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七年級語文教案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精選14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

發布時間:2023-07-29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精選14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 篇1

  指導思想及教學目標

  1、注重誦讀,通過富有感情的美讀來體會課文的意境,培養美的情趣,養成好的語感。第一課時以認知性閱讀、感知性閱讀為主,準字達到讀音,疏通字詞和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第二課時以涵泳性閱讀為主,達到深入作品意境之中,細細品位妙處的目的。

  2、通過關鍵詞語和句子,理清課文思路,學習本文精巧的構思,體會作者的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3、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位精妙語言,以達到提高語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

  4、當堂課講解的有關課文內容,盡量當堂背誦。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導入:可由單元提示直接導入,也可由背誦描寫春天的名家名句導入,或者由動人的音樂《春之聲圓舞曲》,或由優美的圖片名畫導入。

  2、默讀

  3、詞語教學:學習“讀一讀、寫一寫”結合課文辨析字型字意。

  4、朗讀課文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5、初步誦讀課文。閱讀時進行課文的整體把握,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問題:

  ——課文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請用簡潔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這些景物各有何特點?各段描寫之間有何關聯?請用簡潔的語言,盡量完整的說出本文的行文脈絡。

  6、全班集體研討,各抒己見,互相補充,明確課文主要內容,并且依照課文的脈絡文理,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大師筆下春天的主要內容。

  7、朗讀全文。

  8、背誦其中精彩語段。

  9、作業。

  第二課時

  1、復習舊課,5分鐘完成《課課練》一、二、三、四、五大題,鞏固詞語。

  2、體會本文優美的語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處,學習語言分析的一般方法。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細揣摩,盡量能口頭表達,教師從旁點播、補充。

  ——你喜歡文中哪些優美的語句?為什么喜歡?用簡潔的語言來分析。

  ——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分析其作用。并模仿舉例。

  ——你認為好的語言應當具備哪些特點?應當如何品位語言的精妙之處?在文字表達上應注意些什么?

  3、小結歸納出景物描寫的一般方法。由學生自己合作、探究完成,教師以實例點播啟發,盡量不要告訴學生現成答案。學生說不全就再讀相關語段,再體會,再嘗試表達。

  4、伴隨音樂,自由地、富有激情地朗讀《春》,再次體會大師筆法,體會自然之美,體會生活之美,體會情感之美。

  5、背誦精彩語段,感悟體會,加深印象

  6、語段訓練:完成景物片段描寫訓練《校園的春天》,進一步把握景物描寫的一般方法。交流改進。

  7、有感情地朗讀背誦精彩語段,感悟體會,加深印象。

  8、課后練習:

  ——完成《課課練》。

  ——進一步補充完善課堂片段練習。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 篇2

  教案作為教師對課堂教學的一種預計和構想,在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案是教師把所學教育理論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創造出的成果,那么最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是什么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最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最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傷仲永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4、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能明白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

  5、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1、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體會揣摩語言的簡潔、洗煉。

  3、方仲永“混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名言導入,激趣引讀

  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發明了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二、學生查資料,了解作者簡況,弄清本文內容(檢查預習)

  1、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內容:本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簡要概括。

  3、談一談初讀感受。

  三、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⑥余聞之也|久

  2、譯一譯:

  ①圈點勾畫,粗通文意,嘗試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疑難詞語探究: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提高、指導。

  A、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 謁: 謁: 扳: 稱:

  B、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②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③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

  ④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⑤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①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②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③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詞

  C、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3、議一議:

  ⑴課文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三個階段:

  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⑵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

  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⑶辯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A、天資聰慧是成長的關鍵

  B、后天教育是成長的關鍵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四、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交代了關于方仲永的哪些情況?聯系下文說說作者為什么這么寫?

  ②語段閱讀:閱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a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以議論為主。

  b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③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見""聞"交織,詳略有序,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④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如何體會。

  可從兩方面體會:

  a、用詞的精當傳神。

  如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其中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b、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2、互動釋疑: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3、模仿表演:模仿仲永及仲永父親“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這一情節。

  五、體驗反思,拓展閱讀

  1、體驗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暢談感受與啟示。 要求:①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語言簡練。 ②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③時間在2分鐘左右。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2、拓展閱讀:

  你怎樣評價仲永的父親?假設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或兒子,會怎么樣做?

  六、分層檢測(見題卡)

  七、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我們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了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

  2、課外延伸:

  ①擴寫課文第一段。要求:不改變情節和基本內容,進行豐富的聯想,400字左右。

  ②組織討論當今社會存在的類似仲永的現象,從而使學生深刻領會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③課后背誦全文。

  傷仲永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 、積累文言詞匯,朗讀、背誦課文;

  2 、理清文章脈絡,學習寓理于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3 、理解文章內容,認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的決定性作用這一道理。

  教學重難點:

  反復誦讀,理解課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觀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什么是天才?古今往來,有許多鼓勵人們成才的格言,被譽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高爾基說過“天才出于勤奮”“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著的人”。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中國有句俗話:“一勤天下無難事”。這些話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就是學業方面的精深造詣來自勤奮好學。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認識到這一點,自恃天才,結果淪為庸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言文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天才也是需要后天學習的。

  二、作者介紹

  王安石( 1021 - 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列寧稱其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

  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自主學習:默讀課文,對照注釋,聯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內容,找出因字詞句造成的閱讀障礙,做出標記。

  2 、互動交流:凡是不懂的問題,包括漢字的讀音、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等都可以在課堂上提出來。學生互問互答,實時引導指點。

  3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 | 識書具,忽 | 啼求之。

  ②借旁近 | 與之,即 | 書詩四句,并 | 自為其名。

  ③其詩 | 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 | 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 | 皆有可觀者。

  ⑤父 |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 | 環謁于邑人。

  ③余聞之也 | 久

  4 、重點詞語的理解:

  ( 1 )課文注釋中的重點字詞;

  ( 2 )一詞多義:

  ①其:并自為其名——自己的(他的); 其詩以養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代仲永寫的詩; 父利其然也——他的;

  其受之天也——他;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

  彼其受之天也——他; 如此其賢也——助詞,無意

  ②之:忽啼求之——代書具; 借旁近與之——代仲永;

  傳一鄉秀才觀之——代仲永寫的詩; 邑人奇之——代仲永寫詩這件事;

  或以錢幣乞之——代仲永寫的詩; 余聞之也久——代方仲永很有才這件事;

