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教案小瓶嬉水(精選2篇)
中班科學教案小瓶嬉水 篇1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喜歡玩水似乎是幼兒的天性,關于水的探究主題活動已成為我園傳統教育內容之一。每到炎熱的夏天,教師都要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幼充分地玩水,從而引導幼兒逐步在活動中感知水的基本特性。在關“水”探究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對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非常感興建“小瓶嬉水”是探索沉浮現象的活動之一。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對探究水的興趣。
2、初步了解瓶內石子量的多少與小瓶在水中的沉浮之間的關系。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水、抹布、小玻璃瓶16個、清洗干凈的大桶8個(用以盛水)、小石子若干。
2、經驗準備:幼兒有多次玩水的經驗,已經感知并探索過水有浮力、會流動等基本特征。
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探索通過增減小瓶里的石子來改變小瓶在水中的位置。
難點:讓幼兒理解小瓶里裝的石子多,就可以沉下去,反之則浮起來,進而讓幼兒理解如何讓浮著的小瓶沉下去,沉下去的小瓶浮起來。
活動過程:
1、通過提問引出話題,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教師:請幼兒猜一猜,把這個小空瓶放在水中會怎樣?是浮在水面上呢,還是沉到水底?(出示小玻璃瓶和裝水的大桶,幼兒進行猜測。)
教師:現在再請幼兒猜一猜:在小瓶里裝上石子放在水中小瓶會怎樣呢?
2、幼兒親自動手操作,通過不斷改變小瓶里石子的數量探索小瓶在水中的位置。
(1)教師交代實驗規則和注意事項。
①小玻璃瓶容易破碎,所以一定要輕拿輕放。
②每次打開瓶子裝完小石子后要將瓶蓋擰緊再放在水中。
③小石子掉了要及時撿起來。
④兩個幼兒共用一個大桶,水灑了要用抹布擦干凈。
(2)幼兒親自動手操作。
①幼兒將小空瓶放入水中,發現小空瓶是浮在水面上的,從而驗證了自己事先的猜想。
②引導幼兒探索如何將浮在水面上的小空瓶沉到水底。
教師:我們在小瓶里裝些石子會怎樣呢?
幼兒:可能還在水面上。
幼兒:不一定,有可能會沉下去。
教師:你們的意見不一樣又怎么知道哪種方法正確呢?
幼兒:那我們試一試吧,看看怎么才能讓浮在水面上的小瓶沉下去?
幼兒在動手實驗的過程中神情都非常專注,有的幼兒在小空瓶里裝滿了石子,放入水中,小瓶一下子沉入水底。有的幼兒只在小空瓶里裝了幾個石子,小瓶仍然浮在水面上。教師引導幼兒說說為什么在小瓶里裝了石子還漂在水面上。經過反復實驗、嘗試,最終每名幼兒獲得了成功體驗,都能在小瓶里裝入足夠的石子使小瓶沉入水底。
③進一步引導幼兒探索如何將沉入水底的小瓶再浮起來。
教師:現在小瓶里裝上石子都沉在水底了,我們還能讓它們再浮上水面來嗎?
幼兒再次操作、探索,大部分幼兒都意識到要讓小瓶浮在水面上就要把小瓶里面的石子拿出來一些。有的幼兒一下子拿出許多石子,瓶子里只剩一點,放入水中便獲得了成功。教師抓住這一教育契機,引導獲得成功的幼兒再往小瓶里放進一些石子看能否還浮在水面上。有的幼兒只取出幾塊石子,將小瓶放進水中,還是沉在水底,但這些幼兒并不氣餒,繼續探索,一次次減少瓶子里的石子,反復實驗嘗試,最終讓小瓶浮在水面上。
④引導幼兒探索如何增減小瓶里石子讓小瓶處在水中間,既不沉到水底,也不浮在水面上。
教師:剛才我們通過自己動手做實驗知道了,在小瓶里裝上石子它能沉到水底,拿出一些石子它又能浮在水面上,那我們怎樣能讓小瓶懸浮在水中間呢?
