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大班教案(精選12篇)
我的家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單姓、復姓及百家姓的含義。
2、能與同伴交流自己對姓氏的認識,認真傾聽他人的觀點。
3、感受中國姓氏的豐富,萌發認識百家姓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幾姓氏卡片、教師姓名卡片,《百家姓》音樂、水彩筆。
2、偉人、科學家、運動員等名人的圖片,《我愛你中國》。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了解自己的姓氏,激發幼兒對姓氏的興趣。
(1)出示自己名字的卡片,使幼兒知道名字的第一個字是姓。提問:老師姓什么?名字中的哪個字是老師的姓?
(2)出示幼兒姓氏卡片,讓幼兒在其中找出自己的姓,在黑板上擺成一排引導幼兒讀一讀自己的姓。
2.引導幼兒通過比較找出同姓的人,初步了解百家姓的含義。
(1)點數黑板上的姓氏并與幼兒人數作比較,引導幼兒發現有人同姓。提問:數一數黑板上有多少個姓?姓x的小朋友有幾個?
小結:一般來說,家中的爺爺、爸爸、哥哥、弟弟、姐姐、妹妺和自己是同姓的。
(2)引導幼兒討論:有相同姓氏的小朋友是不是自己的親人?小結:傳說很久以前,中國同姓的人都是一家人。
3.引導幼兒找一找不同的姓,進一步感受百家姓的含義。
(1)請幼兒說出自己知道的其他的姓氏,感受中國姓氏的豐富。教師將自己知道的其他姓氏寫在白板上,請幼兒點數姓氏數量。
(2)播放《百家姓》音樂,請幼兒閱讀《我愛你中國》第4頁,讀一讀《百家姓》
中的前20個姓。提問:姓氏會傳下去嗎?傳給誰?你還知道其他哪些姓?
小結:《百家姓》里記載了500多個姓氏。我們的姓氏會傳給子孫。
4.了解單姓、復姓。激發幼兒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1)出示中國名人的圖片,請幼兒說出他們的姓和名。
(2)結合司馬光的照片,引導幼兒初步了解一個字的是單姓、兩個字的是復姓。
(3)請幼兒說說這些人做了哪些了不起的事情,能讓人們記住他們的名字。
我的家大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喜歡自己的家,樂意邀請朋友到家里作客。
2、了解房子功能室的劃分,知道它們的用途。
3、學習用“如果沒有……就……”句型介紹功能室用途,并豐富形容詞。
活動準備
1、房子功能室圖片。
2、幼兒準備自己家房子的照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師:上次活動我們了解了房子的特征,它由哪些部分組成呢?
請幼兒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家都由哪些房間組成。
二、學習用“如果沒有……就……”句型介紹功能室用途。
請幼兒認一認、說一說圖片上有哪些功能室。
想一想:請幼兒說說每個功能室的作用,如果房子里面沒有它們會怎么樣呢?
招待客人會在哪里呢?睡覺又在哪里呢?煮飯在哪里呢?
房子如果沒有廁所會怎么樣?沒有廚房怎么辦?
請幼兒用“如果沒有……就……”說出各功能室的用途。
三、 自由介紹自己家的功能室。
請幼兒拿出自己家的照片,走到臺前給大家介紹自己的房子。
小組分享:與小伙伴們相互介紹自己的家,并邀請朋友到自己家里作客。
四、互動游戲,豐富形容詞。
教師做相應動作,請幼兒猜猜教師在做什么?并說出在哪個功能室做這件事?怎樣做這件事?例如:教師做睡覺動作。幼兒回答:睡覺。老師在臥室睡覺。老師在臥室呼呼大睡。老師在臥室甜甜地睡著了……
請一名幼兒到臺前做動作,其余幼兒來猜。
五、小結:啟發幼兒愛護自己的家,要常常收拾整理,并提示改正邊吃飯邊看電視的壞習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不管它是大還是小,是豪華還是簡陋,我們都應該愛護它。
活動應變
也可以將互動游戲改在餐前、餐后進行,從活動讓幼兒多些時間進行照片分享,鍛煉表達能力,如除了介紹照片上功能室的作用,還詳細介紹里面特別的地方(如臥室的床單是我最喜歡的米老鼠圖案等)或者在那里發生的有趣的事。
活動延伸
活動后進行家的構建活動,注意構建出各個功能室。
區角活動
語言區:把幼兒自帶的照片貼在語言區或者制作成圖書,鼓勵幼兒向小伙伴介紹自己的家,并學會邀請好朋友到家里作客。
美工區:可以用各種廢舊物品制作、構建家。還可以收集房子的立體小制作進行拼裝。
環境創設
1、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增設一個家的展示區,用美工區制作的作品布置家。
2、用《我家的房子》布置主題墻。
家園同步
家長提醒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在餐廳吃飯、在臥室睡覺、在客廳看電視、不邊吃飯邊看電視等。并鼓勵幼兒經常幫忙收拾房間,培養幼兒的責任感。
