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教語文八下教學用書: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
課文研討 一、整體感知 關于羅布泊,《辭海》上是這樣說的: 蒙古語稱羅布諾爾,意為“匯入多水之湖”。古稱蒲海、鹽澤、洛普池、澤。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盆地東部、若羌縣東北部。孔雀河從北面注入。呈葫蘆形,面積3 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漸枯淺和干涸。沿岸鹽澤廣布。 這一資料有助于我們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標題是“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說,羅布泊本是非常美麗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這是生態環境遭受人為破壞的悲劇。這篇報告文學以強烈的呼聲,警醒世人,要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 羅布泊今昔對比,令人痛惜,羅布泊消亡的原因,令人遺憾。全文的思路大體是這樣的。開頭是今日羅布泊的荒漠景象,接著上溯歷史上的美麗景象。然后著重說明羅布泊消亡的緣故,又具體展現今日羅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廣之,說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頹勢,篇末發出拯救生態環境的強烈呼吁。 要比較具體地把握課文內容,可以做一份內容提要,就下面幾個問題畫出要點。 ──今日羅布泊是怎樣一個地方?關鍵詞是“沙漠”“神秘”。 ──過去羅布泊是怎樣一個地方?關鍵詞是“綠洲”“仙湖”。 ──羅布泊為什么消亡?關鍵詞是“改道”“四盲”。 ──同樣的悲劇還有哪些?關鍵詞是“青海湖”“月牙泉”。 全文充滿痛惜之情,為羅布泊生態環境的破壞而痛惜,為人們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劇而痛惜。 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是課文的基本理念。課文又涉及西部大開發戰略問題,用歷史的教訓,說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 本文是一篇報告文學。報告文學兼有文學和新聞兩種特點。新聞的特點要求真實,文學的特點則要求藝術加工,講究形象性、抒情性。 作者在調查研究、實地考察、查閱資料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敘述事實、列舉數據都真實可靠。但是報告文學不同于調查研究報告,是富有文學性的。即使引用史書,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繪,讓人回到遙遠的過去,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作者形象地描寫了今日羅布泊,特別是對枯死的胡楊林的描繪,對羅布泊荒漠的描繪,運用擬人、比喻等手法,寫得形象鮮明,情境凸現,飽含痛惜之情。 二、問題研究 1.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深層原因是什么?為什么人們會制造悲劇,自討苦吃? 這個問題要抓住重點片段(“問題出在近30多年……渾然一體”),探究深層含義,從中獲得啟發。 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庫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個巨大的吸水鬼,終于將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只圖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頭腦里根本沒有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盲目,就是目光狹小,只圖本地區利益,不顧整體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規律,不懂生態平衡,不懂上游將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會干涸,羅布泊就會干涸,周邊生態環境就會嚴重惡化,乃至荒漠化。 當年“塔里木河兩岸人口激增”,擴大耕地,開采礦藏,也是開發,問題是當年的開發沒有考慮水資源,簡單的以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顧了上游不顧下游。 從羅布泊消失的深層原因中應該吸取的教訓是:開發要克服盲目性,認識自然規律,認識生態平衡,謀求發展必須抓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 2.課文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聾發聵的力量? 從根本上說,羅布泊從美麗的仙湖變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驚的。從寫法上探究,對比、擬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強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靈的力量。 先看對比手法。作者對比羅布泊的今昔,讓人知道羅布泊并非從來如此,原來昔日這里曾是美麗的仙湖和繁華的綠洲。作者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鮮明而具體的描寫,顯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勢的跌宕,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看擬人手法。作者將胡楊林擬人化:“那奇形怪狀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軀,似在表明胡楊在生命最后時刻的掙扎與痛苦,又像在向誰伸出求救之手!”