幼兒的意見不一,有的幼兒說把小瓶里石子拿出一些,有的說應該再增加一些石子,于是幼兒又開始反復嘗試、操作。幼兒做實驗時非常認真,通過不斷增減瓶里的石子,甚至將大的石子換成小的或將小的換成大石子,探索如何使小瓶懸浮在水中。由于小瓶處在水中是一種懸浮狀態,這就要求物體的密度和水的密度是一樣的,所以這一實驗結果很難成功。
3、教師引導幼兒進行經驗分享。
(1)請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在實驗中是怎樣讓小瓶沉在水底、或浮在水面上的。
(2)引導幼兒討論:小瓶由浮變為沉或由沉變為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教師引導幼兒進行經驗總結:同樣大小的物體,越重就越容易下沉,越輕就越容易浮起來。
教師將幾個幼兒的實驗小瓶擺在前面的桌子上,并請幼兒將裝有小石子的小瓶按照由多到少進行排序。教師從多的開始拿逐一讓幼兒猜一猜放到水里會沉還是浮,開始幾名幼兒都異口同聲地回答:“沉下去!”幼兒答得都很正確。當取到中間的小瓶時,幼兒的猜測出現了分歧,有的說是“浮”,有的說是“沉”。當第一個出現浮起來的小瓶時,有的幼兒馬上說出了以后幾個小瓶都是浮上來的。
教師:“為什么你們認為以后幾個小瓶都會浮在水面上呢?”
幼兒:“因為小瓶越往后就越輕,小瓶中裝小石子多了就重,小瓶就沉下去;石子少就輕,就會浮在水上。”
4、活動延伸。
請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做沉浮實驗,探索在小瓶中裝上其他東西怎樣讓它浮在水面上、沉入水底或懸浮于水中。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從活動的效果看,投放的材料是適宜的,幼兒的參與性很高。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征,投放了適合幼兒操作和探索物體沉浮的透明小瓶和可以盛水的大桶;其次提供的小石子是改變小瓶重量的關鍵材料,幼兒通過與材料充分互動、親自實驗、動手操作;最終讓幼兒充分感知到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可以通過改變物體本身的重量來實現。
2、活動中的不足:
幼兒實驗常規的養成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如在實驗之前,教師雖然要求幼兒當水灑出來時要用抹布擦干凈,但許多幼兒在實驗中卻沒能做到。
主要內容:
1、教師有效引導了幼兒探索通過改變小瓶重量從而改變小瓶在水中位置這一有趣的科學現象。教師引導幼兒經驗交流和分享的形式新穎,先讓幼兒與同伴交流,再引導幼兒集體討論,最后通過給小瓶排隊,使幼兒更直觀地觀察和了解小瓶中裝石子量的多少與在水中沉、浮之間的關系,達到全體幼兒經驗交流的目的。
2、活動過程中也呈現出一些不足:
(1)有的語言運用不夠科學嚴謹。如將小瓶“浮”在水面上有時說成了“漂”在水上。
(2)在交代實驗規則和注意事項時幼兒主體地位發揮得不夠充分。教師應該引導幼兒一起討論,而不應該直接把規則和注意事項告知幼兒。
(3)教師對幼兒在活動過程1中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探索點關注不夠,如發現有的幼兒通過在小瓶里裝水也能改變小瓶在水中的沉浮等現象,教師沒有給予及時引導,也沒有在活動延伸中提出來。
綜合評析:
沉浮,作為一個傳統的受幼兒喜歡的科學活動,怎么讓中班幼兒在玩的過程中體驗科學原理,是我們在進行課程設計中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本次活動的經驗前提——“水”這一主題背景,很自然;教師提供的材料——小瓶與小石子,既方便教師收集又為幼兒提供了足夠的探究空間與支持,很巧妙;幼兒探究中的三個逐漸深入的提問:“怎么才能讓浮在水面上的小瓶沉下去”“現在我們在小瓶里裝上石子都沉在水底了,那我們想個辦法讓它們再浮上水面來”“怎樣才能讓小瓶處在水中問”,很到位;最后的總結提升,教師將幾個幼兒的實驗小瓶擺在前面的桌子上,并請幼兒將裝有小石子的小瓶按照由多到少進行排序,從多的開始,逐一讓幼兒猜一猜放到水里會沉還是浮,用集體實驗的方法把幼兒的探究經驗進一步梳理,很精彩
