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貫辭達,簡樸淡雅——讀《中國石拱橋》(章珮)
《中國石拱橋》是一篇介紹石拱橋知識的說明文。作者于簡樸的說明和淡雅的情趣之中,處處流露出對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贊美,對祖國悠久文化和新社會制度的歌頌,十分感人。全文簡樸淡雅,理貫辭達,不失為說明文里的一篇佳作。
從全文的結構來看,這篇文章采用了有總述有分述的方法:先概括說明石拱橋的外形、結構和功用;接著,用例證說明和特征說明的方法,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為例,分別說明它們的獨特構造和高度藝術水平;最后又綜述解放后我國橋梁事業,尤其是石拱橋的新發展。以文章主體即介紹兩橋的部分而論,總是以橋的地理位置、修建時代和功用,直說到橋的每一具體特點及其作用。全文條分縷析,井然有序。這種明晰的條理,是客觀事物自身各種關系的如實反映,也表明了作者對所說明對象的深刻明白的認識。
簡樸固非易事,更難能可貴的是,《中國石拱橋》一文于簡樸說明之中融入描繪,于條理之中富于變通。例如,文章開頭一段介紹石拱橋的外形,先以“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一句,極簡潔而形象地點明石拱橋的外形特色;然后,緊承“就像虹”三字,從古代神話和我國詩人作品中,進一步說明“雨后彩虹”和拱橋之間的聯系,并把拱橋比作“臥虹”“飛虹”,把水上拱橋形容為“長虹臥波”,動靜結合,構成了一幅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風景圖,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這完全不同于一般干巴巴的說明文字,分明是一段優美的寫景散文了。
“穩”而多“變”,文字方顯得灑脫。這從本文介紹趙州橋和盧溝橋的不同層次布局中可見一斑。介紹趙州橋,著重說明它“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橋,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最古的石橋”。突出其修建年代之古,突出其使用時間之久,并由此而引出了一大段特點說明,介紹其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和巧妙的施工技術。而介紹盧溝橋,除了一般說明它的修建年代、堅固等情況外,則更側重在介紹藝術上的價值和在中國人民斗爭史上的紀念意義。這樣,于“大同”之中顯現“小異”,于平穩之中又見起伏,避免了雷同、呆滯的弊病。
條理清晰,富于變通,說明描寫,相互交融,使人感到簡樸之中含蘊著淡雅的韻趣。這是《中國石拱橋》一文的一大特色。
《中國石拱橋》在語言運用上的簡樸,突出表現在洗練、明快上。作者以嚴肅的科學態度,或說原理,或引古籍,或舉數字,或作比喻,樸實無華,明白曉暢。全文語句十分簡短、明快,讀來自然上口,毫無佶屈聱牙之感,真如古人所說:“信筆寫出,無一字一句吃力,卻無一字一句率易。”可謂簡樸之至。
然而,簡樸絕非淺薄鄙俗之謂。細細品讀全文,處處可見作者筆力功夫之深。請看:為了說明“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作者很自然地引出了我國南北朝時的《水經注》上的記載以作證明,令人信服。為了介紹趙州橋“全橋結構勻稱,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諧;橋上的石欄石板也雕刻得古樸美觀”,作者似乎是信手拈來,舉唐朝張鷟的話,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云,長虹飲澗”,一下子勾引起讀者豐富的想像,把人帶入一種優美的境界。介紹盧溝橋上的石雕獅子,作者饒有興味地寫道:“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好像把一頭頭獅子陳列于讀者眼前,使人有呼之欲出之感。介紹知識的說明文,能寫得如此生動活潑,興趣盎然,確實不是易事。我們說《中國石拱橋》簡樸而不失于淺薄,更多是指它言簡而意賅。請看全文最后一段。這一段寥寥二百多字,既要收束全文,又要介紹解放以來我國橋梁事業的發展成就,容量很大,文字卻很經濟。首句“兩千年來,我國修建了無數的石拱橋”,既與文章開頭照應,又一筆收攏了全文的主體部分。然后從解放后全國大規模興建各種橋梁轉到“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橋”。緊扣住全文題目。接著,以云南長虹大橋、雙曲拱橋和最大孔的拱橋三例說明,最后歸結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如水到渠成,十分自然而有說服力。
作者這種寄嚴謹工巧于簡樸自然之中的功夫,在遣詞煉字方面也很突出。如介紹趙州橋的成就,用“著名”;介紹其歷史,用“最古”;說明其外形,用“橫跨”“雄偉”“雄姿”;介紹其施工技術,用“巧妙絕倫”,無一字不自然貼切。宋代朱熹曾說過:“作文字須是靠實,說得有條理。”惟有理解,始能靠實。大散文家王安石也曾說過:“理解者,文不期工而自工。”《中國石拱橋》一文,之所以能如此簡明樸實而又妙趣橫生,綽約多姿,“理解”“靠實”確實是很重要的因素。
最后還要著重說一點。古人論文,講“氣”、講“理”、講“情”、講“神”。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清人劉大櫆《論文偶記》中說:“文貴簡。凡文筆老則簡,意真則簡,辭切則簡,理當則簡,味淡則簡,氣蘊則簡,品貴則簡,神遠而含藏不盡則簡,故簡為文章盡境。”這幾句話,說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認識能力等與文字簡樸之間的關系。作者茅以升同志,是新中國的老一代橋梁專家,身經兩種迥然不同的社會,畢生從事于我國橋梁事業和教育工作。解放前,他主持設計建造了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橋梁——錢塘江大橋,我國群眾至今引以為豪;解放后,參加設計和建造了不少更大更新的橋梁,為我國的橋梁事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從畢生的經歷中,深深體會到我國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力量,為此而驕傲、自豪,又加之作者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并具有高度的文化素養和豐富而淵博的橋梁學方面的知識,這就使得這篇說明文寫得情真意切,理貫辭達,立意簡明而情蘊其中。我想,這才是《中國石拱橋》寫得如此出色的根本原因。
(選自《課文分析集》,廣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