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教語文八上教學用書:短文兩篇
課文研討 陋 室 銘 一、整體把握 銘,是古代文體名,用于述功紀行或警戒勸勉,文辭精練,有韻,讀來鏗鏘有力;體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與格言頗相似。本文雖只有81字,卻是銘辭中的長者。陋室,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期間(824—826)在當?shù)貥?gòu)筑的簡易房子,作者為它作銘,主要是為了表述自己的抱負和情操,但字里行間也流露出諷刺現(xiàn)實的意味。 一般的銘辭因為目的在于使人知所警戒,所以往往只提觀點,不作論證;本文則夾敘夾議,不但有觀點,有論證,而且在論證過程中還簡要而生動地描述了這間“陋室”內(nèi)外的情景。全文分三層:開頭運用類比立論,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類比即指山“有仙則名”、水“有龍則靈”──這是當時人們公認的道理。仙之于山、龍之于水既如此,則人之于室亦當如此,是以室雖陋而有德者居之,則不陋矣。如此立論,頗有一錘定音之勢。其次說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寫“陋室”環(huán)境之清幽寧靜,以“談笑”四句寫室內(nèi)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無絲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塵絕俗的胸襟更洞若觀火。最后,奇峰突起,連舉三位古人來證明“陋室”不陋。“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是例證,聯(lián)系上文還看見出作者有自況之意;再引孔子的話作結(jié),更具有雄辯的力量。按:孔子的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為上句的意思已經(jīng)包含在“南陽”二句之中。這樣來引述既巧妙地回應(yīng)了開頭“惟吾德馨”一句,又顯得含蓄無窮,發(fā)人深思。 二、問題研究 1.關(guān)于本文的體裁 本文以雙句為主,且絕大多數(shù)是對偶句,因而很多人認定它是駢體文,這似乎欠妥。駢體文的雙句當用“四六句”,不能用雜言;又要講求聲律,有“平接平,仄接仄”的規(guī)定,這些特點本文都不具備。其實,本文的體裁在文題中早已點明,就是“銘”;能把“銘”的體裁特點作簡明介紹,對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更為有益。 銘的基本特點可以用陸機說的“博約而溫潤”(《文賦》)這句話來概括。博,指內(nèi)容廣博;約,指文辭簡約,概括性極強;溫,氣度溫和,從容不迫;潤,語調(diào)柔順。銘之所以具有這些特點,是因為它講的是為人處世的道理,其影響不止于題銘者本人及其同代人,還將傳于后世。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曾將漢崔瑗所作《座右銘》寫在自己的屋壁上。李善說:“銘以題勒示后,故博約溫潤。”此話有理。我們今天讀《陋室銘》,也同樣可以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2.關(guān)于本文的“文外曲致” 劉禹錫寫此文時,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宮中,宦官專廢立之權(quán),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閔)李(李德裕)兩黨互相傾軋不已,妒賢害能,任人唯親。在這種情況下,官僚士大夫階層大多只顧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念。劉禹錫對此深感憂慮(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題》中有所流露),卻又無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極的辦法,獨善其身,避而不與那些庸俗的官僚來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把自己的“陋室”寫得跟與世隔絕的幽居一樣,又用“無絲竹之亂耳”表示了他對那些人燈紅酒綠生活的鄙棄,就是這種消極情緒的反映。 愛 蓮 說 一、整體把握 說,是一種議論性的古代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xiàn)象抒發(fā)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有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跟現(xiàn)代雜文頗為相似。