  于舅家見之——代仲永; 不能稱前時之聞——助詞,的;

  受之天也——調節音節,無意; 卒之為眾人——無意義

  ③于:日扳仲永環謁于眾人——到,引出對象; 于舅家見之——在;

  賢于材人遠矣——比,表示比較;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從

  ④然:父利其然也——這樣,指“或以錢幣乞之”;

  泯然眾人矣——……的樣子

  ( 3 )詞類活用:

  ①傷仲永——哀傷,為……哀傷; ②父異焉——對……感到驚異;

  ③邑人奇之——對……感到驚奇; ④稍稍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

  ⑤父利其然也——以為……有利可圖

  (4 )翻譯重要句子

  四、研習課文

  1 、理清課文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第 1 、 2 段,敘事——簡敘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聞

  “……——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見

  “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后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聞

  第二部分:第 3 段,說理——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2 、思考:課文寫了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明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如:“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 立就”,“文理皆有可觀”。

  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 時之聞”。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混然眾人矣”。

  3 、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 好處?

  明確: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 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負利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4 、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明確:

  從方仲永的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 、最后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僅指什么?

  明確: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6 、最后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明確: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 至也”。從“彼其……”至文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 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五、本文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找出相關內容加以說明。

  1 、語言簡練而精當。

  ①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

  ②“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③“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2 、借事說理,敘事平實,說理自然,敘是議的依托,議是敘的深化,說服力強,引人深思。

  3 、先揚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給人強烈的心理反差。

  4 、事理結合是本文的顯著特點,但情感的流露也增色不少。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

  教學反思

  問題來自學生,答案也來自學生,學生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誰答案更準確(要是以前教師可能經常尋找一個比較“準確”的答案拋出了),而在于在這樣活動的過程中同學的思維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這事又使我想到,一篇課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學都懂,或沒什么大問題了。這次高拓同學提出了這個問題,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它超出了我教學設計的范圍,說明同學的思維有時是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范圍的。它讓我深感到,一個責任心強的教師、應善于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及時給予鼓勵、引導。請隨時提供給同學暢所欲問、暢所欲答,盡其所未盡,知其所未知的學習空間吧!要知道,超常的思維更能有超常的創造,“節外生枝”花更艷!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 篇3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并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搜集有關為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反復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范讀

  最好由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 篇4

  一、教學目標

  ① 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② 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

  ③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聯想及想像能力。

  三、課前準備

  教師可搜集有關資料做成多媒體課件。導人中或結束時能講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學生借助工具書認識生字詞,反復閱讀。愛好美術的同學可用繪畫展示“山市”的美景。

  四、教學內容

  《山市》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所寫的一篇文言文,描繪的是山中蜃景,與“海市蜃樓”相似。文中描繪了從山市開始出現到最后消失的變化過程,給人以神奇而又壯麗的感覺。文章語言精煉生動,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去揣摩、理解。通過研讀對這一現象進行適當探究。

  五、教學設計

  1、恰當導入

  ① 可以由“海市蜃樓”的畫面或圖片導人,也可以播放有關的錄像,渲染氣氛,引導學生進入狀態。

  ② 也可以講傳說、講故事,創設情景,引起學生的興趣。許多人都聽說過海市蜃樓,卻無緣目睹這種神奇。有道是“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為我們寫下的《山市》,描繪了山中蜃景,與我們所說的海市蜃樓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種科學現象,它到底有怎樣的奇觀呢?讓我們走進這山市,去感受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標并板書課題。

  2、課題:山市

  3、學習目標:a、學習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b、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麗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道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4、整體感知

  教師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習文言文,“研討與練習”所列字詞:孤塔聳起插青冥 碧瓦飛甍 歷歷在目 風定天清 一切烏有 直接霄漢 黯然縹緲

  檢查預習,大屏幕出示字詞,學生識記。

  自學課下注釋。

  教師導讀:閱讀文言文須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驟。方法適當,可以提高閱讀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覽全文,了解全貌

  ②逐詞逐句,通懂其義

  a、識記生字詞、分析理解詞語

  b、斷清句層次、省略補出翻譯

  c、朗讀按標點、精讀分析理解

  d、難句村出來、畫批圈點小結

  對以上方法加以解釋指導,引導學生懂得好文不厭百回讀,在誦讀中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文多誦讀的道理。引導學生“初讀通語句,再讀明大意,三讀有感悟,四讀品內涵,五讀得啟迪”,在誦讀中展開聯想和想像。

  自主學習

  ① 學生在自由誦讀和教師的學法指導下,自由地進行初讀、再讀、三讀后開展競讀。每小組推薦同學進行朗讀比賽,各組對每組參讀的同學進行評價。教師參與學習過程。

  ② 學生看注釋講內容,直譯即可。各小組互相幫助,理解句子的含義。

  ③ 學生講述內容后,各組之間相互質疑,相互解答。教師適時點撥,并加以補充。

  5、探究想像

  學生討論后可自講:

  ① 山市出現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② 結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 怎樣欣賞感受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學解釋其中的道理?

  ④ 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樣一幅神奇的畫面。

  學生相互研究討論后,教師可幫助明確。

  縱觀山市的出現分三個階段:初現孤塔宮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樓出現。結尾照應開頭,這里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難得出現,少數人偶遇,多數人難得一見。此是作者根據目擊者的敘述所寫,令人回味無窮。

  讓學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會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讓繪畫好的同學畫出,在班里展示欣賞。然后總結補充:其實,美的東西也許留在想像中會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時無畫勝有畫。

  5、拓展練習

  ① 請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

  ② 繼續收集有關山市或海市蜃樓的故事。

  ③ 可以讀讀蒲松齡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創作風格。

  6、信息反饋: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 篇5

  一、成功之處

  1、使用講學稿,學有所依,目標明確。講學稿是有效引導學生完成課業任務的有力保障。可以說它涵蓋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法等各項內容,學、講、練結合,手、腦、眼并用,使生擺脫了原有的只聽不看、只聽不練的單調的學習模式,克服了固有的學習惰性。講學稿以書面的形式把所學的內容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為教師直觀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提供了有力依據,也為學生構建知識框架起到了重要作用。

