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教案(精選12篇)
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兩首古詩均為描繪山光水色的名篇,作者分別是唐代的李白和杜甫。《望廬山瀑布》描繪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象。《絕句》為詩人在成都草堂所作,全詩通過對明媚春光的描繪,表達自己愉快的心情。這首詩的觀察順序是由近到遠,寫得有動有靜,有聲有色,表達了作者喜悅的心情。
學情分析:
這兩首著名的唐詩,學生都會背誦。教學時,關鍵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
以求讀出韻味,讀出感情,促使學生領悟詩的意境。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
能解釋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述的情景。
3、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受到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能解釋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能用自己的話描述詩的情景。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小黑板、錄像。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望廬山瀑布》的詩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學過許多李白的詩,現在,咱們開一個李白詩會,把你知道的李白的詩背給大家聽一聽,愿意嗎?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李白的詩。(板書:望廬山瀑布)齊讀。
2、解題
誰能講一講課題的意思?
廬山在什么地方?(江西省九江市)
你見過瀑布嗎?(出示掛圖)
學習生字:瀑。
3、小結
《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繪的就是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色。
二、精讀《望廬山瀑布》。
1、指名讀古詩。
2、小組討論,說說詩的意思,有什么問題可以提出來。
3、師生交流:(每句詩都先請學生來說,教師只做適當指導)
⑴日照香爐生紫煙
“香爐”是什么意思?
“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山峰尖圓,煙云聚散猶如香爐,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
“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這里是“升騰”的意思。
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讓學生先說,教師再歸納總結:在陽光照耀下,香爐峰頂彌漫著紫色的煙霧,像香爐里散發的煙一樣不停地升騰。
⑵遙看瀑布掛前川
“遙”是什么意思?
遠。
“川”是什么意思?
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瀉之后像一條河。
“掛前川”是什么意思?
掛前川,瀑布掛在山的前面。“掛”字化動為靜,形象地表現出了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遠遠望去,瀑布像一條大河垂掛在山前。
⑶飛流直下三千尺
“飛流”是什么意思?
飛瀉的水流。
“直下”是什么意思?
“直下”是直瀉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寫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騰而下,勢不可擋的氣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
“三千尺”是虛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長。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很長的瀑布從陡峭的山崖上飛快地直瀉而下。
⑷疑是銀河落九天
“疑”是什么意思?
疑,可能是,懷疑。
“銀河”是什么意思?
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現出的由許多恒星組成的白色光帶,看上去像銀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什么?
落,這里指“從……落下”;“落”字寫出了瀑布傾瀉而下的磅礴氣勢。
“九天”是什么意思?
古代傳說天有九重,這里指天的最高處。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使人懷疑是銀河從天上的最高處傾瀉下來了。
4、這首詩描繪的是什么? 你認為詩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觀看廬山瀑布的?
5、練習朗讀、背誦。
6、品讀體會作者情感
“遙看瀑布掛前川”瀑布像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在山川之間,誰能將這樣巨大的瀑布掛起來呢?只有大自然。在這句詩里包含了作者對大自然神奇、偉大的贊頌。細細品味這首詩,可以使我們領會到大詩人李白豐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
三、總結(欣賞錄像)
四、作業
用你手中的畫筆畫一幅廬山的瀑布圖。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絕句》的詩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板書課題,齊讀
有誰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你們知道他嗎?
2、解題
這是作者對他居住的草堂附近明媚、秀麗景物的描寫。
二、精讀《絕句》
1、教師范讀。
2、這首古詩寫了什么?
3、利用學習《望廬山瀑布》的方法來學習《絕句》這首詩。復習
我們是怎樣學習《望廬山瀑布》的?讀詩句→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借
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這些難于理解的字詞弄懂→串聯、整理說出詩句的意思→說出整首詩的意思。
4、小組學習,教師點撥
同學們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提出來師生共同研究解答。
5、詩中寫了哪些景物?(黃鸝、翠柳、白鷺、青天、雪、船)
6、指導朗讀
注意停頓,要讀出詩的韻味來;注意輕重音,要讀出感情。
7、學生練習朗讀、背誦。
三、總結
四、作業
你能用一幅圖描繪出《絕句》的意境嗎?
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學習8個生字,正確書寫6個生字。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引導學生大致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的意境,感受梅花的頑強品質和夜雪的美。
教學重點:
認識8個漢字,會寫6個生字。
教學難點:
感受梅花的頑強品質,體會夜雪可感不可見的美。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梅花》。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重點難點:
感受梅花的頑強品質,體會夜雪可感不可見的美。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見過梅花嗎?它們在什么季節開放?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古詩《梅花》
二、自讀古詩,了解大意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邊讀邊用筆圈出不認識的.字,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教師巡視并指導。
2、檢查自讀情況,并糾正讀音。
3、師范讀,學生跟著讀。注意停頓和重音。
4、以組為單位,學生練習朗讀。小組內互相討論,提出疑難問題并嘗試解答。
5、師生共同交流,理解重點詞語。
6、學生互相提問,先說說詞語的意思,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7、反復練習朗讀,想像梅花在嚴寒中傲然怒放的畫面。
8、在讀、議、背中感受梅花耐寒、清香、潔白的特點。
9、師小結:這首詩通過寫梅花不畏嚴寒,冒雪開放,贊揚了梅花堅強的品格。
三、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生字
1、了解了梅花的品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識字朋友吧!教師出示生字卡片,學生進行認讀。
2、小組合作,進行認讀、識記生字。
3、指導書寫。
(1)指導學生觀察田字格申的生字,說一說怎樣寫才能端正、美觀。
(2)學生試寫,教師重點提示:
獨、梅、暗都是左窄右寬的字,書寫時要注意避讓。
寒:要注意端正。下面兩點要寫在豎中線上,撇和捺要舒展,起出寶蓋頭,三條橫線間距要均勻。
四、作業
背誦古詩。
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認識偏旁“青”,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靜夜思》
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板書課題:《英英學古詩》(給生字“英”和“詩”注音)
一、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在一年級學過哪些古詩?(生:我們學過的古詩有《鵝》、《鋤禾》、《華山》)
誰能把這幾首詩背給大家聽聽?(學生背)
背得好!你們在家里學過的古詩背給長輩們聽嗎?
