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問的精神》綜合能力訓練(精選5篇)
《發問的精神》綜合能力訓練 篇1
一、閱讀下文,回答1—7題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們總是很尊敬發現真理的人,以為只有天才才能發現真理。其實,要發現真理,說難也不難,說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邊,能不能發現它,就看你有沒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有沒有一個善于思考的腦子,有沒有敢于堅持探求真理的勇氣。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問題,追根求源,終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來說,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的。這是為什么呢?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題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1962年他發表了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旋轉,而美國處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北半球的臺風也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其道理與洗澡水的漩渦是一樣的。他還斷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他的這種見解,引起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完全正確。
無獨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爾遜的生物學家,發現美國東海岸和歐洲西海岸同緯度的地區都有一種蚯蚓,而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蚯蚓。這是為什么?這個疑問,引起了當時正在研究大陸和海岸起源問題的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的注意。魏格納認為,那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有限,無法跨越大洋,它的這種分布情況,正好說明歐洲大陸和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后來裂開,分成了兩個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為例證之一,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和海洋的起源》一書。
最有趣的是一位奧地利醫生,他看到兒子睡覺時,忽然眼珠子轉動起來。他感到奇怪,連忙叫醒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個夢。這位醫生想,眼珠子轉會不會與做夢有關?于是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復的觀察實驗,最后寫出論文,指出當人的眼珠子轉動時,表示睡者正在做夢。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便用眼珠子轉動的次數、轉動的時間,測量人做夢的次數、夢的長短。
洗澡水的漩渦、蚯蚓的分布、睡覺時眼珠子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豈止三個?它說明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那么,當你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后,必能發現真理。
1.表述本文中心論點的一項是
[ ]
a.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b.要發現真理,說難也不難,說容易并不容易。
c.善于“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就能有所發現、發明、創造、前進。
d.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
2.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論證方法是
[ ]
a.舉例論證
b.對比論證
c.類比論證
d.引用論證
3.本文談到發現真理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自然段中加點的“發現者”與“創立者”的位置不能互換,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自然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
6.“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豈止三個?”在這句話中,“這樣的事”是指怎樣的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上題中提到的“這樣的事”,除了文中已列舉的事例外,你還能舉兩例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綜合能力訓練
1.c 2.a 3.①有一雙敏銳的眼睛;②有一個善于思考的腦子;③有敢于堅持探求真理的勇氣 4.“發現”與上文的“定理、定律”相照應,“創立”與上文的“學說”相照應,如果調換,就搭配不當。 5.解決了疑難問題,發現了真理。 6.洗澡水的凝渦,蚯蚓的分布,睡覺時眼珠子的轉動三個事例或打破沙鍋問到底,有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的人。 7.如牛頓、伽利略、瓦特等。(只要能體現發問精神的均可)
《發問的精神》綜合能力訓練 篇2
教學目的
1.懂得發問的意義,學會做一個樂于發問、善于發問、勤于發問的人。
2.學習正面論證與反面論證相結合來論證論點的寫法。
3.學習本文在正反論證過程中采用舉例和講道理論證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學會正面論證與反面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2.難點:如何緊扣論點選擇典型論據。
學法引導
1.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文章中心論點,與上一課《懷疑與學問》嘗試比較體會異同。
2.細讀課文,理清結構層次,找出正面論證、反面論證的部分,并具體分析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論說道理的。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解釋下列詞語。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無奇:平平淡淡,沒有什么特點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尋根究底:尋求根由,追究底細。弄清事物的來龍去脈。
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確,不接受別人的意見。是:對,正確。
潛修靜想:形容專心研究,認真思考。
典籍:記載古代法制的圖書。也泛指古代圖書。
2.閱讀課文,編寫閱讀提綱。
二、導入
所謂學問,一是學,一是問,虛心求教才是應有的態度。這篇文章的意圖是提倡發問。讀后想想,我們從中受到了些什么啟發。
三、正課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思考:為什么要提倡發問的精神?不問不行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講述:
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發問、勤發問的人。牛頓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而不問則不能求得真知,因為不問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進步;不問就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的、真的;發現的問題越多,才能對實際事物看得越清楚,對所學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發問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發問、勤發問,就擁有了開啟密庫里的珍奇的鑰匙,何不多問呢?