  2、本節課內容的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1)本首詩是學生升入初中以來,接觸到的第一首唐詩,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采用了詩詞誦讀四步法:知作者——誦詩文,——品詩句——悟詩情。這不僅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方法,也對今后的詩詞學習起到了指導的作用。(2)就中考而言,詩詞誦讀必不可少,其考察范圍不拘一格,單靠抓重難點,已遠不能滿足中考要求。本首詩也不例外,考慮到學生的基礎較為薄弱,故講學稿內容涉及了作者、易混字詞、朗讀節奏、文學常識等最基本的知識,旨在提示、強化學生記憶,夯實基礎。對重難點問題的生成,也不是一蹴而就,力求把知識問題化、問題梯度化,使問題的.解決水到渠成,做到了由淺入深,層層深入。(3)板書設計,一目了然,構建了知識框架。合理有效的板書為本節課的內容起到了總結概括的作用,便于學生對知識整合與識記,形成了知識框架,達到了概括能力提升的目的。

  二、不足之處

  1、學生學習步調不一致,教師缺乏靈活多變的調控措施。在自主學習環節,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快速完成任務,而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學習相對滯后,速度較慢。為照顧到全體學生,教師不得不耐心等待,致使優等生相對時間閑置,出現了時間浪費的現象。我想今后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引導優等生:(1)反復識記,加深印象。(2)優幫差,提升自我能力。(3)回歸文本,為質疑問難做充分準備。總之,力爭使每位學生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讓他們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能力。

  2、小組合作欠積極,教師缺乏相應的激勵措施。在小組合作討論環節中,組員顯示出較大的盲目化、形式化,“做個樣子給老師看”的心里很嚴重。如:當老師提到對 “楊花”這一意象的理解時,很多學生不從問題本身入手,大膽質疑討論,而是急于翻閱參考資料,盲目求助于組員,更有甚者,泰然處之、坐享其成。對這一現狀,教師顯得無所適從。我想,今后應采用多種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做一些嘗試。(1)采取小組積分,引入競爭機制。(2)充分發揮組長的協調作用,把任務下達到每個組員,發揮整體優勢。(3)對學生的回答多鼓勵少批評。(4)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對較難的問題,適時地給予點撥指導。避免過度等待、不等待兩種極端現象的出現,提高課堂效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 篇6

  一、教學目標

  ①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②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④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并背誦。

  三、課前準備

  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搜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學習《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

  二、教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1、導入新課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學習,全班討論明確:

  [明確]

  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3、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里,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1、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2、感知內容

  3、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②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4、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①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為“江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②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5、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為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 篇7

  一、教學目標:

  1. 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 理解詩的主題,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4. 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積累語言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目標二、三

  三、教學用時:1課時

  四、課型:講讀課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喜歡旅游嗎?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游吧。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板書詩題)

  (二)了解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1、理解課題,認識作者

  2、解釋詞語,說說詩意

  3、聯系實際,發揮想象

  4、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三)檢查預習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歲中進士,為弘文館校書郎。后來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黃、池、睦、湖等州做過刺使,還曾在中央任過監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員外郎等職,終于中書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詩人。青年時期的杜牧,懷有經邦濟世之志,喜讀兵書,為人剛直不阿,敢于指陳時弊。后來,由于卷入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張未得旋展,終于墮入頹廢享樂、縱情聲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學方面,主張文以致用,強調內容為主,形式為輔,提倡言之有物,樸實無華的文風;反對無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麗柔靡的文壇上,他主張“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以豪邁俊爽,拗峭清麗獨樹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絕都寫得很成功,而七絕尤為凝煉、自然,很多名篇為后人所傳誦。由于他在詩歌方面成就較高,后人把他與杜甫相提,稱為“小杜”,與李商隱并提,稱為“小李杜”。

  2、解題 :山行,你認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請同學們按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本詩。

  (四)學習詩文

  1、誦讀古詩,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初步感知內容。

  (1)學生自由讀、同桌讀、分組讀,交流讀不準的地方。

  (2)通過指名讀、齊讀、范讀等,初步了解古詩內容。

  2、根據學法自學古詩。(通過小組討論,主動探究,理解詩句。)

  3、交流總結,教師重點指導:

  ①字詞方面: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

  石徑:石頭小路。

  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á,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處:指飄浮著白云的地方。

  坐:因為的意思。 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霜葉:指被秋霜打過的楓葉。 紅于:比……還紅。 二月花:春天的花。

  ②指名讓學生根據詞義說說詩的意思,其他同學想象畫面。

  驅車沿著遙遠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進,

  遠望山頂白云繚繞那里居住著幾戶人家。

  我不時地停下車來欣賞,因為這楓林晚景太美——

  這經霜變紅的楓葉遠遠勝過二月盛開的紅花。

  4、精讀賞析,品味美句。

  ①詩人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層次嗎?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寒山、石徑、白云、人家、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

  ②“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云生處有人家”,寫云,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云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云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后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全詩的重點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鋪墊作用。

  ③如果此時此刻,你也與詩人一起來到了山腳下,看到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這火紅的楓葉,你會想什么?說什么呢?

  ④比較閱讀

  《漁家傲》是范仲淹鎮守西北邊疆時寫下的。它描寫了邊塞的蕭瑟風光和艱苦生活,表現了將士久戍思鄉與功業未成、欲歸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寫景為主,著重刻畫塞下秋來荒涼雄壯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總寫邊塞秋天風景之“異”,“異”字統領并籠罩全篇。下片以抒情為主,又以景渲染情。

  《蘇幕遮》通過對秋景的描繪抒寫旅思鄉愁。上片寫游子在途中登樓望遠所見景象,下片抒寫懷遠思鄉情懷,層層展開,婉轉纏綿。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發的感思,《山行》的情調是熱愛贊美生機勃勃,而范仲淹這兩首詞的基本情調卻都是“悲”。但兩詞又有區別,《漁家傲》是“悲壯”,《蘇幕遮》是“悲涼”“悲清”。

  (五)小結:

  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碧山,石徑,農舍,白云,紅葉,楓林,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色圖。詩人一反歷來秋景蕭條的寫法,構思新穎,布局精巧,于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使秋色顯得生機盎然,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精神發越,讓讀者感到雋永清新。兼之語言明暢,音韻和諧,宜其萬口傳誦,經久不衰。

  (六)作業:背誦并默寫;完成本課配套習題。

  (七)板書設計:

  山 行

  杜牧

  遠景:寒山、石徑、白云,人家

  近景:楓林,霜葉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 篇8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③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二、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揣摩詞語,體會作者對景物的獨特感受。

