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通用3篇)
第11課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篇1
一、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其管理體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來,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
2、內容:1)經濟方面:工業,對經濟管理體制進行改革;農業:p61
2)政治方面:a、批判個人崇拜b、平反冤假錯案c、允許揭露斯大林時期社會陰黑面的文學作品公開
3.結果:改革失敗,1964年 赫魯曉夫被迫下臺
失敗原因:未能從根本上改變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經濟改革重點:重工業
結果: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這一體制更加僵化
二、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蘇聯經濟發展面臨停滯
2、內容:先經濟,后政治
3、結果:失敗,導致蘇聯解體
三、蘇聯解體
1、解體時間:1991年
2、解體經過:“八一九事件”-----獨聯體成立-----蘇聯解體
3、解體標志:戈爾巴喬夫下臺
4、解體原因:1)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導致了嚴重的經濟危機。(根本原因)
2)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推行的錯誤路線和政策;(直接原因)
3)否定歷史、反馬克思主義的各種思潮泛濫;
4)右翼勢力和民族分離主義思潮的乘機抬頭;
5)社會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劇激化;
6)西方和平演變戰略和西方勢力的影響。(外因)
5、解體影響:兩極格局結束
四、為什么中國和蘇聯的改革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①我們在改革中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②我們在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具有明確堅定的指導思想。③我們在改革中重視國內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有效地發揮了國家職能。
④我們在改革中對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價值觀采取了正確的對策,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的安定團結等等。
五、我們社會主義建設應該從蘇聯的改革和解體中汲取哪些經驗教訓(或啟示)?
1.改革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要符合國情,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
2.在發展國民經濟的同時必須相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要從體制上克服僵化的弊端,但是必須避免主觀主義和急噪冒進,尤其是政治體制的改革必須在充分準備的前提下穩妥地推進;
4.堅定社會主義信念,警惕西方國家的改革與演變。確保國內社會安定和民族團結等。
第11課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篇2
第10課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教學目標:
要求掌握的知識: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探索與曲折。掌握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蘇聯解體等。
要使學生認識: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赫魯曉夫改革的成敗,分析戈爾巴喬夫改革激化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直接導致蘇聯的解體,使學生了解他們的改革對蘇聯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是有曲折的。
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結合政治學科和中國現代史的相關知識,比較蘇聯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進一步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意義,初步鍛煉學科綜合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赫魯曉夫時期的改革。
難點:蘇聯的解體。
講授新課:
蘇聯為什么會解體? 明確指出其解體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課將學習蘇聯的改革和解體。引導學生回憶斯大林時期蘇聯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趨于僵化的管理體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來,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變,赫魯曉夫上臺后開始改革,引出本課學習內容。
一、赫魯曉夫改革
簡單介紹赫魯曉夫生平,出示一些有關赫魯曉夫的材料,增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這是歷史上一個有爭議的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年代里,沒有一位世界領袖人物的成敗能像赫魯的成敗如此急劇地和決定性地改變歷史的進程。” ──尼克松
“蘇聯領取特別養老金者尼•謝•赫魯曉夫逝世。”
──1971年赫魯曉夫逝世時的訃告
赫魯曉夫當政期間的改革,先指導學生閱讀關于蘇共“二十大”的小字內容,提出問題“赫魯曉夫改革對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在揭露和批判個人崇拜上有重大意義,但全盤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亂,對蘇聯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了解赫魯曉夫改革中的兩項重大措施(種植玉米和墾荒)。然后在補充有關資料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赫魯曉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討論“為什么說赫魯曉夫改革是失敗的?”
對赫魯曉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時期進行的改革,依據教材小字內容介紹,使學生能較好地銜接前后歷史,不必補充。
二、蘇聯的解體
戈爾巴喬夫改革與蘇聯解體的關系是一個難點,所以教師可以結合課本知識就戈爾巴喬夫上臺背景,改革措施(特別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維及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等提出及泛濫,引起人們思想的混亂)等內容補充相關資料,以談話、討論方式使學生對戈爾巴喬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評價。
“八一九事件”及蘇聯最終解體
結合動腦筋中的題目“如果沒有八一九事件,蘇聯是否還會存在下去?”,組織全體同學討論。總結時可以適當補充對蘇聯解體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維護蘇聯為初衷,卻成了蘇聯加速瓦解的催化劑,事變后葉利欽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維護蘇聯為初衷,卻直接導致蘇聯解體,但其只是成了蘇聯加速瓦解的催化劑。即使沒有“八一九事件”,蘇聯最終也會解體,因為蘇聯的最終解體是種種復雜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無法改變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嚴重的經濟危機;社會動蕩不安;否定歷史、反馬克思主義的各種思潮泛濫;右翼勢力和民族分離主義思潮的乘機抬頭,社會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劇激化;西方勢力的影響;等等。
“獨聯體”的成立,標志著蘇聯的初步解體。1991年12月底,蘇聯正式解體。
赫魯曉夫時期,蘇聯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觀和主觀的因素,改革歸于失敗,仍然沒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先后進行了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引發了社會的動蕩和分裂,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和蘇共的垮臺。1991年底蘇聯完全解體。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蘇聯解體說明社會主義遭遇挫折,但這只是蘇聯這種模式的失敗。我們要汲取蘇聯的經驗教訓,更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1991年12月25日晚,戈爾巴喬夫最后一次以蘇聯總統身份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自己辭去蘇聯總統和武裝力量最高統帥職務,并把“核匣子”轉交給葉利欽。7時32分,克里姆林宮上空飄揚了69年的蘇聯國旗在寒風中降下;7時45分,俄羅斯聯邦的國旗升起,克里姆林宮換了主人,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蘇聯解體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結束了曾對20世紀的人類社會產生深刻影響的一種發展模式的實踐,也結束了曾在戰后45年間主導國際政治的兩極格局,其多方面的意義為走向新世紀的人們留下了一份內涵豐富的歷史遺產。
開展討論:“蘇聯的改革和解體給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哪些經驗教訓?”
