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八 短文二篇
七、熟讀背誦課文。
八、小結。
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更加認識了父母對孩子的良苦用心,就連名字這樣的生活細節他們也能煞費苦心,表達無限的希望,那么請大家從考查自己的名字說起,做一次家庭采訪,寫下令自己感動的記錄,讓我們大家彼此交流。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蘇洵的《名二子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長子蘇軾的文章《記承天寺夜游》,大家還記得他父親的擔憂嗎?哪位同學能給大家介紹一下?(教師穿插介紹寫作背景。)今天就讓我們共同學習他被貶黃州時所寫的一篇散文《記承天寺夜游》。
二、復習有關“記”的文體的特點。
三、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學生反復朗讀。
2.正音。
遂 寢 藻 荇
四、理解課文。
1.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二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本州安置,不簽書公事”。這篇文章一開頭就記“夜游”之時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黃州貶所已經快四年了。文中哪句話交代了他“夜游”的興致緣由?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請同學們注意“欣然”的意思是高興的樣子。
“入”字用擬人修辭,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無聊,悄悄地走進門來和他做伴,作者把無情感的月光人格化,寫得生動有趣,也襯托出作者喜悅的心情。
2.作者為什么要把夜游的地點選在承天寺呢?(請選用原文回答。)他又為什么唯獨找了張懷民做伴?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因為當時張懷民也被貶黃州,二人的心境相同。“懷民亦未寢”,則顯示出二人的心境相似,遭遇相同。“相與步于中庭”,可見兩人關系甚篤。
3.作者僅僅用了18個字來描寫月下美景,他通過簡潔的文字,采用比喻修辭給我們創設了一幅怎樣的月夜圖呢?
用“積水空明”比喻月光;用“藻荇交橫”來比喻月光下搖曳的竹柏的影子,給人以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帶給人凄清空靈之感。
4.作者借助月色描寫,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他對月色的描寫帶給我們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清麗淡雅的境界,表達了作者被貶謫之后,多年來為世俗所累的疲憊心情暫時得以解脫,閑適、超凡脫俗之情溢于心胸。
5.“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能看出作者怎樣的情懷?
作者貶官后,心情抑郁,但仍有進取心。在自然美景中排解苦悶,找尋精神寄托。惋惜無人賞月,揭示世人都為名利奔波,為世俗所累的社會現實,表現作者超凡脫俗、鄙視世俗、淡泊寧靜的曠達情懷。
6.作者在文章的結尾以“閑人”自謂,讀來含義深刻,耐人尋味,應怎樣理解?
“閑人”指清閑的人。是作者對貶謫后擔任閑職的自嘲。對于一個胸懷大志卻遭此打擊的“閑人”來說,其抑郁和憂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樂觀豁達的態度面對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閑情”,而也只有在這樣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樣迷人。
五、背誦課文。
六、小結。
作者以自己面對挫折時的樂觀豁達情懷道出了這一人生的真諦。我們在隨著蘇軾欣賞月下美景的同時,更不要忘記體會他的那份灑脫,磨難中也有獨享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