  三、課前準備

  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課前布置學生去查閱有關老舍的資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閱有關濟南的資料,深入了解濟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開闊視野。

  四、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感受濟南冬天的溫暖,感受《濟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

  五、教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說到冬天,北方的人們一般習慣在它前面加上修飾詞“冰冷”或“嚴寒”;說到冬天,人們會想到那肆虐的北風,駭人的寒流,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北方的冬天,給人的印象是“蕭殺”的,可能會令習慣于溫暖的南方的人們懼怕而卻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濟南的冬天”卻完全沒有了那種寒冷,那種肆虐,那種蕭殺,而是一個“溫暖”的寶地。可能我們都沒有在冬天去過濟南,那么,就讓我們走進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去感知濟南冬天的溫馨,觀看濟南冬天的美景;體味的意境之美,品味的語言之美。

  2、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②學生交流自己查的資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后來到山東,先后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可見作者是懷著對“故鄉”的深情來寫的。(讓學生了解這些,是為了理解為什么作者對濟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為什么那么濃。)

  ③感知內容:在聽讀前,檢查預習,教師正音,學生掌握字詞:鑲、響晴、溫晴、安適、肌膚、秀氣、綠萍、水藻、貯蓄、澄清、空靈、水墨畫、藍汪汪

  學生聽老師配樂朗讀(也可放錄音),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出示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什么?

  b、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帶著問題聽朗讀,然后討論,再回答,互相補充。

  [明確]

  a,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暖的寶地。

  b,寫對濟南的總體感:“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

  寫陽光朗照下的山

  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

  寫薄雪覆蓋下的山

  再寫城外的遠山,

  最后寫冬天的水色寫水藻之綠,襯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繪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現濟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對祖國山河真摯的愛

  3、研讀與賞析

  ①整體感知后,對內容有了基本了解,學生自由探究,進一步深入理解。

  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b,濟南冬天的這種特點是源于什么樣的地形特點?

  學生速讀第1、2自然段,自主解決后,討論明確。

  a、通過對比,寫出了濟南冬天的總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晴。

  與北平相比無風

  與倫敦相比一?向晴 }寶地

  與熱帶相比溫晴

  b、濟南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濟南冬天的特點。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是北邊缺著點口兒。”

  此處學生可再體會:

  ①為什么稱“小山”因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與之比較)。

  ②“圈兒”、口兒,,將“兒”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讀一遍,比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兒”與“小”搭配,貼切地表現出其“小”,表達出一種由衷的“喜愛之情”。并讓學生試著畫出這種地形,體會其特點,教師可根據學生畫出的地形圖作小結。

  4、[教師小結]

  在濟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東接佛懋山,西連南馬鞍山、四里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正是這特殊的地形特點,使得濟南的冬天“暖和安適”。

  ②自由探究

  [問題組]

  a、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為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

  b、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學生思考體味、朗讀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討論明確]

  a、“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

  把濟南比作“小搖籃”,生動形象地寫出濟南的可愛。

  b、“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著”、“喚醒”是擬人的寫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c、“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臥”字來寫村莊,寫雪,寫它們狀樣、情態,仿佛是寫活物,活靈活現。

  d、“那”點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害了羞”將雪賦予了人的情感,“露出點粉色’’寫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微微”詞用得貼切,因是“溫晴”而不是“熱帶”之熱。

  e、“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不忍得”將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靈氣,突出水的“綠”’“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況且……還’’不可去掉,“況且’’表達進一步申述,或補充、追加新的理由,“還”表示范圍的擴大,“況且…還”相配合,進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凍上”的原因。

  f、“請閉上眼睛想:一個……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是張小水墨畫”、“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則創造了一個優美的意境,表達了作者贊美的真情。

  (如此要點,文中還有多處,學生說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讀時注意語氣、語調、語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時要體味、揣摩作者的意圖,有感情地朗讀。

  ③合作探究

  進一步探討,合作探究,學生間可質疑,也可以向老師質疑。[明確]

  a、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點“溫晴”為主線貫穿全文的。

  b、作者緊扣這一點,三段文字寫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寫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將天氣、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

  d、多用比喻和擬人,形似且神似,生動貼切地表現出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和在冬天里孕育著的朦朧春意,表達了作者喜愛贊美的深情。

  e、以“濟南的冬天”作標題,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結束。其含義是:這溫暖如春、秀麗如畫、天明水凈的藍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濟南啊!這樣結尾既和開頭“濟南真的算是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了作者的贊美之情,給人留下無盡的回味。

  5、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想一想,為什么作者能描繪出這么精彩的畫面,為什么語言能如此優美?體會在寫法上與學過的課文《春》有什么相同之處?

  寫好,必須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經過內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這兩篇作者都寫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動了,而寫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擬人才那么活靈活現,富有靈性,才能達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過學習本文,你應該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認真觀察事物,作文時才能寫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發現和寫出事物的“靈性”;真正動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寫的事物真摯感人。平日里,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生活,關注周圍的事物,多想多記,以豐富我們的生活積累,為寫好打下牢固的基礎。

  ③延伸作業

  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冬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無限熱愛之情,借鑒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 篇9

  教學目標:

  1 、積累文言詞匯,朗讀、背誦課文;

  2 、理清文章脈絡,學習寓理于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3 、理解文章內容,認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的決定性作用這一道理。

  教學重難點:

  反復誦讀,理解課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觀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什么是天才?古今往來,有許多鼓勵人們成才的格言,被譽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高爾基說過“天才出于勤奮”“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著的人”。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中國有句俗話:“一勤天下無難事”。這些話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就是學業方面的精深造詣來自勤奮好學。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認識到這一點,自恃天才,結果淪為庸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言文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天才也是需要后天學習的。

  二、作者介紹

  王安石( 1021 - 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列寧稱其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

  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自主學習:默讀課文,對照注釋,聯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內容,找出因字詞句造成的閱讀障礙,做出標記。

  2 、互動交流:凡是不懂的問題,包括漢字的讀音、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等都可以在課堂上提出來。學生互問互答,實時引導指點。

  3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③余聞之也|久

  4 、重點詞語的理解:

  ( 1 )課文注釋中的重點字詞;

  ( 2 )一詞多義:

  ①其:并自為其名——自己的(他的);其詩以養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代仲永寫的詩;父利其然也——他的;

  其受之天也——他;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

  彼其受之天也——他;如此其賢也——助詞,無意

  ②之:忽啼求之——代書具;借旁近與之——代仲永;