二、解釋課題,教學有關生字詞。
1.這一題目告訴我們誰學古詩?(英英)對,英英是一位小朋友的名字。
2.我們用什么辦法來記住題目中的“英”和“詩”?
3.要求學生進行書空練習,記住“英”和“詩”。
4.再讀課題。
三、初讀指導
1.看圖。
(1)課題右面的這一幅插圖,畫了哪兩個人?(英英和奶奶)她們在做什么?(說話——談古詩)
(2)小結:英英和奶奶正在說話,從課題上我們可以知道她們談的話題是有關學習古詩方面的。
(3)第二幅插圖上畫的是什么?(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上,大詩人李白在窗前望著明月,正在思考著什么)
2.自學課文。
(1)教者問:這篇課文和以往學的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嗎?
(2)分步揭示自學要求
(3)教學生字詞。
四、朗讀全文
五、課堂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理解《靜夜思》的意思。
2.課后練習3。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
1.聽寫詞語:英英一首意思古詩靜夜思
“靜”的偏旁是什么?(青)出示詞卡訂正。
2.《英英學古詩》這篇文章里,英英說了幾次后?各講的什么內容?
3.指名兩人讀課文,一人讀英英說的話,一人讀奶奶的話。(評議)
二、精讀訓練
1.學生輕輕地讀《靜夜思》教者板書或用投影儀出示《靜夜思》全文。
2.理解“靜夜思”的意思:“靜夜”就是靜靜的夜晚,“思”想念地意思。
3.詩中哪些詩句的意思你已經懂了?你是怎么弄懂的?
4.這首詩的意思,實際上大家已經基本理解了,有不少小朋友是通過聯系下文弄懂的。這很好!現在我們來看看英英是怎么講的吧。
5.提問:《靜夜思》的作者是誰?(唐代大詩人李白)
6.朗讀指導。
(1)《靜夜思》的朗讀節奏:(“/”為句中停頓)
(2)“疑是”、“低頭”讀時語速要慢,表示詩人在沉思。
(3)“光”、“霜”、“鄉”要讀得清晰,停頓要長一些,表示感情一步步發展。
三、課堂作業
練習背誦《靜夜思》。
第三課時
一、導語
上兩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靜夜思》,并且弄撞了它的意思。現在,我們來看看書上的插圖圖畫了些什么。
這個人是誰?(唐代大詩人李白)
你們能夠想象出筒子里插的是什么嗎?
二、想象與說話訓練
1.請小朋友仔細看看這幅圖,再把課文輕輕兩遍,想象當時的情景,說給大家聽聽。
2.提示:想一想:李白這時在哪里?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會怎么做?
3.各自練習說,同桌互相試說,提出補充和修改意見。
4.指名當眾口述。
三、背誦《靜夜思》
1.《靜夜思》的第一句寫什么?(景色)誰能把它背出來?
2.第二句寫了詩人的哪兩個動作?(舉頭望、低頭思)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思想感情?(思鄉之情)
3.指名用自己的話講解全詩的意思。
4.指名朗讀《靜夜思》。
5.練習背誦,指名背誦。
四、總結談話
小朋友們,連同今天學的《靜夜思》,我們已經學過好幾首古詩了。你們覺得古詩怎么樣?
五、寫字指導
1.須按筆順描紅的生字。
2.其他要描紅的生字
六、課堂練習
1.描紅練習。
2.背誦《靜夜思》。
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認識“樓、依”等12個生字,會寫“樓、依”等10個字。
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中描述的畫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麗。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想象畫面,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深刻理解詩文的含義,并能用自己的話講出詩文的內容。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詩人寫的,都是面對祖國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麗景色,不由自主就抒發的贊美之情。
二、初讀古詩,自主識字
自由讀詩
自主識字
認讀。
讀準“瀑、布”,韻母都是“u”,聲母分別是“p”和“b”。
“盡”是前鼻音,“層”是后鼻音。
識記。
“川”是象形字,出示甲骨文字形讓學生對照識字。
“樓、依、遙”都是形聲字,根據熟悉的構字部件來識記,也可以采用換偏旁的方式聯系熟字來識記。
“欲”組詞“欲望、食欲”識記字義。
“層”,看看插圖,這鸛雀樓一層疊著一層,數數有幾層。
“爐”,從“火”從“戶”,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聯系生活想一想見過哪些爐子——煤爐、微波爐。可將“爐”與“廬山”的“廬”作比較鞏固字形。
指導寫字
“樓、依、爐、煙、掛”這幾個左右結構的字都是左窄右寬。“樓、依、爐、掛”要特別注意筆畫的穿插。“爐、煙”左側“火”的捺應改成點。
三、朗讀感悟《登鸛雀樓》
板書題目,并解題
[登鸛雀樓]題意是登上鸛雀樓。
師:簡介鸛雀樓,簡介作者
理解詩句之意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白日:太陽。依:依傍。盡:消失。詩句之意: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水朝著大海的方向洶涌奔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欲:想要。窮:盡,使達到極點。千里目:眼界寬闊。更:再。詩句之意:要想看到更遠的風景,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樓層。
再讀詩句,品悟詩意
四行詩各寫什么?(《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所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行寫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勢雄渾的意境;后兩行寓理于詩,寫出詩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詩句解析。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這兩句詩寫的是詩人登樓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意思是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黃河入海流”寫近景,意思是滔滔黃河水朝著大海的方向洶涌奔流,寫出了水的氣勢磅礴,景象壯觀。兩行詩對仗工整,“白日”對“黃河”,景物相對,色彩也相對;“依山盡”對“入海流”,動詞相對,厚重有力,既構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達了充沛的氣勢。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兩句詩是詩人登樓所思。意思是若想看到更遠的風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樓層,表達了詩人不凡的胸襟與抱負。詩中的“千里、一層”都是虛數,可理解為更遠、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
看圖想象,有感情朗讀。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么呢?