賦予胡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蕩,為自己盲目破壞生態環境而痛惜不已。作者又將羅布泊擬人化:“站在羅布泊邊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你會感到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與無奈。”這里同樣賦予羅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 再看排比手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庫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個巨大的吸水鬼……”連用四個“盲目”,遺憾之情、譴責之情大大強化。又如篇末三個“救救”,呼吁之聲,振聾發聵。 再看直接抒情。例如:“此時此刻,我們停止了說笑,那一片巨大的黃色沙地深深地刺痛著我們的心,使我們個個心情沉重。”這樣的抒情讓人共鳴,讓讀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識到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后果,覺悟到只有保護環境才能保護人類自己。 練習說明 一、羅布泊過去是什么樣子,現在又變成了什么樣子?試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并歸納一下變化的原因。 本題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培養概括、歸納能力。問題的三個方面,提示了整體把握的入手處,啟示學生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先要把課文內容分析為幾個基本的方面,然后分別提要。 羅布泊過去是廣闊、美麗、充滿生機的湖泊,羅布泊周邊是牛馬成群、綠林環繞、河流清澈的生命綠洲。 現在變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楊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見飛鳥,令人恐怖。 變化的原因,一是20世紀20年代塔里木河曾經人為改道,導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濫用塔里木河水資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羅布泊斷水,生態環境徹底破壞。 二、文章的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憂患意識,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引用數據,找出幾個這樣的句子,體會一下它們各自的作用。 本題抓住課文表達方式的特點,作了適當提示,讓學生揣摩富有表達效果的句子。 直抒胸臆的句子,如“此時此刻,我們停止了說笑。那一片巨大的黃色沙地深深地刺痛著我們的心,使我們個個心情沉重”。直抒內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羅布泊的慘狀,強化了生態被破壞的悲劇。 又如“這出悲劇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針見血地指出羅布泊的消失是人為地破壞生態的惡果,具有強烈的譴責意味,指責悲劇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又如“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將成為荒漠的地方”,發出了拯救生態環境的強烈呼聲,表達了強烈的環保意識、憂患意識,振聾發聵。 引用數據的句子更多,如“幾十年間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庫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處,建抽水泵站400多處,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萬多立方米”。一系列數據具體、確鑿,充分說明人們是怎樣盲目地拼命地濫用塔里木河水資源的,正是這種盲目行為,造成了羅布泊的荒漠化。 三、假如你是一位世紀老人,見證了羅布泊的百年滄桑,你將向人們訴說什么? 本題與第一題可謂同工而異曲,第一題要求用概括的語言扼要說明,本題則要求具體訴說羅布泊百年滄桑,是描述的訓練,又是口語的訓練,又是想像的訓練。 示例: 我今年整整100歲了,小時候,家就住在羅布泊湖畔,那時候,羅布泊碧波萬頃,我跟小伙伴常常撐小船在湖面上轉悠呢。我們看野鴨在水面嬉耍,我們聽小鳥在空中歌唱,啊,那時候,陽光那么明媚,天空多么美麗,湖面多么廣闊!聽老人說,塔克拉瑪干沙漠多么可怕,那還遠著呢,我們這里可是神仙住的地方。一排排胡楊林,像綠色的長城,遍地綠草,牛馬成群,夏熟時節,田野里翻滾著金黃的麥浪,家家過得挺殷實,新疆是個好地方,咱羅布泊也是個好地方。 可是好景不長,我25歲那年,就是1925年吧,國民黨政府不知為什么,偏要將塔里木河改道,讓河水向北流入孔雀河匯入羅布泊。那年頭,我年輕力壯,也被拉去當河工,又打壩,又開河。塔里木河改道了,我們莊上斷了水,風沙飛揚,田沒法種了,日子沒法過了,只得離開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園。新疆解放了,將塔里木河河道改了過來,聽說我老家那一帶又好了一陣。你問我如今羅布泊為什么消失得無影無蹤,唉,那會兒人傻呀,根本不知道什么生態不生態,建設邊疆,熱情是挺高的,隊伍浩浩蕩蕩開來,地質隊又發現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許多礦藏,開墾農田,開礦辦廠,好不熱鬧,耕地要水,開礦要水,這里修水庫,那里修引水渠,河水嘩嘩流淌,流向農田,流向礦山,真有欣欣向榮的氣象。可想不到,塔里木河下游遭了殃,羅布泊水域一天天縮小,最后完全枯干了。前不久,我給考察隊當向導,到過小時候住的地方,那里連棵草也不見,連只鳥也不見,更不要說胡楊林了,望著成片倒塌的胡楊林,我心疼啊,那胡楊樹我也親手栽過,祖祖輩輩的汗水都白流了!望著茫茫沙漠,我心疼啊,我蹲下去抓了把黃沙,對考察隊員說,你們想像不到吧,80年前,這里曾是我童年的樂園啊。 