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購物教案(精選5篇)
大班購物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如何讓幼兒的數學學習回歸到實際生活中去,即數學活動生活化是這節課的宗旨。活動中我通過創設購物環境,將購物情境中的購物行動貫穿始終,從一開始的“寶寶超市”中物品名稱與價格的介紹,到用5元可以買一樣、兩樣東西的層層遞進,都是“生活數學”精神的體現。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運用數學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幫助孩子進一步了解“正好”和“夠了”的錢幣概念。
2、培養幼兒相互合作的能力。
3、幫助幼兒體驗到活動的快樂。
4、培養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5、讓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題目。
活動準備:
1、手指偶、每位幼兒一張5元錢、畫紙、彩筆。
2、超市商品圖每桌一張。
3、超市的環境創設。
活動過程:
一、手指游戲:復習5的組成,導入活動。
小朋友,看老師帶來了誰,愿意和他們做游戲嗎?
教師介紹游戲做法:師說:動動我的小手指,我出1。
幼說:我出4,4和1組成5.
師幼齊說:5個手指做游戲。以此類推。
(分析:游戲可及時調整速度,既增加趣味性又能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且通過游戲,可以幫助孩子整理已獲得的經驗。)
二、幼兒嘗試用5元錢買一樣、兩樣不同的商品。
1、我們的小手真能干,看,今天老師還帶來了什么(出示5元錢)?小朋友還知道有哪些面值的錢(1元、2元、10元、20元、100元等)?我們用錢來干什么?你去超市買過東西嗎?是自己去還是跟爸媽去?
2、第一次購物:下面我就來考考小朋友,如果給你5元錢,找出用5元錢可以買一樣的商品。(翻開超市商品圖,先認識一下商品和標價)
幼:可以買5元的、1元的、2元的、3元的、4元的',6元的能買嗎?
師:誰能總結一下,為什么6元的不能買,別的可以買,強調“正好”和“夠了”的概念。
3、第二次購買:找出5元錢可以買兩樣不同的商品。
小組討論,共同找出答案:可以買1元和2元的、1元和3元的、1元和4元的、2元和3元的。
小組介紹:
教師評價:進一步讓孩子理解“正好”和“夠了”的概念。
師:剛剛小朋友在找的時候,有的小組漏掉了,有的小組重復了,為什么他們這一組找的很全?大家能看出他們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的嗎?
幼:他們先將草莓找完了再往后接著找。
總結:原來這樣有順序的找,能夠一個不漏的找全。你們也愿意嘗試一下嗎?(讓沒找全的小組再嘗試一下)
(分析:教師根據小組合作情況進行總結提升,這是本節活動的難點。)
4、能不能用5元錢在商品圖上買三樣不一樣的商品?
幼:不能,錢不夠。
三、游戲《超市購物》
玩法:小朋友真棒,剛才都很快找出了商品,現在,老師每人給你5元錢,到我們的超市里買你最喜歡的東西,商品上都有標價,要不多不少,正好花完5元錢,買一樣也可以,買兩樣也可以,我特意請了張老師當收銀員,你們拿了商品要到她那兒去付錢,付完錢就拿著東西到我這邊來,我有獎勵,買的不正好的可以再重新去挑商品。
總結:小朋友都很棒,都是購物高手,以后就能幫爸媽到超市買東西了,但要買我們需要的,千萬別浪費錢。
(分析:角色游戲的創設便于孩子體驗到真實的購物場景,孩子參與的熱情很高,很好地體現了數學生活化、游戲化的特點。)
延伸:現在小朋友都把我小超市的商品買光了,我們班還有很多小朋友沒來參加購物活動,我還得去進貨,這樣吧,為你的好朋友畫一張購物單,購物單就是畫出商品并標出價格(可以只寫上數字),不多不少也正好5元(可以畫一件、也可以兩件商品),可以畫跟自己一樣的,也可以另外挑選,這樣畫清楚了,我就可以進貨了。
你們回去告訴其他小朋友,我去進貨了,讓他們一會來買我新進的商品。
活動反思:
活動中通過環境的創設,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自由探索的學習過程;通過提供給孩子們可以反復操作的材料,讓孩子在觀察、擺放、思考、調整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老師沒有將自己的經驗介紹給孩子,而是讓孩子在反復試誤中走出困境,悟出一些數學應用的經驗,將抽象的數學符號生活化、游戲化。
大班購物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了解一些現代社會人們使用的新型的購物方式,(刷卡、快遞、網上購物……)。
2、有嘗試接受和運用新事物的愿望。
3、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題
1、過年時你們家里買了什么好東西招待客人?
怎樣去買的?
