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精選8篇)
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了解“歐共體”和“歐洲聯盟”的建立,掌握戰后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史實,以及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二.能力目標
用圖片或表格形式列出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變化情況,讓學生逐步掌握運用圖、表、數據等說明相關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戰后西歐、日本在恢復和發展經濟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養學生運用共性和個性的原理分析問題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恢復與發展的主要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生產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以此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的意識,確立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并激發他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振興祖國的熱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戰后西歐、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難點:“歐洲共同體”與“歐盟”的建立和意義。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復習導入〕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間關系暫時得到緩和,各國資產階級政府穩固統治、恢復經濟,1924年-1929年資本主義處于相對穩定時期,世界資本主義生產發展較快,出現一時繁榮。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所謂的“黃金時期”。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共同學習了美國的經濟發展情況(稍加復習),今天,我們要了解的是戰后西歐、日本經濟的發展。
講授新課:
一.歐洲的聯合
教師向學生展示《重建柏林》和教材上有關“歐盟”的幾張圖片,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讓學生首先先來了解西歐:在自然地理概念上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法國、摩納哥。二戰后,在國際政治概念上,指除蘇聯和東歐國家之外的24個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面積360萬平方千米,人口3.5億。是資本主義的發祥地。課本采用的是后一概念。
二戰中英國被奪去41萬人口,全國1/4財富毀于戰火之中,戰爭期間出口貿易大減,工業技術裝備更加陳舊。法國在法西斯占領摧殘下,工業體系殘缺不全,生產處于癱瘓狀態。德國戰爭奪去700萬人口。因此,戰后西歐各國都面臨經濟恢復的艱巨任務。
現在,我們都知道西歐各國的經濟已是相當發達,那當時,各國發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學生思考,討論。
西歐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引導學生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來分析。內因是西歐國家積極引進先進科技并制定了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外因則是美國對西歐的援助。當然,美國對西歐的援助是為了控制西歐,西歐接受援助則是有效地利用了這一外部條件。
高素質人才 美國的援助
德國農業的機械化 瑞士的手表生產
西歐各國在快速發展之下,又聯合組成了歐共體。
教師介紹“歐共體”成立的的背景:二戰后美國的全球戰略是控制西歐和日本,遏制蘇聯勢力向西發展,充當世界霸主。援助西歐是其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西歐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西歐國家感到:美蘇兩國對西歐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數,提高西歐國家的國際地位,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必須密切聯系加強合作,于是60年代建立“歐共體”。所以說“歐共體”是西歐國家為了維護自身安全和利益而建立的一個經濟聯合組織,為戰后西歐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歐共體形成過程: 1967年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建立了“歐洲共同體”組織,后來又有六國先后加入,共12個成員國。歐洲經濟共同體促進了西歐經濟發展,同時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合作關系。
教師讓同學閱讀小字內容及《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
歐盟總部 歐盟會旗
1993年,西歐國家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建立了歐洲聯盟,簡稱歐盟。使用統一貨幣──歐元。歐盟成員國內部人員、資本和貨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國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個成員國工作、學習或居;同時,歐盟還力求在外交和國家安全方面步調一致。歐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西歐經濟增長速度之快,令人驚奇,但它卻慢于日本,請看日本崛起。
二.日本的崛起
戰爭給日本帶來了深重災難,戰后日本經濟崩潰,政治上處于美軍占領狀態,美國對日本實行嚴厲的非軍事化政策,解除其武裝,廢棄其戰備。那么,二戰后日本經濟為什么會高速發展呢?
學生討論,最后總結。
1、日本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外部條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2、戰后初期日本實行的民主改革,推動其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也對社會生產關系作了局部調整,建立起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有利于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從而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釋放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動力。
3、戰后國際形勢的演變給日本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美國私人資本也大規模涌入日本。美國的扶植,使日本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技術。
4、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經費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人才結構方面,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調整教育重點。由于日本長期堅持“教育先行”的戰略,為經濟發展保證了人才資源。
5、日本政府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這方面,日本的國家干預方式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特點,都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據日本的特點,一方面采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另一方面確立“貿易立國”的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貿易,加強資本輸出。日本企業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吸引優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礎上博采眾長,改革創新。
經濟高速發展使日本發生了巨大變化,達到了歐美原發性現代化國家的發達水平,完成了自明治維新開始的在世界體系中從邊緣國家向中心國家的轉變。
日本在經濟上的國際地位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 419億美元,超過了聯邦德國,僅次于美國,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和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均為6%左右,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
等待出口的日本汽車 日本機器人
日本新干線列車
教師提問: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是不是永久持續下去呢?
