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通用8篇)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發布時間:2023-09-03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通用8篇)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1

  教案作為教師對課堂教學的一種預計和構想,在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案是教師把所學教育理論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創造出的成果,那么最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是什么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最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最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傷仲永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4、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能明白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

  5、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1、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體會揣摩語言的簡潔、洗煉。

  3、方仲永“混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名言導入,激趣引讀

  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發明了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二、學生查資料,了解作者簡況,弄清本文內容(檢查預習)

  1、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內容:本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簡要概括。

  3、談一談初讀感受。

  三、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⑥余聞之也|久

  2、譯一譯:

  ①圈點勾畫,粗通文意,嘗試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疑難詞語探究: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提高、指導。

  A、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 謁: 謁: 扳: 稱:

  B、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②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③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

  ④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⑤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①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②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③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詞

  C、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3、議一議:

  ⑴課文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三個階段:

  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⑵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

  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⑶辯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A、天資聰慧是成長的關鍵

  B、后天教育是成長的關鍵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四、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交代了關于方仲永的哪些情況?聯系下文說說作者為什么這么寫?

  ②語段閱讀:閱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a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以議論為主。

  b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③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見""聞"交織,詳略有序,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④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如何體會。

  可從兩方面體會:

  a、用詞的精當傳神。

  如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其中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b、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2、互動釋疑: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3、模仿表演:模仿仲永及仲永父親“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這一情節。

  五、體驗反思,拓展閱讀

  1、體驗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暢談感受與啟示。 要求:①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語言簡練。 ②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③時間在2分鐘左右。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2、拓展閱讀:

  你怎樣評價仲永的父親?假設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或兒子,會怎么樣做?

  六、分層檢測(見題卡)

  七、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我們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了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

  2、課外延伸:

  ①擴寫課文第一段。要求:不改變情節和基本內容,進行豐富的聯想,400字左右。

  ②組織討論當今社會存在的類似仲永的現象,從而使學生深刻領會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③課后背誦全文。

  傷仲永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 、積累文言詞匯,朗讀、背誦課文;

  2 、理清文章脈絡,學習寓理于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3 、理解文章內容,認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的決定性作用這一道理。

  教學重難點:

  反復誦讀,理解課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觀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什么是天才?古今往來,有許多鼓勵人們成才的格言,被譽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高爾基說過“天才出于勤奮”“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著的人”。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中國有句俗話:“一勤天下無難事”。這些話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就是學業方面的精深造詣來自勤奮好學。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認識到這一點,自恃天才,結果淪為庸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言文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天才也是需要后天學習的。

  二、作者介紹

  王安石( 1021 - 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列寧稱其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

  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自主學習:默讀課文,對照注釋,聯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內容,找出因字詞句造成的閱讀障礙,做出標記。

  2 、互動交流:凡是不懂的問題,包括漢字的讀音、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等都可以在課堂上提出來。學生互問互答,實時引導指點。

  3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 | 識書具,忽 | 啼求之。

  ②借旁近 | 與之,即 | 書詩四句,并 | 自為其名。

  ③其詩 | 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 | 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 | 皆有可觀者。

  ⑤父 |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 | 環謁于邑人。

  ③余聞之也 | 久

  4 、重點詞語的理解:

  ( 1 )課文注釋中的重點字詞;

  ( 2 )一詞多義:

  ①其:并自為其名——自己的(他的); 其詩以養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代仲永寫的詩; 父利其然也——他的;

  其受之天也——他;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

  彼其受之天也——他; 如此其賢也——助詞,無意

  ②之:忽啼求之——代書具; 借旁近與之——代仲永;

  傳一鄉秀才觀之——代仲永寫的詩; 邑人奇之——代仲永寫詩這件事;

  或以錢幣乞之——代仲永寫的詩; 余聞之也久——代方仲永很有才這件事;

  于舅家見之——代仲永; 不能稱前時之聞——助詞,的;

  受之天也——調節音節,無意; 卒之為眾人——無意義

  ③于:日扳仲永環謁于眾人——到,引出對象; 于舅家見之——在;

  賢于材人遠矣——比,表示比較;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從

  ④然:父利其然也——這樣,指“或以錢幣乞之”;

  泯然眾人矣——……的樣子

  ( 3 )詞類活用:

  ①傷仲永——哀傷,為……哀傷; ②父異焉——對……感到驚異;

  ③邑人奇之——對……感到驚奇; ④稍稍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

  ⑤父利其然也——以為……有利可圖

  (4 )翻譯重要句子

  四、研習課文

  1 、理清課文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第 1 、 2 段,敘事——簡敘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聞

  “……——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見

  “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后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聞

  第二部分:第 3 段,說理——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2 、思考:課文寫了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明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如:“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 立就”,“文理皆有可觀”。

  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 時之聞”。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混然眾人矣”。

  3 、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 好處?