(幼兒自由發言)
2、老師今年過年時買東西可省力啦,根本不用自己去勞累,很輕松地等在家里就有人把我要的東西送來了,你們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
對了,我是在網上購物的。
二、討論各種新型的購物方式
除了網上購物,你們還知道有哪些新型的購物方式?
(刷卡、快遞、網上購物等)
這些方法與以前的購物方法相比好不好?為什么?
你喜歡哪種購物方式你想來試試嗎?
三、嘗試活動
以超市為背景,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購物游戲。
活動延伸:
在社會性游戲中繼續開展新型的購物方式的活動。
活動反思:
在整個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幼兒作出選擇嘗試最有效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當他們通過自己的常識、自己的努力積極參與超市的購物、快樂分享時,相信他們會從中獲得思考、交流、合作、認知等很多很多,更會體會到購物帶來的成功喜悅。
大班購物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學習5以內的加減運算。
2講述購物的過程,學習用算式表示。
活動準備:標有價格的商品圖片幼兒活動材料數字卡片
活動過程:
一、教師談話引入
1.小朋友你去超市購物過嗎?你是根據什么選擇商品的?(價格)
2.幼兒個別介紹自己的購物過程。
二、猜猜我們買了什么
1.今天老師帶了了一家圖片超市,我們一起來學習購物。(出示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教師幼兒觀察:重點提醒幼兒了解商品的價格。
2.教師購物①:我有5元錢買了2件商品正好花完,你們猜我買了哪2件?幼兒講述,并說說為什么?教師用算式表示。2+3=51+4=5
3.教師購物②:我有5元錢可我只買了1件物品,可能還剩幾元?幼兒講述,并說說為什么?5—3=25—4=1
三、我來買東西
1.幼兒有5元錢,買2件物品正好花完,請自己選擇商品。
2.幼兒講述購物過程,并用算式表示。
3.你有5元錢,買1件物品用了幾元,還剩幾元,請自己選擇商品。
4幼兒講述購物過程,并用算式表示。
四、小明去購物
1.今天小明和媽媽一起也去購物,我們一起來幫他完成。
2.教師介紹幼兒活動手冊。
3.幼兒分散完成。
大班數學超市購物教案4
(一)活動目標
1.體驗超市購物的樂趣以及加減法在生活中的運用,積極主動地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活動過程和經驗。
2.能運用算式記錄購買物品的過程,并清楚地表述自己購物的過程及算式的.含義,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
3.運用己有的數學經驗解決購物中“一共用去多少錢”或“還剩下多少錢”的問題,學習10以內的加法和10的減法。
(二)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有超市購物的經驗。
2.物質準備:畫有貨架和貼有1——9元價格標簽的商品圖片布置成“超市”場景圖,算式記錄卡每人一張,筆若干,《操作材料(二)》中的《超市購物》。
(三)活動過程
1.玩“一共需要多少錢”的購物游戲,學習加法。
(1)教師出示“超市”場景圖,幼兒觀察貨架。
教師:超市里有哪些商品?每種商品的價格是多少?你是從哪里知道的?每行商品有什么共同用途,每行商品可取什么共同名稱?(學習用具、玩具、食品)
(2)教師提出購物要求:到超市買兩種商品,總價不超過10元,說一說所買的兩種商品的價格各是多少,再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錢。
幼兒邊看場景圖邊進行“一共需要多少錢”的購物游戲。
個別幼兒用一句話介紹自己買的兩種商品,以及總價。講述自己購買商品的事情。如買了2元錢的口香糖和3元錢的卷筆刀,一共需要5元錢。
小結:買兩種商品,總價不超過10元。有多種組合方法。
(3)幼兒學習用算式記錄購買商品的事情。
教師提問:可以用一道什么算式把“買了2元錢的口香糖和3元錢的卷筆刀,一共需要5元錢”的事情記錄下來?教師記錄幼兒所講述的算式。
學習講述算式中數字與符號表示的意義:2+3=5,買了2元錢的口香糖和3元錢的卷筆刀一共需要5元錢。
(4)從2+3=5的算式進行猜測,說一說除了買口香糖和卷筆刀外,5元錢還可以買兩樣什么商品?
猜一猜老師用5元錢買了哪兩種商品。如用5元錢買了一個玩具和一種食物,猜一猜老師買了什么?當幼兒說出多種結果后,告訴幼兒買的食物是冰棍,讓幼兒猜另一樣玩具是什么?