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登鸛雀樓》這首詩通過描繪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雄偉壯觀的景象,抒發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誦讀背誦。
四、作業布置
朗讀背誦《登鸛雀樓》。
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登鸛雀樓》的意思。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背誦《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朗讀感悟《望廬山瀑布》
[望廬山瀑布]望:遠看。題意是遠看廬山的瀑布。
師:簡介廬山
簡介作者:
理解詩句之意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日照:陽光照射。香爐:指廬山的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山峰尖圓,煙云聚散猶如香爐那樣,因此而得名。)生:發生,產生。(指山間云煙冉冉上升,裊裊浮游。)紫煙:紫色的云煙。(因為有太陽光的照射,云霧顯出紫紅色的光彩。)遙:遠。前:山前。川:河流。詩句之意:太陽照在香爐峰上,峰頂云霧彌漫,蒙蒙的水汽透過陽光,呈現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煙,繚繞著香爐峰。遠遠望去,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絲帶高掛于山川之間。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飛流:飛奔的流水。直下:筆直地流下。三千尺:是虛指。形容瀑布的高和長。疑:懷疑,以為。銀河: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現的明亮光帶(天河)。落:瀉落下來。九天:指天的處。(古人認為天有九重,所以稱九天。)詩句之意:瀑布從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瀉而下,使人以為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
再讀詩句,品悟詩意
四行詩各寫什么?(第一行寫背景;第二行寫靜態;第三行寫動態;第四行寫聯想。)具體寫瀑布的詩句是哪幾句?(二、三句)
詩句解析
前兩句:寫詩人遠望廬山瀑布的雄奇之景。“一個“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掛”字化動為靜,寫出了瀑布的雄奇壯觀。
后兩句:“飛流”二字表現出瀑布凌空而出,噴涌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是虛數,極盡夸張地寫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飛流的壯觀。一個“疑”字率直道破這是詩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長。
作者在詩中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比喻、夸張)
師:一、二、三句是比喻:描寫背景時,“生”字形象寫出了山間煙云猶如從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的一團白煙,飄渺與青山藍天之間。二句:瀑布像……。四句,用貼切的比喻,表現了自己奇特的想象,從而使整個形象顯得更加雄偉壯麗,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第三句是夸張。不是實指,而是形容其長、其高。
那些字用得好?(生、掛、飛、直下、疑、落。)
師:“生”(上有)。“掛”字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遙看時的形象,點名“遠看”題意。“飛”把瀑布噴涌而下的景象描繪地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高峻,又顯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這些眼前。“疑”是大膽、奇特的想象。
你讀后有什么感受?(瀑布氣勢磅礴,景色壯美。)
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望廬山瀑布》這首詩通過描繪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抒發了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充分體現了詩人浪漫的情懷。
誦讀背誦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指導誦讀:一、二緩、舒;三、四快、高。
三、作業布置
讀下面兩首古詩,不認識的字查查字典。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讀背《望廬山瀑布》,并完成課后練習題。
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朗讀感悟
教學準備:
1、掛圖 生字卡片 小黑板
2、查找資料,了解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情況。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復習導入:學習《找春天》后,我們發現了春天剛來到時的一些景物,如,小草從地下長出來,稀稀疏疏的。今天我們將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看看同學們對春天能不能有新的發現。
本節課學習古詩《草》
二、看圖說話
1、看圖,說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板書課題:草
3、結合課后“我知道”,了解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情況。
三、整體感知,了解古詩大意
1、自己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自由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教師隨機點撥。
如:理解詩中的“歲”是“年”的意思;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中的不同畫面,想想“枯”和“榮”應該分別是哪一幅圖描繪的景象,直觀形象地理解“枯、榮”的意思。
四、感情朗讀,啟發想象
1、指導朗讀,感受古詩節奏美。
2、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想象。
3、學生練讀,啟發學生想象野火焚燒枯草和春天野草復生的畫面,體會感情。
五、感悟詩意,熟讀成誦
1、自讀古詩,借助插圖感悟詩意。
2、小組討論、交流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長情況,感悟小草頑強的生命力。
3、反復誦讀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4、練習背誦。
六、指導書寫“枯、榮、燒”3個生字
重點講解:
榮:草字頭的橫不能太長,禿寶蓋要寬,“木”字橫要短,撇捺伸展開。
燒:右上部不要寫成“戈”,第二筆斜鉤要有彎度。
七、積累運用
1、讀讀記記《草》原詩后四行的內容。
2、抄寫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第二課時
學習《宿新市徐公店》
一、創設情境,揭題導入
1、出示畫面,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的詩《小池》,今天,我們和詩人楊萬里一起去欣賞春天的景色,板書課題。
2、讀題,理解題意
宿:住宿、過夜 新市:地名 徐公店:姓徐的人開的店
(詩人楊萬里在新市一個姓徐的人開的客店里過夜)
3、導入:楊萬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么呢?他用一首詩寫了出來,我們一起讀讀吧!
