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把玩具送回家教案(精選4篇)
小班把玩具送回家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能將玩具放回原處。
活動準備:
各種玩具若干籃;幼兒活動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1、講述故事《明明的玩具》。
(1)利用木偶教師有表情地講述故事。
(2)提出問題:明明想請小朋友玩什么?為什么找不到?明明為什么難過地哭了?媽媽對他說什么?
2、引導幼兒玩游戲"玩具找家"。
(1)教師介紹游戲玩法。
(2)提出游戲要求。
(3)幼兒游戲,教師觀察適時介入引導。
3、指導幼兒操作《誰做得對?》。
(1)引導幼兒觀察圖片,然后思考并操作:該把笑臉給誰?該把哭臉給誰?
(2)引導幼兒說一說:玩完玩具后把玩具送回家又什么好處?
4、組織幼兒交流、評價。
活動延伸:
1、創設有序擺放活動材料的環境,在各類材料柜貼上相應的標志,幫助幼兒學會分類、對應收放活動材料。
2、指導家長提供便于幼兒取放的玩具柜,引導幼兒自己及時整理玩具并放回原處,養成幼兒自己整理玩具的好習慣。
活動反思:
通過這次活動,不僅鍛煉了幼兒的分類能力,動手能力,培養幼兒收拾玩具的習慣,還節省了老師的時間,讓老師從瑣碎的事務中解放出來。在以后的日常活動中,老師要盡量發揮教育引導作用,讓幼兒得到鍛煉和提高。
小班把玩具送回家教案 篇2
活動設計背景
我們這個班是今年才收的新生班,幼兒年齡小,大都在3——4歲之間,他們的紀律性還不是很好。特別是現在他們大都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在家里的所有事情都是大人在幫他們完成,特別是他們的家里玩玩具的時候,特別不會收拾自己的玩具,基于這個特點,我特別設計的這堂活動課。
活動目標
1、要讓幼兒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要讓幼兒之間學會互相幫助。
3、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4、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辨別能力,知道玩具應該放在什么地方。
5、要讓幼兒知道玩了玩具以后,應該把它們收拾好,并放回原來的地方。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要讓幼兒知道在玩玩具的時候要互相幫助,要互相謙讓,要大家一起玩耍,不是一個人玩耍。
教學難點:
讓幼兒學會在玩完玩具的時候要學會收拾自己玩的玩具。并放回原來的地方。
活動準備
各種不同的玩具,裝玩具的框若干,各種“玩具”頭飾、“玩具框”頭飾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節:
老師以游戲的形式進入主題。
二、基本環節:
1、老師先選出幾名幼兒扮演“玩具框”,并戴上相應的頭飾。
2、又選出幾名幼兒扮演不同的“玩具”,并戴上不同的玩具頭飾。
3、讓扮演“玩具”的幼兒蹲在地上,團成團,并讓其扮演“玩具框”的幼兒手拉著手圍著這些“玩具”。
4、老師一聲口令:“玩具”出來玩了,這個時候扮演“玩具框”的幼兒就把手放開,讓圈里面的“玩具”出來玩耍。
5、玩了一會以后,老師就又發出指令,“玩具”快回到“玩具框”里去。這個時候有一些“玩具”回去了,可有一些“玩具”不知該怎么辦就在哪里“哭”了起來。這個時候老師就要有意識的提問:“他們為什么哭呀?”有些幼兒回答:“他們找不著自己的家了。”這個時候呢老師就來到活動場地中間,把剛才“哭”的幼兒牽回“玩具框”里去,這個時候扮演“哭的玩具”的這個幼兒就笑了。老師又提問:“他為什么又笑了呢?”幼兒回答:“因為他找著自己的家了。”最后老師總結:我們小朋友在玩玩具的時候,要讓玩具回到自己的“家里”去。要讓玩具回家。
三、結束環節:
老師拿出已經準備好的玩具,讓幼兒進行玩耍,最后由老師做出指令,讓幼兒收拾玩耍的玩具,并放回原有的玩具框內。
四、延伸環節:
要讓幼兒學會不管從哪里拿的東西,都要放回原處,不亂拿別人的東西。
1、參加游戲的幼兒人數不夠多,參與面不夠廣。
2、幼兒對老師提出的指令還不能完全弄懂。
3、選擇幼兒參加游戲時,沒有對每個幼兒進行全面的了解。
4、假如我重新上這節課,我就會先根據自己班上的幼兒的特點進行全面的了解,并根據了解的情況選擇扮演不同角色的幼兒,并讓其聽懂老師發出的指令進行游戲。
小班把玩具送回家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培養幼兒養成愛護玩具的好習慣。
滲透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學習給玩具寶寶分類。
培養幼兒清楚表述和大膽表演的能力。
考驗小朋友們的反應能力,鍛煉他們的個人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給玩具寶寶正確分類
活動準備
各種玩具
活動過程
一、今天玩具寶寶和小朋友們一起活動,小朋友們一起歡迎它吧,咦?可是玩具寶寶的小臉蛋上怎么還有淚水?一起問問它吧,它說:55555不知道是哪個小朋友玩完我后,沒把我送回家,現在我害怕極了,我想回家了!