引導學生回憶資本主義各國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打斷了資本主義各國穩定發展的經濟。只要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存在,危機的根源就不會消失。
1973-1975年的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從繁榮陷入困境,即所謂的“滯脹”階段。生產停滯和通貨膨脹兩種狀態結合在一起,并持續很長時間,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新特點──“滯脹”。日本的發展速度一度減緩,直到80年代中期,才開始漸漸升溫。
教師讓學生閱讀資料:日本大力發展軍事力量。資料附在文尾。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欲望開始膨脹,引起亞洲鄰國的關注和不安。
教師小結:戰后西歐與日本都樂于也善于引進和吸收外國先進科學技術,注重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這一點是促使兩國經濟騰飛的關鍵,也是我們國家今天必須至始不移地堅持和貫徹的一項基本國策──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在改革中必須堅持求實與創新。
附:日本大力發展軍事力量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日本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為了繞開戰后日本和平憲法的限制,日本政府找出種種借口,為自己擴充軍力辯護。冷戰期間,特別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一直把蘇聯看成是“主要威脅”,重點加以防范。冷戰結束后,日本把防范重點轉向本地區內存在的各種“不穩定因素”和“多種多樣的威脅”,其中包括朝鮮半島和中國臺灣海峽局勢的變化。為此,日本在其軍隊建設目標上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從90年代中期開始,軍隊建設由建立一支“基礎防衛力量”轉變為建立一支“合理、精干、高效”的防衛力量。而空中機動師便是順應“局勢的變化,應付多元威脅”的產物。同時日本的戰略部署也由“保衛北方”轉變為“防御西方”。根據形勢的變化,日本對軍隊進行調整,計劃在XX年前將現有的陸上自衛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軍事力量統稱自衛隊。13個師和2個旅重新組建為9個師和6個旅,其中以日本中部和北部地區的6個師和旅為基礎組建戰略機動師旅,擔負向其他地區增援和應對在同一時間發生多起事態的任務。很明顯,戰略機動師旅是以對付中國、朝鮮為主要目的而建立的。而空中機動師,則是日軍“戰略機動師旅”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還一直謀求出兵海外。XX年,日本以協助打擊東南亞海盜為名,定期派出軍艦到該海域巡邏。按照該計劃,裝備大炮和機槍、并能運送兩架直升機的軍艦,每年將到東南亞海域執勤4次。日本海岸防衛隊說明日本出兵東南亞海域的理由是:“許多日本運油船經過該水域,我們需要制訂措施保護它們。我們希望加強守衛工作,并促進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在此之前,日本政府已跟東南亞國家進行多次會談,又與印度合作舉行軍事演習。日本的這些做法,已引起亞洲國家的關注。
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篇2
點擊::第一范文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介紹了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第一目講述了60~70年代西歐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歐共體”、“歐盟”的建立以及它們在促進戰后西歐和世界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第二目主要介紹了戰后日本經濟恢復和發展的狀況及原因。,“歐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日本是僅次于美國的當今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學習與探究歐盟和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和條件,對建設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充分的現實的借鑒意義。
學習目標:
1、基礎知識:要求學生了解“歐共體”和“歐洲聯盟”的建立,掌握戰后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史實,以及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標: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戰后西歐、日本在恢復和發展經濟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養學生運用共性和個性的原理分析問題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恢復與發展的主要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生產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以此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的意識,確立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并激發他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振興祖國的熱情。對日本崛起后的一系列惡行,激發學生的民族憂患意識和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高尚情感。
4、重點:戰后西歐、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5、難點:“歐洲共同體”與“歐盟”的建立和意義
6、過程與方法:(1)在講西歐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時,引導學生從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兩個方面來分析。
(2)創設一個情景,探究性問題的情景,讓學生去感悟與反思。本節課主要是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探究性問題的情景,引導學生走進歷史,貼近歷史時空。
。3)抓住兩個主題:本節課的主題――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體現本單元的主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并實現兩個主題的和諧統一。
。4)體現一個理念:讓歷史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歷史人物站起來。
。5)堅持--的四個原則:--問題化,問題設計層次化,解決問題民主化,形成知識網絡化,最大限度地貼近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本節課中共設計了11個探究性問題來實現這些原則、理念和要求。
(6)歷史教學的本質就是引導學生從歷史故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中去感悟與反思歷史。本節課在分析西歐與日本經濟發展的異同時,引導學生感悟與反思出:戰后西歐與日本都樂于也善于引進和吸收外國先進科學技術,注重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這一點是促使兩國經濟騰飛的關鍵,也是我們今天建設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借鑒和堅持的,在改革中必須堅持求實與創新。