隨機教育
提醒幼兒專心進餐,不可以邊吃飯邊玩玩具、看電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我的家大班教案 篇3
第xx個國慶節來臨之際,為了讓孩子們在節前感受節日的氣氛,我們圍繞:慶祝祖國xx歲生日,開展了以“大中國我的家”為主題的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活動。我們通過認識國旗、國徽、唱國歌,分享交流自己對我們國家的認識和了解以及老師的介紹,孩子們對祖國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對于中班的孩子來說他們渴望了解更多有關祖國的知識,這些可從孩子的日常交談中發現。通過一系列的情景創設將文化古跡,風景名勝,民族風貌等人文地理內容,融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為一體,啟迪幼兒無限遐思,培養其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美好品德。
其中《中國地圖》是活動之一,通過認識中國地圖、世界地圖,引導幼兒知道我國是一個有56個民族組成的土地遼闊富饒的國家。
第一環節認識地圖,孩子們對于地圖有很多都不是很熟悉,所以在一開始,我設計了找找自己的家在地圖上的位置環節,初步引導幼兒學會觀察地圖,知道自己家在地圖上的哪個位置。我們在地圖上找到了浙江,也找到了平湖,孩子們驚訝的發現,在地圖上我們的城市只有那么小小的一個點,中國真大呀!
第二環節通過回憶去過的地方,為幼兒了解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提供方便,知道還有許多自己沒有去過的地方,激發孩子們有了解祖國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到祖國的各個城市去看看,知道更多的知識。我們在地圖上找到了五角星的位置,知道了祖國的首都是北京。孩子們在今天的活動中了解到了許多關于祖國的知識。
《大中國》是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一段時間的電視機里都在播放這首歌,有許多的孩子也能哼唱。但是這首畢竟是大人的歌曲,其中的歌詞都過于成人化。
我的家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感受門牌號與單元、房間位置的對應關系,學習用數字表示。
2、運用生活中的序數經驗為動物樓房設計門牌號,體驗數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動準備
1、《小朋友的書數學》。
2、課前引導幼兒觀察過自己家、姥姥、奶奶等親屬家的門牌號碼;在黑板上按《小朋友的書數學》第13頁圖樣畫好小區的樓房。
3、設計門牌號碼用的長條形的紙,筆。
活動過程
1、了解門牌號碼的作用。
郵遞員叔叔去送信,可到了小區,卻不知道應該把信送到哪里?你們能幫郵遞員找找信的主人嗎?
通過讀信封上相關的信息,知道“2幢1單元101室”所代表的意思,并在圖中準確地找到。明確門牌號與樓層、房間位置之間的關系。(如,501室,數字5表示5層樓,數字1表示這層樓中的第1間房。
說說門牌號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為小區的樓房設計門牌號。
出示黑板上樓房大圖,討論應該怎么樣設計門牌號。
3、操作活動。
引導幼兒為《小朋友的書數學》第13頁“去做客”上的樓房標上門牌號,并和同伴互相交流,檢驗是否正確。
按照書中提供的地址信息,幼兒找到好朋友的家。
我的家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結合情景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設的復句。
2.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地球我的家》。
2.學習單:《如果……》。
3.教學電子資源:《地球我的家》。
4.地球儀一個。
活動過程:
1.出示地球儀,通過提問引導幼兒討論人與地球的關系。
——我們生活在哪里?為什么沒有人生活在月球和太陽上呢?
——我們每天如果不吃飯行不行?不喝水行不行?為什么?
——地球上有什么可以讓我們活下來?
2.通過閱讀幼兒用書、觀察圖片引發幼兒對環境問題的關注。
(1)請幼兒閱讀幼兒用書,討論四種情境下人類生活的狀況:
——如果地球缺水了會怎么樣?如果冰山融化了會怎么樣?
——如果到處是垃圾會怎么樣?如果樹木都被砍光了會怎么樣?
(2)出示教學電子資源中幾種環境問題的照片,激發幼兒對環境問題的興趣。——看到這幾張圖你有什么感覺?
——你覺得這幾張圖是什么意思?你想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嗎?