二、討論:小朋友們和玩具寶寶做完游戲后不把玩具寶寶送回家這樣對嗎?提示:要愛護玩具寶寶,和玩具寶寶做好朋友。
三、請小朋友們幫幫他,,找一找他的家在哪里?提示:不同的.玩具寶寶是住在不一樣的家里,請小朋友認真辨認手中的玩具,再送它回家哦!
四、看呀,怎么還有一個玩具寶寶被丟在地上原來這是小狗把玩具寶寶放在這不管了,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幫助小狗呢?提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和玩具寶寶做朋友,玩具寶寶才會喜歡和你一起游戲的!
活動延伸:和小朋友一起聽歌曲《找朋友》,和自己喜歡的小朋友或玩具做朋友,體會和朋友一起游戲的快樂!
教學反思
對這次活動反思如下:
首先:《送玩具回家》這個活動是幼兒在一日生活中發生的問題,為了有效的解決這一現象而生成的,所以更為貼近幼兒日常生活,特別適合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易懂,易掌握。
活動目標設為培養幼兒養成愛護玩具的好習慣、學習給玩具寶寶分類、滲透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個方面,在活動過程中體現為,
一,讓幼兒相互討論,給幼兒自由發揮的空間,在情感上認同玩具寶寶的感受,讓幼兒幫助它,愛它,
二、活動中我選擇了毛絨玩具小狗,平時這個小動物是小朋友們非常喜歡的小動物,但這次活動它所擔任的角色是反面的,這樣會讓幼兒對小狗這樣的行為更加深印象,也愿意去幫助一個做錯事的好朋友。
活動過程中,貝貝小朋友突然一句,小狗怎么會丟玩具呢?讓我深刻的意識到,如果是讓其它老師演這個反而角色會更適合。也要考慮個別幼兒的個人認識。
小班把玩具送回家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初步學會按相同標記把玩具送回家。
2、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3、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
4、培養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5、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已初步學過“上、下、里”等方位詞。
2、物質準備:布置一家小熊的家,家中玩具、蔬菜擺放零亂,小熊一只。
【活動過程】
1、以幫助小熊引入,引起幼兒的興趣。
(老師調動了幼兒參與的興趣。)
2、引導幼兒觀察玩具掉在哪里,啟發幼兒使用“玩具掉在上面(下面、里面)”的語句。
(1)在老師的引導下,幼兒能說出方位詞,并使用完整句。
(2)鏡頭的攝入有所偏差,誰在說話時,鏡頭要跟緊誰。
(3)教師在提問幼兒的時候,沒有必要把小熊一直抱在手上,可以先放在旁邊。
3、引導幼兒討論,尋找:這些玩具的家在哪里?這些家上面你發現了什么?
(1)幼兒能積極地尋找玩具。
(2)在視頻中,老師可以看到在上課時所沒有關注到的其他幼兒,發現有個別幼兒趴在地上,有的幼兒很認真的尋找玩具的家。
(3)拍攝幼兒尋找的鏡頭都是全景,可以拍攝個別幼兒尋找的情況。
4、引導幼兒把尋找到的玩具送回家。(個別、全體)
(1)鏡頭拍攝幼兒如何放玩具的情況較少。
(2)幼兒都是從柵欄跨過去放玩具,教師可以把右邊柵欄收起來,以防幼兒摔倒。
(3)教師的感嘆詞較多。
5、請個別幼兒收拾餐具。
(在觀看視頻時,沒有拍攝到幼兒如何把餐具收拾進盒子。鏡頭可以著重拍攝幼兒如何收拾。這樣不但有利于老師觀看,也可把個別幼兒收拾的情景播放給幼兒觀看,加深幼兒如何收拾玩具的印象。)
6、老師以小熊的身份謝謝幼兒,并告訴幼兒:每一樣玩具都有自己的家,我們玩過玩具要把它送回家。
【活動反思】
本人能以幫助小熊的形式貫穿整個過程,幼兒興趣濃厚,參與的積極性高。在活動中,能引導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討論收拾玩具的次序,并引導幼兒有次序地進行收拾。在收拾菜市場的菜時,能結合復習方位詞與講完整句。大部分幼兒能根據玩具的標記找到各自的家,但還有小部分幼兒放錯家。本人沒有及時檢驗幼兒收拾玩具放回家的情況,進一步讓幼兒清楚玩具不能隨意放置,應根據各自的標記進行收拾。在收拾餐具時,本人有意讓幼兒清楚不是很多人才能把玩具收拾好,玩具少只要少人就能收拾。但只是單純由老師講,幼兒不能理解。如果可以借助其他方法,讓幼兒親自體驗,這樣幼兒才能清楚地了解不是人多就是好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