中班科學教案小瓶嬉水 篇2
活動背景:
隨著主題活動“豆豆家族”的開展,小朋友紛紛帶來了各種豆,有黃豆、蠶豆、綠豆、赤豆,我們一起做了種子發芽、豆豆裝飾畫,我們還和小朋友一起把這些豆裝在小玻璃瓶里放在自然角,在裝豆豆的過程中,小朋友欣喜地發現不同的豆豆在玻璃瓶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于是,帶著這一發現,綜合活動“豆瓶進行曲”就這樣產生了。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知道不同大小的豆在玻璃瓶所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學習用自己的方法記錄結果。
2、參加打擊樂活動,并選擇合適的節奏用豆瓶為樂曲配節奏。
3、積極參加探索活動,體驗活動的樂趣。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準備足夠的蠶豆、綠豆,人手一玻璃瓶。
2、音樂準備:幼兒多次聽過音樂:郊游。節奏卡若干
活動過程:
1、通過觀察物品,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今天,我們活動室來了一群特殊的新朋友,是誰呢?讓我們來把它們請出來!”(出示各種豆)你們都認識它們嗎?誰來告訴我,他們是什么?(蠶豆、綠豆)這些豆娃娃有什么不同?(大小、顏色)
還有一群朋友啊他們吵吵鬧鬧地也要來呢,它們是誰呀?(出示玻璃瓶)
2、幼兒第一次探索,自己制作豆瓶,知道把豆放進瓶里會發出聲音。
(1)“在這些豆娃娃和瓶娃娃中有個秘密,它們要請我們小朋友去找一找,看看是個什么秘密?)幼兒操作,嘗試將豆娃娃放入玻璃瓶里發出聲音。
(2)你們找到秘密了嗎?誰來告訴大家?
這些可愛的豆娃娃和瓶娃娃還會唱出這么美妙的歌聲啊,我們一起來搖一搖,上邊搖搖,下邊搖搖,左邊搖搖,右邊搖搖,前邊搖搖,后邊搖搖。
(當幼兒通過動手探索,發現了把豆放入玻璃瓶會發出聲音,這時給孩子搖一搖的機會,充分滿足了他們的需要)
3、幼兒第二次操作,探索不同的豆在瓶里發出的聲音不同,并用自己的方法記錄結果。
你們聽,他們唱的歌聲是一樣的嗎?請你們下去把每種豆放在瓶里試一試,聽一聽,他們的聲音是怎樣?然后用自己的方法記錄下來。 幼兒講述自己操作的結果。
3、節奏游戲,體驗樂趣。
(1)幼兒創編節奏 你們的豆瓶真好,會唱出這么好聽的歌聲,現在請你們告訴我,你的豆瓶可以唱出什么節奏。(老師隨幼兒打出的節奏及時出示節奏卡)
4、打擊樂:拔根盧柴花
(1)“聽,這是什么一首歌,我們一起來唱唱看”(幼兒一起唱歌:郊游)
(2)現在請我們小朋友用我們手里的豆瓶為音樂打節奏,請小朋友想想用什么節奏呢?
(3)隨著幼兒的回答在歌曲圖上標記節奏卡
(4)幼兒看了節奏卡一起為音樂打節奏2次。
5,延伸活動。
看,在窗臺上老師還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豌豆、黃豆,一些塑料瓶和鐵瓶,小朋友可以去玩一玩、試一試,看看他們的聲音是不是一樣的。
活動反思: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的發展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而科學活動最能有效地讓孩子們實現探索、發現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