  傳一鄉秀才觀之——代仲永寫的詩;邑人奇之——代仲永寫詩這件事;

  或以錢幣乞之——代仲永寫的詩;余聞之也久——代方仲永很有才這件事;

  于舅家見之——代仲永;不能稱前時之聞——助詞,的;

  受之天也——調節音節,無意;卒之為眾人——無意義

  ③于:日扳仲永環謁于眾人——到,引出對象;于舅家見之——在;

  賢于材人遠矣——比,表示比較;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從

  ④然:父利其然也——這樣,指“或以錢幣乞之”;

  泯然眾人矣——……的樣子

  ( 3 )詞類活用:

  ①傷仲永——哀傷,為……哀傷; ②父異焉——對……感到驚異;

  ③邑人奇之——對……感到驚奇; ④稍稍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

  ⑤父利其然也——以為……有利可圖

  (4 )翻譯重要句子

  四、研習課文

  1 、理清課文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第1 、 2段,敘事——簡敘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聞

  “……——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見

  “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后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聞

  第二部分:第3段,說理——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2 、思考:課文寫了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明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如:“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

  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混然眾人矣”。

  3 、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明確: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負利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4 、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明確:

  從方仲永的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 、最后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僅指什么?

  明確: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6 、最后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明確: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從“彼其……”至文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五、本文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找出相關內容加以說明。

  1 、語言簡練而精當。

  ①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

  ②“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③“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2 、借事說理,敘事平實,說理自然,敘是議的依托,議是敘的深化,說服力強,引人深思。

  3 、先揚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給人強烈的心理反差。

  4 、事理結合是本文的顯著特點,但情感的流露也增色不少。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

  教學反思

  問題來自學生,答案也來自學生,學生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誰答案更準確(要是以前教師可能經常尋找一個比較“準確”的答案拋出了),而在于在這樣活動的過程中同學的思維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這事又使我想到,一篇課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學都懂,或沒什么大問題了。這次高拓同學提出了這個問題,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它超出了我教學設計的范圍,說明同學的思維有時是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范圍的。它讓我深感到,一個責任心強的教師、應善于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及時給予鼓勵、引導。請隨時提供給同學暢所欲問、暢所欲答,盡其所未盡,知其所未知的學習空間吧!要知道,超常的思維更能有超常的創造,“節外生枝”花更艷!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 篇10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一、學習目標

  ① 摘抄優美詞語,積累語言。

  ②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 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養多向思維的習慣。

  ④ 學習欣賞文章美。

  ⑤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愛弱者的良好品質。

  二、學習重難點

  ①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② 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③ 學習欣賞文章美。

  三、課前準備

  學生:熟悉課文,借助工具書給不認識的字注音

  教師:錄音機,磁帶(歌曲《愛的奉獻》)。

  四、自學設計

  1、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曾經無數次地走進美麗的童話世界,在那里,我們認識了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今天,我們再次步人美麗的抒情童話世界,那里有詩一般的境界,有汩汩流淌著的愛的清泉,還有等待我們結識的新朋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2、教師投影出示學習目標,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① 教師范讀課文,播放背景音樂《愛的奉獻》,聲音要輕,創設溫馨情境。

  ② 學生自由讀課文,并思考以下兩個問題,然后討論:

  a.課文中有哪些句子表現了盲孩子的心情變化?

  b.歸納一下本文的情節發展步驟。

  以上兩個問題學生討論不會有太大困難,可指導學生邊討論邊把能表現盲孩子心情變化的語句在書上用橫線標出(他的日子過得很寂寞。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它很快樂。“啊,我看見它了,螢火蟲……”他從來沒這樣快樂過。盲孩子望著他的影子驚喜地叫起來:“啊!我的影子,是你嗎?我好像看見你了!真的,我看見你了!”他看見了周圍的一切。)然后根據這些語句再歸納出文章情節步驟,教師板書如下: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給盲孩子帶來快樂,帶來溫暖→影子、螢火蟲、太陽、月亮的愛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3、探究研讀,理解文章主旨,欣賞文章美。

  ①組織學生討論,欣賞文章美感。

  a.本文是一篇美麗的抒情童話,它營造了一種純真溫馨的氛圍,有著詩情畫意般的境界。你分析一下課文是從哪些方面表現這種意境美的。

  b.美好的意境是靠美好的.語言表達的,劃出文中你認為寫得美的語句,體會一下這些語言有什么好處。

  可四人小組討論,爭取讓每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都受到美的感悟熏陶。

  第l題讓學生理解意境美,可從盲孩子熱愛生活,渴望光明,情調輕松歡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聽潺潺的流水聲”,螢火蟲“幽藍”“翠綠”的光,以及太陽、月亮、“彎彎的彩虹”、“各色花朵”、“綠草”、“露珠”等,這一些就構成了一種絢麗的、詩情畫意般的境界。

  理解第2題,學生可以從個人角度舉例分析美的語言,不強求一律。例如:

  ◆全篇幾乎都由短句構成,好讀,不拗口,如“他還看見了天上出現了彎彎的彩虹。”“他還看見了各種顏色的花朵。”“還有綠草。還有草葉上明亮的露珠。”

  ◆疊音詞很多,不僅形象感強,描寫情態逼真,還可以舒緩語氣。如“輕輕”、“咩咩”、“哞哞”、“潺潺”、“陣陣、”“飄飄忽忽”、“幽幽”、“緩緩”等。

  ◆節奏感強。如“話音剛落,一聲霹靂炸響,風夾著雨,雨帶著風來了。”“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含蓄,有象征意義。如“我從陽光里來,也從月光里來,還從燈光里來。”“光明是我的母親。是她讓我來到你身邊陪伴著你的。”“他倆說,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

  ◆按句排列,短小、活潑、跳躍,像小溪流水,自然流暢,適合孩子閱讀。如“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②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題。

  [討論]結合課文情節的發展和詩情畫意的境界,我們應如何理解文章主題。

  對于文章主題的理解,可以借助于練習一出示的兩種說法讓學生評判。鼓勵學生多向思維,有新的見解。對練習一所列出的兩種理解,應該肯定都是正確的。讓學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題,得出不同答案。如學生說出這兩種以外的答案,如: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樣熱愛生活,追求光明未來等,也應予以肯定。當然,從文章整體內容理解,關愛像盲孩子一樣的弱者,使他們感受生活的美好,則更貼切一點。