  明確: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 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負利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4 、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明確:

  從方仲永的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 、最后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僅指什么?

  明確: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6 、最后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明確: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 至也”。從“彼其……”至文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 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五、本文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找出相關內容加以說明。

  1 、語言簡練而精當。

  ①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

  ②“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③“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2 、借事說理,敘事平實,說理自然,敘是議的依托,議是敘的深化,說服力強,引人深思。

  3 、先揚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給人強烈的心理反差。

  4 、事理結合是本文的顯著特點,但情感的流露也增色不少。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

  教學反思

  問題來自學生,答案也來自學生,學生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誰答案更準確(要是以前教師可能經常尋找一個比較“準確”的答案拋出了),而在于在這樣活動的過程中同學的思維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這事又使我想到,一篇課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學都懂,或沒什么大問題了。這次高拓同學提出了這個問題,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它超出了我教學設計的范圍,說明同學的思維有時是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范圍的。它讓我深感到,一個責任心強的教師、應善于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及時給予鼓勵、引導。請隨時提供給同學暢所欲問、暢所欲答,盡其所未盡,知其所未知的學習空間吧!要知道,超常的思維更能有超常的創造,“節外生枝”花更艷!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積累文言詞匯,朗讀、背誦課文;

  2 、理清文章脈絡,學習寓理于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3 、理解文章內容,認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的決定性作用這一道理。

  教學重難點:

  反復誦讀,理解課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觀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什么是天才?古今往來,有許多鼓勵人們成才的格言,被譽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高爾基說過“天才出于勤奮”“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著的人”。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中國有句俗話:“一勤天下無難事”。這些話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就是學業方面的精深造詣來自勤奮好學。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認識到這一點,自恃天才,結果淪為庸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言文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天才也是需要后天學習的。

  二、作者介紹

  王安石( 1021 - 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列寧稱其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

  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自主學習:默讀課文,對照注釋,聯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內容,找出因字詞句造成的閱讀障礙,做出標記。

  2 、互動交流:凡是不懂的問題,包括漢字的讀音、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等都可以在課堂上提出來。學生互問互答,實時引導指點。

  3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③余聞之也|久

  4 、重點詞語的理解:

  ( 1 )課文注釋中的重點字詞;

  ( 2 )一詞多義:

  ①其:并自為其名——自己的(他的);其詩以養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代仲永寫的詩;父利其然也——他的;

  其受之天也——他;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

  彼其受之天也——他;如此其賢也——助詞,無意

  ②之:忽啼求之——代書具;借旁近與之——代仲永;

  傳一鄉秀才觀之——代仲永寫的詩;邑人奇之——代仲永寫詩這件事;

  或以錢幣乞之——代仲永寫的詩;余聞之也久——代方仲永很有才這件事;

  于舅家見之——代仲永;不能稱前時之聞——助詞,的;

  受之天也——調節音節,無意;卒之為眾人——無意義

  ③于:日扳仲永環謁于眾人——到,引出對象;于舅家見之——在;

  賢于材人遠矣——比,表示比較;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從

  ④然:父利其然也——這樣,指“或以錢幣乞之”;

  泯然眾人矣——……的樣子

  ( 3 )詞類活用:

  ①傷仲永——哀傷,為……哀傷; ②父異焉——對……感到驚異;

  ③邑人奇之——對……感到驚奇; ④稍稍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

  ⑤父利其然也——以為……有利可圖

  (4 )翻譯重要句子

  四、研習課文

  1 、理清課文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第1 、 2段,敘事——簡敘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聞

  “……——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見

  “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后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聞

  第二部分:第3段,說理——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2 、思考:課文寫了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明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如:“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

  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混然眾人矣”。

  3 、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明確: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負利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4 、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明確:

  從方仲永的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 、最后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僅指什么?

