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學期教案(精選3篇)
五年級數學學期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32~33頁例4和“練一練”,第35~36頁練習五第5~7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和掌握2和5的倍數的特征,認識偶數和奇數;能判斷或寫出2和5的倍數,并說明判斷理由,能說出偶數或奇數。
2.使學生經歷探索和發現2和5的倍數的特征的過程,培養觀察、比較和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提高歸納推理的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進一步發展數感。
3.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發現規律的活動,體驗發現規律的喜悅;感受數學充滿規律,對數學產生好奇心,增強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認識2和5的倍數的特征。
教學準備:
為學生每人準備百數表一張;每人準備o、5、6、7四張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活經驗
引導:我們已經認識了因數和倍數,學會了找一個數的因數或倍數的方法。想一想,如果告訴你一個數,比如3,怎樣找出它的倍數?請你說一說找倍數的方法。
在研究一個數的倍數時,人們發現了有一些數的倍數是有特征的。比如,你任意說出一個數,我們就可以判斷它是不是2的倍數。大家一起來試試看:有一個數是730,你覺得它會是2的倍數嗎?怎樣想的?
揭題:這說明有的同學在以前的學習中,可能已經意識到了2的倍數的特點。今天我們就利用對倍數和因數的認識,通過找倍數,發現和認識2和5的倍數的特征.(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找2和5的倍數。
出示例4,呈現百數表。
引導:請同學們拿出老師為大家準備的百數表,先在5的倍數上畫“△”,再在2的倍數上畫“o"。在找這兩個數的倍數時,請大家注意每行數里5的倍數有哪些,哪些數是2的倍數。能行嗎?
學生畫符號,教師巡視、指導。呈現分別畫出符號的數,學生校對、確認。
2.探究發現特征。
(1)引導:請觀察表里5的倍數,在每行里哪些是5的倍數,你能發現5的倍數有什么特征嗎?和同桌同學互相說一說。
交流:你發現5的倍數有什么特征嗎?
指出:5的倍數,個位上是5或0。(板書:5的倍數,個位上是5或0)
引導:你能任意說一個這樣的三位數或者四位數,驗證我們發現的特征嗎?大家試一試。(指名學生說出相應的數,引導用除法檢驗是不是5的倍數)
追問:怎樣的數是5的倍數?
(2)提問:觀察2的倍數,有什么特征?
指出:2的倍數,個位上是2、4、6、8、0。(板書:2的倍數,個位上是2、4、6、8、o)
引導:請同桌兩人互相舉出三位數或四位數的例子,驗證發現的2的倍數的特征。
交流:你是怎樣舉例的?(學生口答舉例)
個位上不是2、4、6、8、o的數,會是2的倍數嗎?自己舉出例子試一試。
交流:你舉的什么例子,是不是2的倍數?(指名學生舉例說明)
追問:怎樣的數是2的倍數?
(3)引導:觀察表里5的倍數和2的倍數,看看什么樣的數既是5的倍數,又是2的倍數。和同桌說說你的想法。
交流:怎樣的數既是5的倍數,又是2的倍數?
說明:個位是0的數,既是5的倍數,又是2的倍數。
3.認識偶數和奇數。
說明:我們已經認識了2的倍數的特征。我們把是2的倍數的數叫作偶數,不是2的倍數的數叫作奇數。
五年級數學學期教案 篇2
設計說明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也是《數學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本節課所學習的“用坐標圖確定物體的位置”是對學生已有經驗的提升,是將用生活經驗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數學方法描述位置,旨在發展數學思考,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結合教學目標及學情實際,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如下: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情境的創設,能激活學生已有的描述物體位置的經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問題主動地投入到新課學習中。
2.引導探究,總結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討論交流中進行理解、發現、歸納、總結,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實現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提出問題,創設情境
師:上節課老師帶領同學們去動物園轉了一圈,大家都準確地找到了各個場館的位置。請說說你們是怎樣找到的。
生:我們首先要確定好要參觀的場館,然后利用場館分布圖以現在的位置為觀測點,確定方向(或角度),再根據距離就能準確找到要去的場館了。
師:回答得真好。樂樂去大鳴山游玩時迷失了方向,他想找到大本營的位置,你能幫他找到大本營嗎?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確定位置的相關知識,有利于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新課作鋪墊。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大鳴山風景區的平面圖。
(1)認真觀察平面圖,找一找,標出樂樂現在的位置(大鳴山)。(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思考問題:要救出樂樂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小組討論后匯報結果)
生1:需要知道搜救原點是大鳴山,還要知道大本營在大鳴山的什么方向上。
生2:我認為不僅要知道大鳴山在大本營的什么方向上,還要知道大鳴山和大本營之間的距離。
師:你們同意哪一種說法呢?
生:我認為第二種說法能更準確地找到樂樂的位置。
(3)想一想,畫一畫,大本營在大鳴山的什么方向上,并測量出距離。
(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然后各小組進行討論與交流)
生展示成果,師小結:大本營在大鳴山北偏東45°方向,距離大鳴山大約560米。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了確定兩地具體位置的方法和步驟。
2.下圖是數學迷畫的,你能看懂嗎?說一說大本營的位置。
師:觀察數學迷畫的圖,說一說與自己所畫的有什么異同?說一說大本營的位置。
(小組交流、討論異同點,并說出大本營的具體位置)
設計意圖:在此環節中,讓學生通過看一看、議一議等活動,讓學生體會確定物體位置方法的多樣性、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鞏固練習
1.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完成教材68頁1題,然后小組交流。
2.完成教材68頁2題。(進一步鞏固確定位置的方法及描述簡單路線圖的方法。結合具體情境,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如何確定物體的位置)
3.完成教材68頁3題。
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以后我們出去游玩時要注意什么事項?
板書設計
確定位置(二)
畫坐標圖的步驟:
(1)確定觀測點;
(2)從觀測點引出橫坐標和縱坐標,并把觀測點和被觀測點連起來;
(3)標出連線與橫坐標或縱坐標的夾角;
(4)標出連線的長度。
五年級數學學期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利用表面積等知識,探索多個相同長方體疊放后使其表面積最小的最優策略。
2、體驗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解決包裝的問題,體驗策略的多樣化。
教學重點、難點:
利用表面積等知識,探索多個相同長方體疊放后使其表面積最小的最優策略。
教學準備:
相同的課本、包裝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提問:現在,老師要把26本數學課本用包裝紙包起來,怎樣保才能節約包裝紙?
學生討論交流方法,說一說怎樣包裝好。并說出自己的理由。
二、學習新知識
1、出示教材中的插圖和問題:將兩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樣包才能節約紙?
2、學生探索兩盒糖疊放得方法,并根據疊放的方法列式計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
3、引導學生比較得出方案。并反思為什么方案最節約。
4、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
(1)同樣的方法解決“試一試”中的問題。
(2)教師根據學生的探索情況進行評價總結。
板書設計:
包裝的學問。
盡量減少面積最大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