二、初讀感知,了解詩意
1、自由讀: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個別讀:要求讀流利。
3、小組讀,合作學習,說說詩中寫了什么?(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并根據詩文內容回答。)
三、再讀感悟,想象畫面
1、自由讀,結合圖理解詩意。
如:“稀疏的籬笆”、“小路伸向遠方”(看課件);理解“未成陰”
樹上的花已經落了,但樹葉還沒有長得茂盛濃密,不能遮擋太陽(看課件);詩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相機點撥,體會感情。
3、教師范讀,學生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四、啟發想象,感情朗讀、背誦
1、教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五、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給《宿新市徐公店》編故事。
六、閱讀積累
1、出示已學過的《村居》誦讀。
2、說說《村居》和《宿新市徐公店》這兩首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描寫春天的景色。前兩句都寫了春天的景色,后兩句都寫了兒童的活潑和快樂。)
六、指導書寫“未、追、店、徐、菜、宿” 6個字。
重點講解:
未:上橫短、下橫長,撇捺要舒展。
追:提示筆順,后寫“走之兒”
宿:寶蓋不宜太寬。
菜:“采”是八畫,不要把第三筆“點”和第六筆“豎”誤連成一筆。
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認識6個字:詠、妝、惜、荷、蜻、蜓;會
寫6個字:惜、柳、絲、照、泉、柔,以及“泉眼”一詞。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
4、通過學習,初步體會漢語豐富的表現力,欣賞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
教學重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采用朗讀感悟法,情景教學法。
預習作業:
朗讀古詩;查字典或資料先了解古詩大意。
教具準備:
課文課件、圖片、生字卡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1、借助拼音讀古詩,把詩句讀流利。
2、識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漢字。
3、讀古詩,想:
a兩首古詩分別寫的什么季節?
b結合插圖,分別說說圖上畫了什么?用自己的話贊美。
c細讀古詩,畫出不懂的詞語,和同桌交流,或請教老師,或查工具書。
d想象小池的美景,進一步了解詩句的意思。
e想象詩句的意思,試背誦。
二、質疑定向(小組長檢查)
三、自主合作探究《詠柳》
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首、蹤、跡”等12個生字;會寫“首、無、采”等7個生字。
2.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蹤跡、采、藏”等字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圖文結合,感受詩中蘊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識字、寫字,背誦兩首古詩。
難點:了解古詩的大意。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板書:古詩二首。
2.教學“首”。
(1)量詞,一首歌,一首詩等。
(2)古詩二首指的是哪兩首?畫出來,讀一讀。
3.(課件出示荷塘圖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誰不想欣賞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詩人白居易來到池邊,看見發生在荷花池里的關于一個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詩人忍不住就吟誦了一首詩。想知道在這個小娃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來學這首古詩。(揭示詩題)
4.板書課題:池上
二、循序漸進,掌握字詞句
1.自讀詩句,認識生字詞。
(1)自由讀《池上》,畫出生字寶寶,要讀準字音,難讀的字做上記號多讀幾遍。
(2)課件出示生字,小老師教讀生字,教師重點指導“首、蹤、萍”等字的讀法。(“首”為翹舌音,“蹤”為平舌音、后鼻音,“萍”為后鼻音)
(3)課件出示生字詞,采用抽生個別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靈活掌握本課生字。
2.鞏固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字形筆畫。學生練習描紅。
(2)教師重點指導兩個字易寫錯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畫,第三筆是長橫,第四筆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筆順是“撇、點、點、撇”,爪字頭的撇是橫撇。
3.生字寶寶告訴老師,它們想和你們一塊玩捉迷藏的游戲。它們都躲到詩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準確地找到并叫出它們的名字。(齊讀古詩)
三、誦讀古詩,了解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領讀,全班齊讀古詩,讀通讀順。
2.出示掛圖,引導學生看圖: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誰在干什么?(圖上畫了一片荷塘,荷塘上開著幾朵粉紅的荷花,有一個小朋友撐著小船,到荷塘中采蓮蓬。)
3.教師解讀古詩。
(1)課件出示詞語的意思。
撐:撐船,劃船。小艇:輕小的船。蹤跡:指被小艇劃開的浮萍。
解:知道,懂得。浮萍一道開: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2)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講了一件什么事。
(3)課件出示每句詩的翻譯,讓學生找出相應的詩句。
(4)指定一名學生讀詩句翻譯,另一名學生朗讀詩句。
4.集體討論: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愛嗎?你從哪里看出他的可愛?(“偷”,結合自己小時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惡作劇和頑皮之事,和詩中的小娃產生共鳴,體會孩子的無邪、可愛、純真與童年的快樂、無憂。)
5.指導朗讀、背誦古詩,讀出小娃的天真無邪、頑皮可愛。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揭題,學習《小池》
1.出示課文插圖,問:這是什么?
2.小池美嗎?美在哪里?(指導看圖,用自己的話說說)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同桌合作讀課文。檢查字音,糾正讀錯了的字音。
3.指名兩人一組朗讀并匯報。
三、學習生字,鞏固詞語
1.出示帶音節生字認讀,去掉音節認讀。
2.認讀課后“讀一讀,記一記”中的詞語。
3.指導書寫生字。
“樹”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對=樹。
“愛”為上中下結構;“角”字中兩橫不能碰兩邊。
“尖”字上方“小”變成部件后豎鉤變成豎。
四、圖文對照,理解感悟
(一)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插圖:仔細觀察畫面,說說你都看見了什么。
2.引導學生邊看畫面邊讀,說說詩中描寫了什么景物,在詩中找出來。(泉眼、樹蔭、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詩意
1.看課文插圖,說說你覺得池塘怎樣。詩中是怎么寫的?