3.將幼兒分成2人一組,鼓勵他們用“如果……會怎么樣”互相提問。
——你們還會擔心什么樣的環境問題呢?請和同伴互相交流。
4.請部分幼兒面對集體說出自己的擔憂,讓其他幼兒回答,再向幼兒交代學習單任務。
——誰愿意來和大家說一說你的擔憂?
——你覺得如果真是這樣,會發生什么事情呢?
——回家之后請和你們的爸爸媽媽交流一下,看他們有什么擔憂并把這些擔憂記錄在學習單上。
我的家大班教案 篇6
一.活動目標:
1. 引導幼兒學習按照箭頭所指的橫向、縱向方位進行標記,初步掌握空間方位對應。
2. 讓幼兒嘗試運用雙向排序的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的相關問題,提高思維的敏捷性。
3. 培養幼兒主動思考,體驗參與數學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教具:座位方位圖、箭頭、房子圖、人物圖卡、顏色、數字卡若干套、標記圖等
學具:地址卡、玩具卡片、標記圖操作卡等
三.活動過程:
(一) 熱身活動,初步感知空間、位置概念:
1、復習橫向、豎向排序(按箭頭方向報數)
師:請大家找位置坐下來啦!瞧,這里有四排,請這一排的小朋友起立,請按箭頭方向報數!
(幼兒報數,教師隨后放置箭頭)
2、引導幼兒探索操作,找尋自己的空間方位對應點。
師:老師這兒有座位表,請注意箭頭所指方向把自己的位置指出來!
(請個別幼兒操作,互相檢驗,教師小結,達成經驗共享)
3、引導幼兒觀察探索,自由討論,初步感知自己的空間方位。
師:請你們看看,想想、說說自己是第幾排的第幾號?下面做個小游戲,我號碼,請對應的小朋友快速起立!(教師報出排號、座位,個別幼兒回答)
(二) 學習空間位置對應:
1. 出示房子圖片,幼兒參觀。(顏色、樓號)
(1)請幼兒按箭頭方向“↑”標示樓號。
師:小區里有3座漂亮房子,我們一起去參觀一下吧!房子分別是什么顏色?請按箭頭方向標示樓號。
(2)幼兒根據箭頭方向“→”給房子編樓層。
2. 幼兒觀察并講述小朋友所居住的地點,根據小朋友進行空間位置記錄(樓號、樓層)
(1)幼兒講述小朋友的住址(樓號、樓層),教師根據講述進行標記。
(2)小明家住在哪里?(幼兒講述,教師根據講述進行標記,幼兒操作)
(3)師引導幼兒根據(樓號、樓層)進行標記
(4)根據幼兒操作的結果,引導幼兒交流標記空間位置的方法(先橫向,再豎向)
3. 引導幼兒鞏固練習按箭頭所指的橫向、縱向方位進行標記
(1)游戲“小朋友搬家”(教師任意放置小朋友)
(2)幼兒操作:每人記錄正確的樓號、樓層。
(3)交流、檢驗操作結果、教師小結
三. 延伸活動:
引導幼兒根據橫向、縱向標記逆向思考、探索操作,尋找對應的空間位置。
(1)師:郵遞員有很多禮物要送,我們趕快回家吧!(小朋友仔細觀察地址卡)
(2)游戲“我的家在哪里”:教師把禮物圖片放置相應的家的地址圖上,幼兒按地址回家。
我的家大班教案 篇7
一、設計思路:
鎮江是一個歷史名城,有很多名勝古跡、游覽勝地,大人們在休息日都會帶上孩子去游玩。孩子都喜歡和別人分享自己愉快的經歷,在我們班經常可以聽到孩子們互相交流出去玩的經歷:昨天我到……去玩了。同時我也看到在自主性游戲中有幾個幼兒在嘗試運用積木等表現自己眼中的鎮江的風景,在區域活動中有的幼兒欲探索著利用稻草、各種豆類、廢品等材料制作一些小房子、小樹等等,為了進一步滿足孩子的探索興趣及表現鎮江這一歷史名城的需要,我班生成了主題活動:美麗的鎮江——我的家。
二、活動準備:
知識準備:
請家長與孩子們一起從網上收集資料,了解鎮江的歷史。
請家長有空時多帶孩子在外出參觀、游玩。收集資料的過程中,他們對家鄉的風景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關于鎮江美景的多媒體畫面7幅
環境創設:
將孩子和家長一起收集的有關鎮江風景的圖片布置在主題墻上
收集多種材料,如:積木、泥土、稻草及各種廢舊材料等,以便讓幼兒在活動中自主選擇材料、以多種形式,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積極的創造和表現鎮江的風景,從而進一步地萌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三、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一定知識準備的基礎上,能較流暢的'介紹鎮江風景,大膽地表述自己的所見所聞。
2、在客運中鼓勵幼兒大膽選擇各種材料,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大膽表現,創造性的搭建出鎮江各名勝景點的樣子,從而提高幼兒表現自己所看到的事物的能力。
3、通過系列活動的開展,逐步加深幼兒對家長風景名勝的熱愛,從面進一步萌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活動重點:通過系列活動的開展,逐步萌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活動難點:鼓勵幼兒大膽、自主地利用廢舊材料表現鎮江美麗的風景。
活動流程:
欣賞重現、互相交流→結伴討論、聯想創作→展現交流、分享成功