  明確: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6 、最后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明確: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從“彼其……”至文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五、本文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找出相關內容加以說明。

  1 、語言簡練而精當。

  ①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

  ②“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③“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2 、借事說理,敘事平實,說理自然,敘是議的依托,議是敘的深化,說服力強,引人深思。

  3 、先揚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給人強烈的心理反差。

  4 、事理結合是本文的顯著特點,但情感的流露也增色不少。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

  教學反思

  問題來自學生,答案也來自學生,學生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誰答案更準確(要是以前教師可能經常尋找一個比較“準確”的答案拋出了),而在于在這樣活動的過程中同學的思維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這事又使我想到,一篇課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學都懂,或沒什么大問題了。這次高拓同學提出了這個問題,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它超出了我教學設計的范圍,說明同學的思維有時是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范圍的。它讓我深感到,一個責任心強的教師、應善于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及時給予鼓勵、引導。請隨時提供給同學暢所欲問、暢所欲答,盡其所未盡,知其所未知的學習空間吧!要知道,超常的思維更能有超常的創造,“節外生枝”花更艷!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3

  在山的那邊學案  

  一、學習目標:   

  1、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并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二、學習重難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三、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四、自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么啟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釋詞語。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范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后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后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奏。   

  c. 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么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喧騰”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么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征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后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么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征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盡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五、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為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系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六、小結,布置作業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業。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七、信息反饋: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4

  春  

  一、學習目標   

  ①反復朗讀,感知內容,體會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③聯系實際,廣泛閱讀,開闊視野。   

  二、學習重難點   

  反復朗讀,感知內容,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三、課前準備   

  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課前布置   

  學生去搜集關于春的詩文,以開闊視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識積累。   

  四、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五、自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導入新課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畫面,打亂次序。)   

  屏幕上這一幅幅的畫面,讓我們在美麗的春光中陶醉,為那洋溢的詩情所感染,為那盎然的生機所激動。春,會在我們的心靈中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麗的,當我們帶著對美好景物的熱愛、贊美之情的時候,我們思想的河流會跳動出充滿對生命熱愛的美妙無比的浪花;我們感情的波瀾也會在秀美迤邐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飄蕩。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繪的景物就充盈著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樣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的。   

  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②感知內容   

  a.認知性朗讀,讀準字音,疏通字詞,朗讀中教師正音,學生圈點。   

  b.感知性朗讀,朗讀時記住課文內容,并將大屏幕上的畫面按課文內容的順序重新排列,從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輪廓   

  春草圖草報春   

  春花圖花爭春   

  盼春繪春{春風圖風唱春}頌春   

  春雨圖雨潤春   

  迎春圖人迎春   

  2、研讀與賞析   

  朱自清先生將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筆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無不充盈著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以至于也撩撥起我們的喜愛之情。   

  ①潛心精讀:   

  [問題組]   

  a.你喜歡朱自清先生描繪的哪一幅圖畫?   

  b.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賞析好詞好句)   

  c、讀一讀,讀出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體味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每組推舉一人全班討論發言。全班討論回答,明確上述問題。   

  “說說你為什么喜歡”一題,是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可以是一個詞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話寫得形象、生動。   

  [明確]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鉆”字用得好,“鉆”表現了生命力頑強,寫出了春草而出的擠勁。“偷偷地”寫出了不經意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這樣寫賦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識,富有情趣,惹人喜愛。“偷偷地”要輕讀,將“鉆”換成“長”或“躥”就平淡了,既沒有了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語言也不生動形象了。   

  ◆“嫩嫩的,綠綠的”本該在“小草”的前面,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單獨從句子中拿出來,主要是為了強調,突出了小草嫩綠的特點,同時使句子生動活潑,富有生氣。讀時第一個字重讀,后兩字要輕。將“嫩嫩的,綠綠的”放回原來應在的位置,作比較朗讀,體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撫摸是一種溫暖、親切、慈愛、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覺。   

  ◆課文最后三段的三個比喻句,總寫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潑生動;春天是健壯的,她充滿了力量。   

  ◆“盼望著,盼望著”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東風來了報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腳步近了賦予春以人的動作,表現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   

  ◆春風是無形的,是難以描繪的。作者嫻熟地從觸覺、聽覺、嗅覺的角度,把無形、無味、五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感。   