。7)不要只停留在歷史知識的表面,不要為了講知識而講知識,在講解史實時要注意方法的多樣性和科學性。知識只是一個載體,傳授知識也只是一個過程。要在知識的講解中,通過一定的方法去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這樣一節課才更有深度和力度。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1)錄像: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兩顆原子彈轟炸日本的廣島和長崎;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攻克柏林的戰役。(通過這樣兩段錄像資料,一方面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后,再導入新課;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認識戰爭給日本和西歐帶來的巨大災難,而戰后迅速崛起,是世界的巨大奇跡,進一步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探究本節課的巨大意義。)
。2)導入語:同學們,德國和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大禍首,他們在發動戰爭的同時,本國也遭到滅頂之災:剛才的兩段錄像就是例證,一段是蘇軍攻克柏林,柏林到處是殘磚斷瓦;一段是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遭原子彈的轟炸,地面上所有生靈涂炭,地面上所有建筑物毀于一旦。有人站在德國首都柏林的街頭,望著滿目廢墟的城市,哀嘆即使清除這些瓦礫也要花上20年的時間,要想經濟復興真是比登天還難,難于上青天,可是,西歐和日本不僅很快清除了戰爭的廢墟,還實現經濟的騰飛,到60年代末,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強國,這其中的原因,令人回味,值得我們體驗、感悟、反思、借鑒和探究。那么,這節課,就讓老師和同學們來體驗和探究:第9課 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點擊投影)
第9課 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1、歷史規律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原因和條件分析:
。1)三個前提:社會穩定;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和適應。
。2)五個條件:科技;市場;資本;自由勞動力;資源。
。▽τ诔跞龑W生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思路,幫助學生回憶歐洲國家在兩次工業革命后的發展狀況,美國的羅斯福新政等內容,為幫助學生分析歐洲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條件做好鋪墊。)
2、探究之一──戰后西歐經濟復興之謎
●主觀條件:西歐國家積極引進先進科技并制定了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工業革命以及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西歐在人才、技術、管理經驗甚至對外經濟聯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優勢,為西歐經濟恢復與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伴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進行,現代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技術后,極大的促進了戰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
●客觀條件則是美國對西歐的援助。(戰后美國加大對西歐的經濟援助,客觀上為西歐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再加上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采取了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尤其是西歐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宏觀指導,積極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利用國家力量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節,促進了對基礎工業和新興產業的投資,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這一切都為50~70年代經濟的高速增長奠定了基礎。)
3、探究之二──戰后日本經濟騰飛之謎
●戰后美國在日本進行社會改革,并推行非軍事化政策。通過改革,進一步廢除了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日本政府利用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國防開支小的有利條件,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為戰后日本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戰后美國對日本經濟的扶植。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爆發后,日本接受了美國幾十億美元的“特殊訂貨”,這使日本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
●大力發展教育,引進先進科技,其中大力吸收國外最新科學技術,為己所用,推陳出新,成為促使日本經濟騰飛的翅膀。
。▌撛O積極的問題情景,讓“歷史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創設問題科學化,解決問題民主化,形成知識網絡化。)
4、西歐國家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相比有哪些共同點?
共同點:都得到了美國在經濟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都制定了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
5、你覺得其中哪些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借鑒:①要善于抓住機遇,注意加強國際間經濟聯系;②要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積極引進先進科技,大膽創新;③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6、進一步思考:二戰后美國為什么要大力援助西歐和日本呢?
。1)控制西歐各國,稱霸世界;
(2)穩定資本主義,對抗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
7、“歐共體和歐洲聯盟的建立”
。1)“歐共體建立的原因 (背景)是什么?”
(2)“歐盟建立的大致經過及意義是什么?”
同學們,第二次世界結束后,經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努力,在美國的幫助下,戰敗的德國和日本開始強大起來,躍居世界經濟強國的行列。但與眾不同的是,強大后的德國政府和人民開始對歷史深刻反省和謝罪,發出了求和平、求發展的真誠意愿,不僅沒有降低自己的威信和國格,還獲得了歐洲和世界人民的信任和贊譽。于是乎,歐共體和歐盟先后在歐洲的大地上誕生了,歐洲各國開始走向了聯合和團結,標志著歐洲各國人民在“創建一個從未有的更為緊密的聯盟”進程中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皻W盟”成立后,其成員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歐盟”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而且在國際政治舞臺上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此相反的是日本離亞洲人民越來越遠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欲望也開始膨脹,軍費支出不斷增加;日本阻撓中國統一中國臺灣、在釣魚島要搶中國領土、在:東海要搶中國資源、在教科書上亂改侵略歷史等等。引起亞洲鄰國的關注和不安。為此,我設計了以下一個題目供我們探究和反思:
一道令人驚醒的日本歷史試題:
1、日本的教師給他的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道歷史試題:“日本跟中國每一百年就打一次仗,19世紀打了日清戰爭(即甲午戰爭),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即抗日戰爭),21世紀如果跟中國開火,你認為大概是什么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么地方?輸了又輸在什么條件上?分析之!”