  4、總結

  美的語言,美的意境,美的主題,構成了這篇美的課文。我們來分角色朗讀一遍課文,讓這種美在我們心中永駐。

  (一人讀敘述語言,一人讀“盲孩子”的話,一人讀“影子”的話,齊讀眾多“螢火蟲”的話,可再播放背景音樂《愛的奉獻》。)

  5、布置作業

  ① 你在生活中接受過別人的真誠幫助嗎?你在生活中有過幫助別人,給別人帶來快樂和幸福的經歷嗎?請你以“愛”為中心,結合自身生活經歷,寫篇短文,表達出學了這篇文章的心理感受。

  ② 摘抄優美的詞句,寫到練習本上。

  6、信息反饋: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 篇11

  指導思想及教學目標:

  1、以學生自讀為主,培養運用多種自讀的方法閱讀課文的能力。

  2、調動豐富的想象,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世界,體會詩情畫意般的美感。

  3、加強朗讀訓練,精彩片段要求背誦。

  教學步驟

  安排一課時

  1、懸測:閱讀標題,懸測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2、速讀:抓住重點詞語,理清作者思路,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劃出文中表現文章主旨的句子,說說它們在文中的作用。

  ——作者在山中拜訪了那些朋友?

  ——作者為什么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

  3、精讀:潛心與作品之中,品位體會,理解賞析,分析作品都寫了哪些內容,怎樣寫的,文章的藝術特色是什么,等等,通過學生提問研討加以解決。

  ——你最喜歡文中的哪一段想象,為什么?

  ——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各舉一例分析其作用。

  ——與《童趣》進行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想象力給人們帶來的富有情趣的美好體驗。假設自己是某一景物,與游人互訴心聲,口頭表述一段文字。

  4、點撥:由教師歸納學生的問題,進行點撥,強調要點。

  5、由學生歸納出本課的學習要點。(寫作手法,語言特色,人生感悟等)

  5、反復朗讀課文,反復朗誦精彩片段,培養語感并達到會背。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 篇12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③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二、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揣摩詞語,體會作者對景物的獨特感受。

  三、課前準備

  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課前布置學生去查閱有關老舍的資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閱有關濟南的資料,深入了解濟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開闊視野。

  四、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感受濟南冬天的溫暖,感受《濟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

  五、教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說到冬天,北方的人們一般習慣在它前面加上修飾詞“冰冷”或“嚴寒”;說到冬天,人們會想到那肆虐的北風,駭人的寒流,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北方的冬天,給人的印象是“蕭殺”的,可能會令習慣于溫暖的南方的人們懼怕而卻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濟南的冬天”卻完全沒有了那種寒冷,那種肆虐,那種蕭殺,而是一個“溫暖”的寶地。可能我們都沒有在冬天去過濟南,那么,就讓我們走進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去感知濟南冬天的溫馨,觀看濟南冬天的美景;體味的意境之美,品味的語言之美。

  2、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②學生交流自己查的資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后來到山東,先后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可見作者是懷著對“故鄉”的深情來寫的。(讓學生了解這些,是為了理解為什么作者對濟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為什么那么濃。)

  ③感知內容:在聽讀前,檢查預習,教師正音,學生掌握字詞:鑲、響晴、溫晴、安適、肌膚、秀氣、綠萍、水藻、貯蓄、澄清、空靈、水墨畫、藍汪汪

  學生聽老師配樂朗讀(也可放錄音),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出示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什么?

  b.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帶著問題聽朗讀,然后討論,再回答,互相補充。

  [明確]

  a,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暖的寶地。

  b,寫對濟南的總體感:“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

  寫陽光朗照下的山

  }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

  寫薄雪覆蓋下的山

  再寫城外的遠山,

  最后寫冬天的水色寫水藻之綠,襯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繪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現濟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對祖國山河真摯的愛

  3、研讀與賞析

  ①整體感知后,對內容有了基本了解,學生自由探究,進一步深入理解。

  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b,濟南冬天的這種特點是源于什么樣的地形特點?

  學生速讀第1、2自然段,自主解決后,討論明確。

  a.通過對比,寫出了濟南冬天的總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晴。

  與北平相比無風

  與倫敦相比一?向晴 }寶地

  與熱帶相比溫晴

  b.濟南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濟南冬天的特點。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是北邊缺著點口兒。”

  此處學生可再體會:①為什么稱“小山”因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與之比較)。②“圈兒”、口兒,,將“兒”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讀一遍,比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兒”與“小”搭配,貼切地表現出其“小”,表達出一種由衷的“喜愛之情”。并讓學生試著畫出這種地形,體會其特點,教師可根據學生畫出的地形圖作小結。

  4、[教師小結]

  在濟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東接佛懋山,西連南馬鞍山、四里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正是這特殊的地形特點,使得濟南的冬天“暖和安適”。

  ②自由探究

  [問題組]

  a.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為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

  b.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學生思考體味、朗讀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討論明確]

  a.“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

  把濟南比作“小搖籃”,生動形象地寫出濟南的可愛。

  b.“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著”、“喚醒”是擬人的寫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c.“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臥”字來寫村莊,寫雪,寫它們狀樣、情態,仿佛是寫活物,活靈活現。

  d.“那”點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害了羞”將雪賦予了人的情感,“露出點粉色’’寫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微微”詞用得貼切,因是“溫晴”而不是“熱帶”之熱。

  e.“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不忍得”將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靈氣,突出水的“綠”’“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況且……還’’不可去掉,“況且’’表達進一步申述,或補充、追加新的理由,“還”表示范圍的擴大,“況且…還”相配合,進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凍上”的原因。

  f.“請閉上眼睛想:一個……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是張小水墨畫”、“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則創造了一個優美的意境,表達了作者贊美的真情。

  (如此要點,文中還有多處,學生說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讀時注意語氣、語調、語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時要體味、揣摩作者的意圖,有感情地朗讀。

  ③合作探究

  進一步探討,合作探究,學生間可質疑,也可以向老師質疑。[明確]

  a.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點“溫晴”為主線貫穿全文的。

  b.作者緊扣這一點,三段文字寫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寫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將天氣、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

  d.多用比喻和擬人,形似且神似,生動貼切地表現出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和在冬天里孕育著的朦朧春意,表達了作者喜愛贊美的深情。

  e.以“濟南的冬天”作標題,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結束。其含義是:這溫暖如春、秀麗如畫、天明水凈的藍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濟南啊!這樣結尾既和開頭“濟南真的算是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了作者的贊美之情,給人留下無盡的回味。

  5、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想一想,為什么作者能描繪出這么精彩的畫面,為什么語言能如此優美?體會在寫法上與學過的課文《春》有什么相同之處?