第11課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篇3
第11課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一、學習目標:
1、掌握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蘇聯解體等。
2、分析赫魯曉夫改革的成敗,分析戈爾巴喬夫改革激化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直接導致蘇聯的解體,使學生了解他們的改革對蘇聯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3、認識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是有曲折的;比較蘇聯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進一步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意義。
重點:是赫魯曉夫時期的改革;戈爾巴喬夫時期的改革以及蘇聯的解體。
難點:“蘇聯的解體”
一、設問導讀
(一) 、赫魯曉夫改革
1.前提 (1)1953年, 逝世。 擔任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
2.主要內容
(1)赫魯曉夫主要針對斯大林時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 、 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3.結果和影響
⑴改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 ,但并未根本改變蘇聯 體制 ⑵進入60年代,改革帶來的各種矛盾日益突出。 年,赫魯曉夫 ,改革失敗。
(二) 、蘇聯的解體
1、原因:⑴ 年 上臺后,首先把 作為重點,但沒有取得成果。 ⑵80年代后期,戈爾巴喬夫又把改革的重點轉到 ,此后,蘇聯的 急劇變化 分散, 的趨勢隨之加強。
2、過程
⑴ 年 月 日,由 名蘇聯高級官員組成的“ ”發動政變,遭到失敗。
⑵政變未遂事件使戈爾巴喬夫實際上失去了 , 俄羅斯領導人 控制了全局,蘇聯的 進一步加快。
⑶ 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領導人撇開戈爾巴喬夫,首先宣布成立 。 3、結果: 年 月 日,蘇聯解體。
二、問題探索
1.讀下列材料答題:
1956年,蘇聯共產黨召開了“二十大”。 赫魯曉夫做了題為《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 這份報告錯誤地全盤否定了斯大林。 “二十大”后蘇聯在經濟、政治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但并未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進入60年代,改革帶來的各種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魯曉夫被迫下臺。
請問:⑴赫魯曉夫何時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
⑵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⑶赫魯曉夫的改革失敗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2.閱讀下面的材料
1991年12月25日晚,蘇聯最后一任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辭去蘇聯總統的職務,同時,飄揚在克里姆林宮上空的蘇聯國旗——鐮刀錘子紅方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藍、紅三色的俄羅斯國旗,至此,存在了七十年之久的蘇聯最終解體。
回答:⑴蘇聯是何人在何時建立的?
⑵二戰后到蘇聯解體前世界格局是怎樣的?
⑶繼戈爾巴喬夫之后入主克里姆林宮的俄羅斯領導人是誰?
⑷蘇聯的解體又把世界格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四、課堂測試
(一)、選擇題
1.斯大林逝世后,首先在蘇聯推行改革的領導人是( )
a.勃列日涅夫 b. 戈爾巴喬夫 c.赫魯曉夫 d.葉利欽
3. 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首先把改革的重點放在哪個領域( ) a.政治 b.經濟 c.軍事 d.外交
4. 戈爾巴喬夫改革后的蘇聯政體是 ( ) a. 無黨制 b. 一黨制c. 兩黨制d. 多黨制
5.政變事件后得以控制全局的俄羅斯領導人是( ) a.利加喬夫b.安得羅波夫c.葉利欽 d.普京
7.蘇聯解體是在哪年的年底( ) a.1990年 b.1991年 c.1992年 d.1993年
8.對赫魯曉夫改革評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
a.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 b.改革并未根本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c.進入60年代改革帶來的各種矛盾日益突出 d.改革使蘇聯由一黨制變為多黨制
9.對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評價不正確的是( )
a.使蘇聯由一黨制轉變為多黨制 b.使國家權力分散
c.各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的趨勢加強 d.沒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約
10.“九一八事件”的直接影響不包括 ( )
a. 戈爾巴喬夫實際上失去領導國家的威望和能力 b.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控制了全局
c.蘇聯的分裂進一步加快 d.使蘇聯立即解體
11.首先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加盟共和國不包括 ( )
a.俄羅斯 b.白俄羅斯 c.立陶宛 d.烏克蘭
12.導致世界兩極格局終結的歷史事件是 ( )
a. 東歐劇變 b. 蘇聯解體 c. 美國霸權地位的衰落 d. 世界經濟力量的多極化
13.關于蘇聯解體的影響的評述不正確的是 ( ) a使兩極格局終結
b.為美國稱霸世界提供了機會c.使社會主義遭受重大挫折 d.為中國的崛起鋪平了道路
五、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