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經濟高速發展使日本發生了巨大變化,達到了歐美原發性現代化國家的發達水平,完成了自明治維新開始的在世界體系中從邊緣國家向中心國家的轉變。
日本在經濟上的國際地位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 419億美元,超過了聯邦德國,僅次于美國,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和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均為6%左右,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
等待出口的日本汽車 日本機器人
日本新干線列車
教師提問: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是不是永久持續下去呢?
引導學生回憶資本主義各國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打斷了資本主義各國穩定發展的經濟。只要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存在,危機的根源就不會消失。
1973-1975年的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從繁榮陷入困境,即所謂的“滯脹”階段。生產停滯和通貨膨脹兩種狀態結合在一起,并持續很長時間,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新特點──“滯脹”。日本的發展速度一度減緩,直到80年代中期,才開始漸漸升溫。
教師讓學生閱讀資料:日本大力發展軍事力量。資料附在文尾。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欲望開始膨脹,引起亞洲鄰國的關注和不安。
教師小結:戰后西歐與日本都樂于也善于引進和吸收外國先進科學技術,注重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這一點是促使兩國經濟騰飛的關鍵,也是我們國家今天必須至始不移地堅持和貫徹的一項基本國策──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在改革中必須堅持求實與創新。
附:日本大力發展軍事力量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日本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為了繞開戰后日本和平憲法的限制,日本政府找出種種借口,為自己擴充軍力辯護。冷戰期間,特別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一直把蘇聯看成是“主要威脅”,重點加以防范。冷戰結束后,日本把防范重點轉向本地區內存在的各種“不穩定因素”和“多種多樣的威脅”,其中包括朝鮮半島和中國臺灣海峽局勢的變化。為此,日本在其軍隊建設目標上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從90年代中期開始,軍隊建設由建立一支“基礎防衛力量”轉變為建立一支“合理、精干、高效”的防衛力量。而空中機動師便是順應“局勢的變化,應付多元威脅”的產物。同時日本的戰略部署也由“保衛北方”轉變為“防御西方”。根據形勢的變化,日本對軍隊進行調整,計劃在XX年前將現有的陸上自衛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軍事力量統稱自衛隊。13個師和2個旅重新組建為9個師和6個旅,其中以日本中部和北部地區的6個師和旅為基礎組建戰略機動師旅,擔負向其他地區增援和應對在同一時間發生多起事態的任務。很明顯,戰略機動師旅是以對付中國、朝鮮為主要目的而建立的。而空中機動師,則是日軍“戰略機動師旅”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還一直謀求出兵海外。XX年,日本以協助打擊東南亞海盜為名,定期派出軍艦到該海域巡邏。按照該計劃,裝備大炮和機槍、并能運送兩架直升機的軍艦,每年將到東南亞海域執勤4次。日本海岸防衛隊說明日本出兵東南亞海域的理由是:“許多日本運油船經過該水域,我們需要制訂措施保護它們。我們希望加強守衛工作,并促進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在此之前,日本政府已跟東南亞國家進行多次會談,又與印度合作舉行軍事演習。日本的這些做法,已引起亞洲國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