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教學設計
生態系統存在著: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的營養結構。提出問題:
(1)能量流動的渠道是什么?
(2)能量流動的過程是怎樣的?
練習用口頭語言表達的方式,敘述能量流經生態系統的全過程,著重闡述生態系統能量的來源、傳遞、散失幾個環節。
達成本節教學目標。
提出問題:從前面關于能量流動過程的闡述,可以對能量的流動方向以及能量在數量上的變化有一個感性上的認識,那么能量在流動的過程中能否進行定量分析呢?
展示: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圖解。
提出問題:
(1)計算賽達伯格湖的生態系統中,能量從第一營養級流入第二營養級占生產者所固定能量的百分比是多少?第二營養級流人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占初級消費者所同化的能量總量的百分比是多少?
(2)流入某個營養級的能量,為什么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向后一個營養級?
學生閱讀,討論完成教師提出問題。
總結歸納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的兩個明顯特點。
這是本節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理解能量流動的過程與特點。
展示:某一個湖泊的能量金字塔。
指導學生分析并思考課本圖8-24中的問題。
提出問題:
用能量流動的原理,解釋諺語”一山不容二虎”隱含的道理。
提出問題:能量流動逐級遞減這一特點與能量守恒定律相矛盾嗎?
分析:在生態系統中,能量的形式不斷轉換,如太陽輻射能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轉變為儲存于有機物化學鍵中的化學能;動物通過消耗自身體內儲存的化學能變成爬、跳、飛、游的機械能。在這些過程中,能量既不能憑空產生,也不會消滅,只能按嚴格的當量比例由一種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式。
進行交流討論。
認同能量守恒定律。
加深學生對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特點的認識。
講述:能量流動是一個客觀規律,只有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關系,才能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歸納:人們在利用生態系統資源的過程中,期望的"高效"與"持續"常常會發生矛盾。如何根據客觀規律來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以滿足人類的需求,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提出問題:
1.如何確定一個草場的載畜量,以防止由于過度放牧而使草場退化?
2.教材中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狀況圖解應該如何繪制?
檢查學生完成情況并講評。
討論“怎樣調查畜量對草場主要牧草種群數量的影響,怎樣判斷一個草場上是不是過度放牧。”
繪制教材中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狀況圖解。
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又可以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展示課堂練習,并要求學生當場完成。
學生完成練習。
鞏固新知識。
總結:通過學習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我們知道生態系統必須不斷地從外界獲取能量。能量是一切生命的動力,是生態系統的基礎。能量流動維持各個營養級的生命和繁殖后代,使得一個生態系統得以存在和發展。
四、課后反思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一節主要講述了能量流動的過程、能量流動的特點和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在課堂上通過學生的互相討論,學生的思維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主動參與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使復雜性的內容演變成簡單易懂的內容。并加以多媒體課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的思維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和觀察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時教師的適當總結,也使他們對知識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