引出詩句: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
2.交流自學。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教師引導理解“惜”“愛”的意思。
(泉眼:涌出泉水的那個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細觀察圖畫,你看到了什么?詩中是怎么寫的?
引出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4.學生提問自學不能解決的字詞,教師作簡要解答。
5.簡單講述詩意。(聯系生活理解)
6.全班齊讀全詩,說說此詩描寫的是哪一個季節,哪些詞可以體現出來?
7.各種方式誦讀古詩。(齊讀、比賽讀、合作讀)
五、課堂小結
1.教師請學生欣賞荷花池的美景圖片。
2.全體學生朗讀古詩。
[教學板書]
[教學反思]
學習古詩的時候,我先出示課文插圖,啟發學生領悟圖畫內容,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在生字教學中,抓住字詞,扎實訓練,夯實基礎。然后讓學生自由質疑,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學習交流,促進學生知識的構建和生成。
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意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后讓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激發閱讀興趣。
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首、蹤、跡”等12個生字;會寫“首、采、無”等7個生字。
2.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蹤跡、采、藏”等字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圖文結合,感受詩中蘊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學重點
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圖文結合等方法初知古詩大意。
教學準備
課文插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1.師引言:同學們,夏天到了,你們高興嗎?說說為什么。(學生交流)師展示令人賞心悅目的荷塘美景圖。(出示課件)
2.師激趣:看到這么美的荷塘,你們最想干什么或說什么?(學生交流)導入課題。
3.識記并書寫生字“首”。(出示課件)
(1)指生當小老師領讀,注意強調“首”是翹舌音。
(2)指導學生書寫。
①指導學生觀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學生嘗試交流書寫注意點。
③教師歸納:點、撇位于豎中線兩側,首橫長且直,橫畫上下對正。
4.揭題:詩人白居易也來到了池邊,看見了荷花池上發生的一個關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詩人忍不住寫了一首詩。板書詩題。相機理解詩題:荷花池塘里。
5.簡介作者白居易。(出示課件)
白居易字樂天,是唐代詩人,有“詩魔”之稱,他的詩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
二、初讀古詩,認讀生字。
(一)自讀詩句,認識生字詞。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讀古詩。(顯示要求:拼讀生字音節,注意讀準字音;用加一加、換一換等方法識記生字字形;給生字找朋友組詞;讀通句子,爭取讀出古詩的韻律。)(出示課件)
3.匯報交流。
(二)熟讀古詩。
1.認讀生字。(出示課件)
2.劃節奏讀詩,相機出示: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出示課件)
3.指名讀詩。
4.師講解誦讀要領并范讀:誦讀古詩的時候,不要一字一頓地讀,這會破壞古詩的韻味,要注意音斷氣連,像老師這樣,你們聽——
5.齊讀古詩。
6.趣味誦讀。
三、吟詩煉字,體會意境。(出示課件)
(一)前兩行——小娃偷采蓮。
1.師引言:一個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蓮,究竟有趣在哪兒呢?讓我們一同走到荷花池邊去看一看吧。(課件出示:“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2.學生自由輕聲誦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
3.學生交流“看”到的畫面。
(1)引導學生通過“你問我答”的形式匯報自己是如何“看”出來的。
(2)指導學生觀察畫面展開聯想:荷塘是什么樣的?白蓮是什么樣的?
(3)指導學生融情想象:如果你就是這個小娃,看到一池的荷花都在風中舞蹈,風中還傳來了蓮蓬的清香,你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4)采訪式指導朗讀。
(二)后兩行——景美童心純。
1.師引導:小娃偷采白蓮,真的不會被發現嗎?你們從哪兒知道的?
2.學生默讀后兩行詩,談理解。
3.學生匯報交流。
(1)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劃出的波痕已經暴露了他偷采白蓮的事。多么純真質樸的孩子呀!
(2)看到浮萍開了,你會怎么想?(替小娃擔心、著急。)
(3)指導學生讀出這種心情。(自讀、指名讀、齊讀。)
四、感情朗讀,背誦全詩。
1.指導學生想象古詩的內容,練習背誦。
2.檢查背誦。
3.師引導:詩中的小娃多可愛呀,你能把這首詩改編成一個有趣的故事嗎?(學生改編故事,交流。)
五、指導寫字。(出示課件)
1.先讓學生觀察“采”的字形,引導學生分析。
2.教師范寫。
3.學生練習寫。(要求學生保持正確的寫字姿勢,做到“三個一”。)
4.展評學生寫的字。
第2課時
一、以詩引詩,創設情境。
1.引導學生背誦古詩《春曉》《詠柳》。
2.交流:我們剛才背誦的詩有什么共同點呢?(都是描寫春天景色的詩。)
3.教師引導:大自然的美景總是令人陶醉。從古至今,不知多少詩人用他們的筆贊美它。師導言:生機盎然的春天過去,姹紫嫣紅的夏天來了,你們看到了什么?
4.導入新課,揭題。
5.學生讀課文題目,教師介紹作者。(出示課件)
二、初讀古詩,學習字詞。
1.教師導學: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小池塘呢?我們一起來有滋有味地讀讀吧!