用以上的方法猜一猜老師用10元錢買了哪兩種商品。
(5)幼兒再次進行買商品的活動并學習用加法算式進行記錄。
幼兒兩兩結伴,每人任意買兩種商品,先將算式寫在算式記錄卡上,再互相講述自己買商品的情況,最后相互檢查算式是否正確。
2.玩“還剩多少錢”的購物游戲,學習10的減法。
(1)教師提出購物要求:用10元錢到超市買一種商品,說一說所買的這種商品的價格是多少,算一算買了這種商品后還剩下多少錢。
邊看場景圖邊進行“還剩多少錢”的購物游戲。
個別幼兒講述自己用10元錢購買一種商品的事情。如用10元錢買了3元錢的餅干,還剩下7元錢。
(2)學習用算式記錄購買商品的事情。
提問:用一道什么算式可以把“用10元錢買了3元錢的餅干,還剩下7元錢”的事情記錄下來?教師記錄幼兒所講述的算式。
學習講述算式中數字與符號表示的意義:10-3=7,,10元錢買了3元錢的餅干還剩下7元錢。
(3)幼兒再次進行買商品的活動并學習用減法列算式進行記錄。
幼兒兩兩結伴,每人用10元錢任意買一種商品,算一算剩多少錢,先將算式寫在算式記錄卡上,再互相講述自己買商品和找零的情況,最后相互檢查算式是否正確。
3.進行操作練習,鞏固1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
(1)幼兒根據《超市購物》的指導語做練習:幫明明算一算買兩樣商品需要花多少錢?拿10元錢買一件商品,還應找多少錢?
(2)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檢查。
大班購物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練習8以內的減法算式,學習用算式記錄自己購買物品的過程。
2、鞏固對人民幣及其兌換關系的認識。
3、能清楚地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
幼兒認識過人民幣,有跟父母去購物的經驗。請五位能力強的幼兒當超市老板物質準備:
教具:利用班級的玩具和其他物品布置成超市(五個貨架),猴子頭飾8個、超市貨柜的圖片(標有價格)學具:《幼兒用書》幼兒人手一支筆、橡皮、錢幣若干(放在每桌的籮筐里),記錄單
活動過程:
1、小猴子的新鋪子開張了(1)教師:小猴子開了一個新鋪子,邀請我們去購物。現在我們一看鋪子里有些什么?每種商品的價格是多少。(觀察圖片上的商品)(2)請幼兒每人取8元錢,想一想、說一說可以怎樣取錢?
(3)指導幼兒回自己一桌的籮筐里取錢,教師指導。
2、游戲:買東西(1)幼兒想好要買什么物品,并看清楚該物品的價格,在記錄紙上列出相應的算式。
(2)和朋友交流自己的記錄單,向朋友介紹自己想買的物品、價格以及還剩多少錢,朋友之間相互檢查是否正確。
(3)請個別幼兒上來交流自己的`記錄單,大家一起檢查是否正確,錯誤的加以改正。
(4)幼兒各自去店鋪買東西,請幾個能力強的幼兒做猴子老板。
3、幼兒操作(1)怎樣取錢觀察小動物想要取錢的數字,想一想怎樣取錢,請你圈出來。
(2)可以買什么仔細觀察小朋友手上的錢幣,算一算這些錢能買哪兩樣東西,并且不用找錢,請把這些物品圈出來。
大班購物教案 篇5
【活動設計】
去超市購物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已經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他們能在超市里選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能超市里找到自己的快樂。但他們對于這些物品的好與壞,保存時間的長與短并不了解和熟悉,也不知道怎么去看,去尋找物品的保質期。而保質期的知識又與人們的生活與健康密切相關,同時也蘊含著一些教育內容。因此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資源,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和發現,是本次活動的設計宗旨。
【活動目標】
1、通過購物活動,引導幼兒關注食品保質期,并初步嘗試推算保質期。
2、讓幼兒了解保質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有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
【活動準備】
照相機、食品若干、各種飲料、食品標價卡。
【活動過程】
一、超市購物
1、師:今天我們班里開了一個小超市,你們想去購物嗎?
請你去超市選一件自己喜歡的食品,回來的時候要和小朋友介紹一下,你在超市里買了什么?價錢是多少?
2、幼兒去“超市”購物
3、幼兒講述自己的購物情況:我買了,它的價錢是幾元幾角。
二、了解食品保質期
1、師:在超市里購物,除了要看食品的名稱、價錢之外還要看什么?
2、師:你怎么知道你買的食品是好的還是壞的?(引導幼兒討論出:購物時還要看食品的保質期)
小結:食品保質期是指保證食品質量的期限。購物食品時一定要看清食品的保質期。如果吃了過期的食品,就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傷害。
三、尋找保質期
1、師:你們買的食品上都有保質期嗎?大家一起去找找食品的保質期可能印在什么地方呢?
2、幼兒尋找保質期并相互交流各自的發現。
四、推算保質期
1、師:這包食品的保質期是怎么表示的?(九個月)
2、師:九個月又是多少呢?你怎么知道它是不是已經過期了呢?(引導幼兒尋找食品的生產日期,從而推算出保質期限)
3、引導幼兒在包裝袋上尋找生產日期并根據生產日期推算保質期。
師:你的'食品是什么時候生產的?它的保質期是多少時間?
