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八 短文二篇
教學目標
1.理解掌握課文中文言實詞的含義,熟讀并背誦課文。
2.復習“說”和“記”這兩種文體的特點。
3.通過讀文感受蘇洵為兩個兒子取名所體現的良苦用心。
教學重點
理解并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每一個人的名字都寄寓了父母美好的愿望。下面請同學們隨著老師一起學習散文家蘇洵的一篇代表性散文——《名二子說》,體會這位父親為兒子取名字的良苦用心。
二、作者簡介。
蘇洵,北宋文學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27歲才發憤讀書。仁宗慶歷七年舉進士不第,歸來將所寫文章全部燒毀,刻苦攻讀數年,大有長進。后到了京師,經歐陽修推薦,名聲大振。一生僅當過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等小官。參與修禮書,編成《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六國論》為其散文名篇。
三、解題。
對于“說”這種文體我們都不陌生,在初一我們曾學過《愛蓮說》。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這種文體的特點。
“說”是議論文的一個分支,其內容大多是一事一議,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種現象來表達自己的見解,常具有以小見大的特點。《名二子說》這個題目的意思就是:談給兩個孩子命名字的道理的文章。
四、誦讀并正音。
輪 輻 仆 轍
五、課文理解。
1.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個名字有什么共同點。
都是“車字旁”,都與車有關。
2.了解古代的車,知道“軾”“轍”和古代的車都有什么關系。
(教師出示掛圖)古代的車是木制的。它由車輪、輻(即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直木條)、蓋(用來遮陽防雨的車蓋)、軫(車廂底部的橫木)等組成,這四項是古代車的主要組成部分。“軾”則是車廂露在外面的扶手橫木。而“轍”則是指車行后車輪的印跡。
3.作者為什么要以此來給他的兩個兒子命名呢?
理解課文重點依據以下實詞:
“若”“雖然”“去”“懼”“不外飾”“由”“是”“仆”“斃”“免”
4.通過理解課文內容,你對“軾”和“轍”這兩部分有何新的認識?
由于古人乘車是立乘,所以如果沒有了“軾”,那么車就不再完整了。而對于車行后的印跡“轍”,根據課下注釋我們可以了解,它的最大特點就是:車翻馬死則都與這個印跡無關。
5.理解這位父親對于兒子的一片希望。
父親之所以給他的兒子起這樣的名字,是由于蘇軾從小就豪放不羈,不善于外飾,他擔心蘇軾會因此遭禍,所以蘇洵給他起了“蘇軾”這個名字來警戒他。而對于蘇轍,他處事平和淡泊,深沉不露,蘇洵預料他會超然禍福之外,所以給他起名為“轍”,希望他安度一生。
六、知識拓展,了解“大小蘇”。
蘇軾:北宋詩人、詞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21歲中進士,曾任禮部郎中、中書舍人等職。政治上不滿王安石變法,和舊黨意見也有分歧,故新舊兩黨執政時,均自請離開朝廷,任地方官多年,最后被貶至惠州等地。是一位全才作家,詩、詞、散文造詣都很高,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其詩清新豪健,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一代豪放之風,對后代很有影響。散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如《赤壁賦》等。
蘇轍:北宋文學家。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19歲中進士,官至尚書右丞、門下侍郎,但仕途坎坷,屢遭貶謫,晚年定居許州潁川(今河南許昌)。政治態度與其兄相同,文學創作自幼受父兄影響,文風與其兄接近。擅長各種文體,以書信和亭記最為出色。有《欒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