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
學 校 班 級 初二 教師
課 題 馬 說 課 型 新授課 日期
1. 掌握本文中的文學常識, 文體知識
教 知識要 2.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求目標 3.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用法
學 4. 了解托物寓意的表現手法
1. 鼓勵學生誦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
目 能力培養目標 2. 能找出本文的論點,并了解一篇議論文是怎么從正反
兩方面闡述論點的
標 1. 體會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會中人
情感價值觀 才被埋沒的可悲情況
2. 多給學生鼓勵,讓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是匹千里馬(長處)
教學重點 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1. 難字,難句的譯注
教學難點 2. 一詞多義的掌握
3. 議論文的論點,論證層次
教學方法 講授法 討論法 擴展法
教學用具 投 影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第一課時(譯文)
一、作者介紹 學生要記在書上、
1.韓愈(765—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自謂郡望昌黎,世 筆記上。
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唐代散文家、思想家、詩人。 必知內容
教 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列為“唐宋八大家”
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2.謚號: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據他們 了解
學 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
(表揚的、批評的、同情的) 經天緯地曰:文
3.唐宋八大家:(唐)韓愈、柳宗元(宋)歐陽修、蘇洵、蘇軾、 課后自查
過 蘇轍、王安石、曾鞏。
4.作者的背景簡介 聽講
從而了解作者為什么能寫出此篇
程
二、解題
1.復習《核舟記》中“記”的文體, 《桃花源記》 回憶
多以記敘文、說明文為主
2.引出中“說”的文體,多以議論文、散文為主 了解
“說”指闡明事物、問題的文章,與“論”無大異,就是“談
談”的意思。 《捕蛇者說》(柳宗元)、《黃生借書說》(袁枚)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三、通讀課文
1.全班齊讀一遍
2.找一男生讀書 目的:糾正字音 讀書
3.找一女生讀書 目的:了解全文大意
4.討論問題: 明確寓意
(1)千里馬指什么? 明喻:人才
教 (2)伯樂指什么? 明喻:識人才的人
總結: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
才的人的。
四、譯文第1段
1.全班朗讀第1段
2.重點字詞:世、故、祗、稱、而、于、以
然后:這以后 辱:辱沒 相馬:察看,仔細得看 劃書
學 奴隸人:指地位低下,不識好馬的養馬人
駢死:成雙成對地、一個接著一個地死
槽櫪:用槽櫪借指馬食宿的整個環境
3.每人譯一句,先譯重點字,再譯整句 自譯
不對的,可及時訂正
4.再全班齊讀
5.找一學生整段譯文
6.總結段意: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過 伯樂難得,致使名馬埋沒。以伯樂喻知己的人
五、譯文第2段
1.全班朗讀第2段
2.重點字詞:或、而、且、見、欲、食、之、也 劃書
石:計量單位 是:這,這種 安:怎么
3.每人譯一句,先譯重點字,再譯整句
不對的,可及時訂正 自譯
4.再全班齊讀
程 5.找一學生整段譯文
6.總結段意: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千里馬不遇伯樂,才志難伸 (伯樂不常有)
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論點的反面論證
六、譯文第3段
1.全班朗讀第3段
2.重點字詞:策、道、通、執、臨、材、邪、以 劃書
其 其真…其真…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3.每人譯一句,先譯重點字,再譯整句
不對的,可及時訂正 自譯
4.再全班齊讀
5.找一學生整段譯文
6.總結段意: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說明“食馬者”的“不知馬”,這一段與“千里馬常有,
教 而伯樂不常有”的論點呼應
第二課時(分析文章)
一、先復習上節課的重點字詞 復習
用投影的方式, 內容是:字詞、通假字、一詞多義
二、逐段分析文章,并背誦
(一)1.先齊讀全文 熟悉課文
學 2.提出問題,然后再讀第1段,回答問題
問題: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有對馬的認識?
(1)一般的馬是這樣 討論
(2)對千里馬來說就不是
3.引出板書——伯樂與馬
4.試著背誦第1段 背誦
(二)1.提出問題,讀第2段,回答問題
過 問題: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討論
(1)常馬是吃飽了的,而千里馬是沒飽的。
(2)沒飽當然不如吃飽的了,本領不能發揮。
正說明喂養不得法
2.引出板書——食馬者與馬
3.試著背誦第2段 背誦
(三)1.提出問題,讀第3段,回答問題
問題:“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作用?
程 (1)排比。(2)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討論
問題:這里的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三個“馬”是否一樣?
(1)不一樣,前兩個是代詞,千里馬。后一個為句式整齊
(2)一樣,都是千里馬
2.引出板書——庸人與馬
3.試著背誦第3段 背誦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三、總結歸納
1.本文的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討論
2.怎樣論證論點的?三段之間的關系?
教 1段是論點,2段、3段是說明原因
3.寫作意圖?
(1)不在于論證論點,而突出“食馬者”的“不知馬”
(2)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對不識、埋沒人才憤慨
學
四、擴展
1.學完課文,受到什么教育?有什么收獲? 感悟
2.談談教師的感受
伯樂與馬————教師與學生 討論
過 讓學生談談自己有什么長處
3.教師的教授與發現學生的優點重要,但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更重要。
自學的三種境界:王國維
(1)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晏殊 感悟
程 (2)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3)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把投影上的內容寫在作業 本上
伯 樂
板 發現 有 無 埋沒
正 反
書 施展 馬 統治者
正 粟 策
盡 飽 天下 食
不 反 無馬 鳴
設 食 馬 者 庸 人
糟蹋 不識
計