2、其中有個日本學生是這樣分析的:“我們跟中國很可能在中國臺灣回到中國以后,有一場激戰。中國臺灣如果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和高雄封鎖。中國臺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我們的油輪就統統走右邊。這樣,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我們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上中國的南海,跨中國臺灣海峽進東海,到日本,這是石油生命線。中國如果把中國臺灣海峽封鎖起來,我們的貨輪一定要從那里經過,我們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馬上會上場,那就打!按照判斷,公元xx年至2020年之間,這場戰爭可能爆發。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做好對華抗戰的準備!
3、經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洗禮,日本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日本亡我之心不死,日本阻撓我們統一中國臺灣、在釣魚島要搶我們領土、在東海要搶我們資源、在教科書上亂改侵略歷史,21世紀如果跟日本開火,你認為大概是什么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中國贏了,是贏在什么地方?輸了又輸在什么條件上?分析之!”
活動探究性作業:
1、動腦筋:到xx年歐洲聯盟包括哪些國家?歐洲聯盟成立后,這些國家人民的生活將會發生哪些變化?
xx年歐洲聯盟共包括15個國家:芬蘭、瑞典、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英國、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德國、奧地利、意大利、希臘。歐盟各國將逐步使用單一貨幣──歐元;歐盟成員國內部人員、資本和貨物可以自由流通,成員國公民有統一的歐洲護照,不同國家的人可以在任何一個成員國工作、學習或居住。
2、活動探究:經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洗禮,日本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日本亡我之心不死,日本阻撓我們統一中國臺灣、在釣魚島要搶我們領土、在東海要搶我們資源、在教科書上亂改侵略歷史,21世紀如果跟日本開火,你認為大概是什么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中國贏了,是贏在什么地方?輸了又輸在什么條件上?分析之!”
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篇3
教學目標
需要掌握的知識:二戰后,西歐恢復經濟所面臨的困難和經濟恢復的有利條件;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歐共體的形成;西方經濟的“滯脹”階段。
培養學生閱讀、分析、理解、概括能力。
通過西歐、日本經濟在此時的高速發展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以及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二次大戰后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重點。
難點:歐洲共同體成立的背景和作用。
一、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1.戰后初期的困難
運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歐洲地圖》,啟發學生回憶二次大戰中希特勒軍隊閃擊歐洲十四國、法國敗亡、不列顛之戰、德意戰敗等內容,教師歸納指出:由于西歐是二次大戰的主要戰場,經濟遭到空前嚴重的破壞,人民陷入深重的災難。戰后初期,西歐各國到處是一片廢墟,遍地瓦礫,各國的糧食、原料、燃料等重要物資嚴重奇缺,號稱“不夜城”的巴黎,晚上的路燈只開一半,而且燈光微弱,德國城市的不少居民只能靠占領軍的每日分發食品度日。各國許多工廠生產處于停頓或半停頓狀態,工業水平下降。當時籠罩著西歐的氣氛是嚴重蕭條和一片絕望,西方輿論界多不樂觀,認為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戰后初期,西歐各國政府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著手進行恢復和發展經濟的艱巨任務。
2.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歐洲國家在兩次工業革命后的發展狀況,美國的羅斯福新政等內容為分析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做鋪墊。
戰后初期,西歐經濟迅速恢復和可從主、客觀兩個方面來分析。將學生分成兩組,展開討論,展示自己的觀點。
主觀原因:盡管戰后初期,西歐各國困難重重,但是,西歐各國都經過了產業革命,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成為資本主義發達的地區。經濟技術基礎雄厚,多數國家都有高水平的科學技術人才和文化素質良好的勞動力,有管理經濟的經驗,還有在歷史上建立起來的廣泛的對外經濟聯系,這些條件是西歐經濟得以迅速恢復的主觀原因。另外西歐國家在經濟建設中加強宏觀管理也是重要因素。
客觀原因:戰后,美國出于全球戰略考慮,對西歐采取扶植政策,推行“馬歇爾計劃”,自1948年至1951年,美國用于馬歇爾計劃的實際撥款達120億美元。對西歐經濟的恢復起了重要作用,在相當程度上幫助西歐渡過難關。
由于具備了上述主、客觀條件,戰后不久,西歐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到1952年,西歐的工業產量比戰前提高約35%。
3.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50年代初—70年代初)
隨著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從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多數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都相當快,進入被西方經濟學家稱為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黃金時代”。
西歐經濟增長速度相當快。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發展僅慢于日本,卻快于美國。在高速發展的20年內,西歐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的比重逐漸提高,而美國所占的比重日益縮小,西歐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政治上的地位迅速提高。
戰后,第三次技術革命大大促進了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據統計,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勞動生產率的提高,80%是靠采用新科技成果取得的。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的又一個原因是: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發展的干預,加強了宏觀控制。
二、歐洲共同體的形成
1.戰后西歐國家
西歐國家在二戰中遭到嚴重削弱,戰后,它們的國際地位遠不如戰前。蘇聯不但在二戰中打敗了法西斯侵略,而且在戰后變得更加強大。美國憑借其在戰爭中膨脹起來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通過推行“馬歇爾計劃”,逐步取得了對西歐經濟的控制。后來,隨著西歐各國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它們不甘心依附于美國的地位,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同時,蘇聯的強大,也威脅到西歐各國的安全。西歐各國對此也感到十分不安,為了抵制美蘇兩強的壓力和威脅,西歐一些國家感到必須要加強各國之間的合作和聯合,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和國際地位,促進經濟的發展。