(2)從下面四句話中選出文章的論點:
A.我們日常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發問的精神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C.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
D.能發問,勤發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銳。
討論后明確:
選C。A只是引出論題的引子;B運用了一個比喻,只是形象地說理;D是作為證明論點的理論論據使用的。
2.仔細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怎么提出來的?
明確:
課文第1-3段,講通俗的道理,設生動的比喻,引出論題“發問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論點,即中心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
(2)課文前半部分從正面證明論點,舉了哪些事例?列舉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樣同上下文緊密聯系的?
明確:
依次列舉了牛頓(第5段)、瓦特(第6段)、釋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來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
列舉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發問、勤發問的人……他偏會看出不平常的道理”這兩句,分析“能發問、勤發問的人”的共同特點,然后用“這樣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舉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夠了,夠了,不必多舉了”過渡,用“舉出這幾個人物,無非要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一句歸結到論點。這樣寫,文章上下文之間過渡自然,論點論據配合緊密。
(3)第9段“我們雖然不一定人人能成為大科學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學家”或別的稱謂呢?
討論并歸納:
不能。因為這關系到上文列舉的四位名人的順序,前兩位是“大科學家”,后兩位是“大思想家”,所以這里在歸納時按上文順序寫成“大科學家大思想家”。這體現了文章語言表達非常嚴謹周密。
(4)你覺得課文選用的四個事例是否很妥貼?為什么?
你能為課文補充今人好問的事例嗎?
四、總結
本文通過講道理,設比喻,引出“發問的精神”的論題,接著提出中心論點,并列舉了四位名人的事例,從正面論證論點。
五、板書設計
引出論題——發問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4段)
牛頓發問的事例(5段)
正面論證 舉例論證 瓦特發問的事例(6段)
(5-9段) (5-8段) 釋迦牟尼發問的事例(7段)
孔子發問的事例(8段)
歸納小結(9段)
六、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閱讀課文,思考課后練習二。
二、導入
這節課我們分析課文的后半部分,這一部分和前半部分不同,先提出一個錯誤觀點,然后證明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這應該怎么寫呢?
三、正課
1.仔細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1)課文后半部分提出了什么反面論點?分哪幾個層次對反面論點作分析論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詞語把幾個層次串聯在一起的?
明確:
課文第10段用假設“也許有人會說”引出了反面論點:“知識和道理,可以從書上讀到,老師也會給我們講解,只要努力學習,牢牢記住就成了,何必多問?”
分三個層次對反面論點作分析論述:
A.墨守舊說,不能發問,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進步。
B.一味吸取,不去審問,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的、真的。
C.發現的問題越多,才能對實際事物看得越清楚,對所學才更有把握。
提出反面論點后,先用兩句作總的否定:“說這話,大概自以為是。可是仔細想想,就會看出漏洞。”然后用“第一”“其次”“更進一步說”等詞語關聯,銜接緊密,層次清楚。
(2)篇末“那么,你萬不可忘記那把鑰匙,你得能發問,勤發問。”句中的“那把鑰匙” 指什么?它與前文哪些語句相呼應?
明確:
“那把鑰匙”指發問的精神,與前文第2段“我們要用一把鑰匙去開啟”,第3段“這把鑰匙就是發問的精神”相呼應。
(3)本文的論點與《懷疑與學問》一文的論點有何異同?
明確:
兩文的論點從精神本質上是一致的,都強調了懷疑、發問對于做學問的重要作用。不同在于《懷疑與學問》直接從兩者的相互關系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且采用先提出中心論點再運用兩個分論點支撐的方法闡明道理。本文則是先講通俗的道理,設生動的比喻,引出論題后,提出正面論點,舉事例證明,然后提出反面論點,分三個層次對反面論點作分析論述,批駁其錯誤。
(4)本文多次運用反問的修辭手法,請從課文中找出來,談談反問句的使用有什么好處?
明確:反問句的使用,強化了語氣,強調了觀點,強調了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瀾。
2.請根據以上分析,編擬出課文段落層次提綱。(見板書)
3.鞏固練習。
讀下面的語句,答題:
(1)這種道理猶如封鎖在密庫石室里的珍奇,我們要用一把鑰匙去開啟。這把鑰匙就是發問的精神。
指出這兩個比喻句的本體和喻體。
答案:A本體-事物的道理 喻體-封鎖在密庫石室里的珍奇
B本體-發問的精神 喻體-鑰匙
(2)你忍心讓你的智慧之門永閉嗎?你愿意永遠盲目地讓別人帶著你走嗎?你愿意永遠只做兩腳書柜嗎?