四、課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瀕臨干涸兩個例子,說明悲劇仍在繼續。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試寫一封公開信,呼吁人們行動起來,制止生態惡化。 本題沿著救救青海湖的思路拓展,讓學生關注生態問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生態問題是一個大概念,教師要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實地考察,提出問題,研究對策。 教學建議 一、可從解題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標題引起閱讀興趣的情況是常有的,作者的命題也往往是為激發閱讀興趣設計的。“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這個標題就很能激發學習興趣。教師可出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圖,指出羅布泊所在。然后講一個“泊”字,泊者,湖也,湖泊湖泊,泊就是湖。“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說,羅布泊曾經是一個湖,而且是一個非常美麗的仙湖,如今消失了。我們自然要問:羅布泊曾是一個怎樣美麗的仙湖?什么時候消失的?怎么消失的?羅布泊的消逝帶來怎樣的惡果?教訓是什么?課文將滿足我們求知的渴望。 二、準備新疆地圖,或張掛大地圖,或印發人手一份,或讓學生自己尋找,用地圖帶學生進入學習情境。最好再張掛沙漠風光圖。 三、不妨讓學生當一回“事后諸葛亮”。當然“事后諸葛亮”語帶貶意,但是前車之覆,后車之鑒,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歷史教訓必須總結,吸取。可以讓學生討論:假如你是當年新疆建設兵團司令,你怎么規劃塔里木河流域的開發? 這樣的假想,可以促進閱讀理解,深入領會課文。 四、探究這篇報告文學怎樣把羅布泊的今昔情景寫得歷歷在目,把羅布泊消失的原因說得明明白白,為什么能使讀者對羅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探究這些問題可以使學生明白文章怎樣才能寫得生動具體。 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可以先作假設比較,例如籠統地說,“據史書記載,羅布泊水域遼闊,周圍萬頃綠地,絲綢之路就經過這里”,與課文比較,效果有什么不同,再揣摩作者是怎樣把這層意思寫具體的。又如,“號稱千年不死的胡楊樹啊”一段文字,假如寫成“一棵棵胡楊樹,只剩下奇形怪狀的枯枝”,與原文比較,效果有什么不同,再揣摩作者是怎樣借胡楊林來傾訴痛惜之情的。 有關資料 一、名詞解釋 1.塔里木河“塔里木”維吾爾語意為“田地”“種田”。中國最大內陸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盆地北部。上源有三:阿克蘇河源出天山,葉爾羌河及和田河源出喀喇昆侖山,在阿瓦提縣肖夾克附近匯合后稱塔里木河,東流到鐵干里克(尉犁縣東南)為中游,下游折向東南注入臺特馬湖。從葉爾羌河源起算,全長2 137公里(肖夾克以下長約1 100公里),流域面積19.8萬平方公里。河水靠降水和冰雪融水補給,中下游河水滲漏蒸發,且由于灌溉,水量愈往下游愈小。下游河道遷徙無定,過去曾多次同孔雀河合流入羅布泊。1952年在尉犁縣筑壩,同孔雀河分離,河水復經鐵干里克故道流向臺特馬湖(現已干涸)。上、中游建有小海子、上游等水庫。1971年建有塔里木攔河閘。 2.胡楊楊柳科。落葉喬木,高可達15米。葉形多變異;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的葉全緣或疏生鋸齒;卵形、扁卵形、腎形的葉具缺刻或全緣,無毛,帶灰色或淡綠色。分布于中國新疆南部、青海柴達木盆地西部、甘肅河西走廊、內蒙古河套地區,多生于水源附近。耐鹽堿,生長較快。木材供建筑、板料、家具及造紙等用,樹干、枝、葉可提胡楊堿,為西北河流兩岸或水位較高地方的重要造林樹種。 3.荒漠長期干旱氣候條件下形成的植被稀疏的地理景觀。氣溫變化急劇,特別是地面溫度變化導致物理風化作用強烈,風力作用活躍。地表水極端貧乏,多鹽堿土。只能生長根深葉小或無葉的旱生或鹽生植物。動物具有穴居、夏眠、善疾走等特性。分布于大陸內部或低緯度大陸兩岸。按地表組成物質,分巖漠、礫漠、沙漠、泥漠、鹽漠等,以沙漠分布最廣,次為礫漠(又稱戈壁)。在高山上部和高緯度亞極地帶,因低溫引起的生理干旱而形成的植被貧乏地區,為荒漠的特殊類型,稱寒漠。高山和極地冰雪地帶則稱為冰漠。 (選自《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 二、生態環境常識 1.生態環境影響人類與生物生存和發展的一切外界條件的總和。由許多生態因子綜合而成,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有植物、動物、微生物;非生物因子有光、溫度、水分、大氣、土壤和無機鹽類等。在自然界,各種因子不是孤立地對人類與生物發生作用,而往往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綜合起著作用。 2.環境資源指作為資源總和的環境整體。各種自然資源包括水、空氣、土地、動植物、礦產等和它們組合的各種狀態,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使環境資源遭受日益嚴重的破壞,例如水資源短缺和污染,臭氧層破壞、土壤沙漠化、森林面積銳減、部分珍稀物種和礦物瀕臨枯竭等,都會給人類的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帶來相應的影響。因此在開發利用環境資源時,必須遵循持續、協調發展的方針。 3.生態因素亦稱“生態因子”。影響生物的性態和分布的環境條件。可分為(1)氣候條件,光、熱、降水和大氣等因子;(2)土壤條件,土壤的各種物理和化學特性,如質地、酸堿度、土壤水和營養元素等;(3)生物條件,地面和土壤中的動植物和微生物;(4)地理條件,地理位置、地勢高低、地形起伏、地質歷史條件等;(5)人為條件,開墾、采伐、引種、栽培等。地理條件與人為條件,常通過引起氣候、土壤、生物條件的變化,對生物發生影響。 (選自《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 |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