  學生還可以找出多處去理解、品味、鑒賞、朗讀。   

  3、[教師小結]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學們針對自己喜愛的圖畫,抓住重點的字詞句,仔細品味、賞析,真正體味到了《春》一文準確生動、樸實鮮活、異常精美的語言。文章開頭寫盼春,以“腳步近了”始,以“領著我們上前去”終,起于擬人,終于擬人,體現了結構的美妙和嚴謹。作者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表現出作者向往春天、熱愛生活、充滿希望的真情實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讓我們追隨著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脈搏,調集起我們對春天的贊美之情去朗讀全文。   

  ②聲情并茂地朗讀,體會作品的意境、風格,讀出對春天的由衷的贊美,可以小組展開朗讀競賽,學生可以互評。看畫面朗讀,背誦。   

  3、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閱讀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對著這大好春色,你準備做些什么?   

  你還有哪些問題沒解決?   

  學生討論后,可以向老師質疑,可以向同學提問,以形成對文章的進一步學習與探討。   

  [明確]作者筆下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如同一幅幅細致的工筆畫,側重描繪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圖則是集中筆墨描繪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過細致觀察,用心靈,通過含情的畫筆,描繪了春天的各種景物,賦予各種景物以鮮明的感情色彩。結尾以三個形象的比喻,進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創造力和無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說:“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偉大的畫家”“春天是個美麗活潑的仙子”……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同學們可將自己搜集的關于春的詩文互相交流。   

  4、[作業]   

  《我看秋天》,仿照《春》寫一篇文章,字數不限。   

  整理所收集的關于春的詩文。   

  5、信息反饋: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5

  《論語》十則  

  一、學習目標   

  ①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③積累文言詞匯。   

  二、學習重難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三、課前準備   

  ①搜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資料。   

  ②預習課文。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二、自學設計   

  1、導入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2、板書課題。   

  3、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4、朗讀課文   

  ①范讀   

  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課文內容   

  ①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課文內容   

  5、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6、作業   

  ① 背誦課文。②抄寫、識記字詞。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研讀后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二、自學設計   

  1、檢查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2、理解后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①見賢思齊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 ②學習態度 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學習體驗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5、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6、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 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三、信息反饋: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6

  濟南的冬天  

  一、學習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③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二、學習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揣摩詞語,體會作者對景物的獨特感受。   

  而、課前準備   

  老舍是我國現代作家,課前布置學生去查閱有關老舍的資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閱有關濟南的資料,深入了解濟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開闊視野。   

  四、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感受濟南冬天的溫暖,感受《濟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   

  五、自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說到冬天,北方的人們一般習慣在它前面加上修飾詞“冰冷”或“嚴寒”;說到冬天,人們會想到那肆虐的北風,駭人的寒流,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北方的冬天,給人的印象是“蕭殺”的,可能會令習慣于溫暖的南方的人們懼怕而卻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濟南的冬天”卻完全沒有了那種寒冷,那種肆虐,那種蕭殺,而是一個“溫暖”的寶地。可能我們都沒有在冬天去過濟南,那么,就讓我們走進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去感知濟南冬天的溫馨,觀看濟南冬天的美景;體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   

  2、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②學生交流自己查的資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后來到山東,先后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可見作者是懷著對“故鄉”的深情來寫的。(讓學生了解這些,是為了理解為什么作者對濟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為什么那么濃。)   

  ③感知內容:在聽讀前,檢查預習,教師正音,學生掌握字詞:鑲、響晴、溫晴、安適、肌膚、秀氣、綠萍、水藻、貯蓄、澄清、空靈、水墨畫、藍汪汪   

  學生聽老師配樂朗讀(也可放錄音),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出示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什么?   

  b.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帶著問題聽朗讀,然后討論,再回答,互相補充。   

  [明確]   

  a,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暖的寶地。   

  b,寫對濟南的總體感:“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   

  寫陽光朗照下的山   

  }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   

  寫薄雪覆蓋下的山   

  再寫城外的遠山,   

  最后寫冬天的水色寫水藻之綠,襯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繪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現濟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對祖國山河真摯的愛   

  3、研讀與賞析   

  ①整體感知后,對文章內容有了基本了解,學生自由探究,進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b,濟南冬天的這種特點是源于什么樣的地形特點?   