這段話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加點字的含義是什么?
答案: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兩腳書柜”是比喻只擁有知識而不會運用知識的人。
四、總結
文章從如何做學問的高度,明確提出了“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的論點,并運用確鑿的例證和透辟的分析進行正反論證。有直接的闡述,也有反面的駁斥,破立結合,增強了說理的說服力。
五、板書設計
引出論題——發問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4段)
牛頓發問的事例(5段)
正面論證 舉例論證 瓦特發問的事例(6段)
(4-9段) (5-8段) 釋迦牟尼發問的事例(7段)
孔子發問的事例(8段)
歸納小結(9段)
提出反面論點——知識和道理,可以從書上讀到,老師也會給
我們講解,只要牢牢記住就成了,何必多問?(10段)
墨守舊說,不能發問,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進
反面論證 分析反面 步(11段)
(10-14段) 論點的錯誤 一味吸取,不去審問,就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
(11-13段) 的、真的。(12段)
發現的問題越多,才能對實際事物看得越清楚,對所學才更有把握。(13段)
歸納小結(14段)
六、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一、二題。
《發問的精神》綜合能力訓練 篇3
[學習目標]
1.學習“發問的精神”。
2.學習本文引出論題后,先從正面論證自己論點正確,又從反面闡述相反觀點不正確的寫法。
3.學習本文在正反論證過程中采用舉例和講道理論證的方法。
[學習重點] 學習本文在正面論證過程中列舉事例,歸納出論點的方法。
[學習難點] 學習本文在反面論證過程中講述道理,逐層遞進的方法。
[學習活動] “讀讀、問問、議議、說說、講講”
[學習時數] 二課時
[導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自習時完成)
1.閱讀課文,查工具書,解釋課文詞語。
2.思考閱讀提綱的編寫。
二.新課導入
l.總結前課“所學”,引入新課學習。
2.板書課題,簡介作者:
啟凡(1913-1986),原名賈必陶。湖南人,長期擔任編輯工作。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學生》雜志等刊物上發表。《發問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從課文有關語句可知本文是作者當年專門為中學生寫的。
3.學習提示:
學習本文引出論題后,先從正面論證自己論點正確,又從反面闡述相反的觀點不正確的寫法;學習本文在正面論證過程中列舉事例,歸納出論點,反面論證過程中講述道理,逐層遞進的方法
三.學習活動(一)
1.說說本文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想告訴我們什么)。
2.默讀課文,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默讀思考----生生交流----師生交流)
討論并歸納: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3段):講道理,設比喻,引出論題“發問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從正面論證發問精神的可貴。
第一層(4段):提出正面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
第二層(5~8段):列舉四位名人的事例,論證了發問的精神的可貴。
第三層(9段):小結,強調人要求知識、明道理,不能不勤于發問。
第三部分(10~14段):從反面論證“何必多問”說法的不正確。
第一層(l0段):提出“何必多問”的反面論點。
第二層(11~13 段):從三個方面講道理,逐層深入闡明了反面論點的不正確。
第三層(14段):小結,再次強調要能發問,勤發問。
四.學習活動(二)
請同學們從第一部分中提出一個“問題”并請一同學作答。如:
1.第2段用了一個比喻,把什么比作封鎖在秘庫石室里的珍奇,把什么比作鑰匙?
2.運用比喻來說理有什么好處?
五.學習活動(三)
依次討論下列問題
1.課文第二部分舉了哪些事例論證正面論點的?事例是怎樣與上下文緊密聯系的?
2.請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事例。
3.第9段“我們雖然不一定人人能成為大科學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學家”或別的稱謂呢?
*深層探討
第二部分似乎在論證和用詞上有不妥這處,你敢“懷疑”和“發問”嗎?如:
1.你覺得課文第2部分選用這四個例子是否很妥貼?為什么?
(如果不能,你能為課文補充今人好問的例子嗎?)
2.文中用了“蒙受”一詞,你認為妥帖嗎?