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篇4
目標:
1、了解“歐共體”和“歐盟”的建立及意義,掌握戰后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2、通過戰后西歐、日本、中國經濟騰飛的比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問題和學以致用的能力。
3、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培養崇尚科學的意識。對日本崛起后的一系列行為,激發學生的民族憂患意識。
教學評價
1、通過課堂檢測(1、選擇題、2、填空題),希望學生能完成識記層面的知識。
2、通過合作探究,材料解析,希望學生完成理解和運用層面的知識,實施鼓勵性評價。
3、通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習,回答,合作探究,達到過程性評價“良”的水平。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戰后西歐、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2、難點:“歐洲共同體”與“歐盟”的建立和意義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圖片對比導入。同學們,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西歐和日本有何影響?請看圖片。一段是蘇軍攻克柏林,柏林到處是殘磚斷瓦;一段是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遭原子彈的轟炸,地面上所有生靈涂炭,地面上所有建筑物毀于一旦。(滿目蒼涼、一片廢墟、百廢待興。)有人站在德國首都柏林的街頭,望著滿目瘡痍的城市,哀嘆即使清除這些瓦礫也要花上20年的時間,要想經濟復興真是比登天還難。然而今天的西歐發展如何呢?接著循環播放一組圖片(今日西歐)我們可以感受到西歐的先進、富庶和文明。50多年間發生了什么使他們有了這樣的滄桑巨變?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為什么能獲得迅速發展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
第10課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講述西歐的概念。(什么是西歐?自然地理上的概念時至歐洲的西部,在國際政治概念上主要指戰后除了蘇聯和東偶國家之外的24個歐洲資本主義國家。)
出示學習目標,認清學習任務。
1、探究之一──戰后西歐經濟復興
1)出書導讀提綱,帶著目標要求和問題自主學習,邊找邊記,小組合作完成。
●主觀條件:西歐國家積極引進先進科技并制定了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工業革命以及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西歐在人才、技術、管理經驗甚至對外經濟聯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優勢,為西歐經濟恢復與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伴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進行,現代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技術后,極大的促進了戰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
●客觀條件則是美國對西歐的援助。(戰后美國加大對西歐的經濟援助,客觀上為西歐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這一切都為50~70年代經濟的高速增長奠定了基礎。
2)感悟統一——歐洲走向聯合:
A、運用地圖講解歐盟的形成和擴大
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篇5
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教學目標:
要求掌握的知識:通過學習本課,要求學生了解“歐共體”和“歐洲聯盟”的建立,掌握戰后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史實,以及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要使學生認識:用圖片或表格形式列出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變化情況,讓學生逐步掌握運用圖、表、數據等說明相關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戰后西歐、日本在恢復和發展經濟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養學生運用共性和個性的原理分析問題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通過學習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恢復與發展的主要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生產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以此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的意識,確立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并激發他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振興祖國的熱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戰后西歐、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難點:“歐洲共同體”與“歐盟”的建立和意義。
講授新課:
向學生展示《重建柏林》和《1950~197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年平均增長率的比較》,讓學生從圖表中直接感覺戰后西歐經濟發展的步伐,并由此引導學生思考:戰后西歐和日本為什么能夠獲得迅速發展?也可運用教材上有關“歐盟”的幾張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歐盟”的前身是什么組織?這個組織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建立的?它們的建立對世界產生了哪些重要影響,等等。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后,再導入新課。
一、 歐洲的聯合
西歐:是指二戰后,在國際政治概念上,指除蘇聯和東歐國家之外的24個歐洲資本主義國家。
面積360萬平方千米,人口3.5億。是資本主義的發祥地。課本采用的是后一概念。
二戰后初期西歐各國面臨經濟恢復的艱巨任務:1.英國戰爭奪去41萬人口,全國1/4財富毀于戰火之中,戰爭期間出口貿易大減,工業技術裝備更加陳舊。2.法國在法西斯占領摧殘下,工業體系殘缺不全,生產處于癱瘓狀態。3.德國戰爭奪去700萬人口。
西歐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引導學生從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兩個方面來分析。主觀條件是西歐國家積極引進先進科技并制定了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客觀條件則是美國對西歐的援助。當然,美國對西歐的援助是為了控制西歐,西歐接受援助則是有效地利用了這一外部條件。