  學生速讀第1、2自然段,自主解決后,討論明確。   

  a.通過對比,寫出了濟南冬天的總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晴。   

  與北平相比無風   

  與倫敦相比一?向晴 }寶地   

  與熱帶相比溫晴   

  b.濟南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濟南冬天的特點。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是北邊缺著點口兒。”   

  此處學生可再體會:①為什么稱“小山”因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與之比較)。②“圈兒”、口兒,,將“兒”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讀一遍,比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兒”與“小”搭配,貼切地表現出其“小”,表達出一種由衷的“喜愛之情”。并讓學生試著畫出這種地形,體會其特點,教師可根據學生畫出的地形圖作小結。   

  4、[教師小結]   

  在濟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的千佛山。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東接佛懋山,西連南馬鞍山、四里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正是這特殊的地形特點,使得濟南的冬天“暖和安適”。   

  ②自由探究   

  [問題組]   

  a.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為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   

  b.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學生思考體味、朗讀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討論明確]   

  a.“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   

  把濟南比作“小搖籃”,生動形象地寫出濟南的可愛。   

  b.“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著”、“喚醒”是擬人的寫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c.“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臥”字來寫村莊,寫雪,寫它們狀樣、情態,仿佛是寫活物,活靈活現。   

  d.“那”點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害了羞”將雪賦予了人的情感,“露出點粉色’’寫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微微”詞用得貼切,因是“溫晴”而不是“熱帶”之熱。   

  e.“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不忍得”將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靈氣,突出水的“綠”’“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況且……還’’不可去掉,“況且’’表達進一步申述,或補充、追加新的理由,“還”表示范圍的擴大,“況且…還”相配合,進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凍上”的原因。   

  f.“請閉上眼睛想:一個……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是張小水墨畫”、“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則創造了一個優美的意境,表達了作者贊美的真情。   

  (如此要點,文中還有多處,學生說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讀時注意語氣、語調、語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時要體味、揣摩作者的意圖,有感情地朗讀。   

  ③合作探究   

  進一步探討,合作探究,學生間可質疑,也可以向老師質疑。[明確]   

  a.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點“溫晴”為主線貫穿全文的。   

  b.作者緊扣這一點,三段文字寫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寫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將天氣、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擬人,形似且神似,生動貼切地表現出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和在冬天里孕育著的朦朧春意,表達了作者喜愛贊美的深情。   

  e.文章以“濟南的冬天”作標題,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結束。其含義是:這溫暖如春、秀麗如畫、天明水凈的藍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濟南啊!這樣結尾既和開頭“濟南真的算是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了作者的贊美之情,給人留下無盡的回味。   

  5、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想一想,為什么作者能描繪出這么精彩的畫面,為什么語言能如此優美?體會在寫法上與學過的課文《春》有什么相同之處?   

  寫好文章,必須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經過內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這兩篇文章作者都寫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動了,而寫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擬人才那么活靈活現,富有靈性,才能達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過學習本文,你應該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認真觀察事物,作文時才能寫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發現和寫出事物的“靈性”;真正動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寫的事物真摯感人。平日里,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生活,關注周圍的事物,多想多記,以豐富我們的生活積累,為寫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礎。   

  ③延伸作業   

  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冬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無限熱愛之情,借鑒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6、信息反饋: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7

  我的信念  

  一、學習目標   

  ①理解課文內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實而富于哲理的語言   

  二、學習重難點   

  ①梳理課文內容。   

  ②歸納居里夫人的人格特點。   

  ③品味平實且富于哲理的語言   

  三、課前準備   

  ①預習課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關資料。   

  ③教師準備居里夫人的掛圖。   

  四、自學設計   

  1、導入   

  同學們,說起居里夫人,我們大都知道她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推動了核科學的發展。但關于她的人格,也許我們知道的并不多。愛因斯坦曾說過:“在像居里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的一生的時候,我們不要僅僅滿足于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做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的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們取決于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今天我們來學習居里夫人的自傳體散文《我的信念》,或許對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2、范讀課文   

  3、疏通文意,品味語言,識記字詞。   

  4、梳理信息   

  5、教師導學   

  本文內容龐雜,頭緒紛繁,重在梳理。教師應引導學生首先按順序搜集、篩選信息,而后概括綱要,最后歸納整理。這樣,舉一綱而萬目張,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①默讀,搜集、篩選信息   