作者周敦頤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人品極高,胸懷灑落。曾任南康軍(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縣,“軍”是宋代行政區(qū)的名稱)地方行政長官,命人在官衙一側(cè)挖池種蓮,名曰“愛蓮池”,又托物言志,寫下了這篇文章。 本文章法極為嚴密。開篇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這是總提,為下文將要說到的“菊之愛”“牡丹之愛”“蓮之愛”張本,是入題的準備。接下來,先以陶淵明愛菊和世人愛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獨愛蓮”一語道出作者心意,這就是入題了。循此繼進,自然說到蓮的種種可貴之處。從“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凈植”幾句,在描寫中滲透作者對蓮的無限贊美之情,突出了蓮的潔凈、單純、雅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則總括蓮的品格。蓮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層新意:“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義。到篇末,作者再運用感嘆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他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種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愛蓮”即愛君子之德──這是本文的主旨。 本文從始至終以“菊之愛”“牡丹之愛”襯托“蓮之愛”,層層深入地寫來,其中涵蓋了大量社會現(xiàn)象,文雖短而意蘊無窮,這種寫法也很值得品味。 二、問題研究 1.蓮的形象的象征意義 文中蓮的現(xiàn)象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作者正是從這個整體出發(fā),得出了“可遠觀而不可褻玩”這個結(jié)論的;又據(jù)這個結(jié)論將蓮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蓮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義。具體地說,“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處污濁環(huán)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品質(zhì);“濯清漣而不妖”象征君子的莊重、質(zhì)樸,不嘩眾取寵,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獨行,正直不茍,豁達大度;“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質(zhì)。所有這些象征的內(nèi)容都是通過聯(lián)想而產(chǎn)生的,關(guān)鍵在于要把握蓮的整體形象,然后仔細尋味;聯(lián)想愈豐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變得愈鮮明。 2.關(guān)于襯托的寫法 襯托的運用有種種不同的情況,有時可以區(qū)分為高襯、低襯或正襯、反襯;有時則無法區(qū)分。本文中以“牡丹之愛”襯托“蓮之愛”屬于反襯,這大概沒有爭論;但“菊之愛”究竟屬于何種襯托,就很難說清。“菊之愛”有兩重含義:一是做一個避世的隱士;二是像陶淵明那樣保持獨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從前一重意義來看,本文作者與之相反,他不贊成避世,而主張入世;從后一重意義來看,則“菊之愛”與“蓮之愛”亦似有相同之處。據(jù)此,我們不妨說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也許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塵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則境界更高。至于這究竟是正襯還是反襯,大可不必去管它。 寫法也是為表情達意服務(wù)的,研究寫法的目的是要弄清作者這樣寫究竟表達了怎樣的情意,用哪一個名詞術(shù)語來概括是次要的事。 練習說明 一、背誦并默寫這兩篇短文。 設(shè)題目的是使學生能牢牢地記住這兩篇名文。這道題要在課上完成,據(jù)以往的實踐經(jīng)驗,熟讀成誦約需35分鐘,默寫約需10分鐘。