歐共體的產生:
“歐共體”的背景,二戰后美國的全球戰略是控制西歐和日本,遏制蘇聯勢力向西發展,充當世界霸主。援助西歐是其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西歐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西歐國家感到:美蘇兩國對西歐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數,提高西歐國家的國際地位,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必須密切聯系加強合作,于是60年代建立“歐共體”。所以說“歐共體”是西歐國家為了維護自身安全和利益而建立的一個經濟聯合組織,為戰后西歐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1993年,西歐國家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建立了歐洲聯盟,簡稱歐盟。使用統一貨幣——歐元。歐盟成員國內部人員、資本和貨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國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個成員國工作、學習或居;同時,歐盟還力求在外交和國家安全方面步調一致。歐盟成為世界上的經濟體。
二、日本的崛起二戰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1、日本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外部條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2、戰后初期日本實行的民主改革,推動其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也對社會生產關系作了局部調整,建立起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有利于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從而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釋放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動力。
3、戰后國際形勢的演變給日本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美國私人資本也大規模涌入日本。美國的扶植,使日本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技術。
4、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經費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人才結構方面,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調整教育重點。由于日本長期堅持“教育先行”的戰略,為經濟發展保證了人才資源。
5、日本政府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這方面,日本的國家干預方式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特點,都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據日本的特點,一方面采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另一方面確立“貿易立國”的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貿易,加強資本輸出。日本企業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吸引優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礎上博采眾長,改革創新。
經濟高速發展使日本發生了巨大變化,達到了歐美原發性現代化國家的發達水平,完成了自明治維新開始的在世界體系中從邊緣國家向中心國家的轉變。
日本在經濟上的國際地位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 419億美元,超過了聯邦德國,僅次于美國,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和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均為6%左右,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產業結構和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轉折。產業結構的變化引起就業人口轉移,城市人口激增,其中新中間階層比例不斷增大。國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耐用消費品普及率提高,形成了“大眾消費社會”。城市和鄉村的差別縮小,農民的收入與工人相當。
社會結構的變遷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思想觀念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自己屬于“中間階層”。
戰后西歐與日本都樂于也善于引進和吸收外國先進科學技術,注重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這一點是促使兩國經濟騰飛的關鍵,也是我們今天必須至始不移地堅持和貫徹的一項基本國策──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在改革中必須堅持求實與創新。
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篇6
一、學習目標;1. 了解“歐共體”和“歐洲聯盟”的建立,掌握戰后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史實,以及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中考資源網2. 通過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恢復與發展的主要原因,使我們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生產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提高我們崇尚科學的意識。中考資源網重點:戰后西歐、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中考資源網難點:“歐洲共同體”與“歐盟”的建立和意義。中考資源網中考資源網二、設問導讀(一)中考資源網、歐洲的聯合1原因:(1)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歐在 的援助下,通過政策調整,利用自身優勢,經濟迅速恢復,50—70年代西歐的經濟 。中考資源網(2)隨著經濟的發展, 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中考資源網2表現: (1)20世紀60年代, 和 國等西歐國家成立了“ ”組織。中考資源網⑵1993年,西歐國家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成立歐洲聯盟,簡稱歐盟。中考資源網3作用:⑴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對成員國 和 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中考資源網⑵歐盟成立后,歐盟成員國之間 ,優勢互補,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歐盟成為 。中考資源網(二)中考資源網、日本的崛起1.