  讓學生獨立默讀、思考,試著讓學生用四字短語歸納居里夫人的行為特點。   

  討論歸納:   

  堅忍不拔 樹立信心 執著勤奮 集中目標 獻身科學 探討真理 生活簡單 重大發現 保持安寧 不圖財富   

  珍惜時間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熱愛生活 沉醉 科學   

  ②概括綱要,歸納整理   

  全班討論,將有關信息分門別類,從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書:   

  探討真理 保持安寧 集中目標   

  思想理念{不圖財富 環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態度{樹立信心   

  沉醉科學 珍惜時間 堅忍不拔 執著勤奮   

  6、重點研讀   

  ①研讀內容   

  指導學生重點研讀有關詞語、句子、語段,品味平實而富于哲理的語言。教師應讓學生自己找出相關內容,采用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方式,討論解決。訓練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考題備案:   

  a.“或許是因為有某種力量在鞭策著我”中的“某種力量”指什么?   

  b.解釋“在科學方面我們有對事業而不是對財富的興趣”的含義。   

  c.“我們都認為不能違背我們純粹研究的觀念”中“純粹研究的觀念”指什么?   

  d.“人類需要講究現實的人……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家”一句,“講究現實的人”是什么人?“夢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從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這樣的“夢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個自由國家中,以一個自由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換成“希望”?為什么?   

  f.“在他猝然長逝以后,我便學會了逆來順受。”聯系上下文,談談“逆來順受”在句中的確切意思。   

  g.為什么作者說,科學家也應當是“一個小孩兒”?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態?   

  h.“我從沒把這種權益視為理所應當”中的“這種權益”指什么?   

  問題設置比較多,教師可根據需求取舍。   

  ②品味語言   

  a.教師指導學生體會、品味語言。理解這種樸素而平實的語言風格。不重文采,而重寫實,是傳記類作品的特點。如果學生感到有難度,教師可引導學生與文學作品語言作比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課文中帶有哲理性的句子,試著進行賞析。   

  7、參考:   

  ◆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類需要講究現實的人……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家。   

  ◆科學本身就具有偉大的美。   

  ◆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不僅是一個技術人員,而且是一個小孩兒。   

  8、教師小結   

  讀了這篇文章,就如同與偉人對話。我們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動。如果說我們過去沒有生活目標,現在我們明確了人生;如果說我們過去一味貪圖安逸,現在我們學會了艱苦;如果說我們過去只能依賴他人,現在我們懂得了奉獻;如果說過去我們意志薄弱,現在我們擁有了信念。讓我們在居里夫人的光輝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獻給人類的進步事業。   

  9、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居里夫人放棄了鐳的專利,卻兩次成為諾貝爾獎金的獲得者。對此,你怎么看?寫成300字的小文章。  

  10、信息反饋: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4、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能明白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

  5、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1、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體會揣摩語言的簡潔、洗煉。

  3、方仲永“混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名言導入,激趣引讀

  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發明了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二、學生查資料,了解作者簡況,弄清本文內容(檢查預習)

  1、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內容:本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簡要概括。

  3、談一談初讀感受。

  三、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⑥余聞之也|久

  2、譯一譯:

  ①圈點勾畫,粗通文意,嘗試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疑難詞語探究: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提高、指導。

  A、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隸:謁:謁:扳:稱:

  B、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②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③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

  ④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⑤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①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②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③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詞

  C、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3、議一議:

  ⑴課文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三個階段:

  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⑵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

  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⑶辯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A、天資聰慧是成長的關鍵

  B、后天教育是成長的關鍵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四、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交代了關于方仲永的哪些情況?聯系下文說說作者為什么這么寫?

  ②語段閱讀:閱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a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以議論為主。

  b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③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見聞"交織,詳略有序,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④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如何體會。

  可從兩方面體會:

  a、用詞的精當傳神。

  如“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其中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b、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2、互動釋疑: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3、模仿表演:模仿仲永及仲永父親“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這一情節。

  五、體驗反思,拓展閱讀

  1、體驗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暢談感受與啟示。要求:①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語言簡練。 ②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③時間在2分鐘左右。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2、拓展閱讀:

  你怎樣評價仲永的父親?假設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或兒子,會怎么樣做?