  寫好,必須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經過內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這兩篇作者都寫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動了,而寫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擬人才那么活靈活現,富有靈性,才能達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過學習本文,你應該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認真觀察事物,作文時才能寫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發現和寫出事物的“靈性”;真正動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寫的事物真摯感人。平日里,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生活,關注周圍的事物,多想多記,以豐富我們的生活積累,為寫好打下牢固的基礎。

  ③延伸作業

  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冬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無限熱愛之情,借鑒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6、信息反饋: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 篇13

  一、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③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二、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揣摩詞語,體會作者對景物的獨特感受。

  三、課前準備

  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課前布置學生去查閱有關老舍的資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閱有關濟南的資料,深入了解濟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開闊視野。

  四、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感受濟南冬天的溫暖,感受《濟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

  五、教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說到冬天,北方的人們一般習慣在它前面加上修飾詞——“冰冷”或“嚴寒”;說到冬天,人們會想到那肆虐的北風,駭人的寒流,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北方的冬天,給人的印象是“蕭殺”的,可能會令習慣于溫暖的南方的人們懼怕而卻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濟南的冬天”卻完全沒有了那種寒冷,那種肆虐,那種蕭殺,而是一個“溫暖”的寶地。可能我們都沒有在冬天去過濟南,那么,就讓我們走進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去感知濟南冬天的溫馨,觀看濟南冬天的美景;體味的意境之美,品味的語言之美。

  2、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②學生交流自己查的資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后來到山東,先后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可見作者是懷著對“故鄉”的深情來寫的。(讓學生了解這些,是為了理解為什么作者對濟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為什么那么濃。)

  ③感知內容:在聽讀前,檢查預習,教師正音,學生掌握字詞:鑲、響晴、溫晴、安適、肌膚、秀氣、綠萍、水藻、貯蓄、澄清、空靈、水墨畫、藍汪汪

  學生聽老師配樂朗讀(也可放錄音),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出示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什么?

  b.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帶著問題聽朗讀,然后討論,再回答,互相補充。

  [明確]

  a,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暖的寶地。

  b,寫對濟南的總體感:“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

  寫陽光朗照下的山

  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

  寫薄雪覆蓋下的山

  再寫城外的遠山,

  最后寫冬天的水色,寫水藻之綠,襯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繪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現濟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對祖國山河真摯的愛

  3、研讀與賞析

  ①整體感知后,對內容有了基本了解,學生自由探究,進一步深入理解。

  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b,濟南冬天的這種特點是源于什么樣的地形特點?

  學生速讀第1、2自然段,自主解決后,討論明確。

  a.通過對比,寫出了濟南冬天的總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晴。

  與北平相比——無風

  與倫敦相比——向晴 寶地

  與熱帶相比——溫晴

  b.濟南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濟南冬天的特點。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是北邊缺著點口兒。”

  此處學生可再體會:

  ①為什么稱“小山”因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與之比較)。

  ②“圈兒”、口兒,,將“兒”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讀一遍,比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兒”與“小”搭配,貼切地表現出其“小”,表達出一種由衷的“喜愛之情”。并讓學生試著畫出這種地形,體會其特點,教師可根據學生畫出的地形圖作小結。

  4、[教師小結]

  在濟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東接佛懋山,西連南馬鞍山、四里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正是這特殊的地形特點,使得濟南的冬天“暖和安適”。

  ②自由探究

  [問題組]

  a.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為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

  b.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學生思考體味、朗讀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討論明確]

  a.“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

  把濟南比作“小搖籃”,生動形象地寫出濟南的可愛。

  b.“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著”、“喚醒”是擬人的寫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c.“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臥”字來寫村莊,寫雪,寫它們狀樣、情態,仿佛是寫活物,活靈活現。

  d.“那”點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害了羞”將雪賦予了人的情感,“露出點粉色’’寫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微微”詞用得貼切,因是“溫晴”而不是“熱帶”之熱。

  e.“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不忍得”將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靈氣,突出水的“綠”’“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況且……還’’不可去掉,“況且’’表達進一步申述,或補充、追加新的理由,“還”表示范圍的擴大,“況且…還”相配合,進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凍上”的原因。

  f.“請閉上眼睛想:一個……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是張小水墨畫”、“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則創造了一個優美的意境,表達了作者贊美的真情。

  (如此要點,文中還有多處,學生說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讀時注意語氣、語調、語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時要體味、揣摩作者的意圖,有感情地朗讀。

  ③合作探究

  進一步探討,合作探究,學生間可質疑,也可以向老師質疑。[明確]

  a.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點“溫晴”為主線貫穿全文的。

  b.作者緊扣這一點,三段文字寫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寫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將天氣、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

  d.多用比喻和擬人,形似且神似,生動貼切地表現出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和在冬天里孕育著的朦朧春意,表達了作者喜愛贊美的深情。

  e.以“濟南的冬天”作標題,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結束。其含義是:這溫暖如春、秀麗如畫、天明水凈的藍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濟南啊!這樣結尾既和開頭“濟南真的算是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了作者的贊美之情,給人留下無盡的回味。

  5、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想一想,為什么作者能描繪出這么精彩的畫面,為什么語言能如此優美?體會在寫法上與學過的課文《春》有什么相同之處?

  寫好,必須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經過內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這兩篇作者都寫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動了,而寫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擬人才那么活靈活現,富有靈性,才能達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過學習本文,你應該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認真觀察事物,作文時才能寫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發現和寫出事物的“靈性”;真正動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寫的事物真摯感人。平日里,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生活,關注周圍的事物,多想多記,以豐富我們的生活積累,為寫好打下牢固的基礎。

  ③延伸作業

  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冬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無限熱愛之情,借鑒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6、信息反饋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 篇14

  一、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了解作者所訪之“友”。

  ②抓住重點詞語,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

  ③展開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④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二、教學重點

  感知內容,理清思路,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課前準備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以讓學生自主討論學習本文,指導學生反復朗讀,通過朗讀來理解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四、教學內容

  抓重點詞語,感知內容,理清思路,誦讀感悟。

  五、教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導入新課

  閱讀標題,揣測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板書課題:山中訪友

  如果你沒讀過課文,請展開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訪問一位怎樣的朋友?訪問的情形會是怎樣的?