要讓學生養(yǎng)成當堂記誦的習慣。 二、反復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討下列問題。 1.《陋室銘》結(jié)尾引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么含義?試聯(lián)系全文內(nèi)容作具體分析。 2.《愛蓮說》中稱蓮是“花之君子”,試根據(jù)課文說說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應(yīng)當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質(zhì)。 3.下面幾句話都有言外之意,試做分析。 ①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②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所謂“寓意”,主要是指作者的志向和抱負,這是托物言志文章的核心,必須抓住這個核心,才能達到整體感知;此外,也包括對文中某些重要語句的理解。本題中前兩小題是依據(jù)整體感知的需要設(shè)計的,應(yīng)作為討論的重點。下面分別說明: 1.《陋室銘》的全篇旨意是從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句話生發(fā)而來,作者以此結(jié)住全文,顯得立意高遠,無懈可擊。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經(jīng)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在討論前最好先告訴學生這句話的出處,說說省去前半句的原因。 參考答案見“整體把握”。 2.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種種美德,我們無法盡知,而只能通過蓮的形象來探求。因此,在討論前應(yīng)當指出,這是一種藝術(shù)概括方式,要善于運用聯(lián)想把蓮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為一體,不要搞機械的“對號入座”。本題切忌搞統(tǒng)一答案,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力。 3.設(shè)題目的是引導學生注意揣摩語言。 ①可以先問學生:作者是否不喜歡聽音樂?(從“調(diào)素琴”可以得出否定的回答。)“調(diào)素琴”跟“絲竹之亂耳”有什么區(qū)別?由此逐步引導到作者對官僚們尋歡作樂生活的批判態(tài)度上來。 ②作者這種寫法頗似“一字褒貶”,文中只說牡丹是“花之富貴者”,此外別無貶辭,但從“宜乎”一語卻可以看出他對世風的鄙視。為了引起學生討論的興趣,無妨先讀讀白居易的《買花》詩(見“有關(guān)資料”),此詩淺顯易懂,費時不多。 本題也不要求統(tǒng)一答案。 三、“之”有時相當于“他(她、它)”“這(那)”,有時相當于“的”,有時卻只有表示語氣的作用,沒有實際意義──這后一種用法往往憑語感就可以察覺到。試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屬于這種用法。 ①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設(shè)題目的是使學生初步熟悉“之”的三種最常見的用法。切忌講語法,非講不可也只能講到詞性為止。文言虛詞的用法實質(zhì)上是個習慣問題,讀得多了,養(yǎng)成了習慣,就不會覺得它難解。所述三種用法中的最后一種跟誦讀的關(guān)系尤為密切,例如“無絲竹之亂耳”,去掉“之”字后,句意并未變化,但讀起來就不如原句順口且有韻味;“有何陋”讀起來語氣就不如“何陋之有”那樣強烈。讓學生在誦讀中反復品味,是解決這個難題的有效方法。 參考答案:①的。②表示舒緩語氣。③同上。④表示強烈反問。⑤它(指桃花林的奇景)。 教學建議 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由于課文篇幅短小,疏通文意不甚費力,語句又讀來瑯瑯上口,兩文都可以用先背誦,其次討論,最后默寫的程序進行教讀。討論的指導在“練習說明”里已經(jīng)涉及,勿庸贅述。下面單就誦讀的指導談幾點意見。 一、基本原則和做法 1.誦讀指導的目的是使學生在粗知課文大意的基礎(chǔ)上達到成誦。粗知課文大意,就是約略地知道字面上的意思,能將全文大體上貫穿下來,而不是畢其功于一役,解決所有的疑難(有些疑難要放在討論中解決)。這樣做才能使學生在一定時間內(nèi)將精力集中在記誦上。 2.這種指導是在學生練習背誦的過程中進行的,為了保持誦讀的連續(xù)性,就必須采用“短兵相接”的方式,無論解詞、串句、說大意、指示讀法,都只能用三言兩語,點到為止,切忌繁瑣、拖沓。為此,教師應(yīng)當對學生課前預習情況作認真的調(diào)查,以便有的放矢地解決某些帶有普遍性的疑難點。 