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特征”教學案例與設計
〖方案2〗讓發(fā)音齒輪按一定的速度轉動,用硬紙片在齒輪邊靠近齒輪,通過硬紙片在不同齒數(shù)齒輪上靠近時,感受所發(fā)出聲音的不同
4、結論:物體振動越快,其發(fā)出聲音的調子就越高,我們把這種聲音的變化稱之為音調的不同。即音調與物體的振動有關,振動越快,音調就越高。
5、頻率:物體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shù)。單位是赫茲(hz)。
6、觀看不同音調聲音的波形圖(通過視頻播放)
7、認識一般聲音的頻率范圍:
通過看課本上的圖1.3-2,引導學生總結出(1)人的發(fā)聲頻率范圍;(2)人的聽聲頻率范圍;(3)哪種動物聽聲的頻率最低和最高;(4)頻率范圍最廣的是誰。
8、觀看多媒體,進一步了解動物之間交流的情景。
9、超聲:人們把高于XX0hz的聲音叫做超聲波
次聲:人們把低于20hz的聲音叫做次聲波
10、介紹超聲和次聲的應用。
(二)響度
1、【提出問題】我們平時聽到的聲音除了有高低的不同外,還有大小的差異,這大小的差異,我們就說它們的響度是不同的,那么響度與什么因素有關呢?我們該怎樣描述它呢?
2、【猜想】響度與所用力的大小有關,根據(jù)是敲鼓時,用力越大,鼓就越響。
3、【設計實驗】我們怎樣才能證明響度與用力的關系呢?
4、【實驗器材】鋼鋸條(或塑料尺)、鼓、碎紙屑、音叉、小用細線懸吊的乒乓球
〖方案1〗取一鋼鋸條,讓其一端壓在桌面上,用手撥動其另一端,改變所用力的大小,觀察所發(fā)出聲音的不同。
〖方案2〗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紙屑,用不同的力敲鼓時,通過鼓所發(fā)出聲音的不同,觀察碎紙屑振動起來的高度。
〖方案3〗課本上圖1.3-4所示的實驗,用不同的力敲擊音叉,然后將發(fā)聲的音叉靠近小球,觀察小球被彈起的距離。
5、消除學生對用力大小是聲音大小因素的誤區(qū),說明所用力的大小只是外因,物體聲音的大小在其內部看來,決定于其振動的幅度。
6、結論:我們把物體振動時的幅度就做振幅,振幅越大,聲音就越響。
(三)音色
1、【提出問題】如果聲音振動的頻率和振幅都相同,這兩個聲音就是一樣的嗎?
2、【多媒體展示】
用不同的樂器演奏的同一個曲子,聽起來一樣嗎?
觀看聲波的錄像。
3、音色:有別于其他聲音的特殊因素,它因發(fā)聲體的材料、結構的不同而不同。
4、舉一些振動頻率、振幅均相同,但音色卻不同的例子。如課本中的圖1.3-5可以看出,音叉、鋼琴和長笛的基頻(振幅最大的振動的頻率)相同,但是在基頻的基礎上還有一些附加的小的振動,這些小的振動和大的振動一同決定了聲音的音色。
(四)三種典型的樂器
先播放幾種樂器的錄像
1、打擊樂器
通過打擊物體,使之振動而發(fā)聲的樂器,如鼓、鑼等。
2、弦樂器
通過撥動弦,使之振動而發(fā)聲的樂器,如二胡、琵琶、小提琴等。弦振動的頻率與弦的張緊程度有關,弦越緊,音調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