六.小結
本文的第一部分通過講道理,設比喻,引出“發問的精神”的論題,接著第二部分列舉了四位名人的事例,論證了正面論點:“發問精神的可貴”。既然如此,我們每個同學都應該敢于懷疑,大膽發問。
(板書設計 略)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課文第一、二部分,這節課我們一齊學習課文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寫法與第二部分不同,第二部分是先提出論點,然后列舉事例,最后歸納論點。第二部分的論點是正面的。但是第三部分的論點卻是反面的,是錯誤的,需要你去證明這個論點是不正確的,作者是什么寫的呢?
二.學習活動(一)
1.課后練習二:第三部分怎么提出了什么反面論點的?分幾個層次對反面論點作分析論述,指出其“漏洞”的? 又用哪些詞語把幾個層次串聯在一起的?
三.學習活動(二)
師生研讀下列問題
1.第11段是怎樣論證反面的論點不正確的?
2.第12段是怎樣論證反面的論點不正確的?
3.第13段是怎樣論證反面論點的不正確的?
4.提問:第14段的三個問句是什么問句?它們分別承接哪些段落?
5.提問:本文多處運用反問的修辭方式,請從課文中找出,談談反問句的使用有什么好處?
6.提問:篇末“那么,你萬不可忘記帶那把鑰匙”句中的“那把鑰匙”指什么?它與前文哪些語句相呼應?
三.小結
本文議論了關于發問的精神。作者提倡發問,認為發問精神非常可貴。闡述這些看法,主要采用了提出正面論點和提出反面論點相結合的方法。在提出論題后,先提出正面論點,列舉事例從正面論述,然后提出反面論點,用講道理逐層深入論證,正反結合,強調發問的重要,發問精神的可貴,提高人們對“發問精神的認識。”
《發問的精神》綜合能力訓練 篇4
一 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粗的詞選擇正確的解釋。
①尋根究底
[ ]
a.到底 b.結果
c.推求 d.畢竟
②自以為是
[ ]
a.這 b.對的
c.判斷 d.答應
③平淡無奇
[ ]
a.特殊 b.奇跡
c.奇異 d.驚奇
④不足介意
[ ]
a.足以 b.足跡
c.足夠 d.腳
2.選詞填空。
①別人不肯動腦筋的地方,他(a.就 b.偏 c.總 d.卻)會想出驚人的見解。
②假如你的答復是否定的,那么,你(a.決 b.就 c.便d.萬)不可忘記帶把鑰匙,你得能發問,勤發問。
3.對下列句子的修辭手法依次作出正確判斷的是
①這把鑰匙就是發問精神。
②他能夠成為萬世景仰的圣人,難道真是天生的?
③基本可行,基本有效,基本同意,基本夠用,基本吃素,基本不出門,……這些都是有意義的。反之,像基本必要,基本困難,基本嚴重,基本發燒,……就不大好理解。
④這種道理猶如封鎖在秘庫石室里的珍奇。
[ ]
a.暗喻 反問 對比 夸張
b.借喻 設問 排比 夸張
c.暗喻 反問 排比 比喻
d.借喻 設問 對比 比喻
4.下列成語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
a.尋根究底 撥亂反正 步調一致 不計其數
b.偃旗熄鼓 不足介意 兵貴神速 失之交臂
c.閉門造車 敝帚自珍 鼠目寸光 墨守成規
d.平淡無奇 所見所聞 耳聞目睹 光明磊落
5.本文是寫給誰看的,閱讀后判斷是
[ ]
a.中學生 b.所有讀者
c.研究學問的人 d.少年兒童
二 閱讀理解
①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②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③能發問、勤發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銳。④別人不肯動腦筋的地方,他偏會想出驚人的見解;別人以為平常的事物,他偏會看出不平常的道理。⑤這樣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1.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__句。
2.對中心句的具體含義作闡述的是第________句。
3.對中心句展開論述的句子是第________和第________句。
4.既聯系這段文字,又引出下文舉例的句子是第________句。
5.文中加粗詞“動機”的含義是
[ ]
a.起始環節
b.動態出現的契機
c.人做某種事情的主觀愿望
d.發動研究興趣的機會
6.下面對文段層次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參考答案
(一) 1.①c ②b ③a ④a 2.①b ②d 3.c 4.b 5.c
(二) 1.① 2.② 3.③ ④ 4.⑤ 5.a 6.c
《發問的精神》綜合能力訓練 篇5
知識掌握
1.本文是一篇立論與駁論相結合的議論文,立論就是________自己的觀點正確,駁論就是反面論證________。
2.這篇文章的意圖是________,它把________比作封鎖在秘庫石室里的珍奇,把________比作開啟這石室的鑰匙。
能力提高
閱讀《發問的精神》(節選),完成1-4題。