  六、分層檢測(見題卡)

  七、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我們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了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

  2、課外延伸:

  ①擴寫課文第一段。要求:不改變情節和基本內容,進行豐富的聯想,400字左右。

  ②組織討論當今社會存在的類似仲永的現象,從而使學生深刻領會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③課后背誦全文。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通用8篇) 相關內容: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合集(精選7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了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2.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3.能夠準確背誦并默寫,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 最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通用14篇)

    學情分析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故事性強。可是對于七年級孩子來說,畢竟是剛剛接觸文言文課文,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怎樣上這篇經典課文又能顯現自己獨特的教學個性?采用什么樣的有效教學方法較好地體現新課改關于課堂教學“少教多學”...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學會快速閱讀的方法。2、整體感知課文,能復述登月全過程,理解登月意義。3、感受人類勇敢的探險精神,培養科學的探索興趣,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4、培養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論語》十則(通用15篇)

    《論語》十則一、學習目標 ①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③積累文言詞匯。 二、學習重難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三、課前準備 ①搜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資料。 ②預習課文。...

  •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再塑生命的人》教學(精選16篇)

    葉圣陶先生說,“打通了語言文字,這才可以接觸及作者的心。”潛心會文,在品讀、琢磨、把玩文字的過程中,帶領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學生和作者的心靈相通,引起學習的共鳴,這是語文教學的要點。...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紫藤蘿瀑布》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的】誦讀品味,體會寫景的精妙和作者的感覺,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教學重難點】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理解十多年前紫藤蘿的遭遇。【教學程序】教學方法1.自讀點撥法。2.誦讀法。3.作卡片,摘抄優美語句。...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選16篇)

    學情分析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故事性強。可是對于七年級孩子來說,畢竟是剛剛接觸文言文課文,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怎樣上這篇經典課文又能顯現自己獨特的教學個性?采用什么樣的有效教學方法較好地體現新課改關于課堂教學“少教多學”...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集錦(通用16篇)

    ○教學目標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②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③樹立遠大,并為之奮斗○教學重點①朗讀訓練。②理解詩歌的主旨。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 最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通用12篇)

    一、教學目標:1. 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2. 理解詩的主題,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4. 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積累語言的興趣。...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選12篇)

    一、教學目標① 速讀課文,能概述課文內容。② 掌握并學習抓住事物特征進行說明的寫法。③ 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④ 培養學生觀察熱愛自然的情趣。二、教學重點理解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的應用。...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精選14篇)

    指導思想及教學目標:1、注重誦讀,通過富有感情的美讀來體會課文的意境,培養美的情趣,養成好的語感。第一課時以認知性閱讀、感知性閱讀為主,準字達到讀音,疏通字詞和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第二課時以涵泳性閱讀為主,達到深入作品意境...

  • 關于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通用15篇)

    指導思想及教學目標:1、注重誦讀,通過富有感情的美讀來體會課文的意境,培養美的情趣,養成好的語感。第一課時以認知性閱讀、感知性閱讀為主,準字達到讀音,疏通字詞和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第二課時以涵泳性閱讀為主,達到深入作品意境...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散步》教學反思(精選16篇)

    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瓏剔透,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 最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通用6篇)

    教案作為教師對課堂教學的一種預計和構想,在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案是教師把所學教育理論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創造出的成果,那么最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是什么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最新人教版七年級...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案(精選17篇)

    一、教學目標①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③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二、教學重點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精品成人网视频 | 爆乳喷奶水无码正在播放 | 精品人人 | 国产xxxxav | 蜜桃传媒视频麻豆第一区免费观看 | 日本1区2区3区 | 少妇激情AV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爱情岛论坛亚洲品质自拍hd | 成人国产第一区在线观看 | 午夜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黄色网免费观看 | 久久精品九九精av | 色在线免费观看 | 天天操夜操| 成年男女免费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 国产精品女人毛片 | 少妇奶水亚洲一区二区观看 | 粉嫩av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91超碰国产精品 | 国产乱人视频在线播放 | 狠狠热精品免费视频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广告 | 欧美在线A片一区二区三区 深夜视频免费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久久久 |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蜜臀av |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一级做a爰片性色毛片免费网站 |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 | 国产成人性色生活片 | 黄色影院在线免费观看 |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四房播播 | 爱射综合 |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视频 | 欧美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语自产视频在线不卡 | 小早川怜子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 粉嫩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免费A级毛片无码A∨蜜芽按摩 | 精品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午夜无码毛片AV久久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