文教案-發問的精神

    教學目標 (1)認識提倡“發問”精神對自己學習的指導意義; (2)學習運用反問句來加強語言的表現力的方法; (3)領會作者怎樣既從正面論證了自己的觀點正確,又從反面論證了相反的觀點不正確,這一正面和反面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 五冊7課發問的精神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了解正面論證和反面論證的有關常識 (二)能力訓練點 學會運用正反對比論證來論證論點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點 懂得發問的意義,學會做一個樂于發問、善于發問、勤于發問的人 (四)美育滲透點 . 體會本文活潑...

  • 發問的精神

    教學目標 (1)認識提倡“發問”精神對自己學習的指導意義; (2)學習運用反問句來加強語言的表現力的方法; (3)領會作者怎樣既從正面論證了自己的觀點正確,又從反面論證了相反的觀點不正確,這一正面和反面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 發問的精神

    教學目標 (1)認識提倡“發問”精神對自己學習的指導意義; (2)學習運用反問句來加強語言的表現力的方法; (3)領會作者怎樣既從正面論證了自己的觀點正確,又從反面論證了相反的觀點不正確,這一正面和反面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 《發問的精神》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1.懂得發問的意義,學會做一個樂于發問、善于發問、勤于發問的人。 2.學習正面論證與反面論證相結合來論證論點的寫法。 3.學習本文在正反論證過程中采用舉例和講道理論證的方法。...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 | 亚洲品质自拍视频 |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桃 | 日韩小毛片 | 一级做a爰片性色毛片16 | 狠狠色噜噜综合社区 | 日p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久久99 | www.九九久久 | 亚洲干美女视频 | 99国产高清 |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 | 在线观看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yw193.com尤物在线 | 动漫三级 | 青柠高清在线观看免费完整BD |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一区 | 少妇BBW搡BBBB搡BBBB | 婷婷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热久久中文字幕 | 手机在线观看国产 | 81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 | 欧美成人伊人 | 中文精品在线观看 | 成人国产精品秘?精东传媒 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 色18亚洲美女 | 国产明星裸体无码XXXX视频 | 四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日韩激情综合 | 久久精品影视免费国产大片 | 国产精品系列在线观看 | 牛鞭擦进少妇的下身 | 黄色av网址大全 | 精品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蜜月 | 亚洲最大的AV无码网站 | 亚洲精品久久久无码av片软件 | 一级片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欧美kt∨ | 亚洲熟妇久久精品 |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 | 国产亚?欧美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