2.指名朗讀古詩,在對學生進行朗讀評價的過程中相機出示生字,鞏固字音,交流識字方法,聯系詩句或者生活實際理解字義。(出示課件)
3.指導學生將生字帶入古詩中,再次朗讀詩句,要讀出古詩的節奏。
三、深入朗讀,體會詩意。(出示課件)
(一)整體感知。
聽老師范讀,說說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二)理解詩意。
1.誰來說說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1)相機引導質疑:泉眼的水是怎樣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誰舍不得誰?怎樣理解“愛晴柔”?
(2)指導朗讀:一道細流緩緩地從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綠樹在陽光的照射下,將樹蔭投到水面,忽明忽暗。這么寧靜的景色,我們該怎么讀呢?(要讀得輕柔、甜美,速度要稍慢,要飽含不舍之情。)
(3)指導想象:荷葉剛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樣了?如果它們會說話,會說些什么?
(4)“早”和“才”詩人用得非常準確、生動。有了這兩個字,我們讀這兩句詩時眼前仿佛看見了什么?(學生交流)
2.總結: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樹,嬌嫩的荷葉,可愛的蜻蜓,構成了小池優美的風景。難怪詩人要把這樣的小池寫下來,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并試著背誦。
四、寫字指導。
1.學生仔細觀察課后田字格中的“無”“樹”“愛”“尖”“角”的字形,思考怎樣才能把這些字寫得正確、好看,并把自己的建議分享給大家。
2.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進行補充,重點注意:
(1)“無”的最后一筆是豎彎鉤。
(2)觀察“愛”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注意比例。
(3)“尖”的第一筆是豎,“大”要寫得舒展。
3.教師范寫,學生書空。
4.學生練寫,欣賞評議。
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6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情意。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并背誦。
2、了解詩句的意思,能夠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欣賞古詩,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古詩嗎?想必大家平時一定積累了不少古詩,誰背首古詩給大家聽聽?
2、看圖背古詩:《春曉》《詠柳》《望廬山瀑布》《靜夜詩》
3、師:已經感受到同學們對古詩的喜愛之情。望著一輪明月,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感受。這節課,讓我們走進《古詩二首》(板書課題),再來學習兩首與明月有關的古詩。先來學習唐代詩人王維寫的《鳥鳴澗》。
二、整體誦讀,初識詩文。
1、自由讀《鳥鳴澗》,要求讀正確,讀通順。讀后借助課文注釋,嘗試著說說這首古詩的大概意思。
2、指名讀詩,其他同學評價,適時指導生字“桂”學習。
3、美讀:請你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想怎樣讀就怎樣讀:可以像古人那樣搖頭晃腦地讀;可以站起來大聲讀;也可以同桌之間互相讀,把這首詩美美得多讀幾遍。
三、品讀詩句,進入詩境。
師:“鳥鳴澗”是一個地名,為云溪風景之一。唐代詩人王維是如何描寫鳥鳴澗的呢?學習了這首詩,你會有更多的了解。
1、品讀,想想古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
2、與文本對話,理解詩句意思。
(1)說說帶點詞語意思。
(人閑——人寂靜心閑;空——空蕩蕩,沒有人;時鳴——不時鳴叫幾聲)
(2)說說詩句的意思。
a、“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人聲都已閑寂了,細碎的桂花輕輕地落著,夜表妹得好像整個山全是空空的。)(閑:閑靜,也可理解為人內心的安閑;桂花:桂樹的花,花瓣細小。)
b、師:寂靜山村,大家都安然入睡了,周圍的一切都顯得那么——寧靜。(板書:夜靜)
c、詩人聽到了鳥兒的鳴叫聲,(板書:鳥鳴)詩人認為是什么讓鳥兒受驚了呢(月亮穿破云層,照亮大地。)詩人沒有直接描寫月亮,但是卻說月亮讓鳥兒受到了驚嚇,那你認為這月亮是什么樣的呢?
d、“月落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月亮從東邊的山頭出來,驚醒了山林中的鳥兒,不時發出一聲聲的鳴叫回蕩在春日的山澗中。)
3、讀古詩,想象畫面:這樣的景色,給你一種什么感受?(同桌交流)
4、指導朗讀:在這樣的情境中,詩人深深陶醉了。你認為應該怎樣讀出這種陶醉呢?(舒緩、悠閑、沉醉)
5、反復育讀古詩。
四、拓展詩句,遷移詩境。
(1)出示《鹿柴》,與《鳥鳴澗》對比,看年詩句描寫有什么異同?
(2)詩人筆下的景物那么美麗,你怎么評價王維?
(3)王維的詩作人們非常推崇,后人對其詩作的評價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你認為這樣的評價合理嗎?
(4)閉眼,聽讀,想像《鹿柴》《鳥鳴澗》這兩首詩所描寫的情景。
五、總結學法,布置作業。
1、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美美的想像中,我們結束了今天的古詩學習。我要祝賀每一位同學,你們不僅學會了《鳥鳴澗》,還掌握了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板書:讀通——讀懂——想象——背誦),下節課,我們將繼續運用這種方法來學習《暮江吟》。
2、搜集王維的詩,并預習《暮江吟》。
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教案 篇10
看到這么美的池塘、蓮花,誰不想欣賞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詩人白居易也來到池塘邊,還看見荷花池上發生的有趣的一幕。于是詩人就忍不住吟誦了一首詩。你們想知道在這個小娃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古詩。(揭示課題)
二、初讀古詩,指導朗讀。
1.自讀詩歌,勾畫難認難記的生字生詞,借助拼音多讀幾遍,可以讀給同桌聽,也可以讀給老師聽。
2.指名朗讀古詩。
3.師生對讀,同桌對讀,男女對讀。
4.師生接力讀,全班接力讀。
三、深入朗讀,體會詩意。
(一)整體感知。
1.PPT出示兩幅圖片,讓學生思考小池美嗎?美在哪里?