①我們日常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為時常見到聽到接觸到,都覺得那些事物平淡無奇,不足介意。其實這是一種損失。
②事物的道理不比課本的文字、教師的講解,看了聽了就懂。這種道理猶如封鎖在秘庫石室里的珍奇,我們要用一把鑰匙去開啟。
③這把鑰匙就是發問的精神。
④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能發問、勤奮發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銳。別人不肯動腦筋的地方,他偏會想出驚人的見解;別人以為平常的事物,他偏會看出不平常的道理。這樣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⑤蘋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頓看見了,卻要問出個所以然來,結果創立了“萬有引力”說,支配了人類思想。
⑥壺水滾沸,誰不常常見到?只有瓦特把它當作問題研究,因而發明了蒸汽機,使人類至今蒙受其利。
⑦生、老、病、死,都是極普遍的人生現象,釋迦牟尼偏偏要尋根究底,求個解答。他因此拋棄尊位和家庭,獨自去潛修靜想,終于創立了佛教。
⑧我們中國的孔子,也是個好問的人。他到太廟里去,看見每樣事物都要問。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問禮。他能夠成為萬世景仰的圣人,難道真是天生的?
1.畫線句中的“這”指什么?為什么說“這是一種損失”?
________
2.選文所舉的四個例子有什么共同點?
________
3.請從下面四句話中選出本文的論點
[ ]
a.我們日常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發問的精神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c.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
d.能發問、勤發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銳。
4.請劃分段落并歸納段落大意。
________
延伸拓展
(一)
①學問學問,要有所學,必先有問,要有所問,必先有疑。疑是發現問題,問是提出疑問,疑問解決了,就獲得了學問。
②古今許多大學問家,都是學中有疑,善于發問的人。清朝乾隆年間,有一個學者,名叫戴震。他幼年讀書時,就曾接二連三地向老師提出疑問,由于他讀書總是打破沙鍋問到底,勤于思考,敢于提問,在學業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最后成了一個著名的思想家。
③在人們求知的道路上,懷疑猶如一粒學問的種子,沒有它就決不會開出知識的花,結出智慧的果。________;沒有對“地心說”的懷疑,就不會有哥白尼“日心說”的產生。法國偉大的作家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地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都在逢事問個為什么。”
④但是應當指出的是,任何有效的懷疑,都必須以大量的實際材料為基礎。比如達爾文對“物種不變論”所進行的挑戰,決不是一時的發現,而是他作了歷時5年的環球旅行,收集了大量的動植物標本,潛心觀察的結果。沒有大量豐富的資料,達爾文決不會提出有價值的懷疑。
⑤疑之所以貴,就貴在敢于思索,敢于設想,敢于創新,敢于發現真理。讓我們舉著問號這把鑰匙,去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吧!
1.根據上下文,填入③段橫線處恰當的一句是
[ ]
a.由于“物種不變論”被達爾文懷疑,因而創立了“進化論”。
b.由于達爾文對“物種不變論”懷疑,因而創立了“進化論”。
c.沒有對“物種不變論”的懷疑,哪會有達爾文“進化論”的創立。
d.沒有對“物種不變論”的懷疑,就不會有達爾文“進化論”的創立。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 ]
a.學要先問,問要先疑。
b.學貴有疑。
c.古今許多大學問家,都是學中有疑,善于發問的人。
d.學中有疑,善于學問。
3.③段運用的論證方法有
[ ]
a.例證法 b.引證法
c.對比論證 d.比喻論證
4.③④段都有達爾文創立“進化論”的事例,作者為什么要分開來寫?
________
5.②段畫橫線詞語“接二連三”和“總是”各有什么含義?如果刪掉這兩個詞,表達效果會有什么不同?
________
6.寫出②③④段的分論點。
________
(二)
①“蒙鳩溪巢“說的是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自己的毛發編織羽毛來筑巢,很精美。但它卻把巢系在葦苕上,結果,風一吹,卵破子死,多么可悲的結局!這一切都是因為它系者不當啊!