  (學生可以自由發揮,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圓其說,即可。)

  學生可能會說:

  訪一位多年不見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藝;

  訪一位隱居山中的詩人煮茶論詩;

  訪一位得道的僧人禪悟人生;

  訪山中的動物要保護動物等……

  教師:可作者是怎樣說的呢?

  讓我們“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帶著豐富的想像,跟隨作者,走進山林,走到山澗邊,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會晤作者“山中的眾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動情的話語描繪的那童話般的世界。

  ②學生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幽徑、逝川、青翠、唱和、湛藍、贊助、玄奧、清澈、禪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滅、返老還童、津津樂道、梔子花

  ③感悟內容

  點名讓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帶著問題聽讀課文。

  a、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b.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學生討論明確:

  讀到第3自然段,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懸崖云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螞蟻歸鳥

  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研讀與賞析

  作者與大自然是那樣貼近,關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訪的都是一些什么樣的朋友?作者分別從山中的眾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①精細地朗讀課文,細細品味,自主探究,討論明確:

  古橋德高望重古老而堅韌的靈魂

  樹林知己我變成了樹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渾濁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詩

  白云大嫂天空的護士,使天空返老還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無回報地從古唱到今

  懸崖?一爺爺一一給人清凈、無雜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純潔少年,從不說是非

  石頭敲擊時間的回聲

  落葉紋理命運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頭上悄悄做一會兒女性(尋找一份莢)

  陣雨俠客吼叫,醉酒的詩人朗誦感動又嚇人

  老柏樹慈祥恩澤、遮雨

  螞蟻小弟弟患難兄弟

  歸鶴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從山中的眾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這樣的啟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進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為什么卻說成“山中訪友”?

  [討論明確]

  作者訪問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構思新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走進畫面中,走進作者的心境中,仿佛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于是感到更加親切,似乎我們也隨著作者把自己想像為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么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

  ③帶著感情朗讀課文,去體會那“童話般的世界”。

  4、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我們隨著作者“帶著一路月色”“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珍視我們自然界的朋友?

  學生討論交流,學生可以向同學質疑,也可以向老師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

  5、[教師小結]

  當你帶著好奇和輕松愉快的心情讀完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絕倫、如行云流水般的語言帶進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話般的意境陶醉外,你還會從字里行間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那種深切的熱愛。并且,你還會感悟到作者對人生那種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遠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業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實際上景物已經成為游人的朋友了,請你以景物為角色,與游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字數不限,下節課交流。

  6、信息反饋: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精選14篇) 相關內容: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選16篇)

    學情分析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故事性強。可是對于七年級孩子來說,畢竟是剛剛接觸文言文課文,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怎樣上這篇經典課文又能顯現自己獨特的教學個性?采用什么樣的有效教學方法較好地體現新課改關于課堂教學“少教多學”...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集錦(通用16篇)

    ○教學目標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②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③樹立遠大,并為之奮斗○教學重點①朗讀訓練。②理解詩歌的主旨。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 最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通用12篇)

    一、教學目標:1. 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2. 理解詩的主題,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4. 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積累語言的興趣。...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選12篇)

    一、教學目標① 速讀課文,能概述課文內容。② 掌握并學習抓住事物特征進行說明的寫法。③ 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④ 培養學生觀察熱愛自然的情趣。二、教學重點理解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的應用。...

  • 關于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通用15篇)

    指導思想及教學目標:1、注重誦讀,通過富有感情的美讀來體會課文的意境,培養美的情趣,養成好的語感。第一課時以認知性閱讀、感知性閱讀為主,準字達到讀音,疏通字詞和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第二課時以涵泳性閱讀為主,達到深入作品意境...

  • 最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通用6篇)

    教案作為教師對課堂教學的一種預計和構想,在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案是教師把所學教育理論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創造出的成果,那么最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是什么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最新人教版七年級...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案范文(通用16篇)

    【設計思想】《春》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語文(語文版)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可以說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一曲春的贊歌。...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合集(精選7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了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2.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3.能夠準確背誦并默寫,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通用8篇)

    教案作為教師對課堂教學的一種預計和構想,在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案是教師把所學教育理論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創造出的成果,那么最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是什么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最新人教版七年級...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學會快速閱讀的方法。2、整體感知課文,能復述登月全過程,理解登月意義。3、感受人類勇敢的探險精神,培養科學的探索興趣,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4、培養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論語》十則(通用15篇)

    《論語》十則一、學習目標 ①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③積累文言詞匯。 二、學習重難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三、課前準備 ①搜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資料。 ②預習課文。...

  •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再塑生命的人》教學(精選16篇)

    葉圣陶先生說,“打通了語言文字,這才可以接觸及作者的心。”潛心會文,在品讀、琢磨、把玩文字的過程中,帶領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學生和作者的心靈相通,引起學習的共鳴,這是語文教學的要點。...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紫藤蘿瀑布》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的】誦讀品味,體會寫景的精妙和作者的感覺,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教學重難點】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理解十多年前紫藤蘿的遭遇。【教學程序】教學方法1.自讀點撥法。2.誦讀法。3.作卡片,摘抄優美語句。...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散步》教學反思(精選16篇)

    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瓏剔透,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案(精選17篇)

    一、教學目標①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③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二、教學重點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 七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合激情五月丁香久久 | 九九热在线视频 | 亚洲自拍一区在线观看在线观看 | 午夜片在线 | 欧美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 久草香蕉在线视频 | 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日韩亚洲欧美中文高清在线 | 98精品国产高清在线xxxx天堂 | chinese中国女人高潮 | 西游性淫片a级在线观看 | 国产成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国产 | 日av中文字幕 | 德国一级毛片 | 在线观看的网站你懂的 | 精品三级AV无码一区 | 亚洲国产美女 | 日韩免费黄色片 | 伊人久久无码大香线蕉综合6 | 天堂网www天堂网最新版 | 狠狠操影视 |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 日本一区影院 | 啊v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rb视频 | 日韩免费看视频 |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又免费软件 | 免费看黑人强伦姧人妻 | 中国一级免费视频 | 人妻少妇啊灬啊灬用力啊快 | 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国产第一亚洲 | 蜜月久综合久久综合国产 | 国产成人一级毛片 | 免费黄色一级大片 | 欧美变态另类人妖 | 亚洲一区在线日韩在线尤物 |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