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三篇》導學案
知識梳理
一、學習目標
1、了解西方隨筆的文體特點,以及文章豐富的文化內涵。
2、學會分析西方隨筆的說理思路,理解其內在邏輯性。
3、嘗試用西方的邏輯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表達問題。
4、注意學習課文語言,摘抄名言警句。
二、文學常識
1、作家作品
(1)米歇爾•?•蒙田
蒙田(1533—1592),法國重要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1533年出生于佩里戈爾,從小進入教會學校學習,熟諳拉丁語和希臘語,還學習過法律和哲學。1554年起,他先后在法院任職多年,然后歸隱田園,潛心研究和思考。他曾在歐洲長時間旅行,成為“羅馬公民”,受到教皇格列戈里十三世的接見,并且兩次當選波爾多市市長。
蒙田身處歐洲文藝復興晚期。這一時期古希臘、羅馬文化得到復興,對人的尊重取代了對神的信仰,體現出濃烈的世界意識和人道關懷。蒙田是一位典型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他反對中世紀經院哲學,強調對人性的尊重。“他畢生所作的工作就是對人、對人性種種形態的冷靜審視和研究,他要撕去一切人為的偽裝和矯飾,揭示人的本來面目,還他一個赤裸裸的本我!
比埃爾•維利把蒙田的思想分成三個階段:青年時期的斯多葛階段,中年時期的懷疑階段和最后的成熟階段。第一個階段,他的散文里充滿了斯多葛派的價值觀。他認為人要經歷痛苦的磨煉,研究哲學就是要正視死亡、學會死亡。四十多歲的時候,他轉向了懷疑論。《為雷蒙•德•塞蓬德辯護》一文典型地體現了這一轉變。他對宗教權威產生了深深的懷疑。他的座右銘是:“我知道什么?”這一詰問喚起了人們對社會和自身問題的思考。第三個階段,他反省以前的思想,宣揚人性善良。上述三個階段的思想在《隨筆集》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隨筆集》堪稱蒙田思想發展的真實紀錄。隨筆與其他散文形式相比,內容、形式較為輕松隨意,不拘一格。蒙田《隨筆集》與《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一同被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經典,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正如《世界散文隨筆精品文庫》所評價的:“如果不把有韻無韻作為區分散文的標準而把散文看作文學的一個品種的話,我們可以說,法國近代散文肇始于蒙田的《隨筆集》!
蒙田從1572年起開始撰寫《隨筆集》,1580年《隨筆集》第一卷、第二卷出版,1588年第三卷出版。1595年,經他修訂的《隨筆集》定本出版!峨S筆集》共三卷,107章。蒙田素以博學著稱,《隨筆集》內容包羅萬象,極為豐富!按笾辽鐣松,小至草木魚蟲,遠至新大陸,近則小書房,但無處不有‘我 ’在,寫法上是隨意揮灑,信馬由韁,旁 征博引,汪洋恣肆,但無時不流露出‘我’的真性情!
文中屢屢征引古羅馬的經典著述,事實與思辨相結合,縱橫捭闔,體現了16世紀的人文主義思想!峨S筆集》語言平易曉暢,不飾雕琢,毫無學究氣。蒙田喜歡使用市井口語,他曾說:“我愿意只用在巴黎菜市場所說的語言。”他還將法語化的拉丁字和方言入文,增強了表達的力度與生動性。與許多板起面孔訓人的文章相比,蒙田的隨筆“是一種真正的談話,娓娓然,侃侃然,儼然一博覽群書又談鋒極健的人與你促膝閑話,有時話是長了點,扯得也遠了點,但絕不枯燥,絕不‘謀財害命’般地浪費你的時間,就是在這種如行云流水般的敘述中,蒙田談自己,談他人,談社會,談歷史,表現出一個隱逸之士對人類命運的深刻的憂慮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