3.指導誦讀的過程又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除要求學生反復誦讀外,教師也應(yīng)提出若干問題,或讓學生作答,或共同探討,以利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加強記憶;如果涉及課文要旨,也要告訴學生預先作準備,留待下一步解決。 4.關(guān)于誦讀方法的提示,教師應(yīng)當不止于說說而已,還要作示范誦讀,必要時也可以領(lǐng)著學生讀。 二、課文誦讀指導要點示例 1.《陋室銘》 ①銘是韻文,可以叫學生找出韻腳,韻腳要讀得清晰、響亮。 ②第一層中,前四句是鋪墊(先不提類比論證),讀后稍作停頓,再緩緩讀出“斯是”二句,以突出作者的正意。 ③第二層寫“陋室”。“苔痕”二句寫環(huán)境(可讓學生說說環(huán)境的特點),要讀得有點美感。以下六句寫室中生活圖景(可問學生共寫幾件事),讀時須一事一頓。六句中有虛筆(可讓學生說,即“往來”句、“無絲竹”二句),虛筆讀得輕一些,才有韻味。 ④第三層是結(jié)束語。“南陽”二句讀后,要作一頓(制造懸念),然后用肯定的語調(diào)讀末兩句。可問學生:作者寫這一層時心里是怎么想的?(諸葛廬不陋,子云亭不陋,則我之陋室亦不陋矣!)本層也可用調(diào)侃語調(diào)讀,要讀得有點韻味。 ⑤讀畢還可以再問:“何陋之有”跟上文哪一句相互照應(yīng)?(“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目的是以此貫穿全文,達到整體把握。 2.《愛蓮說》 ①本文前一段介紹情況,當用陳述語調(diào)讀;后一段發(fā)議論,其中有判斷,有感嘆,要注意前后語調(diào)使用的區(qū)別。 ②前一段首句是總說,當用提頓語氣讀;“可愛者甚蕃”要讀得分明。以下依次說菊、牡丹、蓮,其間應(yīng)有明顯的停頓,“牡丹”后的停頓要長一些,因為以上皆鋪墊,以下才是正意所在。 ③“予獨愛蓮之……不可褻玩焉”這個長句是有層次的(可讓學生試著劃分)。“予獨愛蓮”是統(tǒng)領(lǐng)語,“之”要輕讀。以下可分三層,即生長環(huán)境、長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要讀出層次感。前兩層亦可用描寫語調(diào)讀,有審美感情,讀后作稍長停頓,再出末句,以突出蓮的品格。 ④后一段可分兩小層(讓學生找出劃分的標志,即“噫”字):前一層是三個并列句,以人為喻,分別指出菊、牡丹、蓮的品格,要用極其肯定的語氣讀出;前兩句要讀得輕些,后一句當重讀。后一層用菊、牡丹、蓮的不同遭際來批判世風,全用感嘆的語氣讀,但其間又有細微差別:“菊之愛”一句有惋惜意,“蓮之愛”一句有慨嘆意,“牡丹之愛”一句有諷刺意。 ⑤讀畢再讓學生找出前后段中互相照應(yīng)的句子,例如“自李唐以來,世人甚愛牡丹”跟“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跟“蓮,花之君子者也”。 有關(guān)資料 一、參考譯文 1.《陋室銘》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有靈氣了。這間簡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石階鋪上綠毯,芳草將簾內(nèi)映得碧青。說說笑笑的是學問淵博者,來來往往的沒有粗鄙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jīng)。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朵,沒有(成堆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玄亭。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注:為保持銘文句式工整和押韻的特點,本文兼用意譯。 2.《愛蓮說》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歡牡丹。我則惟獨喜愛蓮──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它經(jīng)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nèi)空外直,沒有(纏繞的)蔓,(也)沒有(旁逸的)枝;香氣遠播,更顯得清芬;它筆直地潔凈地立在水中,(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于牡丹的愛,那當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二、作者簡介 1.劉禹錫(772—840),唐代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內(nèi))。貞元進士,曾官監(jiān)察御史。