②蒙鳩如果懂點常識的話就該知道,嫩蘆葦是*不住的,只有在堅實的基礎上,才能巢無恙、卵不破,可見堅實的基礎是那么重要。
③干任何事都要有基礎,基礎越厚實,越鞏固,事情就越有做好的可能,俗話說多高的基礎多高的墻,就是這個道理。法國著名的小說家福樓拜就很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他在教導他的學生莫泊桑時就采用這個辦法。他不許莫泊桑發表作品,而是讓他做一篇篇習作,修改一篇篇文章,逐字逐句推敲,就這樣過了十幾年。有一天福樓拜對莫泊桑說:“你可以發表作品了。”結果,莫泊桑發表的第一篇作品《羊脂球》就使他一舉成名,這是偶然的嗎?是機遇嗎?都不是,而是莫泊桑在這十幾年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多少篇習作凝聚出了《羊脂球》。人們往往只看到莫泊桑的一連串成就,在驚嘆之余為什么不追溯一下他那十幾年艱辛呢?這十幾年的生涯才是值得大書而特書的呢。
④不腳踏實地,而輕舉妄動;不扎根原野,就飄飄然,這是注定要失敗的。在古希臘傳說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是天神宙斯和大地女神的兒子,在作戰時,他只要站在堅實的陸地上就能戰無不勝,這是因為大地母親給了他無窮的力量,他的敵人正是看中這一點,在一次作戰中把他舉到空中扼死了,這是多么有力的證明啊!
⑤王安石的《傷仲永》不也說的這類事嗎?方仲永無師自通,幼能作詩賦詞,他父親天天帶他到富紳家去作詩,而荒廢了學業,幾年后,仲永的詩作便平平了。按理說,仲永有比別人得天獨厚的一面,他聰明過人,但是由于他沒有充分利用它,沒有為它添磚加瓦,使這薄薄的基礎很快就崩潰了。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⑥沒有了堅實的基礎,就像水中浮萍,隨風飄蕩;沒有了堅實的基礎,就像在懸崖峭壁,岌岌可危;沒有了堅實的基礎,無異于空中樓閣,隨時有崩塌的可能。
⑦牛頓曾說過: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巨人的肩膀,多么厚實的基礎。只有這樣的基礎才造就了像牛頓、愛因斯坦、莫泊桑、居里夫人這樣的偉人。
⑧我們青年現在正風華正茂、意氣風發,這是打好基礎的好時光,要實現自己的理想,要以身報國,那么現在就打好基礎吧,只有這樣,才能在這以后“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1.分析文章的結構,填空回答。
(1)引論是第________段;(2)本論是第________段;(3)結論是第________段。
2.比較③段和⑤段所用的論證方法,填空回答。
(1)這兩段共同使用的論證方法有________。
(2)除此而外,③段還用了________法,⑤段還用了________法。
3.④段用的是什么表達方式?簡要說明這一段的作用。
________
________
參考答案
【知識掌握】
1.正面論證 相反的論點不正確
2.提倡發問 事物的道理 發問的精神
【能力提高】
1.大家覺得日常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物平淡無奇不足介意。因為這些日常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物中有很多的道理。
2.在平常的事物中發現不平常的道理從而有了偉大的創造。
3.c
4.選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用人們對日常事物的態度引出“發問的精神”。第二部分(4)點明論點。第三部分(5—8)舉例說話只有善于發問才能有所創造。
【延伸拓展】
(一)1.d
2.b
3.abd
4.兩處使用是為了分別論證三、四兩段中的分論點。
5.“接二連三”說明提問次數多,不厭其煩;“總是”說明他一向如此,這兩個詞充分體現了戴震勤學好問精神,如果刪去,就不能有力地論證開頭的分論點。
6.②古今許多大學問家,都是學中有疑,善于發問的人。
③在人們的求知的道路上,懷疑猶如一粒學問的種子,沒有它就決不會開出知識的花,結出智慧的果。
④任何有效的懷疑,必須以大量的實際材料為基礎。
(二)1.(1)①② (2)③—⑦ (3)⑧
2.(1)舉例論證、比喻論證(2)道理論證 對比論證
3.記敘和議論,作用:講述古希臘傳說中的一個故事既用以證明“腳踏實地”、打好基礎的重要性,又給文章增添了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