原因:⑴二戰以后,美國在日本進行了社會改革,推行 ⑵20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出于本國的戰略需要,開始扶持 。中考資源網⑶日本政府制定了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的 成就,發展 和 。中考資源網2.過程: ⑴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間,日本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上 資本主義大國。中考資源網⑵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實行“ ”政策,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中考資源網3.表現: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日本的國際地位也得到加強。中考資源網⑵1964年,日本 成功地舉辦了奧運會。中考資源網⑶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日本謀求 的欲望也開始膨脹, 不斷增加,引起亞洲鄰國的關注和不安。中考資源網三、問題探究1、請你找出二戰后西歐國家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共同原因,我們從中可以得到那些啟示?作為青少年應該怎么做?四、課堂測試(一)中考資源網、選擇題:1二戰后對西歐經濟恢復幫助最大的是 ( )中考資源網a.英國 b.日本 c.美國 d.蘇聯2.歐共體成立的發起國是法國和 a.聯邦德國 b.民德國 c.波蘭 d.英國3.西歐各國成立歐盟是在( )中考資源網a.1967年 b.1991年 c.1993年 d.1995年4.歐盟各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 ( )中考資源網 a. 英磅 b. 法郎 c. 美元 d. 歐元5.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是。 )中考資源網a. 歐盟 b.歐共體 c.北約 d.東盟 6..二戰后美國在日本推行的政策是( )中考資源網a. 軍事化 b.準軍事化c. 非軍事化 d.超軍事化7.20世紀70年代初躍升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是( )中考資源網a.英國 b.日本 c.德國 d.法國8.1964年成功舉辦奧運會的日本城市是( )中考資源網a.大阪 b.東京 c.神戶 d.橫濱10.50年代初西歐經濟得以恢復的外因是( )中考資源網a.美國的援助 b.引進新技術 c.高素質勞動力 d.恰當的經濟政策11.“歐共體”建立的目的不包括( )中考資源網a.加強各國間經濟合作 b.維護自身安全c.維護自身的國際地位 d.防止美蘇的崛起12.“歐盟”成立后產生的影響包括( )中考資源網a促進了各國經濟發b.導致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c.提高了歐盟的國際地位 d.加強了政治經濟合作13.20世紀70年代以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三足鼎立的“三足”是 ( )中考資源網a.日本、美國和歐共體 b.日本、美國和歐盟 c.日本、美國和德國 d.日本、美國和英國 14.二戰后日本經濟迅速崛起的原因不包括 ( )中考資源網a. 美國的扶持 b. 對教育科技的重視 c. 適當的經濟政策 d. 海灣戰爭的刺激15.二戰后,美國對歐洲和日本進行經濟援助,其實質是 ( )中考資源網a.為美國的擴張服務 b.抵制社會主義國家 c.進行冷戰 d.進行國家資本輸出(二)中考資源網、閱讀下列材料:1、.材料解析題: “共同體的目標應是:通過共同市場的建立和各成員國經濟政策的逐步接近,在整個共同體內促進經濟以及各成員國間越來越密切的關系。中考資源網” 活動的和諧發展…… ──《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請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① “歐洲共同體”何時成立?歐盟現有哪幾個成員國?②這個共同體成立后發揮了什么作用?2、讀下列材料: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四十余年的時間里,創造了經濟發展中的“東洋奇跡”,一躍而成為世界經濟大國,近年來,日本經濟已發展到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10%,外匯儲備一直穩居世界首位。中考資源網回答:⑴“東洋奇跡”指的是什么?⑵二戰后日本經濟發展的突出特點是什么?⑶導致二戰后日本經濟迅速崛起的原因有哪些相同?
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篇7
【課程導入】
觀察右圖,有誰認得這面旗幟嗎?
這是一面歐盟的旗幟。歐盟的前身是什么組織?這個組織又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建立的?為回答這兩個問題,先想一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在哪里?對,歐洲。戰后,歐洲各國面臨著同樣問題,即如何恢復和發展經濟!皻W共體”的成立正是歐洲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結果,同時,它也促進了成員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西歐和日本經濟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知識網絡】
【學習探索】
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和日本一片廢墟。但二者在短短幾十年內,經濟便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西歐和日本實現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2.xx年,歐盟制憲籌備委員會全體會議確定歐盟的銘言為“多元一體”。請結合歐盟的發展情況及其宗旨,談談你對“多元一體”的理解。
【自我測評】
一、選擇題
1.下列不屬于戰后西歐經濟繁榮原因的是。
a.美國對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提供大量的援助
b.西歐各國采用了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發揮了高素質人才的優勢
c.制定了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
d.戰爭對經濟的刺激作用
2.二戰后,西歐、日本經濟繁榮的共同原因是。
①都接受了美國的經濟援助②都引進了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③都受到朝鮮戰爭的刺激作用④都進行了一定的社會改革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3.20世紀末,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是。
a.日本 b.德國 c.歐盟 d.美國
4.20世紀60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是。
a.日本 b.聯邦德國 c.英國 d.法國
二、填空題
1.1993年,西歐國家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成立了 ,簡稱 。
2.歐盟各國逐步使用單一的貨幣,稱為 。
3.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實行了“ ”政策,促進了經濟的再次騰飛。
4.1964年,奧運會在日本 成功舉辦。
三、材料解析題
材料一“總有一天,到那時……所有的歐洲國家,無須丟掉你們各自的特點和閃光的個性,都將緊緊地融合在一個高一級的整體里;到那時,你們將構筑歐洲的友愛關系……”
──維克多·雨果
材料二“西歐國家希望通過建立一個經濟共同體,來振興經濟并降低未來戰爭的可能性!