小結:食品保質期的表示方法是不一樣的,有的寫著保質期的長短,有的直接告訴你保質期的最后一天是什么時間。所以,我們只要仔細地識別一下,就能買到放心食品了。
五、選擇保質期
師:現在這里有幾瓶飲料,請大家根據保質期挑選一份可以放心喝的飲料。老師也來挑一樣。(故意拿走已變質的酸奶。)
重點提問:
1、你的飲料是什么時候生產的?
2、它的保質期是多少時間?
3、這幾瓶飲料為什么沒有人選?(提醒幼兒)
師:我好渴啊,讓我把這瓶酸奶喝了吧!但是,我要先看看保質期。還沒過保質期,應該沒問題。哎呀,這瓶酸奶壞了呀!還沒過保質期,酸奶為什么會壞呢?我們都是聰明的孩子,大家回去想想再找找原因好嗎?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是圍繞購物買放心之“保質期”開展的一個集體教學活動,縱觀整個活動,體現了四個重視,也是四個亮點。
一、重視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結構:首先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準確,恰當。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情況以及不同年齡的關鍵經驗對他們的學習提出了合理的要求,讓幼兒在購物的活動中關注食品的保質期,嘗試推算保質期,了解保質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有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活動開始我讓幼兒在購買食品的情境展開了學習活動,讓幼兒在現實的情境中學習、使幼兒對數學產生親近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在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學到有價值的數學知識。通過活動,較好的實現了目標。其次是活動內容選擇恰當,注重各領域間的滲透。本次活動是以科學領域的內容為主,整合了語言、社會、數學等領域的教育內容和表達方式,在圍繞保質期探索中了解了食品的保質期期限不同、食品的生產日期以及初步掌握了保質期的推算方法。
二、重視活動環節之間的連貫性;圍繞關鍵經驗,用關鍵問題引導活動。從“在超市購物出了要看食品的價錢、名稱之外,還要看什么”到“什么是保質期”再到“保質期是怎么表示的、怎么來推算保質期”,一個一個問題環環相扣,且體現了遞進性和層次性,逐步突破重難點,符合幼兒認知規律的連續過程。
三、重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綜合利用。在活動中,我給予了積極幫助,讓幼兒帶著問題去發現、去探索。如和孩子們一起尋找保質期、生產日期,和孩子們一起講述發現,幫助他們梳理經驗等。教師與幼兒融為一體,給幼兒創設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在活動中投放的活動材料來源于日常教育教學經常使用到的物品,注重實效性。電腦、相機的運用,以及重點、難點內容在黑板上的及時呈現,使活動更直觀生動,易于幼兒理解和認識。幼兒在活動中始終有著濃厚的興趣,活動熱情高漲。同伴之間的交流學習和師生互動也很熱烈。幼兒參與熱情高,發言積極,孩子們之間的交流互動無處不在,幫同伴尋找著包裝袋上的保質期和生產日期。他們在活動很還自然地學會了合作。活動中我本身也完全和孩子一起融入到了活動中,語言也比較有激情,從而也感染了孩子。
不足:
1、在推算保質期的時候教師有些倉促,準備不夠充分。可以先讓幼兒推算簡單點的日期,如“幾天的”,“酸牛奶”的保險日期比較短,可以讓幼兒根據生產日期為酸奶推算保質期,然后再學習推算“幾個月”、“一年、兩年”的食品。這樣容易讓幼兒進行推算,也易于理解和掌握。其次在認識價錢時,我在語言的講解上不夠規范,“4.50元”不應該讀成“四塊五毛”,而應該是“四元五角”。集體教學中不能用地方方言,而是要給幼兒傳授普通話的規范語言。其次、雖然活動中幼兒已理解了并能正確認讀價錢的數量,但教師還是要讓幼兒充分理解和掌握,使知識點掌握得更正確和鞏固。如小數點前面是表示“幾元“,后面是表示“幾角”。
2、對于幼兒的回答急于回應,可以將不確定的答案拋給孩子們“那你們知道包裝袋上為什么要有保質期嗎?保質期的時間為什么有長有短”從而引發幼兒討論思考。不要急于告訴他們答案,讓他們有充分想象、思考的余地。充分放手讓幼兒自己去試一試,說一說,使幼兒能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能力來分析、解答,尊重幼兒的經驗和思維方式。
3、活動內容多了些,如“超市購物”環節可以在事先完成、日期的表示方式也可以在事先認識和了解,這樣本次活動的內容量就不會顯得太多。
4、活動中孩子們是圍繞教師預設的問題進行活動,如何培養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質疑能力,能否有效圍繞幼兒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活動,還須在以后的活動中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