2.引導學生邊看插圖邊讀,說說詩中描寫了什么景物,在詩中畫出來。(荷花池、泉眼、樹蔭、荷葉、蜻蜓。)
(二)理解詩意。
1.前兩行--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
(1)學生自由輕聲誦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
(2)解釋重點詞語及詩意。
(3)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這兩句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主要描寫了什么?
(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一個“惜”字,化無情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為愛惜泉水,才讓它無聲地緩緩流淌;一個“愛”字,賦予了綠樹以生命。這兩句詩描寫了泉眼、細流、樹蔭等景物。)
2.后兩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1)學生指出自學不能解決的字詞,教師進行簡要回答。
(2)揭示詩意。
(3)PPT出示圖片,讓學生明白“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具體情狀。
(4)教師引導學生分析:
A.這兩句詩主要描寫了什么?(描寫了蜻蜓和荷葉相依相偎的情景。)
B.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小池》寫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詩人通過對小池美麗的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
3.總結: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樹,嬌嫩的荷葉,可愛的蜻蜓構成了小池優美的風景。難怪詩人要把這樣的小池寫下來,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并試著背誦。
四、寫字指導。
1.學生仔細觀察課后田字格中的“無”“樹”“愛”“尖”“角”的字形,思考怎樣才能把這些字寫得正確、好看,并把自己的建議分享給大家。
2.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進行指導。
3.教師范寫,學生書空。
4.學生練寫,欣賞評議。
【課文小結】
本課有兩首古詩,這兩首詩描繪的都是詩人在夏天的所見,前者敘事,后者寫景。《池上》描繪了小娃偷采蓮的情景,充滿了童心童趣,表達了作者對鄉村孩子的喜愛之情;《小池》向我們展現了一幅美好的“夏日荷塘圖”,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開始,我啟發學生領讀,把課文讀通讀順,學習古詩的第一步就是把古詩多讀幾遍,讀準字音,讀通每一句。學生讀通順課文后,教師接著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本首古詩中要求認識的生字,采用帶拼音讀、打亂順序讀、領讀等多種形式來教學生讀準字音。
學習古詩時,教師除了讓學生讀通讀準之外,還要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先解釋重點詞語,然后逐字逐句翻譯,再用PPT出示相關資料和圖片,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最后進行總結,將詩歌的所要表達的意思清楚地傳達給學生。
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教案 篇11
寧夏銀川市第二十一小學 陳曉秋
師:胸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能陶冶人的情操。以前我們學了很多古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古詩。
(師板書詩題,生讀題)
師:詩的作者是誰呢?下面我們打開書,讀一讀詩,注意讀準字音,可以讀出聲音。誰愿意來?
指名讀。
師:全詩共28個字,有6個多音字,你都讀對了,真了不起。讀對字音對你理解古詩的意思很有好處。我們一起來讀。
(生齊讀)
師:下面老師要看看同學的自學能力,借助書本注釋和工具書,可以用筆寫下自己的收獲和疑問。
(生自學)
師:現在小組的同學一起來交流交流,因為三人行,必有我師。
(生小組交流)
師:哪個小組來匯報一下。
生:我們學的是最后兩句,我們提出的問題是:“又綠”是什么意思?是指春風吹綠了江南,家鄉很美麗,他非常想家。
師:從這兩句你體會出什么?
生:思念家鄉的感情。
師板書。
生:我們學的是第一、二兩句,體現了思鄉情,長江是很寬的,詩歌把它比作一水間,靠得很近,“瓜洲”和“南京”應該相隔很遠,詩歌上說只有幾座山 。
師:老師為你喝彩。瓜洲在哪里?
生:在長江的北岸(師畫簡筆畫)
師:那京口在哪里?
生:在長江的南岸。
師:你怎么知道了京口和瓜洲在這個位置?
生:從注釋上看出來的。
生:從圖上看出。
生:查資料找到的。
生:從詩句中的“一水間”知道的。
生:“泊船“是什么意思?是停船的意思。
師板畫小船
師:那泊船瓜洲的整首詩的意思是什么?
生答。
師:理解了詩意只是讀懂古詩的第一步,剛才同學們也感覺到王安石的思鄉之情,找出表示思鄉之情的字眼。好好品味。
生:我找到的三個詞和一個字,“一水間”,說明相隔近;“只隔”說明僅僅隔了幾座山;還有“又”、“何時”。
師:你找到了,能不能把他讀出來?
(生讀)
生:還有第三行詩的“又綠”,這也是表現了江南兩岸的景色美,說明他想回到家鄉。
師:能不能把下面兩句讀出來?
(生深情朗讀)(一片掌聲)
師:剛才同學們都說到這個“綠”,能不能把它換成其它字?
生:吹,拂,碧,到,滿。
師:其實,王安石在寫詩的時候,也考慮到了這些字,但他最后選擇了“綠”,你們知道為什么?
(學生討論)
生:因為“綠“最能表現春天江南的美麗景色,表現他愛家。
生:表示家鄉的美,有動感,有力量。
生:春風一吹,把江南的景色變得春意盎然。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找資料。
師:對,讀書就應該從多方面吸取。
(齊讀)
師:我們的家鄉雖然不在江南,但一個“綠”字讓我們感受到江南的風光。
(放錄像,欣賞江南美景)
師:美嗎? 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傳開了。通過王安石改字,你覺得我們可以向他學什么?
