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阻器》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變阻器》是八年級物理人教版第六章第四節的教學內容,也是第六章的重點和難點,安排在學生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后。這樣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識規律,同時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為學習“歐姆定律”打好基礎。學生在前一節已經學習了《電阻》,對電阻的概念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學生已經理解了電阻的大小跟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有關,這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但是滑動變阻器的結構和接線比較復雜,學生往往難以掌握,本節教學中,我采用探究性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教師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探究,使他們在學習上獲得主動權,擺脫傳統教學中教師“灌”的陳舊方式。問題提出后,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通過實驗探究、實驗現象的記錄、比較歸納、討論交流等一系列教與學的活動,充分展現物理學科的特點的魅力,讓全班同學參與動手動腦,積極參加小組討論以及分工合作,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到知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動手操作的能力。讓學生初步體驗科學研究中的曲直和艱辛,滲透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培養學生帶著教材走向生活的學習習慣,注重多種能力的協調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變阻器的構造、在電路中的符號,理解變阻器的工作原理。
(2)通過探究怎樣用變阻器改變燈泡的亮度,知道正確使用變阻器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理解滑動變阻器的設計、制作過程,了解科學發明創造、科技革新的過程。
(2)通過探究滑動變阻器的使用方法,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變阻器改變電阻的原理,產生動手操作使用變阻器的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信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滑動變阻器的原理及使用。
難點:根據要求正確使用與連接滑動變阻器。
【教學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實驗探究法、多媒體演示法。
【教學用具】
自制多媒體課件、不同規格的滑動變阻器、電池組、小燈泡、鉛筆(或鉛筆芯)、金屬夾、導線若干、實物投影儀、多媒體教學平臺。
【課時安排】一節課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入新課
從列舉生活中需要改變音量或改變電燈泡亮度的實例(如:演示旋轉收音機音量旋扭可以改變音量、旋轉調光臺燈的控光旋扭可以改變等的亮度)入手,激發強烈的求知欲,創設良好情景,引入“變阻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物演示)
二、新課教學
1、探究滑動變阻器的工作原理
引出課題后,我采用分步引導學生自己設計電路圖和連接實物圖。
問題:自己動手設計電路圖將臺上的儀器連接起來(干電池、燈泡、鉛筆芯、開關、導線連接起來,之后觀察燈泡是否會亮,有什么辦法可以改變燈泡的亮度。學生基本上能夠將電路連接起來,在探討改變亮度上,很多學生都能夠想到改變電阻的大小,但是改變的方法有所不同,有的學生說可以改變干電池的個數,有的學生想到改電阻的長度。這時老師就需要給予適當的引導,告訴學生實際生活的電源的電壓220v是確定的,不能改變的,所以只能改變電阻(鉛筆芯)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