永貞元年(805),與柳宗元等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zhèn)勢力。失敗后被貶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觀寫詩諷刺保守派,外遷,任連州(今屬廣東省)刺史。以后還當過夔州(今屬四川省)、和州(今屬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長安,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有《劉夢得文集》。 2.關(guān)于陋室(錢德車、陳友冰) 關(guān)于劉禹錫陋室的處所,目前有兩種說法。一說在河北定縣(舊中山郡),一說在安徽和縣(舊和州)。持定縣說的理由是,劉禹錫是中山人,今定縣南三里莊有陋室存世;持和縣說的根據(jù)是,劉曾任和州刺史,和縣城中也有一陋室。我們認為,和縣的陋室與劉禹錫關(guān)系更為密切。 和縣的陋室,是劉禹錫于長慶四年(824年)至寶歷二年(826年)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歷陽典錄》載:“陋室,在(和)州治內(nèi),唐和州刺史劉禹錫建。有銘,柳公權(quán)書碑。”和縣與采石隔江相望,地處沖要,唐末黃巢起義、宋金戰(zhàn)爭、元末農(nóng)民起義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戰(zhàn)。晚唐以降,和州屢遭兵燹,陋室連同碑銘遂毀于兵火。劉禹錫之后,很少再見到有以此為題而諷詠成章,大概正是由于這種緣故。 今存陋室位于和縣城關(guān)歷陽鎮(zhèn)中。一正兩廂聯(lián)成一體,方位坐北朝南,結(jié)構(gòu)小巧緊湊。正室四檐如翼,庭前階除三五級,旁植桐樹,秀木交柯,綠陰滿地,環(huán)境十分清幽。所處地勢略高于城中其他部分,面臨巍峨雄壯的鎮(zhèn)淮樓(俗稱鼓樓)。不遠處即夫子廟,廟址傳屬舊衙故地。陋室中原有石碑一方,鐫刻著嶺南人金福保補書的陋室銘。碑首篆書“陋室銘”三字,正文楷書,文后有記。金氏于后記中稱:“唐和州刺史劉夢得先生陋室,舊有碑銘,為柳誠懸(公權(quán))所書,兵燹久□,碑亦無存。子才弟來宰歷陽,□三年,鳩工重建,囑余補書以存舊跡,爰握管書之,并志數(shù)語以告來茲。”由于“文革”中此碑遭破壞,現(xiàn)已斷裂殘損。然除個別字之外,文句猶清晰可讀。現(xiàn)在所知,陋室于乾隆年間再行重建。我們以為,清人起室復碑之舉,不似無端好事所為,于理當有依據(jù)。 (節(jié)選自《關(guān)于〈陋室銘〉的兩個問題》,《語文學習》1982年第8期) 3.《宋史》有關(guān)周敦頤的記載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原名敦實,避英宗舊諱改焉。以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為分寧主簿。有獄久不決,敦頤至,一訊立辨。邑人驚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薦之,調(diào)南安軍司理參軍。有囚法不當死,轉(zhuǎn)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辨,不聽,乃委手版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陽令,治績尤著。郡守李初平賢之,語之曰:“吾欲讀書,何如?”敦頤曰:“公老無及矣,請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寧獄者,吾屬得所訴矣。”富家大姓、黠吏惡少,惴惴焉不獨以得罪于令為憂,而又以污穢善政為恥。歷合州判官,事不經(jīng)手,吏不敢決,雖下之,民不肯從。部使者趙惑于譖口,臨之甚威,敦頤處之超然。通判虔州,守虔,熟視其所為,乃大悟,執(zhí)其手曰:“吾幾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熙寧初,知郴州。用及呂公著薦,為廣東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刑獄,以洗冤澤物為己任。行部不憚勞苦,雖瘴癘險遠,亦緩視徐按。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營道所居濂溪以名之。再鎮(zhèn)蜀,將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黃庭堅稱其“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廉于取名而銳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煢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三、銘的文體特點 銘可以分作兩類。