四、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的目標、活動內容、教學方法等都充分體現了課程的整合性,活動始終以風景為線索,貫穿于整個過程。一開始,幼兒唱著他們喜愛的歌曲《郊游》進入活動,此時,馬上在孩子們面前展現多媒體鎮江市地圖的畫面,吸引孩子,引起了幼兒自主地討論交流,當孩子的討論熱點轉移到鎮江的風景上時,我便結合他們的討論出示相應的多媒體畫面,讓幼兒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更能激起他們表達的欲望。孩子的創作表現是自由結伴的、互相商量的、互相合作的,老師始終以一位傾聽者、材料提供者、活動的支持者的身份參與活動,使幼兒在表現活動中自由地選擇各種材料、器具,以多種形式進行表達和創造,最后便是展現交流,大家共同分享幼兒的成功。
一、欣賞重現,互相交流:
活動一開始,教室里響起歡快的音樂《郊游》,教師和小朋友一起愉快的歌唱。這時老師對小朋友們說:“今天,老師又要帶你們去郊游了。出發!”當走到鎮江市的地圖前時,問小朋友:“你們看,這是哪兒?”因為有了前期的知識準備,小朋友對鎮江的地圖已經較熟悉,所以一定能講出來。這時老師可再進一步問:“你們能說說我們鎮江都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嗎?當小朋友踴躍發言時,老師可適時請小朋友坐下來說。
等小朋友坐下后,請小朋友一個一個來講述自己所知道的鎮江的美景。當孩子說一個教師就播放這個景點的一些介紹和圖片。然后再下一個小朋友接著說。這個過程是對幼兒前期知識準備的一個鞏固,讓孩子在講述中更深的體會到自己的家鄉有這么多好玩的地方、有這么多名勝古跡,與此同時他們
也能體會到家鄉的美麗,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感。
在一部分幼兒講述后,讓孩子們一個自由討論的時間,讓一些沒有機會在集體面前展示自己的孩子也有機會說出心中的想法。培養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自信心。
二、結伴討論,聯想創作:
教師通過情境導入下一個環節:今天有一個客人來到我們班,他是第一次來鎮江,你們猜猜看,他是誰?先讓幼兒猜一下,再出示小玩偶MAX,這時MAX的口吻說:我是從……,小朋友們你們能幫我介紹一一鎮江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嗎?
小玩偶的加入是為讓提高孩子講述的熱情,使他們能更投入地參與活動。有了這一情節,小朋友一定會爭先恐后的發言,這時老師就提出:我們來分組,每組小朋友討論后請一位小朋友做代表來介紹鎮江的美景。
小朋友講述后,小MAX又說:“你們講了半天,我也不知道你們鎮江的景點究竟是什么樣的?你能做出來給我看看嗎?”這時小朋友被激發出更大的創作欲望,老師就讓孩子自由地與同伴說一說,滿足孩子講述的愿望,同時在講述中孩子的構思也會不斷完整和豐富。這時再讓孩子去選擇自己的喜歡的材料,可以一個進行創作也可以找好朋友與自己一起合作。而這時的老師就與小客人MAX一與去欣賞孩子的創作過程,老師只是幼兒創作過程的旁觀者,觀察孩子的創作過程,傾聽孩子的想法,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適當地給予幫助。并用數碼相機將孩子的作品拍下來,用于下一個欣賞環節。
三、展現交流,分享成功
有一部分幼兒會較快的完成的作品,這時老師有兩種選擇:一是建議這些孩子對自己作品再進行一些裝飾、另一種是引導他們有序地去觀看別人的作品,并嘗試進行評價。在互相介紹作品的過程中,進一步領略到家鄉風景的美麗。
當全部幼兒都完成制作后,就到了集中欣賞、分享成功的時候了,將孩子的作品通過數碼相機傳送到投影中,讓大家都能欣賞到自己和別人的的作品,讓幼兒感到自己是多么的能干。
在這一活動中,孩子們不僅充分領略到了家鄉——鎮江的美麗風貌,也通過自己的想、說、做等活動,展示了自己的家鄉,增強了幼兒對家鄉的熱愛,同時也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
我的家大班教案 篇8
設計意圖:
在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環保問題已成為全世界人民共同面臨的,需要重視的一個大問題。如何從小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已成為當前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幼兒年齡小,如果以說教的形式向幼兒傳授相關知識,可能無法激起幼兒保護地球的情感。所以本次活動我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及理解能力出發,運用錄像、圖片等直觀形象讓幼兒從視覺、聽覺等不同角度形象地感知地球知識,同時,讓幼兒深刻地感受到保護地球的重要性。
活動目的:
1、了解有關地球的簡單知識,知道地球是人類和動植物共同的家園。
2、初步了解地球目前所遭受的人為破壞及其嚴重后果,知道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3、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激發對地球的熱愛之情和環境保護的意識。
活動準備:
1、地球圖片,有關地球風光圖片。
2、環境污染圖片。
活動過程:
一、 認識地球,了解地球是人類和動植物共同的家園
1、教師:小朋友,我們都生活在地球上,你們知道我們的地球長什么樣的嗎?