── 一位當代西方史學家
請回答:
(1)雨果所說的“總有一天”是否到來?是在哪一時期?材料二中的“經濟共同體”指的是什么?
。2)結合兩則材料,說明這個經濟共同體成立的目的是什么?
。3)這個經濟共同體經歷了怎樣的一個發展演變過程?
。4)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的“高一級的整體”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資料:】
歐洲聯盟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european union—eu)是由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ies)發展而來的,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歐盟現有25個成員國和4.億人口(xx年),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歐洲聯盟的宗旨是“通過建立無內部邊界的空間,加強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建立最終實行統一貨幣的經濟貨幣聯盟,促進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通過實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國際舞臺上弘揚聯盟的個性”。
成立過程:1946年9月,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提議建立“歐洲合眾國”。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羅伯特·舒曼代表法國政府提出建立歐洲煤鋼聯營。這個倡議得到了法、德、意、荷、比、盧六國的響應。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在巴黎簽訂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又稱《巴黎條約》)。1952年7月25日,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1957年3月25日,這六個國家在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1958年1月1日,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正式組建。1965年4月8日,六國簽訂的《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三個共同體的機構合并,統稱歐洲共同體。但這三個組織仍各自存在,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布魯塞爾條約》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歐洲共同體正式成立。
擴大過程:(1)1973年后,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歐共體,成員國擴大到12個。歐共體12國間建立起了關稅同盟,統一了外貿政策和農業政策,創立了歐洲貨幣體系,并建立了統一預算和政治合作制度,逐步發展成為歐洲國家經濟、政治利益的代言人。
。2)1991年12月11日,歐共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了以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為目標的《歐洲聯盟條約》。1993年11月1日條約正式生效,歐共體更名為歐盟。這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1995年,奧地利、瑞典和芬蘭加入,歐盟成員國擴大到15個。
(3)xx年5月1日,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馬耳他、波蘭、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10個國家正式成為歐盟的成員國。這是歐盟歷史上的第五次擴大,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此次擴大后的歐盟成員國從15個增加到25個。
。4)xx年1月1日,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正式加入歐盟。至此,歐盟已成為一個擁有27個成員國、人口超過4.8億的大型區域一體化組織。
xx年7月,歐盟制憲籌備委員會全體會議就歐盟的盟旗、盟歌、銘言與慶典日等問題達成了一致。根據憲法草案:歐盟的盟旗仍為現行的藍底和12顆黃星圖案,盟歌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銘言為“多元一體”,5月9日為“歐洲日”。
【思維拓展】
戰后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據統計,1950~1975年,日本共引進26 000項世界先進技術。這些先進技術的引進,不僅大大縮短了日本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年限,而且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后,日本提出“科技立國”政策,告別“模仿和改良時代”,力爭由一個科技追趕型國家轉變為科技領先的國家。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科學技術在日本戰后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篇8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本課,要求學生了解“歐共體”和“歐洲聯盟”的建立,掌握戰后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史實,以及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用圖片或表格形式列出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變化情況,讓學生逐步掌握運用圖、表、數據等說明相關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戰后西歐、日本在恢復和發展經濟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養學生運用共性和個性的原理分析問題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習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恢復與發展的主要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生產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以此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的意識,確立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并激發他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振興祖國的熱情。
教學重點:
戰后西歐、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教學難點:
“歐洲共同體”與“歐盟”的建立和意義。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向學生展示《重建柏林》和《1950~197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年平均增長率的比較》,讓學生從圖表中直接感覺戰后西歐經濟發展的步伐,并由此引導學生思考:戰后西歐和日本為什么能夠獲得迅速發展?由此導入新課。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一)明確要求學生標記并記住
1、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成立于1993年。歐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2、20世紀70年代(20世紀晚期),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二號經濟大國。
(二)歐洲的聯合
1、幫助學生回憶歐洲國家在兩次工業革命后的發展狀況,美國的羅斯福新政等內容,為幫助學生分析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做好鋪墊。
2、西歐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兩個方面來分析。主觀條件是西歐國家積極引進先進科技并制定了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客觀條件則是美國對西歐的援助。當然,美國對西歐的援助是為了控制西歐,西歐接受援助則是有效地利用了這一外部條件。
工業革命以及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西歐在人才、技術、管理經驗甚至對外經濟聯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優勢,為西歐經濟恢復與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