一類是沿著器物之銘發(fā)展下來的述功紀行的文字,有時用于警戒勉勵;一類是埋于地下記述死者生平事跡的,也就是墓志銘。這兩類內(nèi)容不同,形制有異,但語言的特色卻是一樣的:押韻,簡約,開闊,優(yōu)美,即《文心雕龍》所謂“體貴弘潤”,“文約為美”,《文賦》所謂“銘博約而溫潤”(博與溫,指內(nèi)容、氣魄;約與潤,指辭句)。這里只說前一類。 古人作銘,常以身邊的物件如鼎、鏡、鉞、劍、枕、杖、笥奩、漏刻等為題,并且把銘文刻在這些器物上。也可以就某名山大川或建筑物為題,立石勒銘。器物之銘開始也用以頌揚功德,如揚雄的《鼎銘》等,但后來主要是記物寓意,形容該物的某方面特征以比況人事,用以勸勉警戒。而勸戒的對象,主要是作者自己。也有請人作銘的,如蘇軾的《蓮華漏銘》就是受“蓮華漏”的主人之請而作。劉禹錫的《陋室銘》別具一格,雖以建筑(自己的住室)名題,但是用意、內(nèi)容與器物之銘相近,是用來自述其志的。 古人為了自警自戒,還作“座右銘”,意即置于座位之右,時時提醒自己。漢代崔瑗的《座右銘》是比較有名的,內(nèi)容是總結(jié)在封建制度下為人處事的經(jīng)驗,如“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之類,今天看來,也不失為當時社會狀況的一種折射。白居易作《續(xù)座右銘》,其序云:“崔子玉(崔瑗的字)《座右銘》,余竊慕之。雖未能盡行,常書屋壁。然其間似有未盡者,因續(xù)為座右銘云。”既是續(xù)作,所以也仿崔瑗之體,五言一句,但是韻卻改了。雖說也是“銘”,但座右銘卻不一定刻石,即如白居易,既說“常書屋壁”,可以想見他自己的續(xù)作也是“書”而不刻的。 山川之銘,內(nèi)容多為紀功頌美、勸勉世人。例如自陜?nèi)胧癖亟?jīng)之劍閣,地勢險要,李白在詩中即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所守或匪(非)親,化為狼與豺”的感嘆(《蜀道難》)。歷來作《劍閣銘》的就不少。被劉勰稱贊為“其才清采”(《文心雕龍·銘箴》)的晉代張載《劍閣銘》,據(jù)說就是“至蜀省父,道經(jīng)劍閣。載以蜀人恃險好亂”而寫的(見《晉書·張載傳》),后來由朝廷派人刻于劍閣山。其銘中也有“矧茲狹隘,土之外區(qū);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勢之地,非親勿居”的話,意在勸戒梁益二州(均在今四川)之人,服從晉廷,不要作亂。柳宗元也作過一篇《劍閣銘》,前面還有一篇長序,內(nèi)容卻是記載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嚴礪討平蜀地暴亂的功跡。歷代的山川銘大體都是這種情況。 (節(jié)選自許嘉璐《古代文體常識》) 附:古代銘辭示例 1.《盤銘》:“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2.《杖銘》:“惡乎危?于忿(zhì,憤怒)。惡乎失道?于嗜欲。惡乎相忘?于富貴。” 3.《衣銘》:“桑蠶苦,女工難,得新捐故后必寒。” 四、補充注釋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課文注釋是:“這是一間簡陋的房子,只是我有美好的品德。”幾十年來無人提出過異議(譯文也是以此為依據(jù))。但仔細品味起來,上下兩句文不相屬,跟上文也接不上。按:“斯”釋為“這”。在文言文中有時用作定語,如“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有時用作賓語,如“某在斯,某在斯”(《論語·衛(wèi)靈公》),而不能用作主語;在這句話中,“斯”有連接上文的作用,用法與“則”相同,猶言山、水既如此,則室亦當如此。“惟”,這里當介詞用,與“以”相同。“馨”,《說文》云:“香之遠聞也。”據(jù)此,這句話合上文言之,其意當是:山以仙而名,水以龍而靈,則此陋室亦當以吾德而芳名遠播。這樣,第一層的整體意思就豁然而明了。 2.何陋之有語出《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說:“那地方非常簡陋,怎么好住?”孔子說:“有君子去住,就不簡陋了。”(此系楊伯峻的譯文。) 3.自李唐以來,世人甚愛牡丹可參讀白居易的《買花》,全詩如下: 帝城(指長安)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shù)。灼灼(光鮮貌)百朵紅,戔戔(眾多貌)步束素。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諭。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選自《白居易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 |
※版權(quán)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