幼兒回答。
出示地球圖片,認識地球。
2、教師:除了我們人類,還有誰生活在地球上?
讓幼兒欣賞有關地球的風光圖片,感受地球媽媽的美麗,體會人類與動植物和諧相處,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
小結:地球是我們的家,也是動物和植物的家,我們要和諧相處,愛護動植物。
二 、 了解地球媽媽被破壞的情況,知道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1、邊看圖片邊聽故事——地球媽媽生病了。
2、提問:地球媽媽受到了哪些破壞?
幼兒討論回答。
教師逐一出示環境污染圖片,并小結地球生病的原因,讓幼兒理解樹木的亂砍濫伐、水的污染、空氣的污染是地球媽媽生病的主要原因。
3、討論: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地球媽媽?
4、初步了解地球日及其意義。
教師:為了幫助地球媽媽,使地球媽媽的病能夠早日痊愈,人們把每年的4月22日定為地球日,告訴全世界的人都要愛護地球,保護地球。我們小朋友更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保護好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
三、小結,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動植物也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我們要愛護我們的家園,保護環境,從小養成好習慣。
四、活動延伸
小朋友,請你把今天學到的東西告訴爸爸媽媽,并和爸媽一起做地球的環保小衛士吧。
我的家大班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結合情景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設的復句。
2、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地球照片,圖片《地球我的家》4張,多種環境照片等。
紙面教具:學習單:《如果…》。
活動過程:
觀看地球圖片,引導幼兒討論地球與人類的關系。
──我們生活的星球叫什么?為什么太陽和月亮上沒有人呢?
──我們如果不吃飯也不喝水還能活著嗎?為什么?
──地球上有什么可以讓我們活下來?
請幼兒閱讀繪本《這樣的地球》,討論4種情境下人類的生活狀況:
──如果地球沒有水會怎么樣?如果冰川融化了會怎么樣?
──如果垃圾到處扔會怎么樣?如果樹木都被砍光了會怎么樣?
出示幾種環境問題的圖片,引導幼兒理解自然環境需要我們保護。
──這幾張圖是什么意思?
──你愿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嗎?
將幼兒分成2人一組,引導他們用“如果…會怎么樣”互相造句提問。
──你還擔心生活中有什么樣的環境問題呢?快問問你的小伙伴吧!
請幾名幼兒上臺對同學說出自己對環境的擔憂,和大家討論。
──誰來和大家說說你對環境的擔憂?
──我們一起想想,如果像說的那樣,地球會發生什么事呢?
向幼兒交代學習單任務。
──回家后也問問爸爸媽媽,看他們對環境有什么擔憂呢?讓他們幫助你記錄在學習單上吧。
我的家大班教案 篇10
活動設計背景
小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很弱,經常有小孩被拐賣或走失,許多孩子又說不清家庭情況,給解救的或幫助的人們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因此,針對以上現象,特設計了這次活動。
活動目標
1、能用普通話說清楚父母的姓名、住址和家里的電話號碼。(或父母的手機號碼)。
2、在外出走失或遇到壞人時,啟發孩子找到解脫困境的辦法。
3、鼓勵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慌張,機智脫困。
4、培養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
5、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能清楚的描敘父母的姓名、住址和手機號碼以及家里的電話號碼。
活動準備
一張全家福照片
活動過程
一、認識家庭成員
1、老師:小朋友們,老師昨天交代你們的事辦得怎樣啦?你們的全家福帶來了嗎?