生:我們應該學習他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
師:對字詞的推敲實際上是我們小學生最應該學習的。我們進行讀詩比賽,請同學們準備一下。
生練讀詩。
師:讀詩要把自己當成詩人,想像一下,把自己當成詩人。
生:我會想:我的家鄉是多么美。
……
師:再一次請同學來讀,我想應該讀得更好了。
(生再讀)
師:你讀錯了,下次不能再讀錯了。
師:下面聽老師來讀一下(師范讀,音樂起)
師:誰來讀一讀,讀得比老師還要好。
(生讀,配上音樂)
師:讀得真好,我們一齊來讀一讀。
(生齊讀)
師:我們學第一首詩,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下面我們來學習孟郊的《游子吟》。
師:學這首詩我們自由組合進行學習,你們打算怎么學?
生:表演,賞析。
生:朗讀。
(生下座位小組學習)
師:哪些好伙伴來?
生:感情誦讀。
(小組同學讀)
生:這首詩寫了母親為出行的兒子縫衣服,把衣服縫得密密的。
生:我們是把詩意串連起來,再表演。(生上臺表演)
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一種感情?
生:報答詩人對慈母的愛。
師:那我們一起來讀讀古詩,把這種慈母情送給天下所有的母親。
師:你們還找到了哪些思親的古詩?
生:我找到《靜夜思》。
生:我找到《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業:
1、收集王安石和孟郊的詩,還有思鄉思親的詩
2、寫一篇散文《游子吟》
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教案 篇12
高林生老師的《望洞庭》析疑 四年級上冊《古詩二首》之一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早年沒有讀過這首詩,選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瀏覽,沒有很好地琢磨。真的引起我對它的注意,是這次在徐州聽民主路小學劉杰老師的課。歸納一下值得思考和討論的問題,主要有三:
第一、“湖光秋月兩相和”的“和”,是讀第二聲,還是讀第四聲?
查《現代漢語詞典》,“和”字的讀音一共有四種,但與這一語境的意思相關的讀音有兩種:一是讀hé。二是讀hè。細細揣摩,我以為:此處之“和”還是讀作第二聲(hé)為妥。其理由有三:
一、從“和”的字義來看,它最初是“相應”或“諧”的意思。許慎的《說文解字》有云:“和,相應也。” 《廣雅·釋古三》也說:“和:諧也。”后來,引申為和睦、協調。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古唱和字不讀去聲。”由此不難發現:“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聲音相應而來的。它應讀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讀為“去聲”。如今的第四聲讀法是后來隨著字義地不斷延伸與擴大,分化出來的。再從“和”字的現代解釋看,此處之“和”也不應讀作hè。《現代漢語詞典》認定:當“和”字讀作hè時,一是指“和諧地跟著唱”;二是指“依照別人的詩詞的題材和體裁做詩詞。”但不管哪種解釋,都有“跟從”與“依照”的意味。聯系詩句“湖光秋月兩相和”。如果將“和”字讀作hè,解為“跟從”與“依照”,那就與詩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從此詩的格律來看,此詩當為首句入韻。我們知道,按照詩詞格律的規定,七絕的格律類型大體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其二:⊙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韻)⊙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與上述格律比照,此詩應屬七絕的類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須押韻,而且應為平聲。
三、從上下文來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將“和”字讀作hé,解為“應”或“諧”,才能與上文“相”字的意思貫通。如果將此字讀作hè,那就會使“和”字涂上“跟從”或“依照”的色彩。這樣做,顯然與詩人筆下的情景不合。說來也巧,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語文試卷中就有一道判斷選擇題。它要求考生判斷“劉詩中‘兩相和’的‘和’用字工穩,形象地勾畫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輝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畫面”是否正確。其標準答案認定:以上的說法是正確的,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我們的判斷。
第二、“鏡未磨”究竟應作和解釋?
對第二句中“鏡未磨”的解釋有二:一說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我覺得,搞清楚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明白“鏡未磨”究竟是什么樣。《淮南子.脩務訓》上這樣說:“明鏡之始矇然未見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錫,磨之以白氈,則須眉微毛可得而察。”意思是說,銅鏡一開始的時,鏡面暗淡無光,還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鏡面敷上一層反光劑氧化錫(或謂水銀),再用白氈打磨(即拋光),才能光潔明亮。由此可見,詩中的“鏡未磨”,當是指銅鏡未經打磨暗淡無光的樣子。若簡單地將“鏡未磨”解釋為水面無風,波平如鏡,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與古代的銅鏡尚有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多種形制的事實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我以為,“潭面無風鏡未磨”一句還是理解為“無風的湖面就如同未經打磨的鏡面一般暗淡無光”為妥。這樣解釋,既與當時湖面上光線不足,水波不興的情境相合,也與詩人置身于特殊的觀察位置——岳陽樓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見相符。
第三、“青螺”究竟是何物?
最后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也有兩種說法。有人說,“青螺”是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婦女畫眉所用;也有人說,“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首先應當肯定,不管是那一種說法,它們都是以“青螺”的形象來比洞庭湖中的君山,這一點是肯定的。比較以上兩種對“青螺”的說解,我以為,后一種說法更為直接,更加具有原創性。
為什么人們會把“青螺”釋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婦女畫眉的用品呢?這很可能是受神話傳說的暗示。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并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只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后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說來也巧,雍陶也曾寫過一首《題君山》,其詩曰: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讀雍詩,我們不難發現,詩人從君山的倒影起筆,點出了湖山的色彩,繼之又將神話傳說融于景物描寫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兩諧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與劉禹錫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說,兩首詩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劉禹錫的《望洞庭》是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成銀盤中的青螺,而雍詩則是將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人們說,對比之下,細微的差異可能會更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