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問的精神》自學階梯評估測試題
知識掌握
1.本文是一篇立論與駁論相結合的議論文,立論就是________自己的觀點正確,駁論就是反面論證________。
2.這篇文章的意圖是________,它把________比作封鎖在秘庫石室里的珍奇,把________比作開啟這石室的鑰匙。
能力提高
閱讀《發問的精神》(節選),完成1-4題。
①我們日常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為時常見到聽到接觸到,都覺得那些事物平淡無奇,不足介意。其實這是一種損失。
②事物的道理不比課本的文字、教師的講解,看了聽了就懂。這種道理猶如封鎖在秘庫石室里的珍奇,我們要用一把鑰匙去開啟。
③這把鑰匙就是發問的精神。
④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能發問、勤奮發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銳。別人不肯動腦筋的地方,他偏會想出驚人的見解;別人以為平常的事物,他偏會看出不平常的道理。這樣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⑤蘋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頓看見了,卻要問出個所以然來,結果創立了“萬有引力”說,支配了人類思想。
⑥壺水滾沸,誰不常常見到?只有瓦特把它當作問題研究,因而發明了蒸汽機,使人類至今蒙受其利。
⑦生、老、病、死,都是極普遍的人生現象,釋迦牟尼偏偏要尋根究底,求個解答。他因此拋棄尊位和家庭,獨自去潛修靜想,終于創立了佛教。
⑧我們中國的孔子,也是個好問的人。他到太廟里去,看見每樣事物都要問。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問禮。他能夠成為萬世景仰的圣人,難道真是天生的?
1.畫線句中的“這”指什么?為什么說“這是一種損失”?
________
2.選文所舉的四個例子有什么共同點?
________
3.請從下面四句話中選出本文的論點
[ ]
a.我們日常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發問的精神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c.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
d.能發問、勤發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銳。
4.請劃分段落并歸納段落大意。
________
延伸拓展
(一)
①學問學問,要有所學,必先有問,要有所問,必先有疑。疑是發現問題,問是提出疑問,疑問解決了,就獲得了學問。
②古今許多大學問家,都是學中有疑,善于發問的人。清朝乾隆年間,有一個學者,名叫戴震。他幼年讀書時,就曾接二連三地向老師提出疑問,由于他讀書總是打破沙鍋問到底,勤于思考,敢于提問,在學業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最后成了一個著名的思想家。
③在人們求知的道路上,懷疑猶如一粒學問的種子,沒有它就決不會開出知識的花,結出智慧的果。________;沒有對“地心說”的懷疑,就不會有哥白尼“日心說”的產生。法國偉大的作家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地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都在逢事問個為什么。”
④但是應當指出的是,任何有效的懷疑,都必須以大量的實際材料為基礎。比如達爾文對“物種不變論”所進行的挑戰,決不是一時的發現,而是他作了歷時5年的環球旅行,收集了大量的動植物標本,潛心觀察的結果。沒有大量豐富的資料,達爾文決不會提出有價值的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