孩子們爭著讓老師看自己家里的相片。
2、老師:誰來根據相片說一說,你家里都有哪些人?他們都叫什么名字?都是干什么的?
3、同桌互相說一說。
4、老師抽一到兩名學生到講臺上向全班的小朋友介紹介紹。
二、認識家庭住址
1、老師:小朋友真能干,都能說出家里人的情況,看來,下面老師的這個問題也不會難到我們小朋友的?老師的問題就是:你住在什么地方?誰能告訴老師?
小朋友們踴躍發言。
2、老師:這么多小朋友說話,老師聽不清楚,誰能說一說有什么好的辦法,讓小朋友既能說而老師又聽得清楚?
小朋友:一個一個來說。
3、抽幾名名小朋友說一說。
4、和自己的同桌說說。
教師小結:小朋友要記住自己住的地方,要不在外走丟了不會回家哦,見不到爸爸媽媽,爸爸媽媽也會傷心的。
三、了解家里的通訊號碼
1、老師:現在通訊技術可發達了,在這里,就可以聽到另外一個地方的聲音?誰能說一說,是通過什么東西聽到的?
在這里,可能小朋友說的答案很多,教師要注意引導小朋友說出這種東西就是電話或手機。
2、老師:如果你遇到什么難題時,你會找誰來幫助你解決?
小朋友可能多數都會說找父母、爺爺奶奶幫助解決。
3、老師:那當時父母和爺爺奶奶都不在身邊,你怎么和他們說呢?(從而引出打電話這個環節)
4、老師:在座的哪位小朋友,有誰記得父母和家里的電話號碼?你會撥打電話嗎?
小朋友發言。
小結:小朋友,大家一定要記得家里和父母的電話號碼,如果外出玩耍時和父母走散了,可以通過電話和父母取得聯系;遇到壞人時,要找機會給父母打電話,
讓家人去解救。
四、游戲
教師編一個孩子和家人外出游玩時孩子和家人走散的實例,抽些小朋友來演演,教教孩子怎么處理這類事件。
五、課后總結
這節課,小朋友的語言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整節課,都讓孩子們通過說的形式把自己的家庭情況想大家進行了介紹,同時也讓小朋友對自己的家庭情況有了一個完整的認識,知道遇到困難怎樣去處理,提高了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但因為時間的關系,很多處理困難的辦法都無法一一交給孩子,而且,有的小朋友也沒有機會發言,做不到面面俱到。特別是那些比較靦腆的孩子,就更加照顧不到,這些都有待完善。
我的家大班教案 篇11
一、活動構思
從本班實際出發,結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始終遵循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主題活動“我的家”題材貼近幼兒生活,并以幼兒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符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價值。在主題活動的組織實施中,我們試圖通過豐富多元化的活動,實現對幼兒多元潛能的培養,并促進其全面發展。
二、活動過程
(一)主題網絡圖的建構
在主題活動中,網絡圖的建構是在預設計劃的基礎上根據孩子的興趣需要做適當的調整,并逐漸完善的。其特點有:
1、網絡圖體現一個動態的過程
2、網絡圖只是預設計劃,但不確定具體做法
即從一級主題到二級主題,以及從二級主題派生出來的各個分支,它只給教師提供了一種依據或提示,具體怎樣組織活動,在于教師在活動中對于幼兒興趣點的捕捉及把握,但是需要強調的是教師心中要有目標,要時刻考慮活動如何與主題教育相整合,怎樣才能更好地為實現其目標服務。具體設計體現在教師
的日計劃當中。
(二)生成與預成活動
在主題活動“我的家”的組織實施中,我們通過關注生活、關注孩子們的興趣,靈活調整預定計劃,并在預設活動的基礎上生成了新的活動如“超市購物”和“集貿市場”等。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到了,按照慣例,每個人的家里或多或少都會購買一些節日禮品或生活用品,所以班里的孩子會時不時的提起“我去超市買東西了”“我和媽媽也去了”。所以我們抓住這一教育契機,生成了“超市購物”的活動,其過程如下:
1、參觀超市
參觀前組織幼兒談話:“你去超市準備做什么?”。其目的在于:了解幼兒對超市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讓幼兒帶著問題去參觀。
小朋友參觀超市
2、超市問題網絡圖的建構
匯總幼兒參觀超市前的討論內容和參觀后的討論內容,列舉出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師幼共同創設“大樹型超市問題網絡圖”(附照片),問題網絡圖有以下兩個特點:
其一:直觀形象、符合幼兒年齡特點。
其二:孩子們用自己可以理解的方式體現了他們的一些想法。
3、認識標簽及人民幣
第一:認識人民幣的面額
第二:知道標簽上的數字與人民幣面額的對應關系。
第三:會進行簡單的價格運算,能比較合理的支配錢。
4、超市購物
從超市參觀回來,幼兒興趣點很高,當時,按照一般的思路,我們也許會把活動室設計成一個“超市”,讓幼兒玩超市購物的角色游戲,但是,當我們做出了正確的價值判斷之后,還是決定讓幼兒走出去,讓他們到超市去真正購物,這比玩角色游戲更有教育價值。
(1)購物準備
家園配合:幼兒人手準備5。0-10。0元人民幣
購物要求:每人只選2—3種物品、錢物自己保管。
(2)購物實況
參加35名幼兒
,最多消費額為17。30元,最少消費額為0。30元,沒有一人出現遺失錢物的現象。
(三)、與幼兒互動的環境
在主題活動中,我們嘗試實踐“環境教育課程理念”,讓幼兒做環境的小主人,如區域標牌的設計、各種蔬菜水果等實物的收集,甚至每一張圖片的布置,都是孩子們親手所為,這種能讓幼兒直接感知和體驗,并與之互動的環境是調動幼兒積極性、創造性的重要手段。
1、制定主題墻飾及活動區創設記錄表
其內容體現三個方面:
第一:結合主題有目標、有意識地創設
第二:根據活動進展情況做適當地調整。
第三:活動組織后有關環境創設方面的幾點經驗和啟示。
2、由環境生成活動,以“集貿市場”為例說明環境的教育作用
參觀完集貿市場以后,孩子們提出了許多新的想法:“把蔬菜水果放到班里”“找一架電子秤”“玩購物游戲”,結合幼兒興趣點,在師幼共同的討論協商下,我們把活動室設置成了水果區、蔬菜區和干果區。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自由觀察及探索的環境,我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1)給幼兒提供一個開放性的環境。孩子們在實物區可以自由的摸摸、看看、稱稱。
(2)環境體現相關性、室內環境和主題活動緊密結合,并起到傳達教育信息的作用。
(3)環境體現問題意識,能夠激發幼兒不斷探索。例:觀察蔬菜水果的每日變化“土豆為什么變綠”、“韭菜為什么很難聞”、“青菜為什么變黃”,從幼兒不斷的觀察與探索中,充分調動了幼兒參與學習及主動思考的積極性,而這種可以啟發幼兒不斷思考與探索的環境,才能使幼兒各方面的潛能得以較好的發揮。
(四)活動區指導與創設
1、結合主題生成新的活動區以超市購物的活動為切入點,根據孩子們的興趣,活動自然延伸到了“我愛吃的食物”方面。因此,我們帶動幼兒參觀考察了清華社區中心的集貿市場,為了讓孩子們對食物的認識和感知更加全面,從促進幼兒發展方面考慮,我們又創設了“娃娃廚房”,希望通過孩子們自己動手實踐來制做一些簡單而常見的食物。如:煮玉米、蒸白薯、水果拼盤、蛋花湯等。
2、活動區活動和教育活動和諧整合
活動一:煮玉米
活動二:水果拼盤
活動三:蛋花湯
3、活動區評價記錄
活動區結束后,以小組與集體交互評價的方式進行活動區活動評價,教師做評價記錄。(包括幼兒活動情況及活動后的收獲與感受)。
啟發幼兒根據自己的所想所感用自己可以理解的方式來表達活動過程及結果。(如,畫蛋花湯制作過程圖)
4、建立活動區小檔案
在活動的組織實施中,我們學習借簽了瑞吉歐的檔案記錄思想,建立了建筑區活動情況小檔案。對該區幼兒自建組以來的活動情
況
進行了跟蹤觀察和記錄,包括照片及文字資料,其作用在于:
(1)有助于教師及時準確的掌握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2)從中總結出一些有關促進幼兒相互交往與合作的有效途徑及方法。
(3)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了幼兒的小組意識。
5.實現教育內容整合、多元潛能的培養滲透在多元化的區域活動中
在網絡式主題活動中,我們嘗試用多種教育內容與手段來實現其和諧整合,試圖讓每個幼兒在教師的關注下得到發展。
(1)語言區幼兒創編有關蔬菜水果的兒歌。
(2)美工區幼兒利用各種操作材料進行水果和食物的制作。
(3)科學發現區做“蔬菜吸水的實驗”。
(4)幼兒在水果、蔬菜區玩購物的角色游戲。
(五)實現家園共育
在主題活動中,一方面我們不斷加強家園的雙方溝通與交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并且把家、園和社區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為促進幼兒發展服務。具體做法如下:
1、首先讓家長了解本園的課程理念,了解班里進行的主題活動
(1)召開家長會。
(2)組織家長開放日活動。
2、共同關注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
教師與家長交流時,增加了“幼兒參與活動情況”的介紹。例:介紹孩子在活動區玩了什么、做了什么、發現及解決了什么問題,對什么事情或什么活動感興趣等。
3、幫助家長轉變傳統觀念(只注重
幼兒學習結果而忽視其過程)
4、班級環境向家長開放
(1)鼓勵幼兒請家長欣賞自己參與創設的班級環境。
(2)請家長參與環境的設計與資料的收集。
(3)關注家長對活動的反饋。
我的家大班教案 篇12
活動目標:
1. 根據已有的序數經驗,并理解雙重序數其所表示的意義,嘗試雙重序數的排放。
2. 進一步提高幼兒的邏輯思維力和記憶力。
3. 在活動中激發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
4. 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5. 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樂趣。
活動準備:
教具:大的卡通樓圖一張、不同樓層的空樓房圖一張、老師照片一張
學具:幼兒照片、黑色水筆人手一份、空門牌號碼若干
活動過程:
一. 通過游戲,引導幼兒了解雙重序數的關系。
1.請幼兒看黑板上的照片,說:“我想看上(下)一排的第幾張。”
2.引導幼兒觀察卡通樓。“這棟樓一共有幾層?”教師用數字標出樓層。“每層有幾間?”用數字標出間數。
3.“每個有顏色的房子里都居住著不同的卡通人物,你們想不想看看?”“請你說說想看看第幾層的第幾間?”
二. 出示“朋友樓”,引起幼兒興趣。
1.出示幾棟不同樓層的新樓,請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在新樓里找一間房間住下。
2.請幼兒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新家在第幾層的第幾間。
三. 出示門牌,幫助幼兒認識。
1.“大家都找到了自己所居住的房間,住在一個小區里好開心啊!有一天,郵遞員叔叔來送信,發現大家的房間上都沒有門牌號碼,送起信來很不方便。”“我想給自己的房間編一個門牌號碼,你們覺得我應該怎么編呢?”
2.討論應該怎么編門牌,幾個數字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四.請幼兒自己做自己的門牌。
1.幼兒制作門牌,教師指導。重點指導幼兒嘗試理解雙重序數的含義,并能記錄下來。
2.游戲:來做客。
活動延伸:
在教室走廊上貼上各種樓層的樓房圖,請幼兒在游戲時間標上每個門的門牌號碼。
活動反思:
《綱要》提出數學教學的目的是讓它與生活走得更近,發揮它的作用。我們教師應結合幼兒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來設計數學活動。脫離了生活的數學兒童是不能理解的。因此,我運用了幼兒在生活中較熟悉的門牌號碼,引導幼兒理解二維坐標的意義。制訂出本次活動的教學活動。這樣易引起幼兒的情緒體驗,使其更易理解和接受。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樂。為了使幼兒輕松、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數學概念,我采用了游戲法來吸引幼兒的興趣。正如杜威所說的:游戲就象是一個“糖衣”,讓幼兒在“糖衣”的誘惑下,把本來難以下咽的“苦藥”吞咽下去。讓幼兒在游戲的情景中,主動積極、自愿地去探索和發現,以自己的方式獲得經驗。真正體現幼兒在活動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則以飽滿的情緒、適時的指導把游戲貫穿于活動的始終,通過游戲的由易到難,層層深入,進一步使幼兒加深和鞏固對雙重序數理解。在攻破難關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此外,我還采用發現法、賞識激勵法等引導幼兒在游戲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從而使本活動達到科學性、趣味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整個活動根據幼兒的學習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通過安排、討論設想到操作到再次討論的形式,掀起一個個高潮。整個活動都是以幼兒動手探索發現為主,充分體現以幼兒為主體,培養幼兒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去發現、去探索掌握知識的能力。但在活動中,我也發現一些不足之處:如一開始我所提出的目標掌握6以內的雙重序數的關系,對于大班下學期的孩子來說似乎簡單了一些,應該提供多層次的樓房高度和房間數,供幼兒選擇。另外,教師在活動過程中,對于幼兒所出現的一些問題,關注度還不夠,沒有及時幫助其解決問題,反而一帶而過,使得幼兒在后面的活動過程中出現了更多地問題。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除了要設計好活動的過程,更要在活動中關注幼兒表現、反應,并及時予以幫助。
小百科:家,現代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讀作jiā,最早見于甲骨文,其本意是屋內、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